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低齡留學」,是指在上大學之前,從初中畢業或小學畢業開始,家長就安排孩子出國學習的一種留學形式。在中國的一線大城市,低齡留學雖已成趨勢,但由於國內外信息不平衡、留學孩子年齡過小等原因,低齡留學之路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本期菁kids編輯採訪了總部位於美國波士頓的留學諮詢平臺「Finding School 」的創始人張溪先生,聽他來分析低齡留學之路的方方面面。
把美國基礎私立教育介紹給國人
我從99年本科畢業之後就來美國求學,至今已經在美國呆了差不多16年的時間。我現在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波士頓,是美國教育資源最集中的一個城市,哈佛、MIT等世界名校都聚集在這個都市圈裡,而且這裡密集分布著大量的美國頂級私立初高中。
最初決定做FindingSchool 這樣一個網絡信息分享平臺,是因為在大概08、09年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身邊慢慢多了很多從高中就出來求學的小孩,低齡的孩子越來越多。
左二 張溪先生與家長交流
由於「低齡」的特點,如果一個家庭選擇在孩子十五六歲的時候就將他送出國,這意味著整個家庭的生活重心和狀態都要改變,因此算是付出很大的決定。但由於語言、文化的差異,美國本地的私立初、高中信息跟本科相比又非常不透明,也沒有非常權威的評估體系,導致很多家長在擇校過程中走了很多的彎路,所以最後的結果並不是很好。
基於這兩個方面,當時我覺得應該做一些事情,利用我生活在這裡的優勢,讓國內的家長真正了解美國的基礎教育是什麼樣子的,能夠讓他們在擇校、甚至留學的過程中走得順利一些。這無論對整個家庭,還是社會,我覺得都是有意義的事情。所以當時就是這個簡單的初衷:把美國基礎的私立教育介紹給國人。
在我做了FS大概3、4年之後,開始收到家長們非常好的反饋,讓我意識到我做的事情比想像的更重要。很多家長通過各種渠道跟我來講,FS的信息讓他們少走了很多彎路。所以,聽到這些,我想在這個過程中我還是多少盡了一些力的。
有效利用FS上的各種信息,儘量把試錯機會降到最低
FS網站上載有大量關於美國私立初高中的信息,如果能夠合理、有效的運用這些客觀數據,對美國學校的申請和準備會非常有幫助。
除了一些以事實為根據的信息,例如學校的學費和課程設置等資料之外,FS上還有很多在校生、在校生家長和顧問等填寫的關於學校的點評和內部分享,這些也比較有參考價值。另外,網站上還有我們親自去學校訪問獲得的大量一手資料,音頻、視頻、報告等,這些信息會更加客觀具象。
實地考察是判定一所學校是否「合適」的最終標準
大量的數據研究可以幫助家長得到對一所學校比較整體的把握,但這種朦朧的印象並不能作為你是否選擇這所學校的最終標準。
因為每個家庭和孩子都有他們獨特的需求,而且現在的家長規劃意識和獨立意識越來越強,學校的排名已經不是評判一切的標準。所以我非常鼓勵條件允許的家庭,家長一定要帶著孩子到美國親自看看這些學校。要帶著孩子去,因為你作為家長觀察的角度和孩子觀察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樣的,評估的標準不一樣。
用句老話,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如果你把孩子送到一所學校裡呆四年,這樣的一次考察其實是非常值得做的,他可以幫助你確認這所學校和孩子是否相互合適。
頂尖美國私立初高中的審核、錄取趨勢
1、標準化成績要求越來越高,有些學校甚至出現了所謂的「最低門檻」
但另一方面,標化成績能夠體現出來的有用的錄取信息也在遞減。因為各種刷分和猜題,導致學生的考試分數越來越高,孩子在不平和的心態下參加這種刷分的考試,得到的最終成績和真實能力之間的匹配度就降低了。因此學校在錄取一個孩子的時候,他們心裡也是比較嘀咕的:這個孩子的真實能力是否像他的成績一樣優秀?尤其是一些比較好的頂級學校,他們不設第二語言的輔導課程,也就是說孩子一入校馬上就要利用英語進行課堂討論,撰寫科學報告,所以挑戰是非常大的。
