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成立於2015年4月,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國家外交戰略與僑務工作的大局,進一步突出華僑大學「會通中外、並育德才」的校訓精神與辦學特色而成立的。學院以「知政為僑、華聞天下」為整體辦學理念,綜合運用我校華僑華人研究院、國際關係研究院、新僑學院等科研力量為辦學服務。學院是國務院僑辦僑務理論研究福建基地,福建省首批高校特色新型智庫,2017年入選福建省「雙一流」高原學科建設。
圖為學院承辦的第七屆中泰戰略研討會在泰國曼谷開幕(2018)
學院設有國際政治系、政治學系(籌)、世界史教學部、泰國研究所(入選教育部國別研究基地)、僑務公共外交研究所(校重點研究基地)、心理文化學研究所(校屬)、國際安全研究中心、印度尼西亞研究中心、菲律賓研究中心、越南研究中心、馬來西亞研究中心、華僑華人文獻中心、僑鄉研究中心、國際移民研究中心、新僑研究中心、華僑華人社會文化研究中心、華僑華人歷史研究中心、僑情與僑務理論研究中心、四端文物館等教學與科研機構。
圖為學院承辦的中美青年學者對話會開幕式現場(2018)
自成立以來,學院先後承擔國家級及省部級研究課題數十項,已經出版各類學術論著數十部,在國內外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學院每年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華僑華人藍皮書》、《泰國藍皮書》,並與丹麥奧爾堡大學合作主辦學術期刊——《中國與國際關係學刊》。
在國際合作與交流方面,學院與印度尼西亞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泰國國家研究院、丹麥奧爾堡大學、波蘭雅蓋隆大學、馬來西亞拉曼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開展合作研究、師生交流。
圖為學院主辦的華僑大學主辦金磚國家智庫國際研討會(2017)
學院目前擁有政治學與世界史2個一級學科點,有教職員工近5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1人,講師12人,絕大部分教師擁有博士學位與海外留學經歷。近年來學院(研究院)還外聘二十多位校外優秀專家學者擔任客座教授、兼職教授、兼職研究員。
▊家國情懷——站位高:根據「僑校+名校」發展戰略,我院從立院之初就把為國家外交戰略與僑務工作大局服務作為辦學目標,把家國情懷作為我們的辦學使命。為此,學校聘請原外交部部長李肇星先生為學院名譽院長,原國務院僑辦副主任何亞非先生為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
圖為李肇星受聘華僑大學名譽教授
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名譽院長
▊精細化培養——小而精:為了達到上述高起點的培養目標,我院始終把「小規模精細化培養」,作為辦學特色與教學要求。我院憑藉擁有全校最高生師比的優勢,通過實施本科生導師制,構建起師生之間的全方位聯繫。此外,我院還擁有3個非常有特色的高端教學科研平臺:可以開展實踐性教學的「模擬聯合國實驗室」、華僑華人文物博物館——四端文物館、華僑華人資料中心。
▊高素質複合型——目標高:無論是研究生教育,還是本科生培養,我們都強調綜合素質的培養與知識技能的複合,旨在培養具有全球視野與戰略眼光 ,能較熟練運用外語與國際交往規則,研究和處理涉外、涉僑相關事務的高素質複合型專門人才。
學院團學工作努力建構以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為核心的「小家·大國」校園文化育人體系,開展「關」與你、我、他三個系列的第二課堂活動。主要包括:國際文化學生論壇、國關·讀書會、優秀學生訪學計劃、一個國關人的成長分享會、華僑大學外交外事禮儀大賽、承志模擬聯合國大會等。此外,學院還積極推行「國關·專屬學長制」、「本科新生導師制」。學院的學生活動鼓勵創新思維、跨文化學習、多元表達,校園文化蔚然成風。
圖為 「關」與你國際文化學生論壇:世界名校學生交流
圖為「關」與你國際文化學生論壇
我院學生與印尼訪華大學生合影
學院積極開拓社會資源,聯繫國家機關、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探索合作育人的方法渠道。目前,學院與廈門市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廈門衛視《兩岸直航》、廈門市天下集美文廣傳媒有限公司、廈門市鼓浪嶼管理委員會等多個單位共建學生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實習和社會實踐的機會。
林宏宇院長與廈門市外僑辦李嘯萍主任共同為學生實習實踐基地揭牌
我院學生參觀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廈門會晤主會場
我院學生到廈門市領事館區參觀交流
我院學生前往廈門港務集團(倉儲物流園)參觀學習
2019年擬面向海內外招收「國際事務與國際關係(含國際公務員實驗班)」專業本科生35人,境外生15人。學生入學後結合專業興趣與英語能力進行分班教學,配備相應的師資與課程。其中一個班為「國際公務員實驗班」(25人左右),強化學生的英語能力,部分專業課程採取全英文授課;另一個班為「國際事務與國際關係」(25人左右),專業課程以中文授課為主。
培養目標
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與家國情懷,熟悉國家外交戰略與僑情,具有全球視野與戰略眼光,較好掌握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基本理論知識,外事管理、僑務政策與管理等相關實踐知識,了解國際組織基本運行規則,較熟練掌握1-2門外語與現代信息技術,具有良好的國際溝通協調能力和創新創業精神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
主要課程
政治學原理、國際政治概論、國際關係史、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法概論、外交學概論、國際政治經濟學、國際組織學、全球問題與全球治理、外事管理與國際公務員制度、外交政策分析、國際危機管理、比較政治制度、中國政府與政治、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國外交史、公共外交概論、華僑華人與僑務概論、區域與國別研究導論、談判與涉外禮儀、當代華僑華人與中國關係、歐美政治經濟與外交、第二外語等。
就業去向
★ 國家機關(外事、僑務部門)、企事業單位與社會團體的外事部門
★ 國際組織
★ 新聞媒體
★ 繼續深造研究生、出國留學
考生要求
★ 有豐富的人文知識背景
★ 對國際關係有濃厚興趣
★ 具有較高的英語水平
「我真誠歡迎具有家國情懷的有志青年到華大國關實現你們的青春夢想!未來中國的崛起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你的加入與貢獻!」
--林宏宇
林宏宇,教授、博導,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常務理事,國務院僑辦專家諮詢委員,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百人工程學者,金磚國家(BRICS)智庫合作中方理事,中國太平洋學會理事。曾為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訪問學者,中國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現擔任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院長、特聘教授。主要研究大國博弈與國際安全、美國內政外交與中美關係、國際政治與經濟關係、大國關係與國家安全等。出版有《金磚國家概覽》、《美國總統選舉政治研究》、《中國崛起與國際體系》、《中國崛起與全球治理》、《中國國家安全概覽2012》、《國際問題研究理論與實踐》、《跨世紀的中美關係》、《金磚國家及其超越》(譯著)等著作,並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近百篇。
