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孩子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父母越來越喜歡給孩子報興趣班。從父母的角度,給孩子報興趣班主要有如下目的:
1、培養孩子的特長,提高孩子多方面的能力,並希望能從中發現孩子的天賦和閃光點,並將之發揚放大,練就一技之長,讓孩子走專業路線。
2、對升學有幫助,多考幾個證書,或者多得幾個獎項,能夠在升學的時候錦上添花。
我同事的女兒今年小升初,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拿得出手的特長獎項和證書。雖然她一直在學習畫畫,而且畫畫畫得也很不錯,但是從來沒有去參加過省級比賽,也沒有參與考級。而學校在招生錄取又沒有現場畫畫的環節,只有根據提交的各項資料和證書評比,所以她就很遺憾。
如果你的孩子剛好在某個方面有特長,又一直在堅持學習,不妨讓他多多參與一些比賽或者參與相關考級。這樣不僅可以讓他有動力堅持學習,也能獲得一些證書,或許能夠在升學和擇校的時候成為加分項。避免一些「書到用時方恨少」式的遺憾和悔不當初,畢竟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證書有時候確實能夠給我們的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
3、培養長期的愛好和習慣,比如音樂或運動,長大後能陶冶情操、強身健體,也能因為愛好廣交朋友,形成自己的圈子。
但是每個人的時間和經歷都是有限的,要想孩子能夠健康成長,能夠真正通過興趣班有所收穫,同時又能不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我認為在選擇興趣班的時候需要有的放矢,不能盲目跟風。主要應該考慮如下方面:
1、孩子的興趣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班意在令孩子快樂,因快樂而收穫著能力。通常4歲以上的寶寶,才建議參加興趣班。因為4歲以上的寶寶才會出現某種能力的定向,而4歲以下的寶寶專注力不夠,興趣點廣泛而不持久。孩子感興趣的話,才有激情和動力,更容易堅持下去,這樣才能達到培養某方面能力的效果。
2、孩子的優勢
興趣班主要應該是順應孩子的「強項」和個性去創造條件、去引導,開啟其智慧、挖掘出潛能。說到底,興趣班的目的不是抹煞差異,而是彰顯差異。
比如,語言型的孩子可以學主持和語言;
喜歡音樂有樂感的孩子可以學樂器或者唱歌和舞蹈;
邏輯推理型的孩子可以學習下棋或者變成;空間智力型的可學繪畫;
喜歡運動型的可以學跆拳道、籃球、足球或者遊泳等。
3、時間和精力
每個人每天都是24小時,需要合理地安排好主業學習、休息和興趣班的時間,找到一種良好的平衡,做到既能學好主業,也能得到好的休息,同時堅持興趣班的學習。
報興趣班的時候,建議結合學校的學習時間,在日曆上做出適當的標註,或者可以自行將以上內容排到表格裡面,看看每天的時間安排是否合理。
如果時間不夠又想多學幾種,可以分階段學習,一些技能型的可以幾種安排到暑假學習。而像語言和鋼琴這種需要長期練習的,則建議每天安排時間學習。而且有些課程可以選擇線上學習,這樣不僅可以節省往返時間,還能避免路途奔波勞累。
4、家庭承受能力
作為一個從事財會工作的媽媽,我一向比較理性,對於孩子的養育也是如此。我的觀念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給孩子好的教育和生活,絕不攀比和一切為孩子著想。
見過很多人家境一般自己的收入也很一般,卻過著「精緻的生活」,孩子幼兒園要上最好的,衣服要穿名牌的,興趣班別人上的我的孩子也一定要上。然而結果卻是負債纍纍或者自己負擔不了找老人伸手要錢。
我的理念是有多大的能力,就辦多大的事情。興趣班的選擇在遵守前面幾個原則的前提下,也要考慮家庭的經濟狀況和承受能力,不讓孩子的興趣班影響家裡的正常生活。
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哀」,我卻覺得不怕窮,就怕窮還要裝富人,到頭來死要面子活受罪。不要讓興趣班的費用成為你和家人吵架的原因,也不要讓興趣班的花銷成為你下個月吃草的原因。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祝您的孩子健康成長,擁有美好的未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