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被古裝劇誤導了,明代女性的頭面首飾才不是這樣的!

2020-12-20 中華手工

在古代,女性的髮飾有「頭面」之稱,它不僅代表了財富、審美還有身份地位,因而它不能隨便亂戴。

《女醫·明妃傳》劇照, 這部劇的髮型比較尊重史實

這次手工君為大家帶來——明代女性頭面的識別指南。

明代女性頭面的識別指南

選擇明代是因為明代女性的頭面首飾已經從尋常頭飾發展為具有一定插戴規則的組合,每一款都有特定的造型、名稱以及佩戴位置。

(此文為輕鬆科普向,由於此課題研究在學界還有一些爭議,也歡迎各位讀者在後臺留言交流。)

圖片來自擷芳主人《大明衣冠》

西子嵯峨高髻擁—髻

在明代,對於家境殷實、衣著講究的人來說,一副完整的頭面一般由十二三件首飾組成,有的甚至多到二十幾件。

縱使古人將長發盤成高髻,「可供發揮空間」也實在有限,所以在正式佩戴頭面之前,需要先戴上(dí)髻(不嚴謹的說法就是假髮髻)。

《吳氏先組容像》中戴髻的婦女

髻並非為明代所創,它大約出現於元代,起初就是指髮髻本身,但在宋元女子戴冠和包髻的影響下,髻上開始裹織物,髻的定義就逐漸由指髮髻本身,變成指罩在髮髻之外的包裹物了。

它一般用金銀絲或馬尾、頭髮等材料編成,外覆皂色紗,呈中空的網狀圓錐體,使用時將其扣在頭頂,罩住由真髮結成的髮髻。

黑縐紗銀絲髻與金頭面

明武進王洛家族墓出土

只有已婚婦女才能佩戴髻。由於身份、家境的差異,婦女佩戴的鬏髻材質也各不相同,就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來看,以金銀絲編結的髻是當時的主流時尚。

除了髻,在明代墓葬中還出土了一些呈扁矮的橢圓形狀的冠,它的用途大致與髻相同,但一說這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權配飾。

江西南城縣明益莊王墓萬妃棺出土小金冠

(圖片由江西省博提供)

此處敲黑板說重點:雖然髻一般都與頭面首飾一起佩戴,不過髻並不屬於頭面,有時候也可以單獨佩戴。

寶髻花簇鳴璫—頭面

既然髻已經戴好,那麼我們就可以進行下一步——插上各式簪釵了。但這可不是藝術創作,可以自由發揮,明代頭面的各色簪釵根據種類的不同要佩戴在相應的位置,並且各有名稱。

圖片來自網絡,已修改

雖然目前學術界對各部分的命名還存在一定爭議,不過大致包括以下幾種:

挑心

挑心是明代婦女頭面的重頭戲,插在整個髮髻上最中心、最引人注目的位置,因此總是製作的玲瓏奇巧、奪人眼球。

鑲寶石王母駕鸞金挑心

江西省南城縣明益宣王墓孫妃棺出土

(圖片由江西省博提供)

挑心簪腳多為扁平,自下向上倒插入發內。最常見的是佛像挑心,還有寶塔、梵文、鳳凰、王母等祥瑞圖案。

金鑲寶石摩利支天挑心

明都昌王朱載塎夫婦墓出土

分心

分心也是頭面中重要的一件飾物,從名字來看應該與挑心有關聯,但是為何這樣叫,已經無從知曉,而且目前爭議性也較大,本文在比較之後,採用揚之水先生的說法進行解釋。

分心是明代婦女插戴在髻前或後的一種式樣特殊的簪,《金瓶梅》第二十回說李瓶兒吩咐銀匠將一件金絲髻改作一件金鑲玉觀音滿池嬌分心,並特別說明是要「正面戴」,可知分心前後應該略有差別,從實物來看,前分心比起後分心更加扁闊,有時佩戴方式也略有不同。

