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您關注房建與休閒南伯會所 ,搜索公眾號 FJMNJZJY, 每天可以繼續收到精品佳作,分享與學習交流。訂閱完全免費,請放心關注!
開閩三王傳略
唐末五代三王在世治閩四十餘載,廣施德政,保境安民,採取一系列有利於發展經濟、文化、教育等的政策和措施,為統一閩疆,鼎建閩國,特別是開拓海絲之路,為宋元時期的泉州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功勳卓著,永留青史。
開閩王氏始祖
廣武王王潮公像
王潮(廣武王846—897)唐光啟元年(885)年與弟王審邽、王審知扶母從王緒義軍入閩。因眾怒王緒濫殺無辜,設計與羈緒,被推為主將。後又應泉州民眾之請而克泉州,除暴安良,唐授為泉州刺史、加檢校右散騎常侍。景福二年(893年),進軍福州,繼而統一全閩,唐授福建觀察史,威武軍節度使,敕封秦國公。終因軍旅勞瘁,治政勤劬,於乾寧四年(897)年辭世,諡廣武王。
開閩王氏始祖
武肅王審邽公像
王審邽(武肅王858年—904年),潮之二弟,隨兄率軍入閩。初,駐軍開元寺。潮與審知鎮福州後,審邽任泉州刺史。喜儒術、通春秋、善史治;勤政愛民,獎善屏惡,招還離散,獎勵生產;建招賢院,禮納南下公卿賢士。治泉州十二載,政通人和,社會安定,累封工、兵、戶部尚書,授威武節度使、升開國候。天佑元年(904年)謝世,諡武肅王。
開閩王氏始祖
忠懿王審知公像
王審知(忠懿王860年—925年),潮之季弟。入閩後與兄先攻克泉州,繼取福州,統一全閩,廣施德政,勳績卓著。唐授觀察副史、威武軍節度副使。潮薨,審知繼任,授威武軍節度使,累遷檢校太保、封琅琊王。後梁開國,累加中書令,封閩王。後唐同光三年(925年)薨,諡忠懿王。迨宋太祖趙匡胤以王審知功業始終無暇而詔書重修忠懿王祠,御筆親題「八閩人祖」匾額褒揚之。
開閩三王
公元885年,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於河南光州固始縣率領農民起義軍入閩,統一福建,鼎建閩國,史稱「開閩三王」。
中文名
開閩三王
時期
885年
人物
王潮、王審邽、王審知
地點
河南光州固始縣
開閩三王簡介公元885年,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於河南光州固始縣率領農民起義軍入閩,統一福建,鼎建閩國,史稱「開閩三王」。「三王」在世治閩四十一載,廣施德政,保境安民,治發閩疆。五代十國時,其他地方尚在戰亂之中,泉州、福州乃是一派繁榮景象。「開閩三王」還致力於拓展海上交通貿易,成為我省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開拓者之一。
開閩三王祠
王潮王潮(846年——897年),原名王審潮,字信臣,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唐末任固始縣史。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壽州(今安徽壽縣)變民首領王緒任命王潮為軍正。 中和五年(885年)隨王緒轉戰福建,因王緒多疑猜忌,遂發動兵變,囚王緒。次年(886年)攻佔泉州(今福建泉州),為福建觀察使陳巖任命為泉州刺史。陳巖死後,王潮命堂弟王彥復、弟王審知攻福州(今福建福州),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其後逐漸佔領今福建省全境,先後受封為福建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 乾寧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去世,被唐政府追贈為司空,弟王審知繼立。
王潮像
王審邽(858-904年),字次都,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人。
唐·乾寧元年(894年)權泉州刺史,三年(896年)實授 ,天祐元年(904年)卒於任,政績顯著。
王審邽像
唐末,與兄王潮參加王緒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光啟元年(885年),隨軍渡江南下。入閩後,協助兄王潮治理泉州七年,任泉州刺史達12年。勤政愛民,自奉儉樸,輕徭薄賦,重視農桑,疏江治港,招引外商,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發展經濟。流民回籍者,借給牛犁,以供耕耘;為修廬舍,讓其安居。又革新制度,興辦義學;獎勵生產,不失農時,年年豐收,足食足兵,社會安定。設招賢院,廣納名儒碩士,發展文教事業。政績顯著。累封工、兵、戶三部尚書,授威武軍節度副使,封開國侯,賜諡武肅王。
