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石成金》由浙江大學財稅大數據與政策研究中心匯集每日財訊商情,邀請專家深度點評,配合財經小知識和延伸閱讀,為您呈現有態度、有價值的新聞。
每日金語
知足是天賦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窮。——蘇格拉底
今日熱點
「養一頭豬賺近2000元,養豬大戶卻很悲觀」。養豬大戶唐人神(002567,股吧)董事長陶一山說:「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大養豬企業已發布的在建或將建的養豬項目規模將達20億頭,而中國豬肉消費僅6.5億頭,未來生豬行業會出現產能過剩,或將面臨一場災難。早已有養豬大戶預測,到2022年,國內肉價將跌到10元(註:一公斤)。我更悲觀,屆時肉價跌到4-5元都是完全可能的。」豬肉等農產品(000061,股吧)價格隨行就市,生產和流通已經完全市場化了。但是,市場調節也有缺陷。一是盲目性。只要看到有利可圖,投資就一哄而上,容易導致生產過剩問題。二是滯後性。市場調節價格往往是中短期行為,難以確定價格的長期走勢。盲目投資所導致的生產過剩也是一種滯後現象。修復市場缺陷,需要發揮行業協會等組織的優勢,建立科學的價格預測機制、準確的投資指南和靈活的集體生產協調機制。
連續21月增持債券 境外機構看好中國
據經濟日報報導,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金融市場開放政策加碼,外資加倉中國債券的熱情持續高漲。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末,該機構為境外機構託管債券面額達24619.55億元,環比增加1178.31億元,增幅為5.03%。這已是自2018年12月份以來,境外機構投資者連續第21個月增持中國債券。債券通公司日前發布的報告也顯示,8月份債券通共計成交5086筆,總成交量4093億元,日均交易量195億元。截至8月底,通過債券通入市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數量達2106家,當月新增40家,全球排名前100位的資產管理公司中已有74家完成備案入市。
點評:外資進入中國金融市場與人民幣走強是最近人們關注的經濟新聞。外資增持人民幣資產等因素是推動人民幣匯率走強的重要原因。外匯市場人民幣需求趨強,美元資金要投資境內股市債市,首先要在外匯市場兌換人民幣。中國經濟表現強勁,國際外匯市場對人民幣匯率走強的預期加強。在國際金融市場實行浮動匯率制的條件下,任何一種貨幣都在升值與貶值之間波動。匯率升值是一把雙刃劍,在外貿中,對進口有利,但對出口不利。與此同時,不能忽視人民幣升值的金融風險。此輪人民幣升值與金融市場開放新政有直接關係。外資進入對中國金融市場發展有利,但同時也會帶來金融風險。有專家指出,人民幣升值貶值的節奏以外部離岸引領為主,要警惕貨幣從貶值到升值的過程中產生泡沫。中國債券與證券市場具有投資吸引力,但要小心投機與套利帶來資產流失。
知識延伸:
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隨著今年4月1日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取消,以及年初期貨公司外資投資全面放開,外資機構紛紛加快布局中國市場的步伐。期貨公司方面,7月21日,摩根大通期貨全部完成股權及相關變更,國內首家外資全資控股的期貨公司正式誕生。證券公司方面,短時間內已有瑞銀、野村、摩根大通等7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落地。公募基金方面,首家外資全資控股的基金公司也已呼之欲出。目前,海外資管巨頭貝萊德、路博邁已提交公募牌照申請,上投摩根基金、摩根史坦利華鑫也在謀求100%控股。
養一頭豬賺近2000元,養豬大戶卻很悲觀
據中國基金報微信號報導,截至8月28日,全國22個省市豬肉平均價在53.50元/公斤,同比上漲近50%。但是,近日養豬大戶唐人神董事長陶一山卻認為:「豬肉價格拐點就在明年初,隨著新一波豬周期啟動,生豬產能將面臨過剩。早已有養豬大戶預測,到2022年,國內肉價將跌到10元(註:一公斤)。我更悲觀,屆時肉價跌到4-5元都是完全可能的。」同時他說:「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大養豬企業已發布的在建或將建的養豬項目規模將達20億頭,而中國豬肉消費僅6.5億頭,未來生豬行業會出現產能過剩,或將面臨一場災難。」
