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決農村金融問題肯定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農行與農信社上,中國的農村不缺大血管,缺的是毛細血管,就是能夠有效地在村一級、在最基層提供金融服務的多元化的金融機構,農村金融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製造一個很好的毛細血管系統。
」 這是一位金融專家對中國農村金融的分析和判斷。
網點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是中國農村金融的最真實寫照;而由於農村放貸成本過高,盈利空間有限,四大國有銀行在2000年前後紛紛撤離農村網點,農村的銀行網點可謂是寥若晨星。
不過,現在,農村金融的春天似乎已經來臨。
2006年年底,中國銀監會發布《關於調整放寬農村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並決定在吉林等六省(區)進行試點,一時間農村金融市場風生水起。
最惹人注目的是,由民間資本參與的村鎮銀行嶄露頭角。3月1日,吉林省東豐誠信村鎮銀行和吉林省磐石融豐村鎮銀行兩家村鎮銀行正式掛牌開始營業。
專家認為,作為村鎮銀行,它應該為農村最貧困、最需要扶助的人提供幫助,比如對農村的中低收入人口、相對貧困人口,在小額金融貸款方面有更多保障性和鼓勵性措施。
一場惠及1500萬農民、帶有鮮明「吉林模式」烙印的農村金融破局行動開始堅定起步——
農村金融從吉林破局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魏華 孟曉光 寇鐵鋒/吉林報導
在吉林省遼源市東豐縣三合鄉螞蟻村,3月份突降的一場大雪封堵了進出村子的路口。眼看到了播種的季節,可是二小組村民孔祥志這時並不著急,因為他家的種子化肥早早就提前備好了,用的錢全部來自貸款。
螞蟻村距離東豐縣縣城20公裡,共有3000多戶人家,今年3月初,吉林東豐誠信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開業後,孔祥志成了這家銀行的第一批客戶之一。
吉林農民有了自己的銀行
今年辦春耕貸款,孔祥志至少比往年少用了10天時間——由於銀行的工作人員主動上門送上了貸款,他足不出戶就有了備耕的錢。而在往年這個時候,他至少要到縣城跑幾趟去辦貸款手續。
提前10天時間拿到貸款,他可以早早地把種子化肥買好,在播種時搶佔先機。
雖然事前吉林東豐誠信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東豐村鎮銀行)也向村裡其他所有農戶宣傳了農業貸款的好處,但孔祥志的同鄉們對於這一新生事物將信將疑。等到看見孔祥志早早買好了各種農業生產的物資,同鄉們還為貸款犯愁時,都開始佩服起孔祥志的眼光來。
在吉林省梨樹縣閆家村,也有一位農民早早拿到了春耕貸款,向他發放貸款的是吉林省梨樹縣閆家村百信農村資金互助社(下稱百信資金互助社)。這位農民叫高權,他在今年3月份交了100元入會費加入了這家資金互助社,從此他手裡有了一張「股金證」,有了它,高權以後可以隨時申請獲得最高1000元的貸款。
「我們都在一個村子裡住著,都能互相信任,成為會員後,如果需要『急錢』就可以到互助社來貸款,如果5天內還款還可以免利息,辦到自己家門口的銀行真是方便。」拿著這張「股金證」,高權難掩內心的興奮。
3月9日,經中國銀監會批准,全國首家全部由農民自願入股組建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百信資金互助社正式掛牌營業。
閆家村的農業生產以生豬養殖為主,在2006年,閆家村貸款需求量約為680萬元左右,而當地農村信用社貸款餘額為370萬元,僅能滿足54.42%左右的資金需求量,其餘45.58%的資金需求則要通過民間借貸或商業賒銷來解決。為了解決這種資金上的問題,今年2月1日,閆家村32位農民自願發起設立了農村資金互助社,註冊資本為10.18萬元,並於3月9日正式開業。
在此之前的3月1日,備受社會關注的東豐村鎮銀行、吉林磐石融豐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融豐村鎮銀行)正式開業。融豐村鎮銀行以吉林市商業銀行為主要發起人,會同88名自然人共同出資2000萬元組建,總部設在磐石市。東豐村鎮銀行以遼源市城市信用社股份有限公司為主要發起人,會同3家境內非金融機構企業法人和6個境內自然人,共同出資2000萬元組建,總部設在東豐縣。3月28日,吉林敦化江南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也掛牌營業。
然而,孔祥志和高權僅僅是全省1500多萬農民中的兩個。在吉林省,不少農民還都因為貸款無門而常常耽誤了春耕生產。