鑲寶石鳳紋金分心

江蘇南京沐斌側室夫人梅氏墓出土

分心的形狀為十幾釐米的一道彎弧,背面作出幾個扁管以安簪腳,正面上緣一般高於兩端。

由於面積較大,工匠也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所以除了神仙道人各位主角以外,又常配以亭臺樓閣、龜鹿仙鶴,或是雕欄下一池開得茂盛的蓮花(即「滿地嬌」),極盡工巧。

滿冠

《雲間據目鈔》在列舉頭飾時稱:「後用滿冠倒插。」由此可知滿冠是一種插在髻後的髮飾。

但就目前出土實物來看,滿冠和後分心尚無本質區別,所以孫機先生認為「滿冠」就是「後分心」,它們由宋代女子在髻後插梳的習俗演變而來。不過這個說法也存在很多爭議,待日後討論。

銀絲髻(背面)和金滿冠

上海盧灣區李惠利中學明墓出土

頂簪

頂簪,顧名思義,戴在髻的頂端的簪子。因為佩戴的飾物掩映重疊、分量不輕,為了防止髻負擔太重歪掉變形,會從髻頂向下直插一根長簪,起到支持和固定作用。

如果頭面較輕,也可以不戴頂簪。為了看上去更加美觀,即使並不必需,明代婦女也會進行佩戴。

金累絲樓臺人物頂簪

江西南城明益莊王妃萬氏墓出土

從出土實物來看,頂簪造型以花朵為主。有的簪託片平置,簪腳與簪身垂直;也有些簪頂呈側立,使圖案在正面可見。

金鑲寶花頂簪

明都昌王朱載塎夫婦墓出土

掩鬢

掩鬢,又稱「邊花」或「鬢邊花」,插戴位置位於左右兩鬢,因此總是成雙成對。簪柄均為扁平條狀,插戴時自下而上倒插入發內。

鑲寶石雲紋頭鎏金銀掩鬢

江西省南城縣益端王墓彭妃棺出土

(圖片由江西省博提供)

作為頭面的基本配置之一,掩鬢的製作工藝也是非常精巧複雜。明代顧起元《客座贅語》卷四中「掩鬢或作雲形,或作團花形,插於兩鬢」。

鑲寶石雲形金掩鬢

江蘇南京沐斌側室夫人梅氏墓出土

從出土實物來看,掩鬢簪首造型確實多作雲朵形狀,中間花樣式樣繁複,或累絲,或鏨花,或鑲嵌各色寶石,花樣不斷翻新。

鏤刻雙鳳穿花金掩鬢

江西省南昌縣輔國將軍朱拱祿夫婦墓出土

(圖片由江西省博提供)

花鈿一頭箍

花鈿原先是戴在髻前方底部,整體呈弧形環帶狀的一種髮簪,背面有垂直向後的簪腳,插戴入發中。不過到了後期就發展為左右兩端連綴系帶,系在髻上的一種發箍,當時仍稱為「花鈿」、「鈿兒」。

金鑲玉嵌寶群仙慶壽鈿兒

江西省南城縣明益宣王墓孫妃棺出土

(圖片由江西省博提供)

花鈿造型多為花卉、雲朵、龍鳳、仙人等,有些還鑲嵌珠玉寶石或以點翠作為裝飾。

金嵌寶四季花鈿兒

江陰青陽明墓出土

圍髻

圍髻也是明代整套頭面中的組成之一,初見於宋代,到明代時環戴於髻下部,梁下瓔珞自然下垂,行布則動搖,顧盼生姿。

串珠牡丹紋金圍髻

江西省南城縣益宣王墓孫妃棺出土

(圖片由江西省博提供)

雖然圍髻傳世較少,不過在明代繪畫中很多女性都有佩戴,仇英《漢宮春曉圖》及唐寅《吹蕭圖》、《仿韓熙載夜宴圖》中的仕女頭上都戴有這種頭飾。從畫中也能看出,當時女性並沒有將圍髻與髻固定組合,也可分開佩戴。

挑心

除了以上有特定名稱和佩戴位置的主要頭飾,明代頭面中還有各式不算顯眼但必不可少的小簪子。它們的作用一是點綴,二是固定,大概與現代女生常用的黑夾子類似。

最簡單的一種,是簪腳頭上頂一個蘑菇頭,俗稱「金裹頭」或「一點油」。

梅花頭金簪

江西省南城縣益端王彭妃棺出土

(圖片由江西省博提供)

