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光機所在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2020-12-20 中國科學院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量子光學實驗室副研究員鄧見遼領銜的脈衝光抽運(POP)原子鐘小組,在中科院院士王育竹開創的光抽運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作為編輯精選文章發表於《科學儀器評論》(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uments),美國物理研究所出版社(AIP Publishing)的Scilight同時以A more stable design for a pulsed optically pumped atomic clock 為題報導了這一研究成果。

  POP原子鐘因其具有體積小、重量輕、頻率穩定度高等優點,在衛星導航、精密光譜和高速通信等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前景。原子鐘的共振頻率對許多參數的波動很敏感,這使得優化以雷射為基礎的氣泡原子鐘(例如POP鍾原子)的中長期頻率穩定度成為一項亟待解決的挑戰性難題。

  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將分布布拉格反饋(DBR)雷射器、飽和吸收光路和聲光調製器(AOM)集成到一個275mm×203mm×90mm(長×寬×高)的模塊中,提高了雷射的頻率和功率穩定性。其次將整個物理系統密封在一個由20 L/s的離子泵維持的真空度為4×10-4Pa的真空罐中,從而顯著減小氣壓效應對原子鐘頻率穩定度的影響。再次將交流溫控電路驅動的加熱膜貼在微波腔上使微波腔的萬秒溫度穩定度達到31μK,減小了溫度相關緩衝氣體頻移的影響。最後採用PXI平臺提高了原子鐘伺服控制系統的精度和可靠性。採用上述改進措施後POP原子鐘萬秒頻率穩定度達到4.7×10-15,與目前國際上最高水平的POP原子鐘相當。

  課題組掌握了高精度氣泡原子鐘的關鍵技術,在進一步解決物理系統、光學系統和控制系統小型化和可靠性的基礎上有望研製出高性能氣泡原子鐘工程樣機。

  相關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光機所自主部署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

