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是歷史的地理記憶。
《南海圖記》這本書,通過大量的古今地圖原件和相關歷史背景、人物、事件的記述,向讀者詳細介紹中國大量的古代、近代乃至現代南海地圖,以及環繞這些地圖發生的饒有意味的故事。
我們希望通過對這些地理記憶的發掘與梳理,讓歷史釐清真相、鏡鑑現實。
南海輿圖,卷軼眾多。千年以降,我國對南海諸島主權的體現,在很多地圖與地名等地理信息中有跡可尋、足可資證。
歷史上唐宋元明清大量官方繪製的地圖,以版圖的方式清晰記載了南海和南海諸島以及對其的主權行使。
1909年5月(清宣統元年),兩廣總督張人駿派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率領水師官兵170多人,分乘伏波、琛航、廣金三艘軍艦到西沙群島巡察,測繪地圖,查勘島嶼15座,逐一命名,勒石豎旗。
1933年成立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1935年1月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發布《中國南海各島嶼華英名對照表》,審定公布了132各島礁名稱,第一次較全面公布南海諸島的命名。1935年4月刊印《中國南海各島嶼圖》。
《中國南海各島嶼圖》
1945年抗戰勝利後,我國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協議,收復包括南海諸島的被日軍侵佔的所有我國領土。1946年組織以海軍為主的力量,調集太平號、永興號、中建號和中業號等四艦組成進駐西、南沙群島艦隊,南下收復西沙與南沙諸島。1947年,民國政府內政部方域司審定公布南海諸島地名172個,刊印《南海諸島位置圖》,除了標明南海諸島大部分島礁名稱外,還在4個群島周圍標繪了11條南海斷續線,其最南端標示在北緯4度的曾母暗沙南面。1948年初,內政部將上述的南海諸島標繪範圍收入公開發行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中,向國際社會正式公布了中國政府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和管轄權範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版的全國地圖和南海專題地圖,始終旗幟鮮明地體現了我國對南海與南海諸島的權屬主張。
《南海諸島位置圖》
溯往知今,以圖為鑑。地圖成為認識、處理南海問題的基礎工具。撩去歷史的雲煙,中外的南海地圖,像一面鏡子,直觀、翔實、生動、形象,清晰地反映了南海和南海諸島的由來和演變,提供了我國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主權的地圖以及地理信息方面的有力證據。
近年來,南海風高浪急,鬥爭不斷升溫。
2010年6月,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組織開展南海地圖專題研究。測繪發展研究中心成立了由我擔任組長、寧鎮亞等幾位年輕同事參加的課題組,我們先後到中國南海研究院,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海洋政策與法律中心等相關單位進行了實地調研,聽取了外交部、中國社科院、廈門大學等方面專家的建議和意見,通過網際網路對中國國家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日本國會圖書館等國內外重要圖書館進行了調研,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南海有關地圖和文字數據。
課題組綜合採用調查法、文獻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於2012年完成了既定研究任務,形成了《南海地圖研究報告》《地圖南海九段線研究報告》和《南海地圖選編》等主要研究成果,通過了專家論證和驗收。《南海地圖研究》項目獲2013年測繪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
正是在上述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基礎上,2015年底,我和寧鎮亞完成了《南海圖記》書稿。
《南海圖記》認真分析、深入研究了具有代表性地圖背後蘊藏的政治、歷史和文化等方面信息,從古今中外浩繁的歷史、地理數據中,抉剔、梳理出民國以前的南海地圖凡100餘幅,加以歷史背景說明、地圖簡要分析,力求準確、真實、客觀反映出我國南海主權在地圖上的表現,力圖豐富和完善我國對南海主權的證據鏈,為進一步的南海問題法理鬥爭提供基礎數據,以發揮測繪地理信息在解決南海問題中的基礎性作用。
《南海圖記》共三十五章,30餘萬字,通過對古今地圖原件和相關歷史背景、人物、事件的記述,向讀者詳細介紹我國古代、近代重要的南海地圖,以及環繞這些地圖發生的饒有意味的故事,集科學性、可讀性、趣味性於一體。
徐永清老師除了《南海圖記》以外,還負責編撰了《釣魚島圖志》,點擊連結可查看相關資訊。
【關注】《釣魚島圖志》:為領土主權維護提供歷史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