甚至,有些農民為了解決生產資金問題不得不「鋌而走險」。在長春市綠園區城西鄉,村民老王更習慣於向別人「抬錢」(指民間高利貸,利率一般高於20%),或者是「抬錢」給別人。在這個鄉裡,人們認為「抬錢」是惟一的快速融資方式。而在這背後的高出銀行幾倍、十幾倍的利率和巨大的信用風險,卻很少有人顧及。
為融資犯愁的不僅僅是農戶的農業生產。農業產業化企業,對資金的祈盼更是求之若渴。
雖然每年的生產資金需要6千多萬元,但公主嶺市大地長效全元復混肥有限責任公司卻從來沒向銀行和信用社申請過貸款。「不是我們不缺錢,而是貸款太不容易了!」一提起「貸款」兩個字,該公司總經理李國庫面露難色。
他告訴記者,以前農村金融機構的網點少,企業辦貸款不但需要辦各種手續、交納各種費用,而且有時還要到處「找關係」。
「並不是銀行和信用社不願意給農村企業放貸款,而是多年來積攢的不良貸款太多,企業沒辦法向銀行證明自己的誠信度有多高,銀行自然不敢貸。所以即使我們這些鄉鎮企業需要大量的生產資金,也多數都是自己想辦法解決。」李國庫說。
他認為,更多農村銀行的設立將對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起到觸動作用,使他們通過競爭加強服務,解決農村企業的融資問題。
「吉林省村鎮銀行已經有了三家,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有了一家,雖然試點範圍還很小,但農村金融轉型的意義影響深遠。」對此,吉林省銀監局局長吳躍心中早有一翻規劃。
他表示,已開業的村鎮銀行和農村資金互助社充分發揮貼近農村實際、機制靈活、反應迅速的優勢,積極開展支農服務,並對未來發展前景充滿信心,金融服務熱情空前高漲。三家村鎮銀行廣泛深入宣傳村鎮銀行的特色服務,大力吸收存款,積極開展農戶聯保貸款業務,已經在一定範圍內取得了成效。
「下半年,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吉林省實際,適當擴大試點地區和機構數量,結合引導和鼓勵各類商業銀行到縣域設立機構網點,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更大範圍地滿足吉林省農村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吳躍表示。
他告訴記者,吉林省還將在德惠市開辦一家貸款公司,並將於近期開業。一個多元化、種類多樣、覆蓋全面、治理靈活、服務高效的新型農村銀行業金融服務體系正在吉林省的廣大農村推廣開來。
新型金融機構全面進駐吉林農村
3月9日,在自己加入的資金互助社開業典禮那天,農民高權站在了圍觀群眾的第一排,他想親眼看一看從北京來的「領導」。這位「領導」正是農村資金互助社這種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倡導者之一、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
對於唐雙寧來說,開業這天同樣是個不同尋常的日子。他在開業典禮上的講話言辭懇切:「互助社是由當地農民或自然人入股組成的社區互助性金融機構,為本社社員提供存款和貸款等服務,以信用貸款為主,這是我國金融改革的一項重要結果。百信農村資金互助社同樣是由閆家村農民群眾投資創辦的資金互助組織,堅持自願入股的原則,為入股的社員提供金融服務。」
他說,經銀行業監管部門批准,目前百信農村資金互助社經營業務的範圍包括:辦理社員存款、貸款和結算業務;買賣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辦理同業存放;辦理代理業務;向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融入資金等等。
聽了北京「領導」的話,農民高權心裡更有底了。在這個互助社內,他和其他會員用最低100元作為入會費,就可以享受入會費10倍以內的貸款額度,可按要求在一定期限內還款,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這些會員們對資金的需求。
時間倒退三個月,2006年12月20日,中國銀監會剛剛發布《關於調整放寬農村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並決定在吉林、四川、內蒙古等六省(區)進行試點。這一文件的公布意味著,銀行進入吉林農村的政策放寬了。政策出臺後這麼快就有了成果,唐雙寧當然非常欣慰。他認為,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成立必將會激活農村金融市場,帶來新的競爭和商機。
然而,在這一成果的背後,作為中國銀監會的派出機構——吉林省銀監局局長吳躍為此則做了很多工作,跑了很多地方。