王審知(862年——925年),字信通,又字詳卿,軍中號白馬三郎,光州固始人。五代閩國創建者,王潮弟,唐末與潮從王緒起兵,後部下兵變,眾推潮為主,審知為副。入閩盡有閩地。潮卒,繼為威武軍節度使。後梁開平三年封閩王,在位十七年。
王審知像
唐中和元年(881年),隨王緒渡江南下,進入福建,「竹林兵變」後,奉長兄王潮為帥。 光啟二年(886年),王潮攻下泉州。陳巖表其為泉州刺史。景福元年(892年),王潮派審知率兵攻佔福州。王潮為福建觀察使,審知為副。 乾寧四年(897年),王潮卒,次兄王審邽辭位,審知繼任,後加平章事,封為琅琊郡王。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加授審知中書令、福州大都督府長史,又封為閩王。
後唐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辛未(十二)日(12月30日)卒,初諡「忠懿」,後立廟號太祖。後改諡號為昭武孝皇帝。葬於福州北郊,後移蓮花山麓。
檀越王公祠
檀越王公祠,始建於五代末。地處泉州承天寺西畔(今泉州南俊路71號),為福建省泉州市最重要名祠之一。因泉州刺史王延彬獻地千頃於承天寺,僧人仰德,建祠祀奉,又稱「檀樾王公祠」。
共6張
檀越王公祠
初建於寺法堂之東,後毀於兵燹,明萬曆間重建於此。歲月滄桑,風侵雨蝕,歷朝均有修繕。歷史悠久,影響深遠,被列入福建初中鄉土教材。
1999年重建後的「檀越王公祠」坐北朝南,佔地面積15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700餘平方米,是一座懸山式、燕尾脊、穿鬥架構的磚木建築。至今仍保存許多價值極高的歷代石雕、木刻等原古建築構件及文物。工匠們運用了烘雲託月,綠葉託紅花等手法,精雕細琢,使整體建築古色古香,是典型的閩南古建築力作。
主祠為上下落三開間,中有天井及兩廡。主祠牆體由閩南獨有紅磚、花崗巖石砌成。左右石柱楹聯「太原望族源三晉,固始義師靖八閩」。門廊兩邊角牌保存的兩幅「鹿雀同春」磚雕及其它石雕均為明、清原建築構件。祠廳兩邊石柱雕刻頌揚三王開閩治泉功績的聯文三對。燈梁及松梁木雕獅子、梁柱木雕紋飾及鬥拱花木,保存原建築構件。廳堂中央雕花坐龕金碧輝煌,龕內供奉王潮、王審邽、王審知雕像。祠廳前梁懸掛前新加坡總理王鼎昌題贈「開閩第一」匾額,後梁懸掛宋·米芾手跡之一「一本三宗」及臺灣知名人士王金平題贈「光前裕後」匾額,整體設置莊重肅穆。主祠外石埕西側畫廊,嵌有青石影雕「五代閩國三王史畫」12幅,再現「三王」歷史功績。石埕南面建「開閩亭」;東側有門通承天寺法堂,門額「檀樾王公祠」。「檀樾王公祠」匾是五代末承天寺法堂之東原祠構件,二十世紀80年代修建承天寺時出土。附屬建築有垂花埕圍大門、畫廊、上下護厝,回向花廳等。
檀越王公祠是閩南泉州一道最亮麗風景線,每天前來觀光、祭拜的海內外專家學者、知名人士、王氏宗親絡繹不絕:2009年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會長、全國武警部隊原政委張秀夫將軍、全國政協常委、機械工業部原部長邵奇惠、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錢樹銀上將、中國警察協會副主席、公安部原副部長羅鋒親抵王公祠並題詞「開閩之祖,光耀千秋」;臺灣王金平家族由胞兄王珠慶率團來泉尋根謁祖,於王公祠留下墨寶「同根同族,兩岸一家」。2005年,固始縣委縣政府贈給泉州王公祠的一副寓意深刻的對聯(書法):「人物出中原固邑三王功蓋八閩,豐碑鑄南國泉州一族名場四海」,反映了兩地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
「開閩三王」為福建的開拓發展,立下豐功偉業,後人尊崇為「開閩第一」;其裔孫繁衍於八閩大地,遠播於海內外,被譽稱為「開閩人祖」。
開閩三王故事
唐末,朝政腐敗,民生凋敝。以黃巢為主要標誌的農民起義風雲激蕩。僖宗光啟元年(885),安徽壽州人王緒率農民義軍攻陷光州(治所今潢川),固始東鄉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奉母董氏率鄉民5000人從義軍入閩,揭開了光州固始向閩臺移民的又一恢弘篇章。
入閩平閩,除暴安民:據《新唐書》與《十國春秋》:王氏兄弟,本琅琊人,出身名門望族。秦將王翦34代孫。其五代祖王曄為固始令,善政多多,民愛其仁,勉留之,因遷家於此,遂世為固始人。王潮,字信臣,「沉勇有智略」;弟審邽,字次都,「喜儒術,善吏治」;審知,字信通,號詳卿,狀貌雄偉,方口隆準,喜讀書,好騎射,常乘白馬,號稱「白馬三郎」。其時,「四海盡疲於徵戰」,「中原正苦於傷殘」。審知「蓄慷慨之氣,負縱橫之才」,每或撫髀暗驚,彎弧自誓曰:「大丈夫不能安民濟物,豈勞虛生乎!」唐末,僖宗入蜀,群盜起於江淮。黃巢義軍之壽州人王緒,與妹婿劉行全,聚眾萬餘而據壽州,自稱將軍。攻取光州,納收士民,以廣隊伍。其時,王潮為固始縣佐史,與弟審邽、審知,以材氣知名,邑人號曰「三龍」。王緒為網絡人才,施以計謀,使王氏兄弟率5000鄉民從軍,並任王潮為軍正,主廩庾。