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盤錦校區的30名學生赴臺灣大學(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訪學交流,訪學團由科研與學科工作部副部長張秀娟及石油與化學工程學院潘昱老師帶隊。
整個訪學活動分為校內課程學習和校外實踐學習兩部分,在校內,同學們遊覽了臺大校史館、博物館及校園各大標誌性建築,品嘗了臺大著名的小吃,追溯了自建校起所經歷的一代又一代歷史變革,聆聽了臺大的歷史故事,共同感受了臺大獨具特色的人文環境和頗具開放性的文化交融氣息。此外,訪學團還力邀陳竹亭、徐治平、許文翰、曹順成、蔡君彝等著名化工、海洋、環境、東亞文化方面的專家,為大家奉上了一堂堂生動的專業課。坐在臺大的教室中,著名學者的教誨感染著我們每一名學子的心靈,他們的講授不僅展示了各個學科領域發展的最新進展,同時,也增強了學子們身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在社會實踐部分,訪學團深入考察了陽明山國家公園、核電廠、野柳地質公園、垃圾焚化廠、臺北故宮博物館等各類建築,大家一起追溯歷史、探尋臺灣地質風貌、科技發展現狀,全方位地感受臺灣的歷史和現代氣息,感受祖國寶島獨有的地產和風貌。
訪學感悟 對於本次訪學,我們的同學也有自己的感受與體會:
作為一位2013級的學姐,我選擇這次國立臺灣大學的短期交流項目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想圓我大學的一個外校交流夢,走出校門看看別的大學是什麼樣的,另一個就是想真正的用我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而不是從別人那裡聽到這個世界。
其實從大連到臺北2個半小時的飛行沒有什麼實感,太快太迅速。初到臺北的那個夜晚好像和大陸的夜晚也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漆黑神秘的。直到等綠燈過馬路時被眾多疾馳而來的機車震驚到才有了些許實感,發動機巨大的轟鳴聲,機車飛馳的速度,看到這一幕,我才不禁感嘆,我已經身處臺灣了啊!當我還在臺灣機場排隊入境的時候已經感覺到,臺灣人民對大陸是很好奇的,他們會主動找我們聊天問他們好奇的問題,如升學和就業還有氣溫與環境,就像我們對臺灣也是好奇的一樣。我想,我看臺灣的角度應該是普通的旁觀者、是普通的旅人。
在臺大學習的一周時間裡,我們學了化學、化工、海洋、環境、文史5大門類的一些基礎知識,老師們的講課內容也通俗易懂。在臺大老師的安排下,我們先後走訪了核電站和垃圾焚燒廠,我發現臺灣嚴謹的環境治理方式十分有效,垃圾分類回收等舉措也實施很徹底。此外,臺灣人也很熱心,比如平常市民在工作閒暇之餘會當志工造福社會、便利店工作人員會耐心給你解釋疑問、賓館的工作人員也會熱心地解決你的問題還幫你出謀劃策,與想像的不同,在臺灣我們感受到了暖暖的人心和淳樸的民風。
最後,我想說,臺灣的一周雖短,卻完全顛覆了我心中對臺灣的初始印象,無論如何,我都會記得,那年大三,我在臺灣。
時間過得真快,一眨眼的功夫我們與臺大的短期交流就結束了,雖然時間很短,但是收穫非常多,也認識了好多可愛的小夥伴,兩位帶隊老師也非常好,一路上對我們照顧也非常周到,特別感謝老師們。一起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我們就像是一個臨時的大家庭一樣,特別溫暖,互相照顧。記得我去的第二天水土不服,胃腸感冒,渾身沒力氣,胃腸也很不舒服,大家都會很親切的來問我病情,幫我分析需要吃什麼藥,一位學姐特別送來了藿香正氣膠囊,我的其他小夥伴更是出去逛街還不忘給我帶藥,真的是要感動哭了,第二天身體就好了一大半,馬上就可以繼續嗨了,總之,能和大家一起出行,我感覺十分幸福,大家都非常好交流,非常友善,互相幫助,互相嬉戲打鬧,一路上充滿歡聲笑語,謝謝你們陪伴我度過快樂的一周。
逛不夠的夜市,吃不完的小吃,說不完的回憶,謝謝你,我的臺灣之行。
