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華圖教師發布:2020國家教師資格證筆試_科目一常考點點之「行為主義」,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事業單位微信公眾號(nxsyks),寧夏事業單位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 6027571,微信號:ht18295188220
《教育知識與能力》常考點點之「行為主義」
今天我們要走進的是行為主義(聯結主義)的代表人物弗巴甫洛夫、華生、桑代克。
一、巴甫洛夫
諾貝爾獎獲得者、俄國心理學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70—1932)在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部分主要的考查的有以下三個知識點:大腦皮層的功能、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經典性條件作用論。
(一)腦皮層的研究
根據外界刺激條件的特點,巴甫洛夫把大腦皮層的功能分為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
刺激特點 | 區別 | 舉例 | |
第一信號系統 | 把具體事物作為條件刺激 | 人和動物共有 | 觀虎色變 |
第二信號系統 | 把語詞作為條件刺激 | 人類特有 | 談虎色變 |
這一知識點的基本上以單選題形式出現,即「下列哪些現象屬於(或不屬於)第一信號系統(或第二信號系統)」只要把握住核心區別點,這類題就算是送分題。因此考生一定要注意。
第一信號系統一定是真真實實地看到了客觀事物而引起了個體的身心反應。比如「觀虎色變」、「含梅生津」,就是實實在在地看到了老虎才害怕、嘴裡吃到了梅子才生津,是由具體的事物引起的條件反應。
第二信號系統一定是沒有看到客觀事物,只是因為大家在談論這件事物而引起了個體的身心反應。比如「談虎色變」、「談梅生津」,個體並沒有真的看到老虎,或是真的吃到了梅子,只是由於談論到了老虎或梅子就引起了個體的反應,這是由語言引起的條件反應。
關於此知識點還有一個爭議題,那就是「望梅止渴」到底是第一信號系統還是第二信號系統。「望梅止渴」只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望見了梅子能生津止渴。但是這樣理解是不科學的,眾所周知這一成語是個典故,即「曹操為了鼓舞士氣,在將士精疲力竭口渴難耐的時候,就說穿過這片地方前面就有梅林,將士們可摘梅子來吃。將士們聽後,口水皆出。」由此可知,將士們此時並沒有真的看見梅子,只是因為受到了詞語的刺激,引起了嘴裡生津的反應。因此,為了科學地解釋「望梅止渴」這個成語,我們要依據典故來理解,即屬於第二信號系統。
(二)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
巴甫洛夫(1927)用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說解釋了蓋倫提出的四種氣質類型的生理基礎。神經活動過程即神經興奮和抑制過程,其基本特徵是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的強度、平衡性和靈活性。這個知識點與神經系統相關,廣大考生通常難以理解什麼是強度、平衡性和靈活性。
強度是指神經的工作能力或耐力,即能不能承受強烈而持久的刺激。對特定的刺激能不能做出適當的反應。
平衡性是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的相對力量,二者大體相同就是平衡,否則就是不平衡。不平衡無非有兩種情況,一是興奮過程佔優勢,即精力充沛、非常亢奮;二是抑制過程佔優勢。比如說有些人該安靜的時候安靜,該興奮的時候興奮,興奮和安靜的力量大體相同,這就是平衡。但是有些人不管什麼時候都處於一種亢奮狀態,用俗話來說就是「一點就著」,這就是不平衡。
靈活性是興奮和抑制的轉換速度,能夠迅速地從興奮轉向抑制就是靈活,不能迅速轉化就是不靈活。即面對一個新的刺激,能不能從一種狀態轉移成另一種狀態。
蓋倫 巴甫洛夫 | 高級神經活動過程 | 高級神經活動類型 | ||
強度 | 平衡性 | 靈活性 | ||
膽汁質 | 強 | 不平衡 | 不可遏制型 | |
多血質 | 強 | 平衡 | 靈活 | 活潑型 |
粘液質 | 強 | 平衡 | 不靈活 | 安靜型 |
抑鬱質 | 弱 | 抑制型 |
(三)經典性條件作用論
巴甫洛夫是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提出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這個理論當中主要有四個概念和兩條規律。
1、四個概念:無條件刺激、無條件反應、條件刺激、條件反應
2、兩條規律:獲得和消退、分化和泛化
(1)獲得與消退
(2)泛化與分化
特點 | 舉例 | |
泛化 | 不能區分相似刺激,對相似刺激做同一反應 |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
分化 | 能區分相似刺激,對相似刺激做不同反應 | 能區分近義詞魯莽、勇敢 |
二、華生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John B.Waston 1878-1958)的觀點主要有以下4個:行為主義代表人物、教育萬能論代表人物、外鑠論的代表人物、經典性條件作用學習理論的提出者。
(一)行為主義的觀點☆☆
