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國民黨胡宗南大舉進攻陝甘寧邊區,黨中央決定撤離延安。
圖|毛澤東和徐特立在西北保育院(延安時期)
在撤離的前幾天,毛澤東來到了楊家嶺,他從前的老師徐特立住在這裡,根據工作安排,徐特立即將被調到華北解放區工作。
毛澤東詢問老師一路上還需要什麼,徐特立的乾女兒徐乾知道毛澤東有兩個熱水壺,她考慮到徐老年紀大了,一路上都需要喝熱水,脫口而出要一個熱水瓶。
毛澤東笑了笑,點頭答應了徐乾,和老師坐了一會兒就走了。毛澤東走了之後,徐特立非常嚴肅地批評了徐乾:"毛主席很辛苦,又一直在最前線,更加需要這些,我要熱水瓶幹什麼?"
沒過一會兒,毛澤東真的捧著熱水瓶來了。得知徐乾被老師批評了,他哈哈一笑,對徐特立說:"徐乾做的對,不僅不該批評,我還要表揚她呢。"送來了熱水瓶,毛澤東還是不放心,反覆叮囑徐特立:"先生年紀大了,沿途一定要騎牲口,少走點路。"毛澤東之所以這樣叮囑,因為徐老在長徵途中總是把組織安排給他的坐騎讓給傷員,57歲的他在長徵途中吃了不少苦。
在最艱難的年代,毛澤東盡力為老師爭取最好的照顧。徐特立對自己這位救國救民的學生,不僅僅是滿意和驕傲,更是油然而生一種敬佩之情。
圖|徐特立
徐特立聽見有戰士對自己的孫女說:"你爺爺可是毛主席的老師。"徐特立連忙擺手:"莫這麼說,快莫這麼說。毛主席才是我的老師。毛主席年輕的時候,在湖南第一師範讀書,聽過我的課,我只是他的一日之師。而毛澤東則是我的終身之師。在舊社會,我想對人民貢獻一點力量,但摸索了幾十年,找不到出路。1927年,我讀了毛主席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得到了啟發,看出了中國革命的前途,在這個時候加入了共產黨。從那時候開始,我總是向毛主席學習著。"
毛澤東和徐特立之間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情誼,不僅僅是師生情,還是堅定的戰友、同志。
徐特立出身貧寒,4歲時兩位親人接連去世,家裡已經窮得揭不開鍋。年幼的姐姐不得已被送到了別人家做童養媳,10歲的哥哥跟著父親下田種地。即便如此,這個家還是無法維持,孩子們吃不飽穿不暖。12歲這年,徐特立被過繼給了一位伯祖母做孫子,依舊過著貧困的生活,衣服上打滿了布丁,家中柴米油鹽都要提前一年安排,按月按日分攤。
童年和少年時的清貧生活讓徐特立同情弱者、農民,即便後來滿腹經綸,依舊能和勞苦大眾打成一片。少年徐特立曾經和家人一同前往衡山朝拜。乘船之時,他看見船夫奮力搖槳,汗流浹背。無奈船隻逆水而行,行得極為緩慢。而船艙之中的幾名闊少在旁邊惡言惡語罵個不停,徐特立心中憤憤不平,發出感慨:"我如果是一船戶,我決不運人,只運豬。"
自小徐特立在學問上就是孜孜不倦的,他的刻苦認真近乎到了"痴迷"的地步。20歲這年,徐特立家中已經無書可讀,他住在偏遠的鄉下,也找不到可以借書的地方。當時一部《十三經註疏》的價格為15串錢,一本《莊子》就需要300文,徐特立年輕時教一年書也不過拿3串錢,家人還要吃飯,他實在買不起書,後來他做了一件讓所有人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把祖母遺留給他的田地賣掉了一部分,全部用來購買書籍,並且計劃十年之內全部讀完,他稱此為"十年破產讀書計劃"。
對待教育,對待知識,徐特立有種近乎瘋狂的執著,在平常人看來"非瘋即傻"。然而就是因為做出了這些平常人絕對不願意做出的事情,徐特立才成為一個與眾不同學者。
圖|徐特立斷指寫下的八個字
1908年,因為反對張之洞的"鐵路國有"的政策,徐特立組織了長沙各校的師生舉行了湖南最早的罷課運動。
1909年,江蘇省諮議局議長張謇發表《請速開國會建設責任內閣以圖補救書》,並呼籲各省組織起來聯合請願。徐特立在修業學校演講,歷數列強的邪惡霸道和清政府軟弱罪惡。他悲憤不已,難以自制,熱淚如注。突然他從講臺上面跳了下來,跑進了廚房之中,取出一把菜刀,切開手指,書寫血書"斷指送行,請開國會",為請願的湖南代表送行。
1911年,徐特立任善化第一高小校長,他的理想就是"用教育來改革人心"。1912年,他和當時的長沙縣知事姜濟寰商議要在全縣辦一千所國民小學,此後他創辦了長沙師範,任首屆校長。除長沙師範,徐特立還創辦了梨江高小、五美高小、長沙女子師範等學校。
