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高佳 實習生 劉弋立編輯 | 翟瑞民1
新版「限塑令」發布近一年後,全國多數省份都已出臺具體實施方案,北京市發改委發布的《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徵求意見稿)也於2020年12月9日結束公開徵集意見。
根據徵求意見稿,北京市共制定了十條具體「限塑」內容,聚焦餐飲、外賣平臺、批發零售、電商快遞、住宿會展、農業生產等六大重點行業,短期控制目標則包括:今年年底北京餐飲業將禁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全市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黨政機關開會將不得主動提供塑料瓶裝飲用水等。
徵求意見稿明確了行動的具體時間表,將分為三個階段來執行實施。第一階段是到2022年本市塑料汙染治理政策標準體系初步建立;第二階段是到2023年,全市重點行業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強度大幅降低,重點場所、重點沿線塑料汙染基本消除;第三階段是到2025年,塑料汙染治理制度全面建立,努力成為國際超大型城市塑料汙染治理典範。
目前尚不清楚《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何時能正式出臺。北京市發改委此前表示,該文件發布實施後,將補齊政策體系「最後一塊拼圖」,本市塑料汙染治理政策體系主骨架將基本建立。
由全國多家公益組織和環保人士共同發起的零廢棄聯盟政策主任謝新源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此次北京市發布的徵求意見稿中不乏亮點,包括提出建立塑料汙染治理聯席會議制度;提出探索限塑工作領跑者制度,在重點行業裡發掘重點單位先行先試;以及建立重點用塑單位報告制度等。
此前在2020年1月16日,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就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建立健全塑料製品長效管理機制提出實施方案,此亦被成為新版「限塑令」。
新版「限塑令」與2007年國務院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即老版「限塑令」相比,控制對象由厚度小於0.025mm的超薄塑料購物袋擴至超薄農用地膜,包括以醫療廢物為原料製造的塑料製品等,控制領域也由超市、商場等商品零售場所擴至電商、快遞、外賣等領域。
界面新聞注意到,為確保新版「限塑令」真正落實,今年12月之前,全國30個省區市已相繼出臺了治理塑料汙染的實施方案。比如12月1日,海南省正式開始實行「禁塑令」,成為全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禁塑」省份,將禁止生產、運輸、銷售、儲存、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袋、塑料餐具等塑料製品。
北京市發改委在上述徵求意見稿的起草說明中表示,塑料汙染治理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工作,北京市將加快推動建立「1+1+N」的塑料汙染治理政策體系,不斷加強系統性治理。
所謂「1+1+N」,第一個「1」即今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已為全市塑料汙染治理工作提供了地方法規保障;第二個「1」即上述徵求意見稿,其中對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目標、任務提出分階段工作計劃,是本市今後一段時期塑料汙染治理的綜合性工作方案;「N」即若干專項工作方案和標準規範,目前已發布7項。
此次徵求意見稿如若發布將堪稱北京最嚴「限塑令」。對於如何更好實施,謝新源建議,應更多鼓勵在源頭減量,以及在重複使用的層面開展制度創新,「鼓勵商家試行『減量退費制』『押金制』等,例如顧客自帶杯買咖啡可以減費,北冰洋汽水退瓶可以退押金。」謝新源解釋,「與一般收費制相比,退費制可以大大加強公眾監督意願,因為不執行退費制的商家會直接損害顧客的經濟利益,而押金制能提升公眾歸還包裝的積極性,促進耐用包裝制度的推廣。」
蕪湖市生態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項目官員張祖偉也提出建議稱,北京市「限塑令」及其配套法規應彌補過去立法中的缺陷,明確規定一次性塑料用品生產者、銷售者和使用者應建立臺帳制度,記錄一次性塑料用品的來源及去向、用品類型、材質、數量、進貨或出貨價格日期等,並規定地方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定期核驗上述臺帳的真實性,定期匯總、上報給上級主管部門,並且應將其收集、匯總的臺帳、執法情況等信息定期向社會公開。
環保機構擺脫塑縛代表劉華則建議,北京市「限塑令」應該具有清晰的定義、可量化目標、以及監測目標達成程度的統計方法,「例如徵求意見稿行動目標中提出,到2023年,全市重點行業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強度大幅降低,其中『強度』是指什麼、如何計算,『大幅降低』是降低多少,這些還可進一步明確。」
相比源頭減量,中國人民大學環境科學系主任宋國君更關注塑料的循環再生。他向界面新聞表示,「『限塑』這一概念易造成公眾誤解,讓人以為不使用塑料是解決塑料汙染問題的主要辦法。但實際上,塑料汙染治理計劃的核心是垃圾管理問題,是塑料的回收利用問題。」
宋國君認為,塑料的實用、廉價等優點不容否認,同時塑料又是百分之百可再生的,只要搭建起塑料的回收利用體系,不使廢塑料進入環境,就能有效幫助解決塑料汙染問題。針對北京市「限塑令」如何實施,宋國君建議重點關注塑料循環再生,「首先應當把所有廢塑料品類列入可回收物。」
「所謂限塑條款只是國家《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中提出的一項目標任務,我們治理塑料汙染最終仍要通過對塑料的循環再生、能源化利用和末端處置來解決問題。」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