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P是什麼
RP—research proposal, 在申請MRes, Mphil, PhD的時候往往是必須提交的材料之一,主要的目的就是看你的研究能力和學術水平。如果你和老師已經有了很好的交情,比如已經通過email/電話進行多次聯繫(注意是學術上的一些探討而不是空洞的陶瓷)且教授與你是「臭味相投」(研究興趣相當),那麼RP甚至都不用提交了,因為教授已經了解你的研究方向,學術水平,沒有必要再通過RP這個相對間接的方式了解了 。這樣的例子很多。就有一個去nottingham讀PhD的在去學校和一個通過電話交流過很久的教授談之前任何申請材料都沒有提交,而會談結束後教授直接把他帶到管理人員那裡讓他當場填表,當場給 offer。
但對於大多數申請人很難做到在申請前就和老師有較深層次的聯繫,那麼這個時候RP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RP的目的就是要用有限的幾頁紙告訴教授你是有能力有水平從事未來研究的。
不過大家也不用太過擔心,用LSE的一個教授的話說,這麼多年了,沒有一個PhD當初申請時候的RP讓他滿意。也就是說在申請這個階段,由於申請人還沒有深入到研究中去,很多時候RP顯的粗造,是正常的,教授們也是理解的。但粗造不代表言之無物,不代表敷衍了事。因此,套用那句老話,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在戰略上藐視敵人!
二,準備RP
RP的準備應該從打算申請MRes, Mphil, PhD就開始了。從我的經驗來看,準備分下面幾個過程:
1)確定研究方向
關於方向的確定,有人說是應該按老師的思路,也就是想去那個學校,先看老師的方向,然後確定自己的;當然,也有人認為應該按自己的思路去和老師聯繫。這兩個思路都是對的 ,不過前一個更適用於那些以前做研究相對比較少的,甚至沒有相關研究經驗的申請人。而後一個,我覺得更適用於那些已經進行過研究,對相關領域有一定把握的申請人。
2)預先聯繫教授
在初步確定自己的方向以後,就可以發email給教授,探探口風,看看自己選的方向他是不是感興趣。有的時候只看學校網頁上的介紹是不夠的。比如我在申請的時候,就遇到這樣的問題,雖然老師在網頁上寫著對某個東西感興趣,但他給我的回信中跟我說現在已經不進行這個方向的研究了。
3)泛讀相關論文
大致確定方向以後,就要開始泛讀相關論文了。如果以前研究的就是這個方向,那就要相對容易些,如果沒有就要多花些時間。用關鍵詞通過JSTOR搜索,數量不用太多,但至少有10-20篇,這樣可以讓你從宏觀上對這個領域的前沿有一個了解。
注意這裡是泛讀,大多數論文裡都是有很多模型/公式,仔細看要花很多時間,泛讀主要就是掌握作者思想和最後的implications, results,而不用非常具體。在閱讀過程中,就可以發現目前還有待研究的問題,或者已經有所涉獵但是沒有比較統一結論的問題。在進行過相關論文的閱讀以後,至少應該可以回答一個問題,你到底要做什麼。你可以不用知道方法,不用知道預期結果,但一定要知道,你心裡的問題是什麼,什麼還沒有解決的或在爭論中的課題讓你感興趣。
4)精讀相關論文
當你已經確定了相對具體的方向以後,就應該精讀5篇左右的論文了。精讀最關鍵的就是把握作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Reach me:Cattyd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