是時,蔡州節度史秦宗權募士益兵,王緒附之。宗權任王緒為光州刺史,召其兵會擊黃巢,王緒遲留不行,宗權怒而發兵攻緒,王緒遂率眾南奔。至贛境,略潯陽、贛水;入閩地,取汀州、陷漳浦,但皆未能據之。王緒嫉妒賢能,「猜刻不仁」,凡才貌過己者,必暗除之,軍中人人自危,「不保朝夕」,因而激起兵變,為部將所逼自殺,眾推王潮為主。「潮令於軍曰:天子蒙難,今當出交、廣,入巴蜀,以幹王室。於是,悉師將行」。王潮治軍有法,軍紀嚴明。深受刺史廖彥若貪暴之害的泉州百姓,喜聞義師南下,奉牛酒迎潮。王潮乃引兵圍泉州,自光啟元年八月始,歷時一載,方拔泉州,遂有其地,並受任刺史。「潮既得泉州,招懷離散,均賦繕兵,吏民悅之」。唐昭宗大順二年(891),「潮乃以從弟彥復為都統,弟審知為都監,攻福州,彌年不下」。義軍頗得民心,各界捐糧籌船,勞軍助戰。《通鑑》云:「民自請輸米餉軍,平湖洞及濱海諸蠻,皆以兵船助潮」。景福二年(893)五月,「潮入福州,自稱留後」。「建州人徐歸範以州應潮」,「汀州刺史鍾全慕舉籍聽命,嶺海間群盜二十餘輩皆降潰,潮乃盡有五州之地」。乾寧初(894),黃連洞二萬蠻眾圍汀州,王潮遣將舉兵破之,閩地遂定。
王氏兄弟率義軍南北轉戰,歷時9年,自此平定了閩疆,統一了全閩,結束了地方割據,盜賊四起的局面。昭宗在福州建威武軍,任王潮為威武軍節度使、福建觀察史,審知為副使。乾寧四年(897)底,王潮卒。審知欲將劍印交與二兄審邽,謂「按輩次二兄當受。」邽固辭曰:「我若能將泉州治理好,便心願已足,節度使之職,唯弟可任,幸勿卻兄長之意!」 開平時,為潮立廟,稱曰:「水西大王」。次年,朝廷任審知為威武軍節度使。
治閩興閩,造福八閩:唐前,福建經濟、文化落後,及至五代、宋,卻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人文薈萃。尤其福州,一派盛世景象,號稱「海濱鄒魯」。福建邁向文明之邦的歷史大轉折,始於王氏三兄弟率義軍入閩,平定閩疆;其關鍵人物是五代時期閩國的創始人王審知。
王氏兄弟不僅是智勇雙全的出色將領,也是頗具謀略和才能,治閩興閩、造福閩疆的功臣。《十國春秋·司空世家》稱:審知之兄王潮(846-698),「志尚謙恭,譽藹鄉曲,善於和眾,士多歸之」。平定、統一全閩後,王潮主政十餘年間,「乃創四門義學,還流亡,定租稅,遣吏巡州縣,勸課農桑,交好鄰道,保境息民,人皆安焉。」明代河南副使、泉州人蘇茂相曾賦詩讚頌王潮功績:「鼙鼓中原沸似波,將軍閩嶠還橫戈」,「事定千年無戰伐,時清萬戶有弦歌」。
《新唐書》載:審知仲兄審邽(858-904)「為泉州刺史,檢校司徒。喜儒術,善吏治。器宇宏寬,仁厚愛民。流民還鄉者借給牛犁,助其耕作;幫修廬舍,助其安居;修橋築路,方便行旅;惠農惠工,獎勵生產;興辦義學,授業童蒙;革新制度,移風移俗。中原動亂,公卿士人多來投奔,審邽遣子延彬設招賢院,一一接納,以禮相待。如楊承休、韓偓、歸傳懿、楊贊圖、鄭戩等這些李唐朝廷官員、一代名士,在李唐滅亡前後舉家歸閩,皆受到禮遇和重用,因之無比感激,悉心參政議政,建言獻策,成為王審邽治政興邦的智囊團。由此可見王審邽兄弟招賢納士,以圖大業的胸襟。審邽、審知偕處理政期間,「鏟其訛弊,整其章條,三軍無譁,萬姓有奉」。「至則積惡者屏去,為善者獲安。」王審邽協助王潮治理泉州,後其父子相繼任泉州刺史,前後歷44載,在泉州發展史上樹起了一座光前裕後的裡程碑。泉州與宋元時代成為世界最大海港城市,審邽兄弟、父子奠基之功偉哉大焉。
王審知(860-925)治閩,更是勳勞卓顯,因而代頌其功,史不絕書。政治上,一是尊奉中央,維護統一;一是實行「睦鄰保境,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治方略,鞏固邊疆海防,使福建免遭戰亂之災,百姓免受繁役苛賦之苦。尤其是在「四方竊據」,民富兵強,左右紛紛勸其稱帝時,他力排眾議,拒不稱帝,始終不渝地堅持「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真心實意地尊奉擁有中央政權的唐王朝和後梁王朝,「致君愈勤,述職無怠。萬裡輸貢,川陸不系其賒;一心尊戴,風雨不改其志」。同時整頓吏治,廣納賢才,以鞏固政權。在福州、泉州等地設「招賢館」,接納中原各地避亂的知識分子,或委重任,或作幕僚,或使以執教。在其當政的30餘年裡,正置群雄紛爭、武力割據的五代十國初期。而福建從未對外邦用兵,也未受外邦侵侮,境內一片昇平,成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快、變化最大、最為安寧的地區。經濟上,重視和鼓勵發展生產。比如,勸農興修水利,發展農業。親自主持興建或擴建了福清、長樂沿海大堤,泉州6裡陂、9溪18壩,連江東湖,晉江40餘華裡灌渠,疏浚了受益幅員可達25平方公裡的福州西湖等一大批骨幹水利工程。同時圍海造田,擴大耕地。在平原推廣雙季稻;在武夷山區開墾茶園,種植茶樹,達1000餘處;因地制宜發展紡織、陶瓷、冶金、鑄造等工業生產。