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關於破產的報導
畢業那會兒,讀到過這篇報導:富爸爸書籍作者羅伯特·清崎旗下公司富裕全球於2012年8月申請破產保護。
這條新聞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在國內甚至有人置疑說,富爸爸理念根本就是騙人的。
實際上是怎麼回事呢,一種說法是:清崎是一代知識網紅,靠寫富爸爸的書紅得發紫,世界各地去演講,開財商教育公司,開理財顧問公司,還找了一家網絡平臺幫忙營銷推廣。
課程結束後,他決定不給平臺付一分錢,後來法院判定平臺可以從他的」富裕全球公司「裡分帳,總額2300萬美元。結果,清崎直接宣布富裕全球公司破產。
要錢,公司沒有,要名譽,他不在乎。
02
新聞報導的解讀
如果我們深挖這條新聞就會發現,破產的這家公司實際價值只有400萬美元,但是卻負債2300萬美元,是明顯的資不抵債。這是富人常用的資本手法,如果某一家公司不行了,就把核心資產抽離出來,然後再申請破產保護,這樣,公司欠的錢就不用還了。
也就是說,只是作者擁有的其中一家公司破產了,並不是他個人財富破產,在當時,羅伯特清崎擁有很多家公司,核心資產並不在破產的這家公司裡面,所以公司破產對於他個人財富的積累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這消息是否屬實,我不清楚,我也不去考證,我只是從中學到了什麼。這讓我回憶起自己不斷學習,不試錯的過程所感悟到的兩大心得:
1、公司的作用。富爸爸作者這次就是踐行了他寫過的理論:你有一項技能或資產,你都可以考慮用企業形式擁有,享受更多好處和保護。
作者在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富人是如何利用破產來避債的。
2、破產是暫時的,貧窮卻是永久的。
03
暫時的破產和永久的貧窮
常人思維總覺得破產、虧損、失敗、負債等等就是不好的事情,其實你想想太極陰陽面,便知曉有些事物眼見不一定為實,要看到它的多面,於此,我們來深挖一下。
當一次嚴重的經濟挫折使富爸爸一文不名後,他仍然把自己當做富人。他會這樣安慰自己:「貧窮和破產的區別是:破產是暫時的,而貧窮是永久的。」
破產是暫時的,而貧窮是永久的。話語中暗含著多麼痛徹的領悟,破產的只是公司,哪怕一個人只擁有一家公司,破產也只是暫時的,他還可以東山再起。
就好像褚時健坐了十幾年的牢,75歲還可以種褚橙,然後84歲再次成為億萬富翁。但是,很多人卻因為害怕破產,所以選擇貧窮,因為覺得貧窮是沒有風險的,是絕對安全的,但貧窮也是永久的。
04
多方面思維看待破產
之前看到一位公號大咖寫文章就立馬批評這些理財觀念的不好一面,說自己都破產了,還在那裡扯淡,於是煽風點火。
當然,事物都有兩面性,破產不是好受的,只不過,你要把它當成功的一個必經過程罷了。
就如很多人看了富爸爸管道的故事,就天天幻想著財富自由,被動收入,卻不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
比如某些直銷人員,眼前的苟且過得如此狼狽,還天天叫著詩和遠方,這個說是書籍造成的負面影響,其實也可以說是很多人太過急功近利而又懶惰不能持之以恆,任何事物都是建議和那個時代的環境因素,看你如何使用。
這個兩面性我這裡不是隨意說說,而是實際生活中你是否真的這樣分析,這樣看待的。
舉個例子,世界是美好的,其實世界是一半一半的,既有美好也有殘酷,當你看到殘酷的那一面時,是否可以轉換心態繼續奮鬥。
退一萬步來說,資不抵債申請破產是富爸爸書籍作者找藉口,那請問,學霸考試難道每次都是高分嗎?畫家每幅畫都鬼斧神工嗎?搞培訓講座的沒有搞砸過嗎?人有失足,馬有失蹄,作者非聖賢。
就如很多人學習理財知識學的再好,可沒有經過一步步實踐,每日精進,同樣都是扯淡,就是實踐了,失敗的肯定比你成功的多。所以不按照資不抵債申請破產來說,作者也不是神,哪怕他的經過很多年實踐出來的投資創業理念改變了很多人的事業觀,金錢觀等等,但市場風雲變幻,他的有些公司該失敗還是會失敗,隨著時代發展還會被淘汰。
太多人缺少包容度,之所以深圳發達,還有有些人只有遠離家鄉才能發展好,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相對包容失敗度比較高。
05
選擇都要付代價,但結果不同
在《貧窮是一種病,已深入到骨髓》和《富孩子窮孩子,差的僅僅是錢?》裡有講到貧窮帶來的很多問題,比如一句窮人孩子早當家,看似懂事很好,其實包含了過多的辛酸。很多富家子弟也不見得人家不懂事,沒有修養。
所以就是一時的破產經過幾年或者十年的辛苦,也是值得的,就如富爸爸作者從9歲開始學習理財知識,到47歲退休,期間的幾十年一直都是在實踐富爸爸給予的理念。年輕退休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管如何選擇中間都有曲折、失敗、彷徨、掙扎,但破產是暫時的,而貧窮卻是永久的。
要不要辛苦這些年,換得年輕退休,這一切都是你的選擇。每一種選擇都要付代價,但結果不同。
金錢最大好處就是用來換取時間,讓你有更多時間去完成生命中更重要的事情,如親情愛人,家庭的陪伴等等,而貧窮,只能用時間去換金錢,辜負很多情。
一首詩《生活,汝之勞役汝之擔負》
我向生命要求一個銅板,生命絕不多給。無論夜裡如何乞求,薄財依舊。生命是一公正僱主,任何所求他都願給付,然而一旦酬勞講定,汝之勞役汝之擔負。向來辛勞只為薄薪,悚然恍悟,早知如此,要求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