在徐特立看來,教育,應該是人民大眾的教育,而不應該是少數達官貴人的專屬。窮苦人民的子弟,更需要教育來幫助他們改變人生,那些常年遊蕩在長沙街頭的"野孩子",他們的讀書問題也需要解決。而曾經和徐特立交情甚好的教育司長陳潤霖不同意徐特立的意見,執意減少招生名額,淘汰教員。徐特立無法妥協,此時此刻他深切認識到官僚主義對於教育事業的阻礙。
徐特立擔任校長的工資本可以一家人衣食無憂,他卻將所有的工資都用來投資教育事業,幾年下來欠債六七百元。為了省錢,他謝絕所有的應酬,每天多上兩個小時的課,這樣一個月還可以多賺60元貼補學校。家裡的老屋改建之後,就成了五美高小的校舍,他和妻兒都搬進了簡陋的茅草屋裡面,為了不影響教學,他們都從後門進出。
圖|徐特立故居
徐特立的家屬們一直住在鄉下,夫人在家養豬種菜,以維持家庭的生活。徐特立節約每一個銅板,每次回家看望家人,80裡路全都靠步行,連往返的午餐他都捨不得吃,他隨身會帶著些家裡炒的薯片,在路上充飢。
徐特立的精力全在學生和教學上面,對自己的家庭卻很少照顧,家人們都非常理解他。而有的時候,家人不得不需要他的幫助。那時候,妻子剛剛生下小兒子正在坐月子,三歲的孩子卻生病了。徐特立在家和學校之間來回奔波。即便如此,他依舊沒有缺過一節課,上午上完四節課之後,下午就回家煮飯、煎藥、洗衣服、照顧產婦和病童,一直到深夜才能睡下。徐特立"先事業後個人,先學校後家庭"的崇高人格一直深深影響著他教過的學生和帶過的年輕老師。
徐特立從來都沒有官架子,他生活樸素,和老師關係也非常好。對學生,徐特立就像對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他和孩子們同桌吃飯,同寢睡覺,甚至還為生病的學生洗腳、上藥。很多有名的老師敬佩他的為人,寧願接受低薪,也要來徐特立的學校工作。
徐特立身兼多個學校的校長,為長沙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長沙王"這個聽起來霸氣的稱號,不是用來形容一個富商,也不是形容一名高官,而是一名窮的叮噹響的教書匠。
圖|毛澤東就讀湖南省第一師範學校時的同學合影
1913年,20歲的毛澤東考入了五年制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預科班。第二年,第四師範學校被省立第一師範合併,毛澤東被編入了本科第八班。此時,徐特立36歲,被聘請為學校的教員,教授教育學和修身等課程。
毛澤東在尋求真理的道路之上苦苦求索,他曾經立志"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無志;終身未得,即終身無志"。在上徐特立的課之前,毛澤東已聽聞這位老師的大名,斷指血書之事讓毛澤東早就心生敬佩。
在湖南一師兼任講師期間,無論嚴寒酷暑,徐特立堅持步行往返兩所學校,路程足有十多裡。
人們都說徐特立傻,他甚至還得了個諢名"徐二鑥鍋"。
毛澤東聽說之後,寫下了這段評斷:
在沒有一間房子、沒有一個錢的情況下,居然創辦一所規模不小的師範學校,這真是"鑥鍋精神",這種對他的譏笑,實際上是對他的讚揚。
在徐特立的身上,毛澤東還學會了一種實用的學習方法。徐特立認為,讀書不在一個"多"字,不怕書看得少,就怕沒有看透、看懂。在看書時,要主動思考書籍的價值,用筆標註重點,必要時進行摘抄,"不動筆墨不讀書"。
圖|毛澤東給徐特立的信
毛澤東勤於做筆記,他上學的時候有很多筆記本,包括聽課時的筆記、自學時的摘抄、隨感、日記等等。這幾年的求學生涯,毛澤東積累了好幾網籃的筆記本。1929年,國民黨軍閥何健派人在韶山搜捕共產黨人,摧毀一切和毛澤東有關的物品。族人聽到風聲,將不少毛澤東存放在他們那裡的書信筆記都燒了,是毛澤東的私塾先生毛宇居從火堆裡搶救出了兩本教科書和一個筆記本。這個筆記本就是毛澤東1913年10月到12月的聽課筆記。
周世釗在《我們的師表》之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毛澤東有一本不厚的《倫理學原理》,上面密密麻麻寫了一萬三千字的評語。毛澤東一直按照徐特立推崇的學習方法學習,並且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徐特立從1913年任教到1919年離開,而毛澤東從1913年進入學校,1918年畢業。兩人相處了5年半,毛澤東深受徐特立進步思想和高尚品德的影響。
回憶起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的那些年,毛澤東曾道:"我最敬佩的兩位老師,一位是楊懷中先生,一位是徐老。"楊懷中就是毛澤東的嶽父,楊開慧的父親楊昌濟先生。在青年毛澤東心中,徐特立便如同父親一般。
