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慶雲
在周日播出的綜藝喜劇節目《歡樂喜劇人》中,本山大叔的弟子宋曉峰面對鏡頭,說遼寧民間藝術團在以往的喜劇人節目中,都是拿冠軍的好成績,而自己最近這幾次,只能拿到第二名,甚至更差,因此,準備拿出一個有情懷的作品,向第一發起衝刺。程野、丫蛋、宋曉峰、王金龍、小超越等人組成的陣容,加上宋曉峰要靠這個作品拿第一的氣勢,多少讓人有所期待。
然而,作品《春天裡》卻整段垮掉了,讓人觀看完畢之後,有大段的尷尬呈現。在懷疑作品質量的同時,卻仍要肯定這批二人轉演員,不僅在作品水平上沒有挑剔,而且能夠全程尬演,並且還帶著冠軍的大夢。本山大叔的弟子們,不談情懷只談笑點的時候,作品往往爆發出讓人捧腹的喜劇觀感來,為何這次一談情懷,就如此之爛了呢?
我覺得,本山大叔的弟子們,可能把「情懷」這兩個字搞膚淺了。《春天裡》這個作品,名如作品,講的是兩位農民工的故事。這個立意選題倒是有可能觸碰情懷的內容,就像黃渤主演的電視劇《生存之民工》那樣,用巨大的真實去打動觀眾。但是,《春天裡》卻只停留在了兩個農民工這個符號化的人物背景下。除了這個工種定位之外,其它方面,全然不顧及民工的真實性生存問題。
《春天裡》開頭,讓人感覺,可能是兩個農民工給失主送錢包的故事,在金錢與良心面前最終選擇良心。若是這樣的故事編排,則屬於春晚小品的慣用路數,雖然毫無驚喜,但也談不上漏洞。不過,本山大叔的弟子們自然不會延續春晚小品風格,他們轉而就搞了一出農民工供養女大學生讀音樂學院的故事。
這個供養的真實性不僅有待考量,而且這類題材實在是被很多晚會型的小品用爛了。作為小品脊梁出現的供讀書主題,成為一個爛大街的笑話,其它方面,再努力,也好像白搭了。這種先入為主,必然造成觀眾對小品故事的不信任。而更人尷尬的,則是宋曉峰、程野、丫蛋等二人轉演員,在表演的細節中,也並不注意故事的真實性,反而依靠二人轉的技法,去使勁誇大,求取某種醜陋感。
板磚王金龍的出現,看似是給《春天裡》製造笑點,實際上處處在向觀眾展示,我們這個作品,沒什麼情懷,故事鬧著玩,演員瞎胡演。與之相對的,則是賈冰的小品《當外賣來敲門》。賈冰在各種故事梗中,都追求一種真實感,並且在這種侷促的生存真實中,呈現外賣員的帶有悲劇性的面對方式。怕差評,跟老母親視頻通話談吃飯等等。
在真實中找笑點,在笑點中刺痛觀眾,這是目前來講,比較高明的喜劇表現方式。大故事脊柱要真實,小細節展現也要求真實。賈冰的《當外賣來敲門》確實可以給本山大叔的弟子們這個《春天裡》打個樣兒。
對於二人轉演員來講,用演技去展示精準真實的能力實際上已經因為舞臺表演的特殊性,而遭遇了很大程度的退化。當他們試圖想要進入某種真實的時候才猛然發現,自己以往的表演路數,只能演某些鬧劇成分明顯的劇情,卻沒辦法精準地呈現真實的生存狀態了。
而他們的師父趙本山顯然並非如此。趙本山是二人轉影子最少的一個東北演員。老趙可以精準地拿捏飾演的老農民形象。為什麼?除了演技之外,我們只能盲目地斷言一下,趙本山成名很晚,他在青年時代一直與自己所要飾演的人物們生活在一處,自己就是人物本身,所以在成名之後,能夠瞬間抓住老農民的形象。
而本山大叔的弟子們,顯然在青年時代便是二人轉劇場裡邊的專業演員,他們,缺少應有的地氣。二人轉舞臺帶給他們的,是不像,是誇張,是求取醜感背後的喜劇元素氛圍。因此,他們在表演分寸的拿捏上,容易摟不住,不知道點到為止,會在某些點上過度釋放。這麼一來,《春天裡》劇情不像農民工,情感表達更不是農民工的,典型的劣質二人轉舞臺劇了。
實際上,二人轉演員並非無法實現作品的情懷式表達。《春天裡》的失敗在於,要把作品情感基於「像」上,一旦面對不夠像的問題,就無法施展自己的拳腳了。而好多比較優秀的作品,是可以在「不像」的基礎上求真像的。楊樹林曾在《跨界喜劇王》上代表東北二人轉表演的幾個頗具「戲劇」風格的作品,都是開篇明義,這是故事,是不像的,但最終實現的情懷表達,卻是到位的。
這次的《春天裡》,特別像本山大叔操持的《鄉村愛情》系列。也許,想要表達某種鄉土的樸素,但因為自己表達的二人轉自帶丑角的手法,造成對要表達人物的某種黑化。這也是橫在二人轉演員與優秀影視作品之間的一條天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