POP原子鐘原理框圖、Ramsey條紋和頻率穩定度曲線

相關焦點

  • 上海光機所脈衝光抽運銣原子鐘研究取得突破
    中科院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王育竹院士領導的新型星載原子鐘課題組在脈衝光抽運銣原子鐘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課題組在2012年12月15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光學快報》上發表的論文[Opt. Lett. 37, 5036 (2012)]中,首次報導了利用基於磁光旋轉效應的正交偏振探測技術探測氣泡式銣原子鐘的鐘躍遷信號,獲得了對比度高達90%的超高對比度鍾躍遷信號,抑制了散彈噪聲,極大地提高了鍾躍遷信號的信噪比和原子鐘頻率穩定度。國際上氣泡式銣原子鐘的躍遷信號都是利用吸收法探測,由於散彈噪聲的限制,獲得的鐘躍遷信號對比度最高不超過30% [Phys. Rev.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王育竹院士開創的光抽運(POP)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獲重要進展。
  • 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6-04-08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上海光機所等在拓撲態貢獻的高次諧波產生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光機所等在拓撲態貢獻的高次諧波產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10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強雷射電場與拓撲新物態相互作用新現象和新物理研究中取得進展
  • 德國馬普學會量子光學研究所所長訪問上海光機所
    6月13日,國際著名強場超快雷射物理學家、德國馬普學會量子光學研究所所長Ferenc Krausz教授訪問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並應邀擔任上海光機所第九期「清河之光報告介紹了電子和光的相互作用形成生命的基礎,在物理、化學、生命科學以及信息、工業和醫療技術領域起到關鍵作用。原子尺度的電子運動和光波振蕩的相互作用需要以阿秒的時間尺度來測量。阿秒科學的目的是測量,控制和利用這些過程,並將其從自然世界擴展到人工技術領域。雷射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使得科研人員已經可以觀測和控制這些過去難以觸及的微觀動力學。
  • 30萬年不差1秒 國產雷射抽運小型銫原子鐘實現商品化
    11月7日,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簡稱中國航展)2號展廳,中國電科成都天奧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奧電子」)首次發布了一款名為TA1000的雷射抽運小型銫原子鐘。一個三四十釐米長寬,十幾釐米高的「黑匣子」,外表看不出什麼特別之處。但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它可以做到30萬年不差1秒。
  • 上海光機所非線性光學頻率轉換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上海光機所高功率雷射物理聯合實驗室朱健強研究員、劉德安研究員研究團隊在非線性光學頻率轉換相關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提出並實驗驗證了新一類相位匹配方法——電壓調諧相位匹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17年1月27日出版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Phys. Rev.
  • 上海光機所薄膜損傷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然而,該類缺陷對雷射薄膜影響程度的科研報導較少,且大部分處於定性研究,基底缺陷影響薄膜元件損傷閾值的機制尚未明朗。基底缺陷包括吸收性雜質缺陷、表面劃痕和坑點等結構性缺陷,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強雷射材料重點實驗室在國際光學期刊Opt. Lett.上發表原創性論文[Opt. Lett.
  • 大連理工大學光儀學院與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兼職教授聘任暨聯合人才...
    中國教育在線 訊 12月2日,大連理工大學光儀學院與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兼職教授聘任暨聯合人才培養籤約儀式在研教樓713會議室舉行,黨委常委、副校長姚山教授為上海光機所所長邵建達研究員、副所長冷雨欣研究員頒發聘書並贈送校徽。大連理工大學光儀學院副院長曹暾教授同邵所長籤署了大連理工大學光儀學院與上海光機所聯合人才培養協議。
  • 上海光機所與大連理工大學光儀學院籤訂「聯合培養研究生」合作協議
    日前,上海光機所與大連理工大學光電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以下簡稱「光儀學院」)「聯合培養研究生」籤約儀式在大連理工大學研教樓713會議室舉行。大連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姚山,光儀學院副院長曹暾、副院長韓秀友、副書記兼副院長李曉傑、副書記兼副院長李琳、院長助理陳曉明,以及上海光機所所長邵建達、副所長冷雨欣、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鵑、中科院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青年特聘研究員龔文林等出席了籤約儀式。本次籤約儀式由李曉傑主持。
  • 奮鬥四年,他和上海光機所團隊一起創造了人類最亮光源
    他們一定要快,超強超短雷射的國際競爭非常激烈,歐盟等國的10拍瓦(拍瓦:1015W)雷射裝置的研製計劃部署都比中國早一步;他們也不得不快,超短超強雷射為核物理、生命科學等基礎和前沿科技領域提供了開展極端條件下重大研究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們要為國家和其他學科爭取更多時間。
  • 歷經十餘年攻關突破「卡脖子」技術,中科院光機所4項目獲上海科技獎
    圖片來源:上海光機所他所開展的研究利用這一原理,歷經十餘年攻關,發明了光信號動態非線性壓縮、光子數可分辨探測、最大比分集多孔逕自適應陣列接收和匹配海水最佳透過率的太陽暗線藍綠脈衝雷射等核心技術,拓展海洋穿透深度,抑制太陽背景光和海面波動的幹擾,大幅提升了機載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技術在真實海況下的適用能力。
  • 時間軸上的「放大鏡」 飛秒雷射脈衝時間間隔測試技術取得新進展
    日前,航天科工203所在飛秒雷射脈衝時間間隔測試技術領域取得新進展。受限於電子學測試極限,現階段時間間隔測量難以突破皮秒水平。203所利用飛秒雷射脈衝異步光學採樣方法,使飛秒級時間間隔線性延展至皮秒、納秒量級,從而達到電學測量設備的可測量範圍,實現細微時間延遲的精密測試,能夠滿足未來高精度時間量值傳遞與溯源需求。
  • 上海光機所發現相對論渦旋光反射偏離經典光學反射定律
    上海光機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沈百飛研究小組利用三維數值模擬清晰表明,相對論渦旋雷射在等離子體靶面反射時,反射光偏離入射平面。由於渦旋雷射具有角動量,因此其在靶面的反射有點類似高速側旋的桌球在撞擊拍面後的反射過程。  這一效應可以從電磁理論上得到完美的詮釋。
  • 「最強光」來杭!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杭州分所正式揭牌
    今天(9月21日)上午,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杭州分所(杭州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杭州富春灣新城正式揭牌。據了解,上海光機所是我國第一個雷射專業研究所,曾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500餘項,共承擔了6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任務,是我國乃至國際上最為重要的光學和雷射研究領域專業研究機構之一,被讚譽為「最強光」。
  • 「時間工匠」趙杏文:耗時八年研發「銫原子鐘」 「北京時間」將由...
    而在她所科研的領域,她卻是堅持不懈的「時間工匠」。2009年,從四川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畢業後,25歲的趙杏文加入成都天奧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銫原子鐘研究。去年,她和團隊歷時8年研發了全球首款商品型雷射抽運型銫原子鐘,一舉打破了過去半個世紀的僵局。目前,由他們所研發的銫原子鐘已經進入量產階段。
  • 上海矽酸鹽所在鋱鎵石榴石基磁光陶瓷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因此,TGG磁光陶瓷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李江帶領的透明與光功能陶瓷研究課題組在鋱鎵石榴石基磁光陶瓷研究中取得進展。該團隊以共沉澱法合成的1.0at% Ce:TGG納米粉體為原料,再結合空氣燒結及熱等靜壓後處理(HIP)技術製備得到了性能優異的Ce:TGG陶瓷。
  • 物理與天文學院與上海光機所進一步開展黨團結對活動
    為深入貫徹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國家發展和科技進步為指導,引導學生黨員特別是研究生黨員愛國情懷和科學奉獻精神的培養,9月20日上午,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聯合室第四黨支部與物理與天文學院光學所第一、第二研究生黨支部、雷射等離子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生黨支部在上海交通大學開展黨建、團建結對活動。
  • 首臺商品化雷射銫原子鐘驚豔亮相 30萬年不差1秒
    在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中國電科成都天奧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一款雷射抽運小型銫原子鐘。這是國內首臺實現商品化的雷射抽運小型銫原子鐘,從外觀上看,僅僅是一個三四十釐米長寬,十幾釐米高的「黑匣子」,但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它可以做到30萬年不差1秒。
  • 上海光機所等在ADP晶體缺陷誘導雷射損傷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上海光機所等在ADP晶體缺陷誘導雷射損傷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2020-07-27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在ADP晶體缺陷誘導雷射損傷行為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