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O模型:產品人必懂的需求分析法

2021-01-0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需求會因人而異,會因文化差異而不同;也會隨著時間變化。作為產品設計者,我們應該持續調研需求,對產品進行迭代優化。

在做項目做產品的過程中,作為網際網路產品設計師的我們,經常會接到來自PM/領導/業務方等等的各種需求。

有的時候,哪怕一個小功能、次次次級頁面都會爭得不可開交。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到底應該聽誰的呢?哪個需求優先級高?哪種呈現方法是更靠譜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一個非常實用的需求分級方法——KANO模型。

一、什麼是KANO模型?

KANO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排序的有用工具通過分析用戶對產品功能的滿意程度,對產品功能進行分級,從而確定產品實現過程中的優先級。

KANO模型是一個典型的定性分析模型,一般不直接用來測量用戶的滿意度,常用於識別用戶對新功能的接受度。

幫助企業了解不同層次的用戶需求,找出顧客和企業的接觸點,挖掘出讓顧客滿意至關重要的因素。

KANO模型的需求分類

在KANO模型中,根據不同類型的需求與用戶滿意度之間的關係,可將影響用戶滿意度的因素分為五類: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興奮型需求、無差異需求、反向型需求。

1)興奮型需求

所謂暗處,用戶意想不到的,需要挖掘/洞察。若不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不會降低;若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有很大的提升。

當用戶對一些產品或服務沒有表達出明確的需求時,企業提供給顧客一些完全出乎意料的產品屬性或服務行為,使用戶產生驚喜,用戶就會表現出非常滿意,從而提高用戶忠誠度。

這類需求往往是代表顧客的潛在需求,企業的做法就是去尋找發掘這樣的需求,領先對手。

2)期望型需求

所謂癢處。當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提升;當不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降低。

它是處於成長期的需求,客戶、競爭對手和企業自身都關注的需求,也是體現競爭能力的需求。對於這類需求,企業的做法應該是注重提高這方面的質量,力爭超過競爭對手。

3)基本型需求

所謂痛點,對於用戶而言,這些需求是必須滿足的,理所當然的。當不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大幅降低,但優化此需求,用戶滿意度不會得到顯著提升。

對於這類需求,是核心需求,也是產品必做功能,企業的做法應該是注重不要在這方面減分,需要企業不斷地調查和了解用戶需求,並通過合適的方法在產品中體現這些要求。

4)無差異需求

用戶根本不在意的需求,對用戶體驗毫無影響。

無論提供或不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都不會有改變。對於這類需求,企業的做法應該是儘量避免。

5)反向型需求

用戶根本都沒有此需求,提供後用戶滿意度反而下降。

總而言之,我們做產品設計時,需要儘量避免無差異型需求、反向型需求,至少做好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如果可以的話再努力挖掘興奮型需求。

二、如何使用KANO模型?

KANO模型分析方法主要是通過標準化問卷進行調研,根據調研結果對各因素屬性歸類,解決需求屬性的定位問題,以提高用戶滿意度。

1. 明確目的

做之前,必須明白調研的目的是什麼,是否合適用KANO 模型解決,為什麼要用KANO 模型解決。

例如:企業為賣家開發的CRM工具,隨著賣家客戶的不斷增長,CRM系統中需引入一些新的功能滿足其管理需求。而我們作為產品開發設計者,需要知道這些功能哪些是基本功能,哪些是增值功能,功能的優先級又該如何排列等等。

KANO模型就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貼合業務需求,從具備程度和滿意程度這兩個維度出發,將CRM中新增的功能進行區分和排序,從而知道:哪些功能是一定要有,否則會直接影響用戶體驗的(基礎屬性、期望屬性);哪些功能是沒有時不會造成負向影響,擁有時會給用戶帶來驚喜的(興奮屬性);哪些功能是可有可無,具備與否對用戶都不會有大影響的(無差異因素)。

2. 設計問卷

此問卷調查表劃分維度有兩個:提供時的滿意程度、不提供時的滿意程度。

而滿意程度被劃分為5級(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因為人的滿意程度往往是漸變的,而不是突變的。