稍微精緻一點的是花頭簪。簪頂作一朵小花,梅、菊、蓮花等。普通人家只是做個小花頭;講究的,花上會鑲嵌各種珠寶,做成花蕊;再講究的在花上嵌玉花,玉花上再嵌上珠寶,反正不及工本,隨工匠發揮。

鑲寶石蓮花金簪

江蘇南京沐斌側室夫人梅氏墓出土

還有一種很特別也是明代頭面中很喜歡使用的題材——草蟲。蝴蝶、蜻蜓、螳螂、蜘蛛、蠍子作簪首,配上草葉,或金或銀,玲瓏精緻。雖然是頭面中的小物件,卻最是活潑生動。

玉葉金蟬簪首

吳縣五峰山出土

草蟲簪早先是節日裡為了避邪和圖吉利而佩戴的特殊飾品,隋唐時期就十分流行。到了明代,草蟲簪之類因其活潑俏麗的裝飾效果,已成為婦女日常簪戴的流行物件。

金嵌寶螽斯簪 明定陵出土

還有一些造型各異的大髮簪也是明代婦女比較常用的髮飾。

鑲寶石金鳳簪

江西省南城縣益宣王墓孫妃棺出土

(圖片由江西省博提供)

鑲玉鳳金簪

江西省南昌市青雲譜區京山學校明墓出土

(圖片由江西省博提供)

耳環

現代意義上的耳環可以作為各類耳飾的代稱,而在明代,應該分為耳環和耳墜兩類。具體分類方法不得而知,現在只能從形狀上稍加細分。

鑲珠寶金耳環

江西南城縣明益莊王墓萬妃棺出土

(圖片由江西省博提供)

出土的明代耳環中有一種葫蘆形的耳墜最為常見,以上小下大兩顆玉珠或金珠相連而成,形似葫蘆,上面串有金片圓蓋,其下再掛一顆金屬飾珠,耳後有很長的S形耳環彎腳露出。

明代葫蘆形金耳環

四川省平武縣苟家坪明墓出土

外形雖都是大同小異的葫蘆狀,細節裝飾上卻各有妙處。有素麵的,還有飾花絲、飾稜線、飾各式鏤空花紋等等,種種工巧,各具匠心。

葫蘆形金耳環

江西省德安縣虹橋公社餘氏墓出土

(圖片由江西省博提供)

以上便是明代女性頭面的各個組成部分了,當然在實際佩戴時還是看個人審美、喜好以及財力有選擇佩戴的。

以考古實例來看,江蘇南京沐斌側室夫人梅氏墓出土的一套較完整的頭面,由挑心一件、頂簪一件、分心一件、掩鬢一對、釵簪一件和耳墜一對組成。

嵌寶石金頭面一套

南京將軍山明沐斌夫人梅氏墓出土

江西南城明益宣王孫妃棺中出土的頭面有挑心一件,金鈿一件,掩鬢一對,福壽簪一對,龍頭簪及鳳頭簪各一對,組成了紋樣主題一致的一副頭面。

(圖片由江西省博提供)

這兩位主人都是身份地位較高的女性,所以頭面首飾均做工精湛、精美絕倫,從用料上來看,分量也不輕。

圖片來自擷芳主人《大明衣冠》

鬏髻的造型其實相當單調,女性的髮髻不能做成複雜的式樣,只能像男子那樣簡單地盤於頭頂,靠各種華麗的首飾來裝飾。

以現代審美眼光來看,這樣的造型與唐宋以來女子嫵媚多姿的髮髻造型相比肯定是稍加遜色的,或許這也是髻很少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的原因吧。

相關展覽

此次展覽展出128件(套)雍容華美、富麗堂皇的明代王妃首飾,將帶您領略昔時王妃貴族高貴典雅的婀娜風姿,展現一幅絢麗多彩的明代歷史文化畫卷。

參考文獻:

[1]揚之水.「繁華到底」——明藩王墓出土金銀首飾叢考[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6(08).