2、在錄取過程中出現了第三方的面試機構,這個只在中國市場才會出現
第三方面試機構的介入表明,一所學校實在沒有辦法應付來自一個國家的這麼多申請的人,所以必須依賴第三方面試機構的協助:在你申請之前,要通過第三方的面試,再進行下一步。
3、低齡留學的趨勢在向更低齡的方向發展
在過去一兩年中,中國的一線城市,小學階段的家長的這種留學意識已經非常強烈了,不少孩子從初中開始就被送出國留學。
4、選擇更加多元化
五六年前,國內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來讀私立的寄宿初高中,現在的主流則是來讀私立的走讀初高中(父母移民或陪讀)。也有一部分會選擇美國的公立學校,一年的交換生等各種項目。這些不同的選擇各有利弊,各適合於一定類型的家庭。
5、有國際學校教育背景的學生有更大機會被錄取
現在很多學校在選拔學生的時候會對他們在國內的教育背景有所挑選。在比較好的國內國際學校畢業的學生,相對來說來說他們被錄取的機會比公立學校的學生更大。
無論在學生提供的申請材料的準確性還是在對孩子真實水平的考察中,美國的招生官更信賴國際學校的培養。因為國內比較頂尖的國際學校,他們從教材、授課方式到師資配置等各方面都跟美國本地比較相似,所以招生官更容易相信他們提交的材料。國際學校中的孩子語言水平較高,對「美國式」的學習和交流方式也有更好的了解,因而能夠更快地融入到學校的日常教學中,也更容易度過快樂、充實的四年。
面試官尋找的不是「分數」,而是「潛質」和「契合度」
中國大部分家長會認為分數是決定一切的,這是一種「高考思維」。其實美國的私立初高中,他們在對孩子進行面試的時候,評估的是一個孩子的「潛質」,並不會停留在對學生目前的狀態和成績的考察之中。
另外,這個學校擅長的培養方式,它能夠為學生提供的資源和設施是否與學生本身的潛質相契合—「高契合度」,這是是他們一直在尋找的東西。孩子想要什麼樣的學校,學校能夠給他什麼東西,這是一個相互平衡的過程。如果學校提供的東西並不適合孩子,那就走不遠,學生來了半年可能就要轉學或退學。
分數決定一切,這個壁壘在慢慢被打破,面試越來越受重視。
面試成功的關鍵:自信的交流、真實的回應、會問問題
低齡留學群體的校園面試能力不可能通過短期的密集培訓獲得,因此我鼓勵有計劃的家長可以儘早開始準備。
在準備階段,有三點要注重培養。首先是孩子與面試官自信交流的能力。
有太多孩子在與面試官的交流中是非常不積極的狀態。能夠自信交談,向交談對象表明自己的想法,這是面試中非常重要一點。例如,你可以梳理自己在十多年的生活中發生的有意思的事情,這些故事要非常具體,能夠體現你的特質。在這些方面如果提前準備,就可以融會貫通,串聯起來的亮點非常吸引人。
二是在與面試官交談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假裝一些東西,要呈現最真實的自己。不能誇大事實,一定要保證你說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你自己做過的。因為面試官們在你之前已經面試過幾百甚至上千的孩子,他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判斷你的回答是否真實。
另外要準備一些有意義的問題。在美國面試的時候,會有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向面試官提問。你的問題最好不是來自網站,而是結合自身和學校的實際情況提問。如果你能夠提出合適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表示你對這所學校的認可和關注,你有付出自己的時間在這所學校,這會給面試官留下很好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學校的面試中會加入「家長面試」的環節。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家長的闡述和學生的回答之間是否存在矛盾的地方,因為教育不是單個存在的現象,它是整體,是在一個家庭的環境下薰陶出來的。