滿意程度的文案可根據實際問題靈活修改,如使用(非常喜歡、理應如此、無所謂、勉強接受、很不喜歡 或者 非常有用、挺實用、無所謂、不實用、很不實用 )更加形象的描述。

例如:在【通訊錄】中,是否需要直接提供「撥打電話」的按鈕?問卷設置正反兩題:

1)如果我們在【通訊錄】的客戶列表中,提供「撥打電話」的按鈕,你的感受是:A. 非常喜歡B. 理應如此C. 無所謂D. 勉強接受E.很不喜歡2)如果我們在【通訊錄】的客戶列表中,沒有提供「撥打電話」的按鈕,你的感受是:A. 非常喜歡B. 理應如此C. 無所謂D. 勉強接受E. 很不喜歡

為了更加形象且一目了然,我們可以如下設計。填問卷的人只需要在空白處打勾打叉就好了,非常方便。

設計問卷的過程中,有幾點要注意:

問卷中的每道題都涉及到正反兩面,應適當給予強調,防止用戶看錯(比如正反對立詞字體加粗/標紅等等);在設計問卷時,儘量做到清晰易懂、語言儘量簡單具體,避免語意產生歧義;選項給予說明:由於每個人對「非常喜歡、理應如此、無所謂、勉強接受、很不喜歡」等形容詞的理解都不一樣,所以最好有一個明確統一的說明,讓用戶可以有個對照,方便填寫。例如:

非常喜歡:讓你感到滿意、開心、驚喜。理應如此:你覺得是應該的、必備的功能/服務。無所謂:無所謂喜不喜歡,都可以接受。勉強接受:你不喜歡,最好是沒有,有的話就勉強湊活。很不喜歡:讓你感到不開心、甚至沮喪,無法接受。

3. 清洗數據

在收集所有問卷之後,注意清洗掉個別的明顯胡亂回答的個例。如全部問題都選擇「我很喜歡」或「很不喜歡」的,這種回答毫無參考價值。

4. 整理分類

為了能夠將需求區分為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興奮需求,需按照正向和負向問題的回答對屬性進行分類,具體分類對照下表。

當正向問題的回答是「我喜歡」,負向問題的回答是「我不喜歡」,那麼KANO評價表中,這項功能特性就為「O」,即期望型。

如果將用戶正負向問題的回答結合後,為「M」或「A」,則該功能被分為基本型需求或興奮型需求。其中,R表示用戶不需要這種功能,甚至對該功能有反感;I類表示無差異需求,用戶對這一功能無所謂。Q表示有疑問的結果,一般不會出現這個結果(除非這個問題的問法不合理,或者是用戶沒有很好的理解問題,或者是用戶在填寫問題答案時出現錯誤)。

簡單來說就是:

A:興奮型;O:期望型;M:必備型;I:無差異型;R:反向型;Q:可疑結果。注意:以上對照表只是的最常見的一種歸類方式。實際操作中,可因人而異,因產品、公司、地域而異(尤其是關於「R」和「O」的定義),因為滿意度本身就難以衡量。

5. 量化表格

1)判斷KANO屬性

記錄所有合理的數據,計算出各項佔比,填寫在下面的對照表裡面。

從上表中不難看出,「通訊錄中「撥打電話」「這個功能在6個維度上均可能有得分,將相同維度的比例相加後,可得到6個屬性維度的佔比總和。總和最大的一個屬性維度,便是該功能的屬性歸屬。

可看出「在通訊錄中提供「撥打電話」功能「屬於興奮型需求。即說明沒有這個功能,用戶不會有強烈的負面情緒,但是有了這個功能,會讓用戶感受到滿意和驚喜。

如果你只判斷這一個需求,那麼進行到這一步就可以到此為止了。如果涉及到多個需求的排序分級,你還需進行下一步。

2)計算 better-worse係數

Better-worse係數,表示某功能可以增加滿意或者消除不喜歡的影響程度。

Better,可以解讀為增加後的滿意係數。Better的數值通常為正,代表如果產品提供某種功能或服務,用戶滿意度會提升。正值越大/越接近1,則表示用戶滿意度提升的效果會越強,滿意度上升的越快。

