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講臺雖小,自有老師偉岸身影;三年風雨雖短,老師們的音容笑貌心中永存。
我是紫荊中學首屆學生,從13歲到耄耋之年,走過66年的人生風雨路,但始終將母校和老師永遠掛念在心間。初中三年的學習生涯,是一份寶貴的人生財富,它夯實了我們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線,磨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克服困難的勇氣、努力學習的決心。
許許多多的往事,像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無時無刻地在腦幕上演。
我們沒有忘記:
在漫長旳建校勞動中,老師處處在前,一位老師手上的血泡染紅掀把,也不退卻。
當年,我們剛踏進校門,看到的是高低不平、修建工程還在收尾的校園,西半邊挖方有兩米深,東半邊填方一來多高,操場是一排排的胡基窖。是全體師生共同平整操場,修校園道路,挖西院填東院。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每天有一節勞動課,每天下午勞動兩小時,沒有勞動工具,每天下午就去附近群眾家借,終於苦戰三個多月,操場平整了,道路平整了,綠化樹木栽上了,校園也像校園了。
我們沒有忘記:
有一句流行老話:「屈家山,兩頭尖,鍋裡沒水淖壩擔」,對於沒電缺水的生話,我們深有體會,學生、老師灶,只有一眼靠轆轤絞水的水井,早晨洗臉水都要排長隊由水房師傅掌握,一人半勺「混湯湯」。上晚自習靠汽燈照明(燒煤油和打汽將油噴在石棉罩上的照明設備)。教室鴉雀無聲,只能聽到「嘶—嘶」的汽燈聲和同學們做作業的筆尖聲。值周老師還要來查查崗,班主任老師還要來教室坐坐。宿舍靠同學交的班費買洋臘照明。老師批改作業也是用煤油燈燈,這種環境,對於從大城市調來或剛從大學畢業的老師們,是個不小的考驗,但沒有一人叫苦。
我們沒有忘記:
二三十人睡在一起的「大通鋪」,每個人的床鋪空間只有30公分寬,當時學校要求師生同吃、同住、同勞動,我們給老師在宿舍門後邊支一張單人床,讓晚上十一點左右,改完作業才回宿舍的老師,能睡個安穩覺。
我們沒有忘記:
在一個冷風嗖嗖、月光清淡的半夜一兩點鐘,學校接縣通知,分配我們五九級四個班,由班主任老師帶隊去李家堡大隊和紫荊大隊參加「防霜」活動。
在同學們一片「快起來!」「防霜哪!」的叫喊聲和「咚咚咚」的打門聲中,李家堡村沸騰啦。各小隊長立即安排,社員們先後背上麥草去田間點菸火防霜。瞬間,田間、地頭、溝邊、塄坎上,煙霧四起,籠罩了田野上空,像一條條寬大的被子蓋在即將返青拔節的麥田上。我們才鬆了一口氣,凌晨兩點多,氣溫已降到零度左右,我們才發現穿著單薄的楊老師已凍得瑟瑟發抖,但還呼前喊後地指導同學們注意安全。伴隨著田野望不到頭的點點火光,我們全年級四個班的師生陸續返校了。
我們沒有忘記:
十月上旬的渭河岸邊,早晨已有陣陣寒意,晨曦中,看不見河對岸的田野村莊了,但河岸上已是人頭攢動,擺開了全民大辦鋼鐵、下河撈鐵砂的戰場。有的拿著鐵鍁,擔著雙桶己開始找「礦」(找含黑砂子多的砂層,同學們叫「礦」),有的在撈砂的床子上(床板三邊釘上檔板)開始衝水洗砂收集黑色的鐵砂,各自忙碌著。在這裡,我們已經大幹了二十多天了,兩位老師全程陪著學生,在虢鎮一家大房的木樓上,給我們上課,又和我們起下河撈鐵砂。
我們沒有忘記:
學校領導和全體師生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歡樂的校園生活,在沒電的環境下,我們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燈謎晚會。兩排桌子,兩排點著蠟燭的花燈,兩條貼滿謎語的繩子,氣氛十分活躍。其中有很多老師們自編的謎語,如「呼嚕爺體重兩個五千斤」打一同學名(謎底:雷萬金),還有「西貝今年一十八,三人同日去觀花,被雨下在段山下」打一老師名(謎底:賈春霞)……體育老師張大興,組織班級籃球賽的「球訊」經常出現在學校公布欄中。幾位特長文娛活動的老師,給學生教新疆舞和交誼舞,排練秦腔折子戲。在校慶一周年時,全體師生組織一場校慶晚會,震撼了屈家山。在校門口的古戲樓上,為寂靜的小山村帶來空前歡樂。秦腔戲「藏舟」、「華亭相會」使「校花」同學一舉成名。丁班的新彊舞,甲班的相聲「人造鋼琴」,收穫陣陣掌聲。
我們沒有忘記:
教生物課的常浩老師上課檢查同學的牙齒,最後宣佈結果:「百分之八十的同學是一口金黃色的牙齒,隨帶大量自來漿糊!」一陣大笑後,刷牙習慣普及了。
老師教育我們要團結友愛和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還組織這樣內容的專題班會,收到很好效果。一天晚上,我在睡夢中被吵吵聲驚醒,發現在昏暗的洋臘光下,幾個同學抬著一個散發著尿腥氣味的被子在烤火,原來是一個有病的同字尿被子,外面下著大雪,寒風從光禿禿的山坡刮下,室內溫度已經很低了,我受他們的行為所感動,爬起來去前面教室旁拿來一梱幹樹枝,火更旺了。還有一位同學,家庭十分困難,帶來的被子只有一米多長,睡覺時穿上棉鞋只蓋著腿和上身,老師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師生們合計以下,抽出一條褥子,讓他和旁邊同學打通鋪,解決了這位貧寒家庭同學的脫鞋睡覺問題。
我們沒有忘記:
紫荊中學的良好校風,是真正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撥的「抗大」校風。師生們非常注重品德教育,我們唱的歌是「我們工人有力量」、「大刀向鬼子的頭上砍去」、「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黃河大合唱」、「在北京的金山上」。無靡靡之音,無不良惡習,尊師愛生,艱苦樸素。我們組織「義務護校隊」、組建班級團支部,成立學生會,參加麻家街道的群眾批鬥會、組識「吃苦在先專題班會」、組織時政報告會,評選五好團支部活動,評選五好學生幹部五好班級活動、組建理髮組、釘鞋組,開辦笤箒廠、停課參加全民消滅麻雀的人民戰爭,搞「麥化玉米」植種,搞沼氣試驗、義務採集樹種……。在「吃苦在先專題班會」上,同學們談艱苦的學習環境、談背饃上學的辛酸、淡沒錢上灶的尷尬、談周六下午放學餓肚子步行幾十裡回家的奔波,談嚴冬宿舍的低溫,第二天早晨鞋凍在地板上的事實。老師給我們講「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講邱少雲、講劉胡蘭、講黃繼光的英雄事跡,最後統一認識:「困難是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現在回想,我們這一代同學的艱苦奮鬥精神為什麼這麼強?來源於三年紫荊中學校園生活的鍛鍊與培養。
紫荊中學已完滿走完她65年的辦學之路,並以華麗之身,遷校柳林鎮,楊帆於新時代的教育改革大潮中,新的「紫荊山綜合實踐基地」又在舊址落成,在這送舊迎新的今天,還要說聲:
母校永遠!
恩師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