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萬科在南昌多個樓盤出現維權問題,一度將萬科推向了樓市的風口浪尖。一時間,萬科的房子還能買嗎?買萬科嗎?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那種!萬科不再是原來的萬科等言論如雨後春筍一般滋生。從前的萬科,是南昌甚至全國人民心中的地產標杆,如今,卻成為了大家爭相不恥的對象,這不得不從南昌縣蓮塘的鴻海萬科天空之城說起。
前幾天,全網出現很多萬科天空之城業主的爆料,萬科天空之城小區未交付北地塊西側地下室車庫40多根承重柱爆裂,連房梁都出現重大問題,圖片更是看得驚心動魄。
開發商一篇聲明更是激起了網友心中的憤懣:承重柱爆裂情況屬實,因近期南昌連降大雨,部分地庫頂板覆土未完成,地下水浮力增大導致柱體裂縫,具體原因還需待進一步觀察分析。
看完聲明,網友們都不買帳,認為在瞎扯,鍋甩得有點荒謬。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呢?開發商的這份聲明真的是胡攪蠻纏嗎?蝦米在土木論壇看到一個觀點,感覺情況比較貼合,或許這就是真相。大家可以和蝦米一起分析一下:
據悉,覆土未填壓重不夠,基坑受連續降雨地下水上升,或者因排水措施不力基坑長期被水浸泡,地庫整體上浮造成結構破壞是極有可能的!根據業主們在現場提供的照片來看,這些承重柱的破壞情況是符合地庫上浮造成剪切破壞形態特點的。保守估計萬科天空之城柱子上浮變形量超過20CM以上,完完全全符合上浮破壞特徵!
從現場圖片不難看出,破壞部位多在框架柱柱端節點位置,及柱中上部。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地下室整體上浮後,地下室頂部和底部變形不一致造成的。當出現上浮,主樓壓重與地庫壓重變形不同,在主樓與車庫交接位置梁柱結構是最嚴重、最明顯的!
具體來說,由於頂板上浮呈現中間大,兩邊受主樓約束變形小,呈拱形受力破壞形式,柱子兩端受彎,且受到剪切力影響,這種不協調的變形使的柱子節點出現偏心受壓,造成柱子混凝土爆裂,鋼筋彎曲,由最初的水平裂縫,發展成斜向裂縫!看到這裡,是不是有點豁然開朗的感覺。
就僅僅如此嗎?當然不是!全國都在大範圍大體量降雨,為什麼萬科天空之城有如此駭人的情形?我們來簡單地分析一下萬科天空之城剪切破壞的原因:
起初,為了達到地下空間最大利用,滿足車位及其他功能性空間的要求,開發商不得不選擇將地庫做大、做深。這給地下空間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問題:純地下室部分,上部荷載較輕,基礎長期處於補償或者超補償狀態,碰上今年雨水較多,如果在施工期間不考慮抗浮問題,極有可能引起底板隆起開裂、梁柱節點破壞、牆柱剪切破壞等嚴重工程質量事故!
但即使如此,開發商也難辭其咎……
地庫上浮並非普遍現象,所以還是沒有得到有關人員的足夠重視。據有關規定顯示:當擬建建築物區域有長期水位觀測資料時,按照資料顯示取水位最高值,如果沒有長期水位觀測資料時就只能憑地勘時的最高值結合地形地貌特點,地下水分布、天氣以及當地氣候條件來確定,如遇到50年一遇、甚至100年一遇的極端天氣,極有可能會超過設計最高抗浮水位,會直接導致設計抗浮不足!
所以,地下室設計有多深,抗浮水位就應該取多深。但是按照這種取法,會造成設防造價大大提高,也會造成浪費!所以,開發商為了節約這部分成本,是不是對抗浮設防水位取值不夠嚴謹呢?此外,《高層建築巖土工程勘察規程》對此項的規定比較籠統,缺乏系統理論計算研究。
目前,市場上主要採取4種抗浮措施:抗浮樁;抗浮錨杆 ;增加底板厚度,或者底板回填配重;頂板附土配重 。按照鴻海萬科天空之城開發商申明所說,本次上浮結構破壞是受連續降雨地下水上升,地庫頂板在沒有回填的情況下發生的。那麼原因大概也有4種(當然,這只是假設):
第一種:萬科天空之城項目抗浮措施採用的抗浮樁(或錨杆)+配重,由於配重未完成,地下水上升,造成抗浮措施不足!
第二種:若項目抗浮措施僅僅採用配重,抗浮措施尚未進行,地下水上升。
第三種:沉降後澆帶封閉過早,基坑透水性好,短時暴雨雨水直接浸泡入基坑底部,壓力無法釋放,地下室頂板未回填,無法起到配重抗浮作用!
還有一種極端情況,就是小區處於低洼地帶,連續暴雨時導致整個項目都浸泡在水中,直接高於規範要求最高設防水位,如果抗浮措施考慮得比較經濟,造成破壞也很有可能!
針對這四種說法,你覺得哪一種更合理更接近真實情況?來說說你的看法。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發生這樣的事故開發商推脫不了責任。在開發之前,相關人員都應該考慮到突變情況,不能為了節約成本讓耗時耗力的工程成為豆腐渣或者讓人不敢入住!那不僅是對資源的浪費,更是對民眾的不負責!
經歷了這麼多事件,對於萬科,你有什麼想說的?
更多土拍、城建、樓市、政策、購房知識盡在「江西南昌樓市資訊」(公眾號同名,更多精彩內幕等你揭曉)
~~~~~~END~~~~~南昌樓市,不止於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