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把「長見識」放在重要位置。周末放假帶娃去旅遊,平時見縫插針地帶娃逛圖書館博物館,就想著讓娃多長些見識,好「站得高看得遠」。但長見識真的只是這樣嗎?
其實明白了「長見識」的真正內涵後,家長們可根據孩子需要,隨意「定製」長見識的地方,比如鄉下親戚家、兒童福利院甚至只是在家裡宅著,不花錢還能更震撼。
長見識,故名思義,一為「見」,一為「識」。見自己從來沒見過的東西,學到自己不知道的知識,從而開闊眼界。被一種新的思想或新的生活方式所觸動,進而改變自己看問題、想問題的方式,這樣就能長見識。
①知識積累:能看到、學到新東西就是「見」
從這個角度講,讀書、旅行的確是長見識的重要途徑。
我一朋友家孩子從小愛讀書,客廳裡電視牆的位置是一排書架,孩子也有專屬於自己的書房。這孩子喜歡看書到什麼地步呢?周末在家能看一下午,朋友怕他看得時間太長傷害眼睛,喊他出去活動一下他還不樂意。
得益於大量閱讀,這孩子真的很有見識。才上小學一年級,就能對科學、歷史、物理等知識娓娓道來,全是得益於閱讀。
因此,從知識積累這個角度講,想讓孩子長見識,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十分重要。
但這只是基本。畢竟看書的目的是為了「內化」,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運用書中的道理去解決人生問題。如果只會死讀書,也只是在「見」的層面做得好,「識」的層面卻達不到。
②震撼三觀:利用反差撼動心靈、引發思考,謂之「識」
讓孩子長見識要「因人制宜」,不同地區的孩子採用的方法不同,其中城市和農村孩子「長見識」的方式就有很大區別。
▲讓孩子明白「人有我無」,從而明白差距,奮起直追。
其實提到長見識,「山村孩子走出大山」是個很經典的例子。利用家鄉的貧瘠和大城市的繁華,給孩子心靈上造成震撼,讓他看到很多「別人擁有而我沒有」的東西,從而促進他思考。我為什麼沒有?如果我也想擁有,該付出什麼努力?
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講,帶他來到縣城或者大城市看一看,讓他看到家鄉沒有的科技館、地質博物館,人們日常通行的地鐵,就算是長見識。
▲讓孩子知道「人無我有」,從而學會感恩並防止自卑。
文章開頭曾說,帶孩子去鄉下親戚家就算長見識,正是基於這一道理。
城市的孩子見慣了車水馬龍和高樓大廈,來到山區,看到那裡的孩子還住著土屋,吃著鹹菜,甚至連鞋子都沒得穿,他會對「貧窮」有著深刻感受。
如果能讓他在那裡住幾天,體驗一下上學還要走幾裡山路的辛苦,知道夜裡睡覺總有跳蚤、老鼠光顧,吃幾天清湯寡水般的飯,甚至餓著肚子,一向驕傲自大的孩子會瞬間長大懂事,最起碼有了感恩意識。
同理,帶孩子去福利院轉轉,看到那裡的孩子對爸爸媽媽愛的渴望,幫助那裡的小孩完成一些對我們來說看似簡單,對他們卻猶如奢望的願望,也會讓自己的孩子陷入沉思,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
這樣「人無我有」的體驗方式,相當於給他一個新的認識世界的角度,教會他珍視當下,並且能提升他的幸福感。從這個角度來說,無疑也是「長見識」的一個重要手段。
最後我想說的是,父母們與其孜孜以求讓孩子長見識,不如自己先學習,多長長自己的見識。畢竟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甚大,身為孩子的引路人,父母見識如何,能決定孩子是多走彎路還是少走彎路。
在孩子初升高、考大學選專業、工作入哪行等人生重大節點上,一對有見識的父母可幫助孩子把握大方向,甚至改變孩子一生。
畢竟,如果父母見多識廣,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的見識又會差到哪裡呢?
普通父母如何增長自己的見識?最省錢還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看書、學習,成為終生學習型父母。通過不斷學習來不斷刷新認知,才能帶領孩子翻過一座又一座成見的大山,最終登高位、見美景。
【話題討論:你平時是怎麼讓娃長見識的?】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兒童發展,時尚教育,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