[2]祁海寧,馬濤,周保華,薛春明,熊其亮,黃秝人,董補順.南京江寧將軍山明代沐斌夫人梅氏墓發掘簡報[J].文物,2014(05).

[3]臧卓美. 試論江西省明藩王墓出土的明代頭面[A]. 中國明史學會.第十五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戚繼光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明史學會:,2013:9.

[4]揚之水.明代金銀首飾圖說(續二)[J].收藏家,2009(02).

[5]揚之水.明代金銀首飾圖說(續一)[J].收藏家,2008(12).

[6]揚之水.明代金銀首飾圖說[J].收藏家,2008(08).

[7]揚之水.明代頭面[J].中國歷史文物,2003(04).

[8]孫機.明代的束髮冠、(髟狄)髻與頭面[J].文物,2001(07).

[9]擷芳主人.明代婦女的髻頭面[J].常熟文博,2013(01).

文丨乙戌君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金玉玲瓏 雍容華貴——明代金銀飾品的風格與工藝
    明代金銀飾品的風格與前代相比,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一改宋元金銀首飾的草根本色,雍容華貴,宮廷氣十足,工藝上也有極大創新。沉銀遺址出水的鑲寶石金戒指明代金銀首飾在名稱上有了細緻的分別,大大小小的簪釵各有其名。比如,明代文獻中提到的若干名目:狄髻、金絲髻、挑心、掩鬢、壓發、圍發、耳墜、墜領、紐扣等。「狄髻」是明代才出現的。金絲編就的狄髻,也稱「金絲髻」或「金絲梁冠」,即女子戴在髮髻上面的發罩。
  • 明代女子頭飾,其實頭飾也有不同的意義!
    古時候的頭飾呢,更是十分的精緻,完全不輸給現如今的金銀首飾。另外,大家也都知道,明代的女子們,看起來就是端莊富貴的。這樣的看法自然是和明代的頭飾和漢服分不開啦!那麼,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明代女子頭飾吧!其實,每種頭飾都有著不同的意義哦!明代婦女的髮飾,雖不如宋代豐富,但也有不少特色。
  • 早期古裝劇頭飾,蕭薔扇子頭,王豔戴珠帽,李冰冰這個最美
    還有賈靜雯的趙敏,眼神裡透著堅毅,小花胸前戴,手上還有戒指花,髮飾也很簡單,但和編發一搭配又別有一番風味。相信大家都知道蕭薔年輕的時候被稱為「臺灣第一美女」,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想當年多少人被蕭薔在《小李飛刀》裡的造型驚豔了呀!她在劇裡造型百變,髮飾和衣服相得益彰,表情也很到位,目光流轉,楚楚動人!
  • 精美絕倫中國古代首飾欣賞
    步搖,是中國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戴在頭上,步動則搖,故名。步搖,光聽名字,萬種風情就搖曳而來,後世的文人墨客也熱衷於以步搖來書寫女性的柔美。燒藍工藝是我國傳統的首飾工藝之一,由於這種「藍」只能燒制在銀器表面,因此也稱為「燒銀藍」。
  • 明代服飾:紫蕭吹月翔丹風,翠袖臨風舞彩鸞
    紐扣,並非源自明代,從元蒙時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就有釘紐扣的形式,紐扣應當源自中國少數民族,明代開始流行。明代女子服飾,與唐代相比,衣裙比例發生明顯倒置。由於明代中後期,氣候變冷,一年中寒冷的時間比較長,於是上衣逐漸變長至膝蓋,裙子也不可能再束於上衣之外,而是被上衣遮蓋,此即「襖裙」。