在傳播中原文明上,倡導文教,興辦學堂,培養人才,教化黎民,達到了府有府學,縣有縣學,鄉間有私塾,使閩地成了學校層出,「童蒙來求,雅道靡靡,儒風優優」的禮儀之邦。迨至宋代,閩省已成文風昌盛之地,才俊輩出之鄉,狀元亞魁、進士及第超於中原,名臣賢相、科學巨擘、仁人志士層出不窮。《十國春秋》稱:此乃審知興教之功也。在發展商業和海外貿易上,可謂前無古人。免除雜稅,獎勵通商。躬身踏察海灣,修建碼頭,闢建港口。疏通百餘裡的閩江水道,製造出可載六七百人的大船。兩度擴展福州城區,使之7倍於老城。使福州、泉州由此成為我國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兩個港口。海上航線北至新羅(今朝鮮),南至南海諸島,以及印度和阿拉伯地區。泉州城市規模也一再擴大,吸引很多阿拉伯商人和伊斯蘭教徒來此經商或定居。到宋、元時代,泉州成為與亞歷山大港齊名的世界一流大港,其功歸審知兄弟,當之無愧。活躍的海外貿易,為福建經濟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注入了巨大活力。
上述為政興閩之道,福澤七閩之邦:使「強者抑而弱者撫,老者安而少者懷」,「一年而足食足兵,再歲而知禮知義,方隅之內,仰止攸同」,「雞犬相聞,時和年豐,家給人足,版圖既倍」。
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對王審知治閩「用仁信以御下,行慈惠以恤民」,賓賢禮士,節儉自處,選任良吏,省刑惜費,輕徭薄賦,息兵養民,多有記述,評價甚高。如稱頌審知「常衣袖絝敗,乃取酢袋而補之」。一次,有使者獻一玩物,審知自擲於地。謂左右曰:「『好奇尚異,乃奢侈之本』」。據《十國春秋》載:錢昱《忠懿王廟》碑文,盛讚王審知當政治閩有「五善」:「外涵大度,內用小心,慎刑既及於精詳,舉事悉從於簡略,犯則不赦,令比秋霜之嚴;恩本無私,惠如冬日之暖。惟民教化,吏以法繩」,此可稱善為政。「非正詞不入於聰,非公事不宣於口,居無聲色之樂,平生以禮義自守。念十家之產者,躬行節儉……」此可稱善立身。「興崇儒道,好尚文藝,建學校以訓誨」,「獨振古風,鬱更舊俗」,此可稱善教化。「懷尊賢之志,宏愛客之道,四方名士,萬裡鹹來」,此可稱善招納。「尊天事地,奉道饗神」,「事非為已,願乃庇民」,「三十年間,一境宴然」,此可稱善謀福。「功惟理亂,志在盡忠;安不忘危,常為持險之誡;小當事大,罔違與國之道……」,此可稱善守位。王審知「傳冊封者四五世,遺愛銘於人口,忠節出於國史。臣子之盛,不亦大乎!」
天復元年(901),昭宗封王審知為琅琊王。梁開平三年(909),梁太祖封王審知為閩王,閩正式建立。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十二月,王審知病歿,皇上賜諡忠懿。後人為紀念閩王的功德,將他生前的宅第改建成閩王祠,祠前立有功德碑——唐《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碑文記述了王審知家世及其生平事跡。祠內供有王審知塑像,祠堂門額上懸掛著一塊四字鎦金大匾:「功垂閩嶠」。建於泉州市的「五代閩國三王文物史跡陳列館」,向海內外觀瞻者集中展示了三王家史、生平和開閩業績。廊柱上赫然寫著這樣的楹聯:「太原望族源三晉,固始義軍靖八閩」,「望出太原立德千載,支分固始流徽八閩」。
王氏入閩
唐朝末年,有一支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南下入閩的王氏分支,開疆創業,拓閩稱王,建立閩國,這就是後來形成閩粵、港臺以及海外大多數王氏所共祖的著名望族—— 「開閩王氏」。如今泉州城鄉仍可以看到許多人家的大門匾額上鐫刻著「開閩傳芳」的醒目大字,您若感興趣的話,隨便打聽一下這裡的人家,主人一定姓「王」。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泉州有句盡人皆知的俗語「開閩王」,指的就是「三王」(王潮、王審邽、王審知)入閩之事。
據《忠懿王氏族譜》記載,開閩王氏屬琅琊王的一個分支,其遠祖乃周靈王太子晉。當傳至王曄時,唐貞元中(785~804年)任固始令,遂家於光州固始。王曄生友,友生玉,玉生恁,恁生三子:潮、審邽、審知。王氏兄弟三人,氣度非凡,才華橫溢,時人稱之為「王家三龍」。時當唐僖宗年間,黃巢造反,天下群雄並起,光州屠夫王緒趁機聚眾起兵,任用王潮為軍正,審邽、審知也隨兄入伍。光啟元年(885年)王緒南下入閩,「王家三龍」率領固始一批王氏族人和鄉兵一同南下,並奉母隨行。據說王緒其人性猜忌殘忍,曾以軍中糧少而下令軍人「以老孺需從者斬」,欲殺王氏之母。因此,王潮先下手為強,在隊伍開往南安的途中發動兵變,擒縛王緒,取而代之。
王潮治軍有方,整頓軍紀,隊伍發展很快。當時泉州百姓在刺史廖彥若的壓榨下,民不聊生,於是派出張延魯等耆老前往邀請王潮引兵入泉,為民除害。王潮率軍圍攻泉州,經過一年戰鬥,於光啟二年(886年)攻克泉州,消滅廖彥若,控制泉、漳二州。王潮被唐朝任命為泉州刺史。景福二年(893年),王潮又率眾攻入福州,統一福建,被授為威武軍節度使。第二年王潮病逝,王審知繼任。後來,唐亡,朱溫稱帝,國號梁,開平年間封王審知為閩王,這就是「開閩王」的由來。當時中原戰亂頻仍,但王審知治閩30年間,卻一派安康景象,又吸引了大批中原王氏族人南下安居福建。
