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過後,幼兒園親子運動會迎著暖暖的冬日陽光拉開了序幕。我們大班年級上午進行的是個人項目「找朋友」,規則是家長手持一張數字卡站在起點,發令槍響後跑到終點把卡片交給孩子,孩子根據數字卡上的數字在框子裡找到相應的點子卡,帶著點子卡和數字卡一起迅速跑回起點,看誰的卡片送得又快又準。
比賽開始,一些家長心態發生了變化,在好勝心的驅使下頻頻犯規。有的家長早早地舉起數字卡,並伸出手指示意孩子數字卡上的數字是幾,待跑到孩子身邊時,孩子帶著早已準備好的點子卡跑回。對來不及取卡的孩子,家長則直接幫他們拿好卡,使孩子省了看數字取卡的環節。一些家長本應呆在終點觀望,卻回頭又追著孩子跑了過去,一邊跑一邊催孩子加油。更有甚者,有的家長用手在孩子身後助推以加快速度。不妙的是,一個跑在最前面的孩子快到終點時,在媽媽的助推下失去重心,重重地摔倒在地,人群中發出一陣驚呼。這時,媽媽才驚慌失措地抱起孩子,懊悔不已。
下午的項目是接力賽「兩人三足」,規則是每班10個家庭組成參賽隊,比賽時,兩位家長綁腿成「兩人三足」,手持「水果」跑到對面交給孩子,孩子接到「水果」快速跑回起點,再把「水果」交給第二個家庭。比賽的目的是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然而家長們的表現仍是那麼心急,有的家長故意將帶子弄鬆,跑到中途帶子散開,照舊輕鬆開跑;有的家長快到終點時,示意孩子先跑;還有的家長反身追跑,又上演了上午的摔跤一幕。
整整一天的親子運動會,家長們玩得不亦樂乎,而孩子們則成了賽場上的配角。親子運動會的宗旨是為家長和孩子提供一個在幼兒園共同遊戲、合作、鍛鍊身體的機會,通過比賽讓孩子體驗運動的樂趣,激發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增進親子感情。比賽重在參與,重在體驗,而家長卻盲目地追求結果。我不理解家長這樣在乎比賽結果的原因何在,是為了贏得獎品和獎狀讓孩子開心,還是為了面子或其他原因?在比賽中,家長們忘了自己是孩子的合作者,而把自己當成賽場的主導者。本該由孩子來完成的比賽過程,卻被家長簡化或代替了。有的孩子還沒弄明白怎麼回事,比賽就結束了,哪來的樂趣而言?尤其是被家長助推而摔倒的孩子,經歷這樣的比賽後會產生怎樣的心理?家長帶頭犯規,又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今後孩子還會面臨多種比賽,難道也要靠投機取巧或犯規來取勝嗎?
透過這一次親子運動會,我看到了一些家長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的不良教育態度,以及習慣於包辦代替、剝奪孩子權利的錯誤教育行為。有人說:「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也許孩子在比賽中會因為動作慢而落後,也許會因一些小失誤而失敗,但是孩子經歷了、鍛鍊了,也是一種收穫,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成長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養成過於依賴的習慣,影響其主動性、獨立性的發展。」一次親子運動會不僅是一次鍛鍊的機會,也是孩子童年生活的一個難忘經歷和美好回憶。在比賽中,把比賽權、自主權交給孩子,不僅是給予孩子鍛鍊的機會,更是對孩子應有的尊重,使孩子在比賽中學會遵守規則,學會公平競爭,學會獨立。
珍惜親子運動比賽的機會,共同遵守比賽規則,與孩子友好合作,憑實力共同爭取勝利,才是家長明智的選擇。通過比賽,讓孩子真正得到鍛鍊,增進親子感情,才是理想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