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是我唯一的愛好,能多看一個是一個!」
蘇州相城區元和衛生院皮膚科有一位86歲的「硬核爺爺」——沈其安。
拄著拐杖坐診
從醫半個多世紀,他治療了上萬名皮膚病患者,自製6種治療皮膚病的藥膏,讓患者看個皮膚病平均花費20元左右。
這些價格低、效果好、沿用多年的自製藥,被患者親切地稱為「明星自製藥」。
86歲仍坐診一線,滿頭銀髮,眼神清亮,講話慢條斯理,對患者耐心講解病因、用藥……
6月24日上午,在元和衛生院,看蘇州記者見到了沈其安,86歲的他仍坐診一線,給患者看病。
去年,因為腦梗中風,沈其安腿腳不便,但他仍拄著拐杖給患者看病。
作為蘇州頗有聲譽的皮膚病專家,也是元和衛生院唯一以個人名字設有掛號窗口的醫生,每天都有患者衝著他來醫院看病,無錫、崑山算是近的,甚至專程從四川、安徽趕來的大有人在。
採訪中,一位年輕人帶著母親,焦急地找到沈其安。
母親的臉長著疙瘩,還有鱗屑。
「不要緊的,問題不是很大,塗點藥膏就沒事。」檢查完畢,沈其安只給患者配了一支十幾元的藥膏。兒子顯得有些疑慮,不過沈其安自信地說,這一支藥膏足以藥到病除。
一上午的診療,溼疹、痤瘡、酒糟鼻、帶狀皰疹,疑難雜症層出不窮,不過老爺子不緊不慢,開的處方藥單顯得「小氣」,一支藥膏、一瓶藥水,最便宜的5.2元,最貴的不過15元,粗略計算,他的單張處方平均不超過20元。
「我開藥,只求療效,不求藥量,更不看效益。」
從醫60多年,沈其安領銜元和衛生院自製6種治療皮膚病的藥膏,又以治療溼疹和痤瘡見長,其中治療痤瘡的藥劑被患者戲稱為「神仙水」。
「這種自製藥,幾乎是零利潤銷售,但是對患者有好處啊。」
他說,做醫生,說到底就是要解決病人痛苦,如果幾塊錢就能藥到病除,為何要開幾百上千的藥方,增加病人的負擔。
談起自己86歲高齡仍然堅持在門診一線接診,沈其安謙虛地說,「我閒不住,看病是我唯一的愛好,很多患者凌晨起來排隊,我能做的就是盡力多看幾個。
從醫半個多世紀,老醫生大約治療了上萬名皮膚病患者。
「一個月500個,一年五六千人。」沈其安表示,由於身體原因,自己現在的工作量已經非常小了,「早年身體好的時候,一天200多個患者也是常事」。
以身試藥,研製出便宜藥
上世紀30年代,沈其安出生在陸慕一個普通家庭。從小樸實的父母就教育他要善良、獨立、質樸。
(青年沈其安)
因為身體不好,15歲那年家人送他到蘇州學醫,拜蘇州吳門醫派名醫吳潤鎰為師,學習中醫外科。
他認真研讀各類中醫經典著作,同時學會了切藥、炮製、抓藥、調配等中醫藥學的基本操作。
1956年參加蘇州市為期兩年的中醫講習班系統學習。
畢業後,在吳縣陸慕南街開設沈其安中醫診所,1960年加入陸慕聯合診所,承擔中、西醫外科門診主診醫生工作。
1969年下放期間,年輕的他發現下地種田的農民皮膚疾病發病率很高。他利用業餘時間查閱各種醫學資料,嘗試採用中西藥結合調製膏藥,治療常見皮膚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從此,從事中醫外科20多年的他開始對皮膚病的診療進行深入研究,為了掌握藥物的療效與濃度及其反應,經常以身試藥。
「除了以身試藥,我母親也是『試驗品』,母親患有酒糟鼻,父親研製的藥第一個就是給母親用,一開始效果不理想,鼻子脫皮、奇癢,但後來不斷改善配方,治好了。」
沈其安的兒子、元和衛生院皮膚科主任沈明康說,
在他的記憶裡,父親是一位把醫學當生命一樣重要的人。
沈其安領銜元和衛生院自製6種治療皮膚病的藥膏,5.2元濃複方苯甲酸軟膏治手足癬,9.8元樟腦醑劑治痤瘡、7.2元苯甲酸醑劑治腳氣,看個皮膚病平均花費20元左右。
在相城區元和衛生院,這些價格低、效果好、沿用多年的自製藥,被患者親切地稱為「明星自製藥」。
1995年,61歲的沈其安光榮退休。
但他離不開工作、病人,主動要求「超期服役」,於是醫院返聘了他,從周一至周五,這一坐又是25年。
二十多年間,他一直不間斷地探索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皮膚病,研製了多種經江蘇省藥監局批准的治療青春痘、白癜風、銀屑病、溼疹等皮膚病的外用藥,療效顯著,深得患者認可。
「老爺子就沒有晚年,他根本閒不住,一輩子唯一的愛好,就是看病。」
醫院辦公室主任顧玲說,老專家的個人生活極其簡樸。因為堅持「小處方大療效」,元和衛生院的皮膚病專科聲名遠播,年門診量12萬人次,佔醫院總門診量的一半以上。【看蘇州專稿Loong/文、視頻/姚軼】
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