《開閩傳芳》歌曲
開閩三王的子孫後代
從中原入閩的太原衍派
咱厝有外多的優秀人才
為了前途打拼走遍四海
愛拼的氣概
弘揚先祖的威望開拓未來
自由自在惦在成功的舞臺
太原的衍派
互相關心鼓勵團結友愛
心心相連創造幸福的將來
開閩三王的子孫後代
從中原入閩的太原衍派
咱厝有外多的優秀人才
為了前途打拼走遍四海
愛拼的氣概
弘揚先祖的威望開拓未來
自由自在惦在成功的舞臺
太原的衍派
互相關心鼓勵團結友愛
心心相連創造幸福的將來
愛拼的氣概
弘揚先祖的威望開拓未來
自由自在惦在成功的舞臺
太原的衍派
互相關心鼓勵團結友愛
心心相連創造幸福的將來
創造幸福的將來
王氏家譜
王姓(WángXìng):是一個源頭眾多、族派紛繁的姓氏。有的出自媯姓,為齊王田和(陳厲公次子田完的第8世孫)後裔,以王族稱謂為氏。有的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幹之後,以爵號為氏。有的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以王族爵號為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晉,其名晉,字子喬,系周靈王太子,在山西太原有「子喬祠」就是對王姓始祖子喬的紀念。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擁有人口近一億,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
· 中文名《王氏家譜》
· 外文名wang shi jia pu
· 王姓人口數近1億
· 佔漢族人口百分之七點四
· 姓氏全國排名第一
起源源流一出自姬姓,分為三支:
其一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後裔。據《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春秋時畢公高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至晉,為司徒,並被分封於魏,公元前225年魏國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後,遂姓王。
其二源於太子晉。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字榮,世以字行,故稱王榮)為司徒,其後人由洛陽遷居於太原、琅邪,遂有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
其三為周平王太孫姬赤之後。周平王死後,太孫赤繼位,但不久即被推翻,不得已出奔晉國。其子孫也因是王族,改姓王,是為山西王氏。
源流二出自媯姓,齊王田和後代。
公元前404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為田姓齊國,後來齊國被秦國所滅,國滅後齊王建居共(今河南輝縣),生有三子:田升、田桓、田珍(一作田軫)。田升生田安,田安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濟北王,西楚滅亡後,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孫為紀念這一時輝煌,改姓王,是為河南王氏。
源流三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幹之後。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殷商王子比幹(商紂王叔父)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比幹被殺後,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今河南衛輝北)附近,子孫世代為他守陵,並改王為氏以紀念。。
源流四他族改姓或賜姓。
公元8年12月,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五代時,幽州人劉去非追隨劉守奇在後梁政權中任河陽行軍司馬,李存勖攻破後梁河洛地區,劉去非投奔後梁荊南兵馬留後高季興,後唐建立,高季興表示歸順,劉去非因曾與李存勖作對,為保護自己改姓王,名保義。北朝時,西域胡人支頹褥遷居到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帶著兒子支收又嫁給北周王粲,支收改姓王,兒子即隋朝末年一度稱帝的王世充。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汀)經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姓孫,都改姓王。