1918年4月,新民學會在嶽麓山下成立。蕭子升為總幹事,毛澤東、陳書農為幹事。不久之後,蕭子升前往法國,會務便由毛澤東主持。
徐特立聽聞此事之後,對學生們的愛國行動大力支持。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看到孩子們堅定不移的愛國熱情,徐特立感慨:"國家有前途、有辦法,自己也覺得年輕了。"
圖|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師範湘潭學友會合影,二排左三為毛澤東
5月28日,省學聯成立之後,徐特立組織省會各校教職員成立了演講聯合會,組成了50多個演講團,開展了抵制日貨的反帝愛國運動。
在毛澤東領導'驅張運動'之時,徐特立帶領著教師們向張敬堯索薪,並且在北京《晨報》上發表文章,揭露張氏兄弟的的罪惡。張敬堯惱怒之下以"通匪"之罪通緝徐特立。
9月28日,徐特立決定前往法國勤工儉學。
五四愛國運動讓徐特立所看到了中國的希望,也進一步認識到了中國落後的原因。去法國留學是他經過深思熟慮的,畢竟當時他已經42歲了,家中有兒有女。有人勸他現在已經是人到中年,行將已老,何苦還要做一個拄拐棍的學生呢?而是徐特立卻非常堅持,他不認為中年人就不該學習,相反,他覺得中年人已經是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如果放棄學習,對社會來說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為了能夠前往法國,徐特立把家中的寶貝書籍賣了一部分,和那些20歲左右的年輕人一同乘上了前往法國的郵輪。當時徐特立的兩顆牙齒已經缺失,學習外語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為了學好外語,他時常求教當地的小朋友,讓他們幫助他矯正發音。
圖|新中國後,徐特立重回第一師範
徐特立和毛澤東師生自此一別就是7年,再見面之時,國內的革命局面又是另一番景象。
1926年12月,徐特立終於在長沙見到了毛澤東,師生倆促膝長談,交流這些年兩人的得失,探討國家命運最終會走向何方。
徐特立和毛澤東說起了這些年在法國、德國、比利時的教育情況,毛澤東則向老師介紹了大革命的方法和宗旨。在見到毛澤東之前,徐特立還在堅持走教育興國的道路。毛澤東向老師建議可"走出書齋,到工人中去",到農民中去考察、體驗一番,看一看中國當時的農村已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於是,1927年,徐特立來到了長沙五美鄉進行了一周的調查工作,他發現在農民協會的作用之下,農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徐特立感慨於農民力量的強大,也敬佩毛澤東等革命人士的耐心探索和堅定決心。他放棄了奉行了30多年的教育理念,投筆從戎,投身革命。
圖|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許多共產黨人和革命進步人被拘禁,甚至犧牲在了蔣介石的屠刀之下。50歲的徐特立拒絕了國民黨的收買和拉攏,堅決和國民黨右派做鬥爭。
這段時期,徐特立只能流亡武漢進行革命活動。他的長子徐篤本作為一名共產黨黨員壯烈犧牲,年僅20歲。中年喪子的徐特立,在人人畏懼的時候果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因為情況特殊,徐特立加入共產黨之時根本沒有入黨儀式,沒有填過入黨的表格,也沒有候補期,一入黨就開始了正式的工作。
1927年7月,徐特立和毛澤東在武昌相遇,徐特立聽從了毛澤東的意見,前往湖南團結更多進步人士。一年後,徐特立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並且參加了莫斯科召開的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1930年12月是30日,已經53歲的徐特立風塵僕僕地來到了中共蘇區,毛澤東和朱德熱情地找到了徐老。朱德哈哈大笑,打趣徐特立:"要說你老,你也是個老怪物,你背叛了封建社會,又看穿了資本主義的西洋鏡,終於跑到共產主義的營壘之中來了!"
