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年度古裝歷史劇《知否》可謂火得一塌糊塗,該劇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圍繞著盛家的「內鬥」和盛明蘭的成長而展開的。在大家忙著追劇的同時,也對該劇的時代以及劇中的情節展開了熱議。
在大家的種種疑惑中,比較引人關注的一個問題便是:區區一個五品官,盛紘真能靠俸祿養活那麼一大家子麼?如果不是靠俸祿,那他又是靠什麼來養家的呢?
儘管《知否》是一部被架空的歷史劇,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該劇是以北宋為時代背景的。在北宋建立之初,官員的俸祿著實顯得「可憐」,甚至可以有拮据二字來形容。
手握重兵的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後,搖身一變成為了宋太祖。然而,即便江山易代,北宋卻也是換湯不換藥,除了變更國號和搞了一場杯酒釋兵權外,並沒有進行什麼實質性的變革。在官員俸祿方面,趙匡胤還是沿用了五代時期的制度。
五代時期社會動蕩,戰亂不斷,使得國家的財政收入也十分拮据。受此影響,北宋初年的俸祿實際上很低,大體相當於唐朝的一半。時代在發展,官員的俸祿卻大打折扣,這也是一種十分無奈的舉措。而更為令官吏吃不消的是,朝廷還經常用實物充作俸祿,有時實物所佔俸祿的比例,竟然能高達三分之二左右。
在官員領取的俸祿中,大部分實物會供養家室,所結餘的物品也允許買賣,這算是比較寬仁的一點。然而,即便如此,北宋初年的俸祿也難以全部兌現,被打折扣的情況時有發生,有時甚至會以七八十來抵一百。
原本有限的俸祿中,有實物佔去了三分之二,又常常出現「打著」的情況,使得官員的錢袋子很難鼓起來,真正能豢養眾多妻室的人可謂鳳毛麟角。對此,曾有人發過牢騷:
「士大夫俸入甚微,簿、尉月給三貫五百七十而已,縣令不滿十千,而三分之二又復折支茶、鹽、酒等,所入能幾何?所幸物價甚廉,粗給妻孥,未至凍餒,然窘甚矣。」——王詠:《燕冀謀詒錄》
這一問題,十分尖銳地指出了北宋初年「官不聊生」的慘澹景象。不過,即便如此,當官宦人家總會強過一般百姓。當時官員雖然僅能養家餬口,卻也不至於落得個忍飢挨凍的下場。另外,北宋初年的物價較低,因而使得社會還是相對平穩的。
就《知否》的情況來看,整個情節的設定顯然不是北宋初年,特別是汴梁城內的一片浮華景象,給人以一種遠離戰亂的感覺。當然,從劇中的幾個情節,更能判斷出故事的時代背景。
劇中的老皇帝,曾經歷了被朝臣「逼宮」過繼宗室,而最終登上皇位的,又是趙宗全。這對這一老一少皇帝,可以進一步肯定,老皇帝就是宋仁宗,新皇帝則是宋英宗趙曙,曾用名趙宗實。當我們確定了這部劇的時代後,可以根據北宋的俸祿情況來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在《知否》的前半部分,老皇帝的歷史原型為宋仁宗,時代顯然為宋仁宗後期。在宋仁宗時期,可以說是北宋發展最好的階段之一,也是官員幸福指數最高的時期。
宋仁宗為政比較寬和,是宋代很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時,鑑於物價上漲,勇於推行改革,建立了四十一等爵祿制度。在這套制度下,王公貴族和官員按照等級來領取俸祿,共分為四十一等,並且實施月俸,最高的可領取40萬錢,即便是底層官吏也有300文月俸。
在推行四十一等爵祿制度的同時,宋仁宗依然保持了一定比例的事物俸祿,為的就是體現皇帝對臣子的「關懷」。相對於北宋初年,宋仁宗時期的俸祿有了明顯提高,官員的生計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知否》中的盛紘,雖然僅是個五品中級官吏,俸祿還是蠻可觀的,豢養兩三房妻妾倒不成問題。然而,縱觀盛宅,全府上下有多房妻室,擁有眾多兒女,連庶女都配有多名女使,儼然是達官貴人的氣派景象,自然難以靠五品官俸支撐起來的。
那麼,身為五品官的盛紘,既然不能憑藉自己的工資來養家餬口,盛家全府上下又是靠什麼過活的呢?
在原著中曾有過交代,盛紘的祖上是十分富庶的,而且還曾出過探花郎。不過,盛探花功成名就後卻英年早逝,留下盛夫人領著盛紘執掌家業。值得注意的是,盛老夫人出身名門,乃是侯府千金。
就此來看,盛紘雖然在朝中為官,但家業卻並非是他所置辦的。可以說,在盛紘出生前,盛探花已經坐擁十分豐厚的財產,而盛老夫人當時從侯府嫁給盛探花時,自然也是帶著十分可觀的嫁妝來的。同樣,盛紘取正室時,自然也接納了一筆可觀的陪嫁。
宋代聘女時,多半會有一筆十分可觀的嫁妝。這一點,在庶女盛墨蘭出嫁時的情景便能看出。當時,盛墨蘭與林小娘作別,其生母從箱子中拿出了一批首飾,交給墨蘭,怕的就是女兒到夫家後會被瞧不起。而盛墨蘭則並未多取,拿了地契作為陪嫁。身為庶女的墨蘭,在出嫁時尚能有田產傍身,更何況是以嫡女身份嫁入盛家的老少位兩夫人呢?
宋代是商品經濟比較繁榮,官宦人家也可經營田產和店鋪。正因如此,早在盛探花在世時,娶了侯府千金的盛家,自然如虎添翼,使得家業更加可觀。同時,由於盛老夫人善於持家,在盛探花去世後,把盛家打理地井井有條,可謂是日益富庶。
到盛紘入仕以後,雖然官位不是很高,卻也算是光耀門楣,因而在京城中也算是順風順水。有了官勢,其府中的田產、宅院和店鋪,自然也比尋常人家獲利容易。正因如此,雖然僅僅是個五品官,作為中級官吏的盛紘還是能夠養得起這麼一大家子人的。
/文:史海爛柯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