吳躍告訴記者,調整放寬農村金融機構準入政策試點以來,吉林省銀監局廣泛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確定試點地區和機構類型,並積極督導籌建,提高審批效率,推進新型農村銀行業機構組建。
吉林省銀監局為此還專門成立了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確定試點工作重點和實施步驟,對試點工作進行了周密部署和安排,主動向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匯報工作進展情況,深入了解有關部門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政策措施,積極開展政策宣傳、推介和培訓等工作。
試點地區首先選在哪?單單這一個問題,吳躍就思索了很久。在經過對吉林省開展農村金融服務充分性的快速調查後,結合吉林省農村金融機構和經濟發展情況,最終確定東豐縣、磐石市、梨樹縣、敦化市和德惠市作為試點地區,並結合試點地區實際,分別組建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和貸款公司等三類新型農村銀行業機構。
此外,吉林省銀監局還要協調確定發起人,督導召開發起人大會、成立籌建工作組和試點機構籌建,還要提出具體的政策扶持建議,積極協助有關部門及時解決和處理籌建過程中涉及到的辦公場地、工商註冊、從業人員、技術設施等困難和問題,構建監管「綠色通道」,縮短審查環節,提高行政審批效率,依法高效完成試點機構籌建開業的行政審批。
正是有了政策的支持和監管部門的保障,吉林省梨樹縣農民姜志國順利地當上了全國第一家農民資金互助社的理事長。雖然當上這個理事長,姜志國還要像以前一樣種地、養豬,但看到自己和幾個同鄉「鼓搗」了三年多的農民資金互助民間組織獲得國家認可,讓更多鄉親方便地拿到生產貸款並從中受益,他現在已經把辦好互助社當成了一項「偉大的事業」。每當有人來互助社考察,作為理事長的他都要換上自己惟一的一件西裝。
從2月初開業以來,考察者幾乎從來沒間斷過。「考察的人有周邊鄉鎮的,有外市縣的,也有來自省外的,畢竟咱是全國第一家。」姜志國說,僅僅兩個多月時間,百信資金互助社的入股農民從開始的32戶增加到了70多戶,入股股金達到11.84萬元,先後為農民發放貸款43筆。現在,吉林省梨樹縣的農民已經自發組織了10餘家這樣的資金互助社,資本金規模大的達到了70多萬元。目前,多家資金互助社已經向當地銀監部門提交了相關申請,正在等待正式批准。
與此同時,民間資本也在陸續以參股村鎮銀行的形式進入到農村金融市場。
在東豐村鎮銀行的股權結構中,有3家非金融機構法人企業股東和6名自然人股東,總出資額分別為600萬元和650萬元。在6位自然人股東中,有的人是企業的法人代表,有的人是個體工商戶,也有的是電腦技術員。
吳躍告訴記者,目前吉林省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試點工作已經全面進入實質階段。今年下半年,吉林省將根據試點情況,適當擴大試點機構數量,加快推進試點進程,更大範圍滿足農村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社會資本湧入吉林農村,在政策利好的大背景下,做村鎮銀行的股東、當村鎮銀行的行長,將成為一個新興的、卻又是大有前途的熱門職業。
農業興省從改善融資開始
孔祥志和高權從村鎮銀行裡拿到了貸款,心裡很高興。看到村鎮銀行開花結果,其實吉林省政府領導的心情比這兩位農民還要好。
「在農村金融工作試點方面,吉林省銀監局的做法值得表揚!」吉林省省長韓長賦對此項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農村金融試點工作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相關部門應當總結經驗,不斷擴大試點範圍,試點縣(市)政府及有關部門也要對此高度重視和積極扶持。
韓省長為什麼對此給予如此高的評價?這是因為,在吉林省政府主要領導看來,農村金融問題的解決,對於全省農業生產的提高、農民增收、新農村建設及整個社會經濟的更快發展來說都至關重要,農村金融是這個鏈條中的關鍵一環。
根據有關資料,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農業在吉林省經濟中佔著相當大的比例。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種植糧食效益降低。出現了增產多增收少、增產不增收乃至增產減收現象,全省約1500萬農民的增收滯緩。