Worse,可以叫做消除後的不滿意係數。Worse的數值通常為負,代表產品如果不提供某種功能或服務,用戶的滿意度會降低。其負值越大/越接近-1,則表示對用戶不滿意度的影響最大,滿意度降低的影響效果越強,下降的越快。

因此,根據 better-worse係數,對兩者係數絕對分值較高的項目應當優先實施。

其計算公式如下:

增加後的滿意係數 Better/SI=(A+O)/(A+O+M+I)消除後的不滿意係數 Worse/DSI= -1 *(O+M)/(A+O+M+I)3)結果產出

例如:某產品希望優化5項功能,但是不知道哪些是用戶需要的。通過KANO調研分析,可以分別計算出5項功能的better-worse係數。

根據5項功能的better-worse係數值,將散點圖劃分為四個象限,以確立需求優先級。

第一象限表示:better係數值高,worse係數絕對值也很高的情況。落入這一象限的因素,稱之為期望型因素(一維因素)。功能2落入此象限,即表示產品提供此功能,用戶滿意度會提升,當不提供此功能,用戶滿意度就會降低。第二象限表示:better係數值高,worse係數絕對值低的情況。落入這一象限的因素,稱之為興奮型因素。功能1落入此象限,即表示不提供此功能,用戶滿意度不會降低,但當提供此功能,用戶滿意度會有很大提升。第三象限表示:better係數值低,worse係數絕對值也低的情況。落入這一象限的因素,稱之為無差異因素。功能3落入此象限,即無論提供或不提供這些功能,用戶滿意度都不會有改變,這些功能點是用戶並不在意的功能。第四象限表示:better係數值低,worse係數絕對值高的情況。落入這一象限的因素,稱之為必備型因素。功能4落入此象限,即表示當產品提供此功能,用戶滿意度不會提升,當不提供此功能,用戶滿意度會大幅降低;說明落入此象限的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在實際項目中:

我們首先要全力以赴地滿足用戶最基本的需求,即第四象限表示的必備型因素,這些需求是用戶認為我們有義務做到的事情。在滿足最基本的需求之後,再盡力去滿足用戶的期望型需求,即第一象限表示的期望因素,這是質量的競爭性因素。提供用戶喜愛的額外服務或產品功能,使其產品和服務優於競爭對手並有所不同,引導用戶加強對本產品的良好印象。最後爭取實現用戶的興奮型需求,即第二象限表示的興奮型因素,提升用戶的忠誠度。

結論

根據KANO模型計算出的better-worse係數值,說明該產品先滿足功能5和4,再優化功能2,最後滿足功能1。

而功能3對用戶來說有或者沒有都無所謂,屬無差異型需求,並沒有必要花大力氣去實現。

三、總結

KANO模型定義了三個層次的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興奮型需求。

基本型需求:產品「必須有」的功能,也是MVP產品要求具有的功能;期望型需求:非必須功能需求,但通常作為競品之間比較的重點;興奮型需求:屬於驚喜型產品功能,超出用戶預期,往往能帶來較高的忠誠度。

根據KANO模型建立產品需求分析優先級,運用到產品設計中就是要抓住用戶的核心需求,解決用戶痛點(基本型需求),抓住用戶癢點(期望型需求)。在確保這兩者都解決的前提下,再給用戶一些high點(興奮型需求)。

嚴格來說,KANO模型並不是一個測量用戶滿意度的模型,而是對用戶需求的分類,通常在滿意度評價工作前期作為輔助研究的典型定性分析模型。

KANO模型的目的是通過對用戶的不同需求進行區分處理,了解不同層次的用戶需求,幫助企業找出提高產品用戶滿意度的切入點,或者識別出使用戶滿意至關重要的因素。

但需求會因人而異,會因文化差異而不同;也會隨著時間變化。可能前段時間的期望型需求,甚至興奮型需求,到如今已變成了基礎型需求。

所以,作為產品設計者,我們應該持續調研需求,對產品進行迭代優化。

參考資料:

