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 舒 金 慧
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申請世界遺產成功。
「世界遺產」一詞對普通大眾來說已不陌生,但也不怎麼清晰。20世紀70年代,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首次闡明了「世界遺產」的概念:「人類共同繼承的文化及自然財產」。人們也通常稱之為自然文化遺產。狹義的自然文化遺產,可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和「文化景觀遺產」4類。廣義的還包含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記憶遺產、人類口述、手工藝等。
文化遺產包含了「文物、建築群和古蹟遺址」,它們凝聚了人類的社會活動和思想智慧。如「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的京杭大運河,即屬於典型的文化遺產。它集聚了中國勞動人民的辛勤汗水,見證了文明古國的輝煌歷史。
自然遺產,就是人為因素較少,從美學、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地質、生物結構或共同形成的自然面貌,瀕危動植物生態區,天然名勝等。如中國丹霞中,就包含了「神州丹霞第一峰」的浙西江郎山。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就是自然和文化價值相結合的遺產。「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泰山,就是中國首個雙重遺產。此外,還有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武夷山。
文化景觀遺產,是指人類罕見和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自然和人類的共同作品」。如杭州西湖,不僅有著「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動人美景,還是十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嚮往的人間天堂,是中國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文化名湖。「欲將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等大量美麗詩句,充分展現了文化與景觀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