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好得不真實」
目前國內賣得最好的奶粉是什麼品牌?
還沒有生育的年輕人應該很難給出答案。
大家耳熟能詳的奶粉品牌主要有這幾個:美素佳兒、雅培菁摯、美贊臣、雀巢能恩、飛鶴、愛他美等。
根據歐睿諮詢數據顯示,從2016年到2019年,短短三年,飛鶴的市場佔有率迅速從行業第六躍居行業第二,與老牌巨頭雀巢僅差0.2個百分點。
按照飛鶴目前的增長速度,2020年超越雀巢,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更值得留意的是,在市佔率排名前五的品牌當中,飛鶴是唯一的國產選手。2018年,它成為了第一個營收破百億的中國奶粉企業。
因此,稱它為「國產奶粉王」並不過分。
從2015年到2019年,飛鶴的營業收入連年上漲,增長速度一度高達80%。
作為對比,其同行的年營業增速常年低於40%,部分品牌還曾出現負增長。
除了規模擴張迅速,飛鶴的盈利能力也相當強悍。
2018年,飛鶴的毛利率為67.5%,2019年,這一數據增長到了70%。
作為對比,奶粉行業的平均毛利率不足52%,液態奶的毛利率則更是低於40%。
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這樣出色的增長速度實在令人詫異。
2019年11月13日,飛鶴成功登陸港交所,做空機構也來了。
GMT Research在做空報告中表示,飛鶴的業績「好得不真實」、「我們看不懂為什麼飛鶴增長這麼快」。
然而市場的反應很能說明問題:7個月後,飛鶴的股價從7.2元漲到15.4元,市值超過蒙牛,接近1400億。
飛鶴崛起之路:3個反常識
飛鶴的業績是從2016年開始起飛的。
在它的招股書中,我們找到了飛鶴起飛的關鍵因素:高端奶粉。
2016年,飛鶴的奶粉銷售總額為31億元,其中高端奶粉與普通奶粉各佔50%左右。
2017年,其普通奶粉的營收變動不大,奶粉銷售總額卻上漲至54億。
隨後兩年,飛鶴高端奶粉的營收佔比長期維持在70%以上。
飛鶴加碼高端奶粉是有原因的:奶粉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行業,拼價格,沒出路。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讓中國家長對國產奶粉的信任跌入谷底。
一線城市的人們寧願跋山涉水去國外搶購,也不願意再多看國產奶粉一眼。
2007年,外資奶粉品牌在中國的市佔率僅為40%,2008年之後,這一比例迅速增長至60%。在一線城市,這一份額更是高達74%。
二三線城市的家長則患上了「便宜奶粉恐懼症」——在他們心裡,便宜奶粉就約等於假冒偽劣產品。
意識到父母的心理變化後,國產奶粉開始爭相漲價,朝高端和超高端奶粉方向發展。
2014年,國內高端和超高端奶粉的市場份額只有24%,到2019年,佔比迅速上漲到43%,平均售價則從336元/kg大幅提高到了438元/kg。
市場規模擴大、毛利率變高,發力高端奶粉的飛鶴自然業績一路看漲。
不過,彼時市場上不止一家奶粉企業看到了這一趨勢。
飛鶴的第二個反常識之處在於,他們專攻二三四線市場。
很多人至今都沒意識到的一點是,中國大眾消費品的主戰場從來就不在一線城市——2018年,一線城市奶粉銷售額佔比只有10%。
更何況,一線城市的奶爸奶媽們更傾向於進口品牌,飽受質疑的國產品牌要想突圍,實在是難以上青天。
很顯然,生育率高、新生人口多,信息又不對稱的低線城市,才是國產奶粉決勝的關鍵。
一個值得留意的政策背景是,2018年,國內奶粉行業迎來註冊制改革,市面上70%以上的奶粉品牌被淘汰出局,這為飛鶴們騰挪出了近200億的市場空間。
當外資奶粉品牌在一線城市呼風喚雨的時候,飛鶴避其鋒芒,在廣袤的低線城市展開了悄無聲息的掠奪戰。
與此同時,飛鶴還為自身找到了一個相當精準的定位——「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奶粉」,成功將自己與其他外資和國產品牌區別開來。
飛鶴的第三個反常識之處在於,他們的重點布局渠道是線下母嬰店。
奶粉是高度標準化的產品,看上去很適合電商銷售渠道。
但事實上,線下母嬰店才是奶粉主要的銷售渠道,目前佔比將近60%,電商渠道的市場份額則不足30%。
這並不難理解,絕大多數奶爸奶媽並沒有太多育兒經驗,相對於電商渠道的營銷宣傳,母嬰店的當面講解和售後服務顯然更令人信服。
在線下市場,目前全國母嬰類門店總共約為12萬。2016年,飛鶴的覆蓋量為5.8萬,截至2019年6月,全國覆蓋量迅速超過80%,達到了10.9萬。
除了強勢搶佔線下渠道,飛鶴的地推力度也相當驚人。
在一些四線城市中,飛鶴要求經銷商的活動舉辦頻率是不得低於兩天一場,而且每場活動要拉動10倍銷售額。兩次不達標,就會被撤換。
數十萬線下門店,每年幾十萬場地推活動,飛鶴的銷售額自然遙遙領先。
與之形成對比的則是其它品牌,每年活動只有幾萬場。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目前國產奶粉的研發投入普遍不高,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基礎上,研發投入只佔營業收入的2%不到。
營銷投入,才是保證品牌銷量的關鍵指標。
在線下渠道,飛鶴通過全年不休的親子活動拉動銷量。
在品牌宣傳方面,飛鶴則邀請章子怡擔任代言人,將「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概念深入人心。
與此同時,飛鶴也在不斷靈活調整營銷節奏。
比如在電商渠道,從2016年到2019年,飛鶴不斷縮減自營渠道佔比,逐漸加碼京東和天貓等第三方電商平臺。
奶粉在國人的心中是一道隱痛,在如今生育率不斷下降的大環境下,希望國產奶粉品牌能在迅速崛起的同時,繼續時刻堅守質量底線。
作者:智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