點評:豬肉價格可能大跌。目前,豬肉價格在動蕩中調整。由於大幅度漲價,資本看中養豬業的利潤空間,紛紛進入養豬業,甚至有水泥企業也開始養豬了。此時,有人清醒地指出,中國養豬業可能會產生產量過剩問題。豬肉價格隨行就市,生產和流通完全市場化了。上世紀70年代之前的豬肉緊缺已經一去不復返,這是市場化改革的功績。但是,市場調節也有缺陷,一是盲目性。只要看到有利可圖,資本就蜂擁而入,因而容易產生生產過剩問題,然後資本一哄而退。二是滯後性。市場調節價格往往是中短期行為,難以確定價格的長期走勢。盲目投資導致的生產過剩也是一種滯後現象。豬肉價格的大起大落體現了市場自發調節的缺陷。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優越性,發揮行業協會等組織的優勢,建立科學的價格預測機制、準確的投資指南以及靈活的集體生產協調機制。
服貿會商機:「網課」會成為教育行業的未來嗎?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新冠肺炎疫情讓許多新業態受到關注,在線教育是其中之一。某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坦言,後疫情時代教育行業發展將面臨全新挑戰,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在教育領域廣泛應用,未來純線上、純線下的教育都會繼續存在,但線上線下融合的模式或將成為主流。
點評:新冠肺炎疫情向傳統工業革命模式提出新挑戰。工業革命取代了小農經濟,實行了生產和生活社會化,把經濟活動從個體為主轉為集體為主。數位化技術革命改變了工業革命形成的經濟發展模式,但還不徹底。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了社會聚集,對以集體方式為主的工業革命模式提出新一輪挑戰。就教育而言,線上與線下教育的區別就在於學生集體上課和個體上課。就工作而言,遠程辦公方式是把集體辦公轉變為個體辦公。就生活而言,與去大商場或大賣場購物相比,網上購物是個體化的遠程商業交易。有專家說,新冠肺炎疫情會讓一些與社會聚集有關的產業消失,但與遠程有關的生產和生活反而會更加發展。傳統工業經濟模式的改變,對不同收入階層的影響有所不同。中高收入階層可用遠程辦公,而低收入階層的工作大多與社會聚集有關,其中主要是普通服務業。《點石成金》談過,聯合國發布的報告顯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在學校停課期間,全球至少有三分之一即4.63億學齡兒童,無法進行遠程學習,因為低收入階層的學生無法負擔購置網課設備的費用。改變傳統工業革命模式絕非易事,不但需要經濟變革,也需要社會調整。
美專家警告秋冬季將現第二波疫情 大選後達高峰期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美國傳染病學專家警告稱,今年秋冬季節,美國很可能將迎來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二次暴發,帶來感染和死亡病例的激增。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一位流行病學家稱,「一波(疫情)將會來臨,問題並不在於它是否會到來,而是將會以多大的規模到來。」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流行病學專家安德魯·諾莫稱,這波疫情將從10月中旬開始,在逐步進入冬季時惡化,並在大選後達到高峰。有些地區可能會在感恩節左右達到疫情高峰,有些地區在聖誕節左右,有些地區則可能要到2021年的1月和2月。專家說,抑制新冠病毒傳播的主導力量,仍然是民眾嚴格遵循限制措施。人們的舉止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
點評:美國會否發生第二波疫情,取決於防控措施是否到位。十分可怕的是,白宮疫情新顧問斯科特·阿特拉斯居然公開推崇「群體免疫」策略。阿特拉斯是一名神經放射學專家,無相關專業背景,但美國政府已經依照他的建議實施了一些具體措施。例如,美國疾控中心近日修改了針對新冠病毒檢測的指南。根據新指南,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若沒有症狀,並非必須進行病毒檢測。個別反科學的美國政客是難以緩解新冠肺炎疫情的。如果美國在今年秋冬季出現第二波疫情,世界經濟或會遭殃。
(編寫 點評 侯若石)(中新經緯APP)
《點石成金》第433期。本欄目嘉賓觀點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