晉江安海的25歲女孩黃儒菁,出生於普通家庭,從小愛好音樂,一步步靠自己的努力,申請到美國高校的全額獎學金,2011年大學本科畢業直接被哈佛大學等7所美國頂級名校同時錄取,現在哈佛攻讀音樂人類學博士學位;她致力於文化跨度極大的新音樂創作,受眾多世界知名的音樂家肯定。
核心提示
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康奈爾大學、伊斯曼音樂學院,這7所美國頂級高校,同時錄取她,都提供了碩博連讀的機會、全額獎學金以及每年近20萬元人民幣的生活補貼。
目前作為哈佛大學音樂人類學專業博士生,同時也是音樂創作人的她,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留學8年間,家裡從來不需要負擔任何費用。
她是誰?如何靠自己一步步走上國際大舞臺的?
她叫黃儒菁,晉江安海人。在她母親陳琦華的講述中,我們看到了她精彩經歷背後的每一個腳印。
寬鬆快樂的環境下成長
1989年8月,黃儒菁出生在晉江安海一個普通家庭,父親黃冬凡和母親陳琦華都是當地一家國企的員工。作為獨生女,開明的父母並未像其他望女成鳳的家長一樣,給予她過大的壓力,反而從小便為她營造了寬鬆快樂的成長環境,「希望她的整個成長過程是快樂、健康的,我們認為,只要她知道自己今後要什麼,不管她選擇什麼樣的工作,只要是自己喜歡的都沒問題。」陳琦華說。
黃儒菁取得目前的成績,不斷有許多父母向陳琦華夫婦取經。陳琦華夫妻考慮良久,還是覺得女兒長這麼大,他們似乎都是「無為」的,不以自己的意願為女兒安排生活,不逼她學什麼、做什麼,也從不約束她。他們說,只要不是違法的或有嚴重錯誤傾向的行為,都會放手讓她去嘗試,不做評判。
「回過頭來看,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做最多的,便是在上幼兒園之前這段時間,培養她規律的作息、讓她安排自己的生活、培養她的恆心耐力等。」從嬰兒時期起,父母便有意識培養她規律的作息。等她再大一點,就跟她一起商量制定時間表,什麼時候起床、玩、學習、睡覺等,而且這個時間表並非一成不變,她可以提出要求變更順序。
眾所周知,學樂器之初十分枯燥,不少孩子都坐不住,而黃儒菁卻很能坐得住,這與她從小的一個興趣有關,那就是紙板拼圖。從託兒所時,母親就會買各種各樣的紙板拼圖給她,圖案由她選。她沒事的時候就會安靜地研究怎麼拼,拼圖從幾個慢慢發展到幾百個,她都能很認真地拼出來。有時候一個圖在地上要拼幾個星期,他們都不會動它,讓她隨時可以進行,有時間父母也會跟他一起拼,但在找圖案的過程故意「示弱」,讓她感受到自信心。拼圖拼好後父母就用鏡框掛起來,以增強她的成就感,至今家裡的客廳裡還掛著很多她小時候的拼圖。
在父母看似「無為」卻很有意識的培養下,黃儒菁個性自信、積極、陽光的同時,很有主見和耐力,為今後走上音樂道路,奠定了良好的性格基礎。
三年級寫下第一首原創歌曲
黃儒菁最早接觸到音樂,是幼兒園中班的暑假。當時,幼兒園開設了暑假班讓小朋友學琴,陳琦華便跟女兒說,要是媽媽會彈琴就好了,遇到不開心的事就能彈琴發洩,黃儒菁認真考慮後,表示自己也要學琴。
由於最初只是想培養孩子的藝術素養,沒想讓她今後走專業路線,擔心鋼琴難度大、過於枯燥,陳琦華決定讓女兒學相對容易彈奏、又有音樂伴奏的電子琴。直到小學三年級,她發現女兒真的對學琴有濃厚的興趣,才買了鋼琴。每周,黃儒菁都到老師家裡上課,「別的孩子一看時間快到了,就動來動去,心不在焉,她不會,總是意猶未盡。」
學琴幾年,父母從未讓她參加過任何考級,他們認為作為興趣愛好,考級與否都不重要。不過會讓她經常參加比賽或表演,主要是為了鍛鍊她的膽量和心理素質,「只要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盡全力就行,結果並不太重要。」