1. kano模型_百度百科

2. 產品需求分析神器:KANO模型分析法 — Angelina_Zhang

本文由 @宛蘇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KANO模型:產品人的需求分析法
    如果將用戶正負向問題的回答結合後,為「M」或「A」,則該功能被分為基本型需求或興奮型需求。其中,R表示用戶不需要這種功能,甚至對該功能有反感;I類表示無差異需求,用戶對這一功能無所謂。Q表示有疑問的結果,一般不會出現這個結果(除非這個問題的問法不合理,或者是用戶沒有很好的理解問題,或者是用戶在填寫問題答案時出現錯誤)。
  • KANO模型: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級排序必備思維模型
    編輯導語:KANO模型是一個典型的定性分析模型,是產品人必懂的需求分析法。它一般不直接用來測量用戶的滿意度,常用於識別用戶對新功能的接受度。幫助企業了解不同層次的用戶需求,找出顧客和企業的接觸點,挖掘出讓顧客滿意至關重要的因素。一、KANO的簡單定義、應用意義1.
  • 產品需求挖掘與排序的2大利器:文本挖掘與KANO模型
    產品無論處於哪個階段,解決用戶需求價值點的方法主要遵循2個路徑:自下而上從用戶中來的需求驅動產品迭代發展;自上而下到用戶中去的產品功能優化驅動產品迭代發展。
  • 優秀產品人必懂的增長策略設計模型
    大多數產品人都是通過增長實驗來完成用戶及產品的增長。什麼是增長實驗?它的正確設計模型又是什麼呢?本文將會告訴你答案。相信大多數的產品人都會認為樣本數太小,不能得出可信的結論。在實驗上線2天後,再進行了一次數據統計:藍色按鈕的頁面訪問量是6238次,按鈕點擊次數為368次,轉化率為5.9%。紅色按鈕的頁面訪問量是6122次,按鈕點擊次數為588次,轉化率為9.6%。那麼此時,是否能確定紅色按鈕是否效果更好呢?
  • 關於需求分析,你過去知道的可能是錯的(四)
    上篇文章講了怎麼定義產品需求,通過學習我們發現,每一個用戶端的需求,到了用產品方案來實現的時候,往往對應著多個產品需求,用戶需求越多,產品需求也會越多。產品需求分類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種方法,KANO 模型分析法,KANO 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發明的,是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的影響為基礎,對用戶需求進行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方法。在KANO 模型中,將影響用戶對產品滿意度的需求分為5類:分別是基礎型需求,期望型需求,興奮型需求,無差異型需求和反向需求,下面分別說說這5種需求:1.
  • 層次分析法---模型、應用與計算
    層次分析法---模型、應用與計算
  • (小白也要懂的工具模型1)
    >3.用戶金字塔模型4.麥肯錫八法5.馬斯洛需求模型6.五度模型7.KANO模型8......第六類:財務管理模型1.阿特曼Z-score模型:最著名的預測企業破產的方法2 ABC成本法:企業控制成本的有力工具3.杜邦分析法:企業業績評價體系中最為有效的工具之一4.比率分析法:財務分析最基本的工具
  • 讀得懂、看得清情緒,你才算是個產品人
    一、為什麼我們要讀得懂、看得清情緒?主要的點在於,作為大眾,我們很難分層的準確說出自己內在的體驗,能展現的僅僅是情緒的狀態。情緒既是人的主觀感受,也是客觀生理反應,是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種社會表達的內在情感。它或許是多元的,也是複雜的綜合實踐。
  • 從邏輯思維和金字塔原理,談談惰性思維對產品人的傷害
    但實際上,在進入開發設計階段,最關鍵的是時間久了,UI在設計的時候,問到筆者頁面情況,筆者需要回憶很久,但有時候,想出來的可能和當初理解的需求不一致。針對開發,筆者很少輸出需求文檔、流程圖、用例圖等,基本上全靠原型和原型注釋進行開發,也是因為惰性思維讓自己覺得,這個需求這麼簡單,看一下就能懂。
  • 基於Kano模型的MOOC學習支持服務需求分析
    通過對已有研究進行分析,將MOOC學習支持服務界定為技術支持、資源支持、人員支持、情感支持以及評價支持,並以MOOC學習者的需求為出發點,結合Kano模型的理論內涵和研究方法,以國內MOOC平臺上的學習者為調查對象,開展「MOOC學習者對學習支持服務的需求調查」。研究表明,Kano模型下MOOC學習支持服務的有效需求主要分為魅力需求、必備需求和一維需求等三大類。
  • 網絡營銷思維模型:5W1H思維模型分析法