既然光靠第一產業的原料產出附加值低,農民增收效果不明顯,那就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城鎮化進程,拉動第三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服務,鼓勵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在這方面,吉林省政府有關領導達成了共識。
於是,解決資金問題迫在眉睫。
「從2007至2010年的4年間,全省農業生產資金和農產品加工業貸款兩項合計共需資金總量將在7000億元左右,其中有5700億元需要通過金融渠道解決,按目前金融機構投放貸款佔實際投入48%的比例計算,金融機構僅能提供4200億元貸款,也就說,如果繼續不擴大金融機構的貸款投放規模,在未來4年中將有1500億元資金缺口無法解決。」對於全省農業經濟的未來發展,吉林省農業委員會主任王守臣一直在算這樣一筆帳——1500億元資金缺口,對於吉林省來說,這並不是個小數目。
但由於種種原因,吉林省的農村融資通道卻並算順暢。王守臣告訴記者,長期以來,由於農業的投資效益低,風險大,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已全部退出了農村市場,只有農村信用社一家為農民提供貸款,也只能滿足戶均500元貸款。加之農村儲畜存款的大量外流,更加劇了農村的資金緊張。
「如果不能有效地改變農村金融現狀,農村資金供求矛盾將日益尖銳,農村經濟發展將受到嚴重製約!」在王守臣看來,農村金融緊缺已經成為制約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破解農村金融問題是一個迴避不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因此,王守臣認為,融資環境的改善對於提高吉林省農業經濟實力、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現在,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在吉林省推行,讓他看到了加快構築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契機。
以磐石市和東豐縣為例,近年來,這兩個縣市不斷加快農業產業調整,農村資金需求不斷增加。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兩縣市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偏低,金融服務供給相對不足,金融競爭不充分問題也較為突出。三家村鎮銀行成立後,將改變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村鎮金融機構網點覆蓋不足的現狀,有效解決當地農村金融服務不足等問題。
村鎮銀行揭開吉林農村金融變局
為解決農村金融問題,方方面面都在行動起來。
4月2日上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吉林省分行與吉林省信用擔保公司籤約,雙方在年內將合作為吉林省農業企業提供至少10億元貸款。
「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最怕缺資金,現在這個問題不用愁了——今年,將有10億元的貸款專門專持這類企業。」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吉林省分行行長狄升在籤約儀式上表示。
根據籤約協議,雙方今後將在銀行貸款擔保方面展開合作,從此可為吉林省的農業企業提供充足的資金信貸支持。2007年雙方合作投放貸款的額度約為10億元,貸款方向包括農業產業化、農業綜合開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副產品收儲加工、農業中小企業、農業科技等領域的項目。
狄升表示,此次籤約是對農業發展銀行與專業擔保機構進行長期合作的一次探索,雙方將共建風險防範機制,促進農村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籤約後,隨著專業擔保機構的介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吉林省的信貸投放力度將會進一步加大,並有助於更好地防範信貸風險。對於農業企業來說,申請貸款的難度將比以前有所降低,同時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貸款。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銀行各項要求的前提下,農業企業提出申請後最快在一周之內就可以拿到貸款。
與普通貸款不同,企業通過擔保公司擔保的方式申請貸款,一般並不需向銀行提供抵押物,在符合行業投向和產業政策且經營穩定、市場廣闊的前提下,可以股權、存貨、專利權等向擔保公司提供反擔保,再由擔保公司向銀行進行擔保,最後由銀行向企業發放貸款。