經常參加演出和比賽,讓小儒菁對音樂的興趣越來越濃。小學三年級時,她便開始創作歌曲,寫下人生的第一首原創歌曲。她給自己買來一本手掌大的筆記本,學著鋼琴譜在上面畫五線譜,邊畫邊哼,寫下了簡單的旋律。再後來,家裡買了電腦,她自己找來電腦音樂軟體,開始把一些靈感錄下來。
然而,在她對音樂的夢想才剛剛起步時,因為升學便中斷了。小學畢業後,父母便想辦法讓她轉到廈門外國語學校就讀。
初中下決心到國外圓音樂夢
忙碌且壓力山大的初高中生活,除了偶爾參加學校組織的演出和比賽,住校的她沒有條件繼續學琴,但她那時便立下決心,將來從事與音樂有關的職業。6年間,她不斷探索自己的夢想、並為夢想全力奮鬥。
早在初中階段,她就有出國留學的想法,「音樂世界這麼大, 有好多聲音是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聽過的, 我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當父母得知她的夢想時,心裡頗有躊躇:在他們生活的小鎮,資源和信息沒有大城市多,加上家庭經濟條件有限,要出國何其難。但是他們又不想打擊她的夢想,便跟她說,你想出國我們支持,但你要做兩手準備,如果能申請到國外大學的獎學金就去,如果沒有申請到你要保證在國內有大學讀。
開明的父母還告訴她,即使沒申請成功,整個申請的過程也是一次很好的鍛鍊和提高的機會。父母給了她飛翔的信心,卻也給了她空前大的壓力,所以她高一就開始準備,利用課餘時間上網查閱資料,了解留學申請程序,參加託福考試……為了增加被錄取的籌碼,她又到香港和澳門參加SAT考試。
從前期的考試準備到選擇學校,再到準備申請材料至面試,到最後籤證申請和行前準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前期的留學考試、選校和文書寫作,光是各種表格、證明就令人眼花繚亂。雖說整個過程非常複雜,但十幾歲的黃儒菁全程都自己獨立完成,非常有條理,沒有依靠父母。
赴美留學為夢想拼搏
她在申請國外留學的同時,還要保證學校的功課,但為了夢想她沒讓自己停下來。經過努力,她如願以償拿到國內大學的保送機會,並同時拿到美國多所知名大學的獎學金。
2007年,經過慎重的考慮,她最終選擇了美國富蘭克林馬歇爾學校。在選讀專業上,她毫不猶豫地選擇音樂,同時修讀了商業和法語專業。
大學期間,黃儒菁接受了正統的西方古典音樂教育,開始在不同的音樂領域探索和實驗,「音樂世界這麼大, 我並沒有給自己設限。」她的原創作品取材跨越宗教、文化與地域的限制,光是語言就包括了中文、英文、烏爾都語和希伯來文等。無論是聲樂演出、奏鳴曲或是無調式音樂,她的作品都得到美國著名歌唱家Gwenne Geyer,作曲家Mark Simos和臺灣金曲獎音樂人吳廷宏等人的高度讚揚。同時,她還深入接觸了流行音樂創作,她的原創歌曲不僅一度登上臺灣最大的音樂網站的首頁,也贏得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的創作比賽。
大學四年間,她不僅出色地完成學校的學業,還利用拿到的各種獎學金到世界各地汲取更多的音樂創作和研究靈感。2010年,她作為交換生到臺灣大學進行為期6個月的研究,課題是「音景:臺北城市原住民音樂」,此課題後來在美國亞洲流行音樂會議中脫穎而出,與眾多名校教授同臺匯報,引起熱烈反響。
哈佛等7所頂級高校全獎錄取
2011年,大學畢業的她,被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康奈爾大學、伊斯曼音樂學院等7所美國頂級名校同時錄取,攻讀博士學位。這些學校不僅免除所有學費,還提供了全額獎學金。