源流五少數民族改姓王氏。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為王氏。隋唐之際羌族鉗耳宗、鉗耳幹兄弟,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以王后兄弟並改姓王氏。」營州地區高句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屢見不鮮。如《周書》卷二十《王盟傳》記載:「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樂浪人」。《舊唐書》卷一百一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句麗人也」。同書卷一百六《王毛仲傳》載,霍國公王毛仲「本高句麗人也」。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設立安東都護府,所轄回紇人中有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安東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帳下,被裨將王武俊收為養子,從此改姓王氏。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後,在與漢族交往中也有不少把姓氏改成王姓。契丹人建立遼國,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另女真、蒙古、滿等少數民族在長期與漢人接觸過程中也有許多改姓王氏。
遷徙始祖:太子晉,字子喬,又稱王晉或王子喬。
王姓,在秦漢時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縣、蒲縣、平陸、虞城、淮縣,陝西鹹陽,山東淄博,福建南安等地,而子姓為王的後裔則由河南衛輝遷至今甘肅天水、山東東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
兩漢時期,開始出現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王氏;琅邪王氏,以西漢諫議大夫王吉為開基祖;太原王氏,以東漢徵士王霸為開基祖,分為晉陽支(以三國魏司空王昶開基)、祁縣支(以三國王允為開基)。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少數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邪王氏的後裔王導和王敦兄弟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時稱「王與馬共天下」。太原王氏祁縣支在司馬懿專權時遭受滅頂之災。隋滅陳時,原仕於南朝的琅邪王氏被分別遷於關中、河北、河東等地。
唐末時,琅邪王氏的後裔王潮和王審知兄弟南遷福建,建立閩國,由此,王審知被譽為「開閩第一人」。
北宋滅後,三槐王氏[以唐末的黎陽(今河南濬縣)令王言為開基祖]的不少人遷居江浙一帶,尤以江蘇崑山一支賢才輩出,成為望族。
元末戰亂和張獻忠餘部繼續抗清,1647年開始清軍屠川,滿清於1647年公開發布告示:全城盡屠,或屠男而留女。至康熙24年,完全佔領四川全境,四川人口僅餘9萬,開始湖廣填四川。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運動,同時明太祖朱元璋強令山西人外遷,在洪洞大槐樹集結的山西人被分別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甘肅等地。於是太原王氏和三槐王氏等在中原地區有了更為廣泛的分布。另外,開閩王氏漂洋過海,揚帆南洋。著名湘潭王氏源於太原王氏,長沙王氏源於江南上亢王氏。海寧王氏即清末學者王國維所在的家族。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長江以北地區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區僅為第四大姓。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通過對「全中國13.3億人口的姓氏資料庫(2008-2010)」的綜合分析,王姓人口列全國第一位[1]。
行輩按祖籍地音序排列:
安徽省:安徽望江鳳棲山王氏:維世克應,今永從學,道以昌宗,功宜錫爵,德紹家聲。 (王氏屬太原世系三槐堂裔,始祖王源由鄱陽遷徙)