  • 網友:請編劇不要一拍大腿就隨便寫個戲誤導公眾!
    那還要充電頭幹嘛?小豬豬就是我~:千萬別學!還有網友指出,此前很多電視劇中也存在不少容易誤導觀眾的情節,「總覺得編劇一拍大腿就決定了一個劇情」。部分行業劇被吐槽此前,在某電影熱映期間,廈門血站就曾發文,指責該電影出現了至少三處醫學知識上的硬傷誤導觀眾。廈門血站吐槽稱,O型血不是萬能血。
  • 穿旗袍參加婚禮,和什麼首飾搭配最適合
    但是參加這麼多婚禮我發現,婚禮上最耀眼的服裝早已經不是千篇一律的新娘婚紗裝,而是新人雙方的兩位母親。作為新娘的晚禮服,有人說女人出嫁時應該穿上最美的衣服,一件這樣的嫁衣自然是足夠隆重,也足夠銘記一生。傳統的旗袍,讓人心仿佛也變作古人的心,像舊時的婚姻那樣,慎重又深情。旗袍的晚禮服讓新娘美得炫目,綾羅綢緞皆是一針一線。
  • 看看這幾部明代古裝劇,就知道什麼是經典了
    古裝電視劇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能看到跟我們現代人不同的社會風貌和權謀鬥爭,在看了那麼清朝電視劇之後,最近拍攝明代的電視劇卷土從來了,那麼今天就來看看有哪些好看的明代古裝劇吧。1、《大明王朝1566》大明朝開國時國運昌盛,帝王們也殫精竭慮地治理國家,但是到了嘉靖時期,國家貪腐問題嚴重,奸臣嚴嵩當道,權傾朝野,民不聊生,作為嘉靖帝沉溺仙術,雖有心管理這天下,但是面對權謀相爭的眾位大臣,他也無能為力了,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就講述了在嘉靖三十九年大明朝的政治、社會風貌,再加上一眾老戲骨的加盟
  • 這些老銀首飾可別輕易熔煉了,工藝價值或許更高
    在各位的農村老家,是不是出現過這樣的場面,家裡面的老奶奶把一件首飾傳給媽媽,然後媽媽又在女兒出嫁時傳給女兒,這件東西可能是一個銀鐲子、簪子或者一套頭飾。老銀飾真正的民間化是明代以後的事,在唐宋能夠製作銀飾或銀器的作坊,基本上都為統治階級服務,流到民間的也基本上掌握在富人手裡,時至今日也一樣,唐朝的銀飾或銀器價格都是幾萬、幾十萬,普通百姓誰會去買。
  • 別再被這雙「芭蕾腳」給誤導了,不是所有芭蕾舞者,腳都這樣
    而且很多家長可能還因為這樣,不敢讓自己的小孩子練習芭蕾舞了。那麼,這張照片到底是出自哪裡,是不是所有芭蕾舞者的腳都長這樣呢? 其實這張照片,本來就是出自上面的這位女子,是NYCB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獨舞Megan LeCrone的腳。
  • 首飾文化:為何說首飾種類、多寡都是唐宋女性命運的關鍵?
    這也是比其他條件繁榮的原因,因為很少的朝代能夠做到這樣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在唐代的時候,唐代君王稱之為天可汗,也是因為唐王朝的對外開放政策和對外包容,對於外界的交流是十分頻繁的。另一方面吸收了外界優秀文化來充實自身的民族文化這是不斷強盛的一個原因。這一時期產生了多元化的內容豐富的文化大融合這也會影響到了首飾文化,最終形成了自身王朝的獨特風格。
  • 別再被古裝劇誤導了,她的陰狠讓人後怕
    再有她成為秦惠文王的姬妾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地位都沒有變化,只是第八品中的八子。秦惠文王死後由秦武王登基,不料這位武王好端端地跑去舉鼎,結果翹辮子了。他沒有兒子,因此王位便由底下弟弟們爭奪,可他的弟弟們倒是不少。羋八子的兒子公子稷被送回國,在她以及她的弟弟魏冉的幫助下登基,也就是秦昭襄王。惠文后以及公子壯、公子雍被誅殺,秦武王后被送回魏國,不合的諸公子也都一一被清理。