幾乎與此同時,從銀監會也再次傳來一則好消息:允許股份制商業銀行在縣或縣級市設立分支機構。
根據銀監會下發的《關於允許股份制商業銀行在縣域設立分支機構有關事項的通知》,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商業可持續的原則下,可以在縣域設立分支機構。這打破了傳統的按行政區劃設置分支機構的模式,體現了監管政策原則引領和靈活創新的有機結合。
吉林省銀監局局長吳躍解釋說,此舉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為縣域經濟、新農村建設和小企業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縮小金融發展的區域性差距。
吳躍表示,為促進股份制商業銀行提高市場競爭力,更好地為縣域經濟、新農村建設和小企業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縮小金融發展的區域性差距,吉林省銀監局將按照銀監會的要求和部署,積極引導股份制商業銀行在縣域設立分支機構,並將服務的重點放在支持當地縣域經濟、新農村建設和小企業發展上。
他認為,在不久的將來,大型商業銀行將陸續在吉林的廣大農村地區設置ATM機,並根據農戶、農村經濟組織的信用狀況向其發行信用卡。
由於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成立和股份制銀行的進入,原本貧瘠、羸弱的農村金融市場,正在紅火起來,走向業務競爭和多元化的時代。
「我們歡迎民營金融機構參與農村金融市場競爭。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能夠有一個或多個金融機構與農信社競爭、賽跑,對於我們農信社自身的提高也是非常有利的。」對此,吉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理事長高繼泰表示,在市場競爭壓力的逐漸加大的環境下,農信社將加大信貸市場開拓力度,努力增加貸款規模,並將在今年向國家銀監會申請加入銀聯,開辦借記卡、ATM機、POS機業務,開通電話銀行等。
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農村金融試點對於吉林省金融格局產生的衝擊和改變還並不止這些。吉林省金融辦主任佟鋼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國外訂閱代號:W5372),在國家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後,吉林省將引導農民在農村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組建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形成集生產、購銷、信用為一體的複合型合作組織,並作為承載產業帶動、資金融通的農業基礎單元。同時要積極引進省內外的商業銀行,在吉林省設立村鎮銀行,進一步拓寬農村貸款的渠道。然而,商業銀行既要更深入地參與農村金融市場的開拓和競爭,也要向農民資金互助社提供融資支持。讓農村金融網從稀薄到密集,由簡單變為複合。
佟鋼還透露,在即將召開的全省金融工作會議上,吉林省政府將制定優惠政策,進一步支持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從而形成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郵政儲蓄、農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村鎮銀行和農民資金互助社功能互補,銀行、保險和擔保機構相互配合的農村金融體系。
金融體系轉變帶動縣域突破
更重要的是,金融體系的轉變和金融格局的變遷也加速了吉林省縣域突破的進展。
吉林省銀監局局長吳躍認為,剛剛成立的三家村鎮銀行均為一級法人銀行金融機構,與其他銀行金融機構相比,具有決策鏈條短、反應迅速等特點,能形成貼近農村實際的業務流程;機構小、人員少,經營機制較靈活;主要發起人——吉林市商業銀行和遼源市信用社股份有限公司有較雄厚的技術力量和較豐富的管理經驗;歷史包袱較輕,資金供給能力較強。同時,村鎮銀行的成立能夠打破農村信用社在農村信貸市場的壟斷地位,促進更加合理的貸款利率定價機制形成,農民將得到更多實惠。