安徽績溪王氏:玉大元祥兆,安邦維義誠,宏開能紹業,積德慶長春,俊傑輝光顯,家聲永茂庭,驊騮駒驥驌,龍鳳鹿麒麟,卜吉謙恆益,希賢智勇仁,儉勤忠信讓,均正適時平。
琅琊王氏安徽望江世芬堂:永信志得守,彥本從之道,應時自大興,萬年常克紹,學業徵官符,文章啟榜兆,敦修源裕世,雲仍由茲肇。
河南省: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王氏(依次為十六世至四十世):萬忠鳳學文,傳世宜聯宗,篤親有寵明,詩禮先聲遠,富貴紹槐庭。
湖南省:寧鄉烏石王氏:文運人才盛,奎光鬥漢瑩,葆衷恢世澤,作善振芳聲,植樹先知貴,魁英實得名,緒從忠厚衍,瑞應集簪纓。
湖南隆回隆治王氏:源自三槐堂上梅王氏,自盟盛公始行輩如下:盟光添萬祖,良才文思廷,秀清義國正,世代守乾坤。祥雲調化育,師聞有道周,鳴風維景德,本利學實優。
湖南瀏陽王氏鑿石支派:裔榮篤本先德顯揚,紹修世澤遠繼廷芳。南華案山支派字:家德澤新克念顯揚,紹修正學遠繼廷芳。
長沙王氏:守元寅汝世必鬥翁崇友佐添應子。(前十四派序不能成句,自十五世國字派起編成四言八句共三十二派):國正學文,洪開式哲,啟兆萬年,顯承謨烈,忠厚傳家,光昭祖澤,綿延永紹,祥鍾俊傑。
三十六世起改用王隆中將軍(光遠房後裔,軍長職)所撰的五言詩十二句:忠孝承家訓,慈惠徵瑞芳,岐晉宏基業,漢唐顯文章,治陳大平策,學宗知園方,圭壁聯輝遠,詩書遺澤長。根本勤培植,福祿爾自昌,徹懷先德著,永奉為典常。
湖南益陽王氏: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萬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禮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輝星漢,詞章耀錦城,科名光世澤,祿位定均申。老譜歷傳派語:鼎範銘功遠,詩書啟俊英,家聲傳益盛,前武克相承。
湖南湘鄉牢田王氏原訂編行輩:添元用義祖,承顯立鉉宗,忠孝守仁義,安邦定太平。續派:世業紹前德,詩書裕後昆,修齊為國本,名教耀芳聲。
湖南安化王氏舊派:派傳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萬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禮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資祺壽,亨佳福慶增
續修新派:驥足騰雲路,鴻章重玉京,彝鼎垂功遠,賢書啟俊英,令名光世澤,祿位自能申,家聲傳必盛,前武克相繩。
青海省:青海湟中雲谷王氏:始祖王普發祥於河北靈璧,漢代居山東臨沂,元初遷居南京,明初隨移民至青海,明末又遷至湟中雲谷川上西河。[2]
四川省:四川大竹王氏:嘉錫良士,以奕正萬,懷仁履道,立名守善,典敬慎修,秉公度憲,光燦榮華,世代永煥。
四川成都王氏:始祖王維,明末清初自湖北孝感至川西成都平原,字輩:寧、安、政、德、元,師、泰、萬、世、傳。
[3]四川都江堰王氏:
[4]祖籍:山西太原府
入蜀始祖:王慎,字顯臣
入蜀始祖 :王偉
入蜀年代:吳周洪化年間,即清·康熙十八年至二十年。
落業地址: (一)王慎、王偉, 落葉地址蜀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
(二)王銘祿,系王慎之子,從眉山遷往雅州水東鄉(水東鄉包括今雅安市上裡鎮,中裡鎮和碧峰峽鎮)後又遷往灌縣(今都江堰市)。
簡 介:蜀開基始祖, 王慎,為洪化年間進士及第,入蜀眉州知眉州事,攜弟王偉同入蜀,王慎後因殉職,皇帝賜金字牌坊立於眉州大天井處,王偉之子王洪祿、王拱祿留守眉州,未詳記載。
王慎之子王銘祿,遷居雅州水東鄉(水東鄉包括今雅安市上裡鎮、中裡鎮和碧峰峽鎮) 生子六人,後因賊兵搗亂,攜全家遷居灌縣(今都江堰市),六房祖公名諱:
一房:王之位,住灌縣青龍場餘家廟(今都江堰市安龍鎮餘家廟);
二房:王之進,住灌縣筏村場新渡口(今都江堰市中興鎮永安村新渡口);
三房:王之禎,住灌縣太平場香花院(今都江堰市青城山鎮香花村香花院);
四房:王之賓,住崇慶州街子場(今崇州市街子鎮);
五房:王之奇,住崇慶州火燒坡(今崇州市街子鎮唐公村火燒坡);
六房:王之貴,住灌縣石羊場皂角廟(今都江堰市石羊鎮皂角村皂角廟)。
字 派:長房:成天世啟文,明正國朝興。榮華增福祿,富貴德長清。
二房至六房:登天懷德永,普化建邦長。開國經倫偉,榮華世代昌。
註: 甫與普 同。長房:明字派與二房至六房:登字派同輩。錫字派與天字派同輩。河西有貴字派、子字派、文字派、萬字派與河東春字派同輩。
山東省:嶧縣王樓三槐王氏字輩(十七世至五十二世):道統廣運,純正自勵,粹豫巽豐,百儒偉昌.成憲貽續守,鴻業振衍長,耀宗宜向盛,榮來啟智生。
巨野縣王姓支派繁多,有太原王氏後裔,也有琅琊王氏、三槐王氏、浙江紹興王氏、太倉王氏、開閩王氏等派系,字輩難以羅列。
德州王氏字輩:文明學書青開國俱朝臣修德承先志積善福慶臨。