徐特立在蘇區繼續他的教育事業,投入進群眾的基礎教育之中。此時此刻的徐特立雖然已經離開了當年的教育崗位,但依舊在執行著自己的理想,他鼓勵群眾全面學習,由上而下地掃盲。
毛澤東對老師的"識字運動"十分關切,也竭力支持,曾經和老師多次討論方式方法,解決掃盲之中遇到的問題。
圖|紅軍長徵中的四老:董必武、徐特立、林伯渠、謝覺哉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後,中央紅軍被迫長徵。徐老這個時候已經57歲了,他和董必武、林伯渠等人編入了幹部休養連,跟隨部隊開始長徵。
長徵路途艱辛,組織為徐老專門安排了一匹坐騎和一個飼養員。而徐特立這一路常常把坐騎讓給傷員,或者馱運行李。少糧的時候,他帶頭挖野菜,路途情況不明時,他親自下河探路。丁玲和周小舟曾經寫過一首讚揚徐老的打油詩:"徐老徐老真正好,馬兒不騎牽著走"。
肖月華曾經回憶過長徵之中的一個故事。有一次,部隊經過了幾天的冒雨行軍,翻越了幾座大山,終於來到了一座小集鎮。大家都餓得不行,一個警衛員好不容易給徐老買了油粑粑,徐特立一再推脫,不願意收下,警衛員再三勸說,徐老才收下了其中一個,他拿著油粑粑走到一名傷員面前,將它撕成小塊餵給傷員吃。
圖|1961年徐特立在董必武家中留影
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之下,他依舊沒有放棄教紅軍戰士們識字,他鼓勵著身邊的每一位戰士,成為一股無形的力量,帶領著年輕的戰士們一步步前進著。
1937年1月31日是徐老的60大壽,毛澤東寫下了一封祝賀信: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是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你總是揀難事做,從來也不躲避責任。所有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願意繼續地學習你的,也願意全黨同志學習你。
徐特立曾經在延安度過了兩個壽辰,在抗戰勝利之後,蔣介石露出了獨裁的真面目。國民黨調集大軍進攻延安,時值徐特立70大壽之際,中央決定為徐老準備隆重的大壽慶典,向蔣介石的國民黨展示蘇區軍民臨戰之時的從容不迫。
圖|徐特立
1月10日,延安各界人士不畏嚴寒,集體來到了中央大禮堂。會上宣讀了對徐特立的賀信,稱他"代表了中國革命知識分子最優秀的傳統","對於民族和人民的事業抱有無限忠誠"。毛澤東為徐特立70大壽題詞"堅強的老戰士"。
1954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徐特立被推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從此以後,徐特立忙於各種政務活動和學術活動之中。他年事已高,凡事又一定要親力親為,一年後,他因為勤勞過度而臥病在床。
病癒後,徐老的記憶力開始減退,在黨的八大召開之前,他給黨中央寫了一封信,請求免去他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職位,讓年輕有為的同志來接任。
圖|朱德(右三)、徐特立(左三)、康克清(右二)、遊覽陽朔風光(1963年)
徐老心中的"高職"代表著更高的責任,當他有心無力之時,他會覺得十分不安。他不圖虛名,不願佔著一個位置不工作,他希望所有心中裝著老百姓的同志們能夠扎紮實實為人民做事情。他知道自己老了,那個42歲去法國留學,57歲走長徵的徐老啊,卻在新中國建立之後將領導崗位讓給了新一代。
老一輩的革命家,他們開創的事業終究要交給後代的。他不僅僅要對當下負責,還要對未來負責,這是一位為愛國事業拼盡一生的學者的使命。
徐特立和毛澤東,他們相識於20世紀的中國,教室內是朗朗讀書聲,教室外卻是讓中國人備受苦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嚴峻的現實,讓師生們悲憤而又迷茫,他們開始探索著救國救民的道路,並且在這條路上並肩走了很遠很遠。
徐特立從一位為教育事業拼盡所有的鄉村小學老師,成為湖南著名的教育家,他不僅僅培養了毛澤東,還培養了蔡和森、向警予、田漢等等一批愛國革命人士、早期革命領導人。他也從一位平凡而偉大的老師,成為一名堅定不移的共產主義戰士。
圖|徐特立書法
毛澤東和徐特立長達半個世紀的交往是建立在共同的信仰和目標之上的,他們為革命事業殫精竭慮,為了人民的解放苦苦求索著。他們互為老師,互相影響,互相扶持,成就了一段師生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