    5W1H思維模型現如今網絡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大大增加了網民上網的時長;根據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調查,中國網民平均每周上網時長超過27.65W1H模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思考模型。5W1H分析法也叫六何分析法,是一種思維模型,有助於我們理清網絡營銷思路;它是1932年,美國政治學家拉斯維爾提出「5W分析法」,此後人們的不斷在現實中運用總結,逐漸形成了「5W+IH」模式思維模型。不管是企業管理還是日常審核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產品人應該具備怎樣的決斷力?
    產品人是決定做什麼的,需求規格說明書,是要明確產品功能做成什麼樣子的。所以產品人的工作中,幾乎是無時無刻不在做決定,那產品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決定力呢?在這種情況下,我第一反應就是要讓這位產品人重拾技術對其的信任。於是我對她說,產品沒有對錯,其實方案A和方案B的選擇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你只管當場給答案!給技術確定性地做什麼,這是產品人的職責所在,你的猶豫帶來的危害,遠大於方案選擇不是最佳帶來的危害。
  • 揭秘:高級運營常用的思維模型
    5)簡單易懂應用:內容運營、活動策劃、用戶分析、產品設計、時間管理和學習新理論等>>>KANO模型KANO模型是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的影響為基礎,體現了產品性能和用戶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係
  • KANO模型應用詳解
    Kano模型是由Noriaki Kano教授於1980年代提出的產品開發和客戶滿意度理論,它將客戶偏好分為五類。這五類偏好即五種需求類型,分別是,基本需求(Must-be)、期望需求(Satisfiers)、魅力需求(Exciters/Delighters)、無差異需求、反向需求(Dissatisfiers)。
  • 善用KANO模型,做需求分類與評估優先級
    產品設計過程中,各方都會提出對應的需求,那麼產品經理又該如何抉擇,對需求優先級進行排序呢?筆者認為使用KANO模型會是不錯的辦法。在項目中,設計需求從四面八方而來,你也許經歷過下面的某個場景:1. 競品調研PM:競品出了XX新功能,我們也不能落後,緊鑼密鼓跟上。2.
  • 層次分析法建立層次結構模型分為哪些層次?
    層次分析法建立層次結構模型分為哪些層次? 2019-03-19 12:11  來源:  字體:大小  列印 【試題】 層次分析法建立層次結構模型分為哪些層次?
  • 【翻譯】Kano 模型完全指南-優先考慮顧客滿意度和愉悅度(一)
    原文標題:The Complete Guide to the Kano Model-Prioritizing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Delight原文地址:https://https://foldingburritos.com/kano-model
  • KANO模型原理及實際應用
    在此前的【企業數位化轉型】系列的「【企業數位化轉型】系列 - WHO」中曾經提及KANO模型,今天就給大家詳細講解一下產品經理在做功能需求開發時常用的KANO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需求開發中應用。KANO模型應用 - 基本步驟應用KANO模型的目的是準確識別用戶需求,幫助企業了解用戶的不同層次需求,從而確定使用戶滿意的關鍵需求。
  • AARRR模型+八角行為分析法——玩轉遊戲化用戶增長策略(上)
    我們需要一套基於AARRR模型,圍繞增長成本、效率、質量三個話題來針對每一層轉化漏鬥提煉可操作的運營方案,以AARRR模型+八角行為分析法為理論框架的,遊戲化增長策略應運而生。
  • 互動設計常識—設計常用模型分析(一)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模型一:SWOT 模型1. 概念SWOT分析法(也稱 TOWS 分析法、道斯矩陣)即態勢分析法,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韋裡克提出,經常被用於企業戰略制定、競爭對手分析等場合。最後,SWOT 分析模型其實還可以與商業畫布相結合,便於更全面對項目/業務進行快速分析和深入了解;深入懂業務的設計師才能真正在團隊中進行發聲,提出超越 UI 層的建設性意見。模型二:Google Design Sprint 設計方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