「求知,不僅為安身立命,更令人愉悅。與知識對話,其樂無窮。」
——莊國土
莊國土,福建晉江人,歷史學博士,華僑大學講座教授。研究方向:中外關係史、華僑研究。學科專長:亞太國際關係、華僑華人。學術兼職:教育部人文社科委員會委員兼國際問題研究學部召集人、國務院僑辦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東南亞學會會長、中國華僑華人研究學會副會長、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海交史學會副會長。2005年以來,主持國家、省部級社科項目6項,國際合作項目5項。2013年 《菲律賓華人通史》,獲教育部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福建社科一等獎,第四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出版工程獎。2010年 《東亞華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獲福建省社科一等獎,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提名獎。
「大學是人生重要的關節點,是成長成才的地方,選擇國際關係學院,體驗學院特色文化氛圍,與具有國際視野的教師團隊對話,與來自海內外的同學交流,與學生精英團隊共赴模擬聯合國的比賽,體驗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動、互鑑和精彩,在文明的對話交融中拓展世界視野!長知識、開眼界、鑄品格。」
——王麗霞
王麗霞,先後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和吉林大學。現任華僑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校黨委委員,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城市公共管理、僑務政策、教育行政管理等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曾主持完成國家軟科學研究項目1項和數十項省、市社科基金項目。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承擔數十項橫向項目;近十項委託調研項目獲共青團中央、省統戰部、省社會福利協會等獎勵。主持省教育教學研究項目,獲省、校教學成果獎多項。
「汝等只管耕耘,莫問收穫。――《薄伽梵歌》」
——尚會鵬
尚會鵬,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華僑大學心理文化學研究所所長。專業:心理文化學、國際關係理論、印度社會與文化、比較文明社會研究。主要著作:《中國人婚姻、婚俗與性愛》、《心理文化學要義:大規模文明社會比較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中國人與印度人:文化傳統的比較研究》、《種姓與印度教社會》、《印度文化史》。
「探究國際問題,經常仰望星空,吾輩之責;見證中國崛起,自信走向世界,大有可為。」
——王秋彬
王秋彬,福建泉州人,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僑務公共外交研究所所長。2017年7月從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調入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周邊外交、公共外交、東亞國際關係。曾赴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佛羅裡達大學做訪問學者,還曾赴美國、日本、韓國、朝鮮、越南、菲律賓等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或講學。承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項,韓國國際交流財團項目1項,參與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多項。曾在《現代國際關係》、《史學集刊》、《當代世界》、《成均中國觀察》等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餘篇。參編《國際關係史》教材。
「廈門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門戶之一!我熱烈地期待您如願進入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一起學習『國際事務與國際關係』知識,開啟走向外部世界的新航程!」
——陳文壽
陳文壽,北京大學博士。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兼任中國日本史學會理事、中國朝鮮史研究會理事、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常務理事,臺灣大學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授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大學韓國學研究中心及東北亞研究中心兼職教授等。主要學術領域是東北亞區域史、華僑華人研究、臺灣研究。已出版學術論著數十部篇,包括《韓裔散民研究序說》《從戰爭到和平》《華僑華人新論》《FAPA·臺灣·美國》等。
「『自由之思想 獨立之人格』敬錄國學宗師陳寅恪之語與諸君共勉。」
——許金頂
許金頂,福建廈門人,歷史學博士,兼任華僑大學四端文物館館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社會史、華僑華人研究。曾參與多個國家級科研項目研究,主持多個省部級科研項目。在《光明日報》理論周刊、《史學集刊》、《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海交史研究》、《華僑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多篇,編著廈門僑鄉歷史文化資料彙編叢書:海滄卷一《新陽理石文化資料選編》、《集美歷代碑刻拓片薈萃》(與李玉清合作)、《杏林史話》及《潯江史話》(與吳吉堂合作)鄉土文獻。
「『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降伏自己是一生的功課,願與大家共勉。」
——王冠璽
王冠璽,北京大學法學博士,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民法、憲法、國際關係、兩岸關係、心理文化學。學術經歷:臺灣中研院法律研究所訪問學人(2013.11-2014.2),美國印第安納大學(IUB)摩爾(Maurer)法學院(2012.5 -2012.10),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法學院訪問教授(2012. 6-2012.8),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訪問教授(2009.9-2009.10),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Harvard - Yenching)訪問學者(2007.8-2008.7)。
在權威期刊、核心期刊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多次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省部級課題;在兩岸三第主流媒體發表重要評論數十篇。
編輯:何舒揚
審核:許誠成、郭語微
監製:賀田
指導老師:黃少華
信息來源: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華僑大學招生宣傳協會華宣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