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慧之前一直更新高性價少兒重疾險,通常以產品評測來呈現。
但是有朋友反饋,覺得評測文讀起來有門檻。
如果不進行1v1溝通,直接投保還是有些難。
所以,我乾脆把投保要點提煉出來,方便大家直接套用。
一共6點,抓緊收藏吧。
1. 保額越高越好
買保險其實是買保額,這句話有點糙,但是很中肯。
我們經常說買重疾險至少50萬基本保額,條件允許可以買100萬甚至150萬保額。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保重疾,保的是危重症≠大病住院。
以新冠肺炎為例,上人工肺呼吸機,進重症室用ECMO就屬於危重大病。
一次費用10萬元左右,最高甚至過百萬。
除了設備、耗材、醫藥,還有醫師和重症監護室費用。
據說一臺人工肺需要配置外科手術醫生一名,體外循環灌注師兩名,對人工肺治療技術資深人員一名,重症監護室醫生一名,專科倒班護士三名。
當然還有外圍的營養類、免疫類藥品,都很貴。
明白了吧,重疾指危重症,所以保額少了達不到保障目的。
還有,就是通脹問題。
保守按照2.5%通脹率計算,假設給孩子投保50萬保額,保終身,50年以後發生重疾,會縮減3.437倍,只剩下14.55萬保額。
如果50年後萬一得個癌症呢?
恐怕一次化療的錢都不夠。
所以,從保重疾保終身的角度考慮,保額越高越好,50萬保額只是個起步線。
2. 建議投保終身重疾險
相信很多家長會想,既然有通脹,乾脆保定期,只保20/30年是不是更划算?
我的建議是,保終身,不推薦定期。
除非真的拿不出2000-3000元/年保費,買不起終身重疾險。
至今為止,小慧沒有遇到一例這樣的客戶。
為什麼推薦保終身呢?
因為從保險產品設計趨勢看,新產品保額越來越高,附加責任越來越多,保費當然也越來越高。
家長們不妨回憶一下,看看市面上的少兒重疾險,有沒有主險是壽險的產品?
有沒有附加兩全險,到期返本金的產品?
有沒有可以投保80萬保額的重疾險,且前60年送50%甚至80%基本保額,還可以身故返保額,附加二次惡性腫瘤,附加二次心腦血管疾病?
這些產品一抓一大把,性價比越來越高,同樣保費也越來越貴。
保費的趨勢會越來越高,否則變低保司怎麼賺錢?
不加保額,不附加保障責任,產品又怎麼加保費?
現在新產品性價比越來越多,只是高性價≠低保費,所以趁著孩子剛出生不久絕對保費低,先保終身。
有家長問,先給孩子投保定期重疾險,等孩子成人後再投保終身重疾險好不好?
是一種選擇,不過保費會翻一倍。
以現在90後家長給自己投保50萬終身重疾險,30年交費為例,保費已經增長到6千元/年,附加個身故責任要近萬元/年。
因為保費變高,所以每附加一個責任都要考慮很長時間。
建議第一個50萬保額重疾險,一定優選保終身。
如果想保100萬以上基本保額,但是預算不足怎麼辦?
可以考慮先買一份50萬終身重疾險,再買一份50萬定期重疾險。
3. 選輕症/中症保額高的產品
小慧發現很多家長給孩子買終身重疾險,都會考慮重疾保額高,保費低的產品。
不錯,但是還不夠,因為忽略了輕症/中症。
上面說了,重疾=危重症≠大病住院,買重疾險是為了有錢看病,以及失業補償。
但是一旦發生重疾,往往是危重症,再嚴重一些就離死亡很近了。
我們投保重疾險首先為了保活,其實保的是輕症/中症≈大病住院。
舉個例子:
極早期惡性腫瘤屬於輕症,微創冠狀動脈介入術(心臟支架手術)屬於輕症,腦垂體瘤/腦囊腫/腦血管瘤屬於輕症。
是不是有種恍然大悟的趕腳,早期癌症、心血管和腦血管大病,這些耳熟能詳的大病只是輕症。
所以記住了,保輕症/中症才是保活,保額不能少。
一般高性價單次重疾險產品,至少包含3次輕症、2次中症。
每次輕症佔比重疾30%-45%基本保額,每次中症佔比重疾50%-60%基本保額。
一定要選輕症/中症保額高的產品。
保額高的產品,輕症/中症一般都會覆蓋高發疾病,投保前建議多看幾遍保險條款,具體保哪些高發疾病,高發疾病都怎麼賠付。
注意:
重疾新規預計再過一陣就該出臺了,有可能會買不到高保額輕症產品。
新規前兩版意見稿內容如下,還不了解的請抓緊補課。
更新重疾新規意見稿:輕症保額升高至30%。
重磅:原位癌被開除了,輕症保額不高於重疾保額20%......
4. 選少兒特定重疾額外賠付
舉幾個高發少兒重疾就容易理解了:
白血病、嚴重心肌炎、重症肌無力、嚴重肌營養不良、嚴重腦損傷、重症手足口病、嚴重哮喘、嚴重川崎病、嚴重瑞氏症候群......
這些少兒高發重疾都很重要!