8天說長也長,說短也短,用這八天的時間去體會臺北這座城市其實已經夠了,每一次的出行都很難忘,尤其是和同學們一起邊玩邊學,邊逛邊體會,當飛機飛翔在臺北市上空時,第一印象就是這座城市真的好大,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很多地方都是周圍一圈燈,中間一片黑,帶著這個疑問,我真的到達了之前從未想過的臺灣。 可真正到了臺北,我卻發現它並沒有像北京,上海那樣的超級現代化,給人一種上世紀末期的古樸韻味,看到街坊上豎版的廣告牌,又不禁想到了日式的建築風格。 臺灣當地有名的小吃很多,像是蚵仔面,蚵仔煎,鹽酥雞等等,也有不少東南亞的特色,像是咖喱飯,骨茶湯等等,如今大家外出都是一窩蜂的往景區跑,而我更喜歡帶上幾個夥伴,沿著大街小巷溜達,也許在一個不知名的小巷子裡就會發現令你神往的美味,這當然也是最最正宗的臺灣風味。臺灣的文化也較大陸有很大區別,其中一點我覺得是那種慢節奏的文化,一般店鋪營業廳會在工作日的10點左右開始營業,所以你大可不必擔心因為睡懶覺而錯過什麼,同時他們也會工作到晚上9點,因為他們服務的是下班的人,而不是上班的人。這種慢也體現在他們的各方面,上下捷運的時候,總是覺得電梯的運行速度太慢,辦電話卡本來十分鐘的事情,我們可以和營業員邊聊天邊辦理一直花了一個半小時。
我們訪學的學校是臺灣大學,看著這裡的環境總是感覺在這裡念大學真的是一種享受,並沒有很大的壓力,但同時從付鍾二十一響的典故裡看出臺大人的嚴謹,這在治學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這裡有常年茂盛的樹木,有著古典氣息濃厚的圖書館,有歷史積澱的博物館群,更有一群開放活潑的大學生,在臺大有一餐是在樹林的石桌上一邊看著臺大熱鬧的社團活動,一邊吃完的。 當然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臺灣的交通秩序和垃圾分類方法,臺灣實行的是垃圾不落地政策,在大街上沒有一個垃圾桶,也導致我們只能將吃剩下的垃圾袋塞回書包,另一點臺灣就是臺北的人口非常密集,但不論多擁擠,不論在幹什麼,都能嚴格的排隊,在電梯上你總會發現大家只在右邊站,從來不會扎堆一樣的把電梯堵死。 此行對我來說就是把之前沉重的包袱給卸下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看著海,無論什麼煩心事都不存在了,新的徵程必將全力以赴。
作為旅行團中的小學妹,我的臺灣之行用兩個字高度概括就是:溫暖。何以見得呢?首先,臺大的老師招待很溫暖,剛剛見面,他就對我們說:「可能你們大陸聽說我們這裡流感很嚴重,所以我們為大家準備了免洗的洗手液,上下車可以噴一下。」除此之外,老師每天還為我們準備瓶裝水和熱水,體貼入微,讓我們倍感溫暖。還有在臺大博物館為我們介紹的物理老師,他長得特別帥,也特別熱心,特別是我們在臺大第二次遇見的時候,他還特意停下腳步,為我們介紹學校的小吃,還詢問我們的課程安排,特別是他那句:「我當然記得你們啊.」瞬間讓我想起了我的老師們。其次,臺北的志工也很溫暖,他們大多是已經退休的老人,但是依舊活躍在志願活動中,特別是一位姓韓的老先生,他本人也是臺大的校友,他為我們耐心細緻地介紹景區內的景點,還特意為我們準備了貝殼的小禮品。除此之外,我還經歷了別人沒有的經歷:坐公交車去取我落下的錢包,負責把我送上車的臺大學生文心特意打了好幾個電話,幫我問路線,因為臺北的附近是有好幾個小城市連在一起的,換句話說,我需要到別的城市去取錢包,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卻依舊有人幫助我:在車站,因為沒有零錢,文心和另一個不認識的阿姨分別送給我五塊錢,在終點站的管理處,管理員叔叔也耐心為我介紹回去的路,聽說我馬上要回大陸了,還為我免了一輛車的路費,特別是聽說我是哈爾濱人,臺北人紛紛表示他們都知道哈爾濱,還同我聊起了家鄉的特產,令我興奮不已,雖然口音不同,在臺北形單影隻,但是,他們依舊熱情好客,讓我深深地愛上了這座城市。
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我想,這句話很有道理。科學,唯有在交流探討中才會更加深入理解它的本質和原理,而每一個學校又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所以,從自己學習的空間走出去,去看看外面多姿多彩的世界,體會與眾不同的人文魅力,才是我們此行最重大的意義。我們也期待著下一次與你相遇在國際名校,共同展現大工學子的風採。
內容來源 | 臺灣大學訪學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