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個城市,我最喜歡去當地的大學和博物館看看,這幾乎成了我不用思索的一個出行計劃。我認為,一個城市有大學,就有了文脈傳承與文化繁盛的基因;一個城市有博物館,就有了歷史的積澱和城市發展的沿革淵流。
去了濟南,我去過山東大學現代化的本部校區和歷史悠久的洪家樓校區,感受山大濃厚的文化氣息,為國儲才,為國育才,從校訓就能顯示出這所大學濃重的家國情懷,感受到齊魯大地的文脈流長。中國大地有兩所大學簡稱「山大」,山西大學和山東大學,在山西一說山大,人們會想到山西大學,但是一出太行山、娘子關,提起山大時,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指向山東大學。曾經最早的三所國立大學之一的山西大學,讓山西人自豪的百年山大,逐步淪落為一個普通院校,「泯然眾人矣」。還參觀了被戲稱為「山東情婦報」的山東博物館,展示著齊魯大地的厚重歷史和發展脈絡,最近一直在傳言要將郭沫若花裡胡哨的館名題字更換成祖籍山東琅琊的「書聖」王羲之的集字,以示莊重與靈秀。
去了長沙,我去了湘江邊上、嶽麓山下的湖南大學,處處都閃現著紅色偉人的影子,一到門口就看到偉人雕像,凝望和指引著來往求學的青年學子。湖南大學把自己的歷史淵源追溯至有千年歷史的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現代大學與古典書院融為一體,既是大學,又是景區,互為依存和襯託,增添了不少凝重明秀的氛圍。朱熹、王陽明、王夫之等大儒曾在這裡講學,有愛晚亭、明倫堂、崇道祠、時務軒等建築,還有新建的中國書院博物館,都值得一看。湖南博物館當時閉館維修,未能一睹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的風採。
去了武漢,自然要去武漢大學。2019年10月秋季招聘,匆匆忙忙兩天時間,穿梭在高懸長江漢江上的座座大橋,奔波於武漢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之間。在武大校招宣講之餘,急匆匆爬上珞珈山遠眺了武大全景,巍巍珞珈山,粼粼東湖水,看到了綠茵茵的櫻花大道,看到了臺階幽深的老齋舍,看到了武大藍瓦綠牆的老圖書館。沒來得及去漢正街、戶部巷、黃鶴樓、鸚鵡洲和湖北博物館,沒想到幾個月後,新冠疫情在這裡突然爆發,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痛楚記憶。
身在歷史文化名城的蘇州,或是來蘇州旅遊觀光,作為名城名校的蘇州大學和名城名博的蘇州博物館肯定是要去的。蘇州大學前身是著名的教會大學東吳大學,由美國基督教監理會於1900年創辦,是一座百年名校。曾經的東吳大學法學名噪一時,與北京的私立法科大學朝陽大學齊名,形成「南有東吳,北有朝陽」的格局,成為研究英美法學的重鎮,培養了大批法學人才,參加聯合國遠東法庭東京審判的中國法檢人員大部分是東吳畢業。後來的中國是大陸法系的天下,英美法系無人研究,東吳法學走向式微。隨著改革開放,與外國的貿易爭端和摩擦越來越多,為了便於對等談判,東吳大學畢業的一批飽經滄桑的法學人又主導編訂了首部英美法對照元詞典,為國際爭端的談判解決提供了法理依據,東吳法學再次引起世人的矚目與欽羨。現在的蘇州大學繼承了東吳大學「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氣魄與傳統,逐漸發展成為一座知名大學,名城名校交相輝映,吸引更多的優秀學子前來求學,而且是來了就不想走的那種。蘇大天賜莊校區位於護城河邊,是東吳大學老校園所在地,座座歐式風格建築有序排列,典雅凝重,融古典與現代、中式與歐風於一體,成為蘇州大學的一道絕佳風景,也是每個蘇大學子永遠的回憶。現在的校園已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很多遊人慕名前來參訪。
作為名城名博的蘇州博物館亦是每位來蘇州學習觀光的人必去的地方。不管從館內藏品還是館舍建築,不管從文化內涵還是外在呈現,不管從展覽主題還是陳設布置,蘇州博物館都與蘇州這座文化昌盛、經濟發達、人文薈萃的城市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從這裡可以讀懂蘇州厚重的歷史,崇文睿智,繁繪姑蘇,可以看到生機勃勃、快速趕超的現在,亦可以暢想到領先全國、對標世界、明天更美好的未來圖景。蘇州博物館由老館和新館組成,老館緊臨拙政園,也是一座古典園林,原為太平天國後期大將李秀成的忠王府,新館在老館的西邊,緊挨著臨頓路,由著名華裔建築設計師貝聿銘先生設計建造。貝聿銘先生祖籍蘇州,是蘇州著名的貝氏家族後人,獅子林原先就是貝家的私產,建國後貝家捐獻國家,成為一座公家園林。老年的貝聿銘已是功成名就,想著為家鄉設計一座符合城市特色和蘇州氣質的新博物館,作為自己建築設計大師生涯的封筆之作。經過幾易其稿,反覆修改,蘇博新館終於驚豔面世,運用古典造園技巧和現代審美風格,創造了一座與忠王府、拙政園、東北街完美融合、超越時空的現代化建築,成為蘇州古城的一個經典地標,時時有情懷,處處是風景,值得每位遊人用心感受、反覆品味。
蘇博大門
館前小河
假山疊石
遠景框景
玲瓏有致
藍白相間
水中倒影
水天一色
遊人如織
借景拙園
陰天倒影
枯山水
墨戲齋
明代書房
牆上水流
展品陳設
主題畫展
家具造型
仿古家具
仿古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