通過細分目標市場解決農村鄉鎮小企業資金需求。東豐村鎮銀行將目標市場細分為普通種植養殖戶、從事20萬畝優質綠色水稻和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的農戶、特色精品養殖業和推進「糧變肉」工程建設以及鹿藥、鹿保健品、鹿功能食品的深度開發等農村中小企業,在滿足農戶資金需求的前提下,將富裕資金全部用於支持農村小企業發展和低風險的票據貼現等業務上,積極拓寬信貸服務領域,實現由單純農戶信貸向全方位信貸服務轉變,通過產品創新規範引導農村民間借貸。
吳躍表示,通過在吉林省內全面開展農村金融試點,將最終促進吉林省農村地區形成投資多元、種類多樣、覆蓋全面、治理靈活、服務高效的銀行業金融服務體系,以更好地改進和加強農村金融服務。在積極推進三類新型農村地區銀行業機構穩步發展的同時,還要更加注重改善和提高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等機構的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和能力,包括設立網點機構、創新服務、拓展業務領域、加大「三農」信貸投入等,充分發揮他們的支農主力軍作用,從而推動縣域突破的進展。
農村金融破局鏗鏘起步
更讓人振奮的是,新的農村金融體系在吉林省全面推進的腳步正在加快。
近日,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吉林省金融工作會議將於近日召開,這樣一次大規模的全省金融工作會議,這在吉林省還是第一次。解決農村金融問題也將在這次會議上被首度提及。
如何增強各類銀行全面為農村提供金融服務、提高以農村信用社為代表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推進涉農保險發展,以及利用國家政策發展和擴大新型農村金融組織、鼓勵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等問題,都將通過這次會議的討論而變得愈發清晰。
(配文)貸款利率為農民「讓利」
——吉林東豐誠信村鎮銀行行長丁曉波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魏華 王小燕/吉林報導
作為全國首批成立的村鎮銀行之一,吉林東豐誠信村鎮銀行已經正式掛牌成立一個多月了。這段時間裡,在發放貸款時,我們不是單純針對某一個農民,而是以村為切入點,讓村幹部成為銀行和農民之間的橋梁,從而建立一種簡便的貸款模式,讓農民不用再為跑銀行、跑手續而犯愁。
這樣,有貸款需求的農民可以不必再從農村跑到縣城的銀行,這樣,既加快了貸款發放效率,同時也克服了以往銀行辦理業務過度集中、工作強度大的弱點。
為了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我們首先制定了一系列關於農民貸款業務的流程和制度,採用試點模式,利用我們的成本優勢,在貸款利率上給予農民真正的實惠。
通過降低利息和簡化貸款手續,吸引有資金困難的農民到村鎮銀行來辦業務,我們已經初步打開了市場,試點村的農戶也成為了村鎮銀行的「活廣告」。我相信,今後將有更多的農民主動來找村鎮銀行申請貸款。
(配文)「為農民服務就是品牌」
——吉林省磐石市融豐村鎮銀行行長李興華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魏華 項虔/吉林報導
村鎮銀行開始營業和結婚辦喜事一樣,放鞭炮、奏音樂,熱鬧一番,客人散去,新人還得考慮今後過日子。我們給農民提供的服務中,打出了自己的「招牌菜」:貸款業務實行五戶聯保,上下遊企業擔保,服務「三農」無抵押小額貸款;貸款利率在同行業中最低為9.159‰;門檻低,是本地農民就可進門,審批程序簡便;服務周到,時間最短,農民足不出戶,當天就可收到貸款。
在思考這些「招牌菜」的同時,我們也感到了困惑。因為是新開業的銀行,公信力不比國字頭銀行,所以吸儲能力很低。同時,由於貸款業務很單一,只是對農民種地,當種完地後貸款需求就少了。
但我們認為,村鎮銀行只要對「三農」服務的宗旨不變,堅持到底,就能使村鎮銀行的品牌亮起來。
(配文)村鎮銀行給金融市場帶來「湯水效應」
——專訪吉林省銀監局局長吳躍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魏華 寇鐵鋒/吉林報導
隨著全國首批村鎮銀行之一的吉林東豐誠信村鎮銀行正式掛牌開業,另外2家村鎮銀行、1家農民資金互助社和1家貸款公司也陸續在吉林省緊鑼密鼓地開始籌建、開張。
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誕生,將給吉林省的金融市場帶來什麼?近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就此專訪了吉林省銀監局局長吳躍。
富餘資金全部支持農村小企業
《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國外訂閱代號:W5372):新成立的農村金融機構相比農村信用社有哪些創新?您怎麼評價這些機構對新農村建設的貢獻?