如果只有很短的時間做準備,禮儀、禮節、交談的方式、眼神的交流等硬性的東西也可以在臨行前的一兩個月進行集中化的培訓,但我覺得這些東西並不起決定作用。
學會利用學校配置的各種資源,「主動」生活
中國小留學生初到美國,在學習和生活中會有很多需要熟悉和適應的事物。
語言。英語是留學生在美國參與所有生活的潤滑劑,語言的真實水平決定了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儘快融入美國生活。有的學生英文分數很高,但語言應變能力不行,一上課或寫論文就出現問題,所以語言一定要在出國前好好補充。
授課方式。討論式的上課方式在美國的初高中會大量出現,它沒有固定的方式,但以談論為主。這些對於中國大陸的學生來說,可能會非常不適應,上課的參與度也是他們評分的重要標準,因此如何去熟悉、適應這種方式就變得非常的重要。
人際關係。到了美國之後,要面對各類人群,美國各個地區的學生,還有來自世界其他地方的學生,這之中可能會有好奇,會出現不愉快的衝突,你如何去應對調節,也是很有挑戰性的。
體育運動。美國初高中的體育文化非常重要,作為一個從國內來的孩子,如何去參與、挑選適合自己的運動,在運動當中去發現自己,找到快樂,這也是一個比較長的適應過程。
其實所有這些問題在學校內都有相應的應對措施,可以跟老師溝通解決。很多學生就是沒有有效利用學校的資源,才會一直拖著問題生活。中國很多孩子出來都是一種「等待「的狀態,沒有主動的想法去發掘資源,解決問題,這是中國學生的普遍缺失。
一般美國的私立初高中都會有專門的指導老師,每個老師負責3-5個學生,這些老師會幫助學生在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很多事情都需要時間才能夠解決,因為是全新的生活環境,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急,需要適應。
低齡留學之利弊
低齡留學無論是它的優點還是缺點,都比較明顯。
在優點上,經歷低齡留學一路走過來的學生,他們的語言能力幾乎可以接近母語的水平;會擁有國際性的事業,因為他們身邊接觸的同學和老師都是有全球化背景的,這種影響對孩子是潛移默化的;另外低齡留學群體申請美國本科的能力要遠優於從國內直接出來的大學生,這並不體現在錄取率的高低上,而是經歷過美國私立初高中教育的孩子,他們在對自己將來的規劃,在對學校和專業的選擇上有非常強大的主觀能動性。
低齡留學的弊處也顯而易見。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父母在身邊,這是很大的問題,父母的缺失會有一定的影響。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美國的頂級學校都歷經了一兩百年的運營,他會有一套體系儘量去彌補這些缺陷。
即使是這樣,對於特別沒有能動性、性格比較內向,在時間管理能力方面較差的孩子也不應該低齡出國,至少在沒有準備好的時候不應該出國,因為有很大的風險。永遠不要奢望美國的學校會像中國的學校那樣每天跟在你的屁股後面盯著你,很多學校有一定的彈性,他們會希望孩子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和時間管理能力,這樣在美國會生活的才會比較好。
現在慢慢也有很多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跟孩子的日常溝通、溝通的方式、什麼時間來看孩子,是不是應該到美國參加家長會等,家長在這些方面如果能夠做得好,對孩子會是很好的影響。作為家長一定要成為孩子的朋友,經常溝通,發現不好的趨勢要及時配合學校,解決問題。
採、文:菁kids編輯 曉輝
菁kids上海
國際教育| 家庭生活| 都市資訊
菁kids上海,為都市家庭提供國際化教育信息以及生活資訊的首選中文媒體平臺
菁kids上海2015年11月刊電子版已上線,
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
最新雜誌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