  • 香蕉的外皮「發黑」,這樣的香蕉是不是壞了?看完後別再被誤導了
    香蕉的外皮「發黑」,這樣的香蕉是不是壞了?看完後別再被誤導了!香蕉在運輸的時候,一般都是在沒有完全成熟的時候就已經摘下來運往各地了,那麼香蕉它也是經歷了從青澀成熟到腐壞的過程,有的人發現在買香蕉的時候香蕉的外皮發黑,那麼這樣的香蕉是不是壞了,能不能吃呢?看完以後可別再被誤導了。
  • 京劇演員劉桂娟發「點翠頭面」微博曬頭飾惹爭議
    劉桂娟在微博曬▲出的「點翠頭面」照片。   近日,天津青年京劇團程派名家劉桂娟的一條「點翠頭面」的微博,引來很大爭議。   近日,劉桂娟在微博上發了京劇《鎖麟囊》的劇照並附上文字:「這一頭點翠頭面,十幾年前買的,花了12萬銀兩,今天即使是40多萬人民幣也買不到了,80隻翠鳥翅膀下的一點點羽毛,經過點翠師傅的加工,變成有流動光澤的頭面,永不褪色。」此微博發出後,引起了一些網友的不滿,有動物保護人士說拔活翠鳥的毛過於殘忍,也有人指責她炫富。
  • 中國風首飾有著歷史沉澱的美,點綴華夏女性的發梢,獨特而有韻味
    這其中不僅經濟、文化在發展,首飾製作同樣也在延續。到了如今,我們雖然在裝扮時不會再使用花鈿等飾品,但在設計珠寶時加入中國古典元素也很有特色,可以用這些古老而獨特的美麗點綴每一位華夏女性。1、花鳥首飾套裝它們很具有古典韻味,以花朵和小鳥為設計靈感,包括一條項鍊、兩對耳釘和一個胸針。
  • 首飾方面知識多,寶寶戴首飾會損害皮膚?怎樣消除首飾的汙垢?
    等等這方面的知識小編在這篇文章裡都會帶大家一一了解清楚,小編認為,首飾是裝點人們儀表的飾物,首飾的作用需要與人的裝束渾然一體才會顯得典雅美觀而又不落俗套,就耳環而言,需要根據自己的臉型來決定,瓜子型的臉披著烏黑的頭髮或者扎著一個丸子頭,配上帶墜子的耳環,會顯得活潑可愛,假如是上窄F寬的臉型,頭髮向上蓬鬆攏起,配戴上一對潔白的珍珠耳插,使人顯得富麗端莊,中年婦女配戴圈式耳環,則富於東方女性之美。
  • 愛時尚:20歲女性戴首飾有哪些技巧與禁忌?
    時款首飾;誇張的人造首飾;仿真首飾;太陽眼鏡;時裝鞋;單件或二件套首飾;新潮帶時代色彩的首飾都適合這個年齡。20歲女性忌戴的首飾:風格偏於傳統的首飾;高檔的珍珠類飾物;名貴的珠寶首飾;太濃重的東方色彩;前二年流行的皮鞋;三件以上的多件套首飾;傳統款式的高跟鞋等都不適合這個年齡。二十幾歲女孩子佩戴首飾要匹配好以下的要素。第一:是否符合你的個人性格(外向、內斂等)。
  • 上襖下裙:明代女性為何酷愛穿襖?
    中國傳統女子服飾發展到明代,繼承了唐宋時期傳統服飾的精髓,又吸收了本朝新奇華美的服飾文化,呈現出一種雍容華貴,大氣端莊的風格,是中國近古服飾藝術的典範。明代女性的服裝主要是「兩截穿衣」,所謂兩截穿衣,就是上身穿襖衫,下身穿裙,分作兩截。
  • 清朝的旗頭是用真頭髮梳的嗎,圖解清朝歷史上的旗頭髮型
    這些旗頭奇形怪狀,大小不一。如果真的追究起來,可能電視劇中的旗頭很多都不符合歷史。那麼真實的清朝女性所使用的旗頭髮型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其實清朝女性最開始的髮型並不是旗頭,旗頭是在滿族人進入北京以後研究出來的新髮型。最開始的清朝女性,只是簡單地將頭髮編起來在頭頂上盤成一個髻。這樣既簡潔,又舒適。
  • 35款主題漢服成都走秀,展現明代女子的一生
    明媚的踏青少女襖裙、CP感滿分的情侶漢服、莊重典雅的護衛飛魚曳撒……10月20日,一場國風秀在成都新都區錦門上演,35款不同主題的精緻華麗漢服呈現了明代女子的一生。1956年,新都蛾蛾墳的發現揭開了四川明代女性生活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