萊州府王氏字輩(順治八年遷奉天海城縣,自1651年起):起道成應好,三開洪殿永,世德元齡懋,國賓福耀昌,蘭新臣希樹,文顯汝維祥。
高密城律王氏字輩:十六世以下「家述儒教,啟佑延基,同茲懋勉,益續遠徽。
山西省:太原堂王氏:自紹玉昆誠,經緯雄才具,安邦定國榮,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聲,敦本前謨顯,修倫世道平,休仁知緒永,敏學興時行,以上培原裕,方來受命旌。
民國三十二年太原堂王氏新修行輩:有章汝煥,式德聊昌,修禮立義,守本安常,興家成業,錫慶致祥,功昭道顯,聲遠名揚。
民國癸酉年太原堂王氏七大房合修族譜行輩:禮樂修明定,湘南泰運開,今逢清鼎位,代毓國家材,世際人文起,源從晉祚來,子孫發千億,賢仕策金臺。
雲南省:雲南王氏(主要分布在鎮雄、威信、石屏、貴州威寧、六盤水一帶):志遠興德政、承文國天章(中),朝仕永應洪,貴廷思耀封,光建定安澤,顯揚裕先宗,高明登大寶,治濟慶家邦。
貴州省:貴州省威寧彝族苗族回族自治縣牛棚鎮王氏。據說是從雲南省宣威搬遷到威寧縣牛棚鎮,但主要分布還在雲南省鎮雄、昭通。字輩是德-繩-廷-晴-執-顯-新-良-弘-受-思-繼-位-登-廷-建-世-安-春-開-文-應-太-品-耀-群-雄-衛-碧-黨-初-榮-健-翰-璋-博-潤-延-久。
雲南宣威王氏-貴州尚忠公(也稱治忠公)支字輩表:
尚學文正紹 天德朝庭圓
禹國法兆昌 舜治仁必晟
嗣忠玉成良 孝東唯佳敬
永保全宗揚 義秀俊傑憲
澤封世明詳 吉喜定有道
位堅若金章 安邦威顯達
富貴長慶芳
(1985年家譜字輩順序一覽表[5])
其它:
善慶堂王氏:禮樂修明定,湘南泰運開,傳家徵世澤,光國蔚人才,道立英賢作,心恆孝友培,朝榮俊彥,寶樹植庭槐。
清道光丙戌續譜所載行輩:文運人開,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顯,寶善立名,祖詒雲衍。
文德堂王氏二房車礁舊派:宗派始均千,郎寶邦繼焉,文允廷光,用世萬興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聯。
碩舊王氏:聲振朝堂,世德傳芳,求志達道,大顯家邦。
[1] 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出爐:王姓成中國第一大姓 - 新華教育 - 新華網 .新華網.2013-04-15 [引用日期2014-03-27]
[2] 王姓百科.百科 [引用日期2009-10-24]
[3] 王慎_百度百科.百度百科 [引用日期2015-09-17]
來源: 2017-12-10 三王祠資訊組 泉州開閩三王文保中心 百度百科 12-27新華社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可能有引用一部分數據或圖片,視頻,音頻等資料,來源於網絡,不代表是本訂閱號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微信號:Wbn1515959
精彩文章推薦(往期精選,閱讀請直接點擊下方藍色字體文章標題即可進入):
奮鬥精神沒了,扶貧就是毒藥!
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朝鮮 | 名畫 名曲
官湖村陳生:上北大車票是鄉親湊的,贈別墅遇尷尬兩年沒回鄉/捐2億建258套別墅贈鄉親,房子卻送不出去!為啥?
清明節掃墓,這些禁忌和避諱,你必須知道!
春天來了,送你花譜大全,認花不求人!趕緊收藏
棗莊一廠房焊接施工時爆炸致6死4傷 附焊接與切割安全要點
請吃乾淨自己碗裡的飯菜,原來還有這種福報!
建築工程中常出現的裂縫分析及解決措施
人到中年:碗有三不端,財有三不發,債有三不欠
100種絕美中國符號,太驚豔了,世界為之震驚!值得珍藏~
2018,做生意的人一定要看,已被無數老闆瘋狂轉載
26刀!湖南高三尖子生刺死班主任!
轉《人民日報》 請立即停止使用微波爐
永鴻商業廣場「3·14」事故調查報告的公示(1-3#樓及對應地下室工程)
張維迎:真正的發達國家,會不計成本地做三種付出
我聲明:我是中國人,我不過聖誕節!!!
中國古建築,亭臺樓閣,太美了!
《芳華》 :告訴孩子這5點,受益終生
萬科的精細化施工管理應用,兼顧安全、質量和工期!
王家人必看|解讀王氏始祖太子晉|王家大院與喬家大院的區別!
此文很重要,你的朋友可能也需要學習與分享,看完了別忘了轉發給他們看哦!
分享智慧,好運常伴您!
後語: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讚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讚,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
有一種隨喜叫做點讚分享 覺得不錯請在下方拇指處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