吳躍:已開業的村鎮銀行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由於具有貼近農村實際、機制靈活、反應迅速的優勢,對符合要求的借款人最大程度地減少了貸款的手續和環節,現場辦公、當天放款,直接將貸款送到農民家中。在利率方面,吉林東豐誠信村鎮銀行為種植農戶發放的一年期萬元以下貸款利率為8.37%,這比當地農村信用社同期貸款利率低1.71個百分點。
同時,通過產品創新規範引導農村民間借貸,為農村資金餘缺雙方提供新的投融資渠道,引導當地民間借貸健康發展、抑制高利貸。
村鎮銀行讓農村信用社感到壓力
《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國外訂閱代號:W5372):在未來吉林省農村金融的建設規劃中,三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將分別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它們對地方農業經濟的支持作用還將拓展到哪些方面?
吳躍:從目前的試點工作進展情況和效果看,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等三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出現,對解決當前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缺失、消除單一銀行機構的經營壟斷,進而解決「三農」貸款難問題,是一項積極和有益的嘗試。
同時,為促進股份制商業銀行提高市場競爭力,更好地為縣域經濟、新農村建設和小企業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縮小金融發展的區域性差距,吉林省銀監局還將按照銀監會的要求和部署,積極引導股份制商業銀行在縣域設立分支機構,並將服務的重點放在支持當地縣域經濟、新農村建設和小企業發展上。
現在,農村信用社等「老牌」農村金融機構已經普遍感受到新機構設立所帶來的競爭壓力,促進其進一步加強自身經營管理,加強支農業務創新,大力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積極應對新的競爭局面。
主要服務當地「三農」
《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國外訂閱代號:W5372):作為監管部門,吉林省銀監局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監管與其他金融機構有何不同?
吳躍:我們要對三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地位和作用有正確的認識,新設機構不可能「包打天下」,只是對農村金融市場必要的補充。
我們將對三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實施嚴格、動態和盯住式的審慎監管,要求其嚴格執行資本充足率、資產流動性和內部控制等監管規定,引導和監督貸款投向,堅決防止貸款投向於非農產業,特別是嚴禁投向房地產及城鎮建設,嚴格控制單戶貸款比例,嚴防「壘大戶」,確保三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下半年,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吉林省的實際情況,我們將適當擴大試點地區和機構數量,結合引導和鼓勵各類商業銀行到縣域設立機構網點,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更大範圍地滿足我省農村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
新機構將激活吉林金融市場
《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國外訂閱代號:W5372):農村金融試點選在吉林省推行有什麼樣的重要意義?
吳躍:調整放寬農村金融機構準入政策,對於改善我省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和競爭充分性,支持我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重大意義。
首先是激活農村金融市場,帶來新的競爭、新的活力、新的商機。就像銀監會唐雙寧副主席所說,產生了「湯水效應」。
其次是逐步改善我省農村金融機構網點覆蓋不足、金融服務和競爭不充分問題。
最後是改善現有農村金融服務功能及服務供給與農村經濟發展形勢不適應問題。
資料
「湯水效應」
對於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認為,目前農村金融機構的主體是農村信用社,就好比一桶「開水」,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和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成立,就好比加了些鹽,加了些油,再加些青菜和海米,雖然數量上沒有大量的增加,其主體仍然是水,但因為有了新的成分,就會促進其發生質的變化,變成了美味的鮮湯,從而產生了「湯水效應」
(責任編輯: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