1913年,華生發表《在行為主義者看來的心理學》一書,宣告行為主義的誕生。被稱作「西方心理學第一勢力」。又被稱為「無腦的心理學」。
主要觀點:
1、反對研究意識,主張研究行為;
2、反對內省,主張採用實驗研究法;
(二)教育萬能論
(三)外鑠論代表人物☆☆
主張「環境決定論」,提出著名的「一打嬰兒說……」
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可以把他培養成為我想要的任何人,醫生、律師、亦或是小偷、乞丐……
(四)經典性條件作用學習理論
這個知識點是大家易忽視的,同樣考題相對較少。考生了解即可。華生在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的基礎之上,結合人類學習,提出了經典性條件作用學習理論。認為除了無條件反射之外,人類的其他行為都是通過條件作用建立新的刺激-反應(S-R)聯結而形成的。這一理論是最早的聯結主義學習理論。
實驗:小艾波特的恐懼形成實驗
觀點:學習的本質是通過建立條件作用,形成刺激與反應之間聯結的過程,從而形成習慣。習慣的形成遵循頻因率和近因率。頻因律:練習的越多,習慣形成的越快。近因率:最近的反應比較早的反應更易得到強化。
三、桑代克
聯結主義代表人物桑代克(E. L. Thorndike 1874-1949)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教育心理學之父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學》,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後擴充為三卷本,從「人是一個生物的存在」的角度確立了西方教育心理學理論體系,標誌著教育心理學的誕生。桑代克被稱為教育心理學之父。
(二)聯結——試誤學習理論
實驗:餓貓迷籠實驗
觀點:
(1)學習的實質是「情景—反應(S—R)」的聯結,學習過程是漸進的、盲目的、嘗試錯誤的過程.
(2)三條學習率:效果率、練習率、準備率
含義 | 對教學的啟示 | |
效果率 | 行為得到滿意的結果,就會得到強化; 行為得到不滿意的結果,就會減弱 | 允許犯錯,得到滿意的結果時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 |
練習率 | 行為練習的越多,聯結越強 | 多加強練習 |
準備率 | 行為開始前的心理準備狀態會影響聯結的形成 | 不搞突然襲擊 |
(三)遷移理論——共同要素說
實驗:面積估算實驗
桑代克認為遷移是非常具體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四)記憶的痕跡消退說
消退說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衰弱,以至最後消退的結果。
四、巴甫洛夫、華生、桑代克的比較
(一)巴甫洛夫和華生
巴甫洛夫:經典性條件作用論
華生:經典性條件作用論+學習=經典性條件作用學習理論
(二)巴甫洛夫和桑代克
不同 | 相同 | |
巴甫洛夫 | 刺激和反應的聯結 | 聯結主義 |
桑代克 | 情景和反應的聯結,學習是通過行為受到獎勵而進行的 |
真題練習
1.【單選】「談虎色變」屬於( )。
A.經典性條件作用說 B.聯結—試誤說
C.完型—頓悟說 D.認知—發現說
【答案】A
【解析】反射分為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條件反射又稱信號反射,是後天通過學習得到的。根據外界條件的特點,巴甫洛夫把大腦皮層的功能分為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用詞語作為條件刺激而建立的條件反射系統叫做第二信號系統。「談虎色變」談論到虎人們臉色就會變得害怕。這就是以語言作為條件刺激建立的條件反射。經典性條件作用論就是說中性刺激與無條件刺激聯結而成了條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反應就是條件反射。巴甫洛夫認為學習就是條件反射的獲得。因此選A。
本題考查的是學習理論。B項是桑代克的聯結-試誤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就是刺激情景的聯結。C項是認知學派苛勒的完型-頓悟說,認為學習是頓悟的過程。D項是認知學派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認為學習就是主動形成認知結構。
2.【單選】「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屬於條件作用的( )。
A.分化 B.泛化C.反射 D.獲得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巴甫洛夫經典性條件作用論的泛化與分化。泛化指的是對相似的刺激做相同的反應,也就是說不能區分相似的刺激。比如怕蛇的人,同樣看到井繩也會害怕,因為蛇和井繩的外形很像。因此選擇B泛化。而 A項分化指的是對相似的刺激做不同的反應,即能夠區分開相似的刺激。
3.【單選】學生在數學課上學會了端坐在座位上,認真做作業,在英語課上學生也能做出類似行為,這表明學習行為存在( )。
A.分化B.泛化C.類化 D.消退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巴甫洛夫經典性條件作用論的泛化與分化。泛化指的是對相似的刺激做相同的反應。在本題當中,數學課和英語課是兩個相似的場景,學生在這兩個相似的場景中反應相同,就是泛化。
(編輯:luohong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