既然是少兒重疾險,當然優先考慮少兒高發重疾。
現在越來越多高性價產品,都默認包含了少兒高發重疾2次賠付責任。
就是說孩子成人前(比如保障到20周歲前),一旦發生上述高發少兒特疾,額外賠付100%基本保額,加上重疾險本身還有100%基本保額,就能賠付200%基本保額。
如果該產品沒有默認包含少兒高發特定重疾2次賠付,就附加上這個責任,很便宜的。
如果產品本身沒有少兒高發特定重疾,可能是綜合型產品(孩子或者成人都可以投保),這時優先考慮少兒專屬重疾險產品。
少兒專屬重疾險產品,疾病保障上更有針對性,性價比也高一些。
5. 附加責任,先保2次惡性腫瘤
上面說的都是基本責任,也是必選責任。
下面說說附加責任,主要包括:2次惡性腫瘤賠付,2次心腦血管重疾賠付。
建議先保2次惡性腫瘤賠付。
因為惡性腫瘤,也就是癌症,醫保覆蓋不到靶向藥,需要自費且很貴。
以肺癌為例,化療一個療程少說20-30萬元,往往需要多次化療或其他療法。
惡性腫瘤是個統稱,包括:肺癌、胃癌、血癌、淋巴癌、肝癌、胰腺癌、乳腺癌、宮頸癌、子宮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等等。
惡性腫瘤不易治癒,通常會長期持有、新發、復發、轉移。
所以附加責任優選2次惡性腫瘤賠付。
一般賠付標準是:
非癌→首次癌,間隔期180天;
首次癌→2次癌,間隔期3年。
2次惡性腫瘤賠付,就是說針對惡性腫瘤這項重疾可以賠付2次。
賠付2個100%或者更高保額,符合上述間隔期就行。
除了附加2次惡性腫瘤賠付外,預算充足可以附加2次心腦血管重疾。
根據目前重疾險100多種疾病賠付數據看,惡性腫瘤賠付率最高,其次就是心腦血管疾病(包括急性心梗、冠狀動脈搭橋術、嚴重心肌病或心肌炎、心臟瓣膜手術、嚴重腦損傷、腦中風後遺症、等)。
目前醫保對於心腦血管疾病住院治療,還是可以報銷一大部分的。
所以如果附加2次重疾賠付,惡性腫瘤優先級高於心腦血管重疾。
6. 身故責任與多次重疾
上面說的5點主要針對單次重疾險,但是少兒重疾險產品現在越來越多包括了多次重疾賠付責任。
比如即將停售(7月15日)的復興聯合媽咪保貝是2次少兒重疾險。
橫琴大黃蜂3號plus是3次重疾賠付,信泰如意人生守護(英雄版)是6次重疾賠付。
大多數多次重疾賠付產品都默認包含了身故責任(身故返保費/保額)。
所以優選身故責任,還是多次重疾賠付,有時候變成了一回事。
不過責任還是要分開說:
少兒重疾險,身故責任不必選,但是考慮到孩子保費絕對值較低,所以預算充足時可以考慮加上。
孩子保障疾病和保額優先,還是先考慮上面5點,身故責任不是關鍵責任。
正常情況下,孩子80歲以後自然身故(終身未發生重疾),算上通脹也沒什麼錢了,而一旦發生了重疾賠付身故責任也自然失效。
解釋一下:
目前主險重疾險,附加身故責任,都是共享保額型產品(重疾保額或身故保額,只賠付其中1個)。
如果附加身故責任,平均保費增加40%左右。
重疾險本身就是健康險,保障優先。
而多次重疾賠付,2-3次為宜,再多次就當贈送的。
別忘了,上面提到的少兒特定重疾額外賠付100%基本保額,還有二次惡性腫瘤額外賠付100%基本保額,如果都算上保障很全面了。
這些本質上已經是多次重疾賠付,所以再附加多次重疾賠付(非惡性腫瘤、非少兒特定重疾),其實主要考慮的是孩子成人後其他重疾賠付,如心腦血管或其他重疾。
可憐天下父母心,巴不得什麼都給孩子保障上。
那麼對於身故責任和多次重疾賠付是否考慮?
我的建議是,不額外增加過多保費的前提下就加上,否則請按照1-6的順序選擇必要且優先級高的責任。
最後總結一下優先級:
高保額>保終身>輕症/中症保額高>少兒特定重疾>附加2次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特疾>身故/多次重疾賠付。
有朋友問了,怎麼沒說品牌,IT系統,線上客服,等等。
沒寫就是優先級不高,暫且作為第7點考慮吧。
保險法對於所有保司賠付標準都是一致的,這裡不再解釋。
假設同樣的保費對應同樣的保額和責任時,當然優選品牌大的公司了,這個不需要單獨說明。
至於IT系統,線上客服,這些對於任何保司轉線上服務,起跑線都差不多,也就是近幾年有網際網路保險之後的事,再過幾年服務標準都會一樣的。
什麼,還有保險條款?
恩,那個不好標準化衡量,一事一議,具體產品具體分析吧。
上面6點很重要,建議先收藏起來,投保時翻出來比對著看看。
對產品有不理解的地方,請聯繫huixunbaoxian。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發、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