由於黃儒菁的突出表現,她成為各所名高校爭相搶奪的「香餑餑」。幾所錄取學校在發出例行錄取通知後,並不是坐等她的回覆,而是紛紛打電話或發電子郵件,有的以學校的名義,有的是以知名教授個人的名義,甚至提供車費、旅費,邀請她在做決定之前先到他們學校看看,以促使她下定決心。
經過艱難的取捨,她最終選擇哈佛,就讀音樂人類學。在波士頓,她有幸得到許多世界級音樂家的指導,她的印度塔布拉鼓師兩次入圍葛萊美獎也是馬友友絲路樂團創始人的印度塔布拉鼓大師Sandeep Das;歌唱師從伯克利音樂學院教授、波士頓音樂獎最佳搖滾女歌手獲得者Didi Stewart……
對未知世界和未知音樂元素永遠充滿好奇和求知慾的她,還潛心學習了中國古代宮廷雅樂編鐘、編磬等樂器及印尼甘美蘭音樂的多種樂器、我國彝族和越南的口弦琴、南印度的維納琴及臺灣的月琴等。同時,她還在我國臺灣、美國波士頓、麻薩諸塞州、賓夕法尼亞州等地,或舉辦個人專場演出或與其他知名音樂家合作了許多大型音樂演出。
掌舵「世界音樂實驗室」
在波士頓求學期間,黃儒菁還受聘擔任了美國達德利世界音樂樂團的音樂總監和團長。達德利世界音樂樂團是一個由來自十多個不同國家的傑出音樂人組成的合奏團。
樂團成員文化背景複雜,樂器方面更是集結了十多種文化跨度極大、非常罕見的樂器。作為總監和團長,黃儒菁必須在很短的時間熟悉並運用如此多樣的音樂語言和符號,然後進行編曲和作曲,一開始在溝通和實踐上都有很大難度,「我們不僅是一個原創性的樂團, 更致力於學習和發掘各個文化裡最獨特的音樂傳統, 並通過音樂了解彼此。我的任務便是讓這份多樣性發揮它的最大潛力,這是一個世界音樂的實驗室。」憑藉極大的好奇心和耐心以及對不同音樂文化的尊重,她很快便如魚得水。
2014年2月1日晚,在波士頓最具盛名的約翰漢考克音樂廳舉行的2014美國常春藤盟校馬年春節聯歡晚會上,包括多位葛萊美獎得主在內的眾多世界頂級音樂家都有精彩的演出,黃儒菁為這場晚會特別創作了《小雅·鹿鳴》,優雅而莊重,博得了現場眾多音樂家的讚賞。這個作品是她學術研究成果的音樂展現,她的研究除了尋找古譜中關於古代樂論和樂器使用的記載,也致力於在新音樂創作中復興中國傳統音樂美學和哲學中的精髓。《小雅·鹿鳴》便是根據乾隆年間完稿的《欽定詩經樂譜全書》的記載,對詩經中的經典進行創作, 作曲方面嚴格遵循自漢至唐關於雅樂的御定譜樂原則,並且根據音律與曆法的對應關係定調,她還適當加入創新元素, 通過電子採樣器讓中國宮廷的鐘磬之聲在舞臺上重現。
欲將泉州傳統音樂帶上國際舞臺
黃儒菁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和努力,如今正一點點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光彩。目前,她已入選將於今年6月啟動的馬友友及絲綢之路音樂計劃合辦的2015年世界音樂家集訓營。
她正一步步朝著自己的夢想靠近。她的夢想是通過音樂的力量, 以她的方式傳遞信仰,豐富不只是她還有更多聽眾的人生和文化體驗。她說,現在大家能聽到的音樂和欣賞的方法和角度,在很多情況下局限性還是比較大的, 這是歷史和文化發展的產物,而現在她正在做的很多嘗試,便是希望能慢慢突破這些框架。
由於哈佛大學剛開學,今年春節,黃儒菁又只能在遙遠的異鄉回味閩南春節的熱鬧。不過,黃儒菁說,無論走多遠,在她心中,泉州一直是她心裡最近的地方,「我現在的音樂學研究和音樂創作主要是針對中國早期宮廷雅樂樂理和實踐的復興,而南音與雅樂的歷史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 對此我非常驕傲, 相信很快會有機會把它帶到美國,讓它的深度和魅力傳播得更遠。」
(記者 黃寶陽/文 黃儒菁/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