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聲音
記憶中,最早的音樂是母親的呢喃細語,帶著我禱告的時候,所唱一些讚美詩的副歌。」十字架,十字架永是我的榮耀。「、」救主,救主,請聽我禱告。「
幼兒園學到的兒歌。」門前大橋下,遊過一群鴨。「」找啊找,找啊找朋友。「
在教會主日學 學到的《雲上太陽》和《讚美之泉》。
小夥伴們唱的《快點告訴你》(動畫城 片頭曲)。
再來,就是那些街頭音樂與影視音樂。記憶中,那些年火的歌曲,先是華仔的《忘情水》和任賢齊《傷心太平洋》和《心太軟》。
※磁帶&隨身聽
六年級時候,在同學那借了架磁帶隨身聽回家,那時候聽歌是消耗品,用2節5號電池可以聽幾小時就沒電了。
而後有了自己的磁帶隨身聽和第一張磁帶。記得買了人生第一張5元磁帶時候,在街上父親路過撞見。父親問錢夠嗎?我說夠的。然而他看了看就走了。這對於我這個零錢基本用來吃和買玩具的人來說,實屬不易。
可是,那時候隨身聽像豆腐一樣易碎,一磕一碰,就壞了。耳機也是一樣。中間不知道換了多少臺隨身聽,直到後來大姐買了臺大型的隨身聽,
我放在床頭天天聽廣播和放音樂。後來睡覺時被我踢了幾次,也壞了。
到了初中,開始出現快樂女生,有了那首賣酸奶的歌(《酸酸甜甜就是我》)。而後出現了《兩隻蝴蝶》《老鼠愛大米》的這樣動物世界系的街頭音樂。
※流行音樂
有一次被表哥拉去他家聽周杰倫的《雙節棍》,那時候磁帶已經開始出現CD了。表哥激動的問我,這歌不錯吧。我只是感覺電視裡這個小夥子,又蹦又跳,嘴巴念念叨叨的,字幕也快。
後來,周董火了,街頭巷尾都是」窗外的麻雀在電線桿上多嘴「和」聽媽媽的話「在飄蕩。班上一男生弄來的一張《七裡香》磁帶,裡面附帶的一張歌詞,在同學借閱中傳爛了。
之後,出行了MP3,學生中有的人不多。能一起用一個耳機的聽歌,是好兄弟的象徵。那時流行殺馬特造型,很適合上課聽MP3,把耳機藏在頭髮下。
※音樂的格式
自己攢了錢後,買了第一架MP3播放器,可惜只支持MP3格式。於是學會了用格式工廠轉格式,直到現在懂得用Au(AdobeAuditionCS)處理音頻。
※音樂與信仰的開始
雖然我從小在教會,但是直到初三年重新接觸信仰,成為真正的基督徒。感動我的不是音樂有多麼好聽,而是在敬拜中的遇見了耶穌。那一刻我成了真正基督徒。
從此,讚美詩與我的信仰一路相伴。
特別是在有了自己的MP3後,上網的一大樂趣便是聽最新的讚美詩,並下載下來。基本上能在線聽的,我都能用各種軟體下載下來。
我喜歡節奏慢一些的讚美詩,也酷愛單曲循環。
我習慣一邊聽,一邊用心思考歌詞的意義,並將其聯繫自身,總帶來許多的感動。
※音樂:俗與聖
信主後,開始有形成一些固定的觀念。比如,不能聽流行音樂,聽流行音樂就是世俗,基督徒只能聽讚美詩。
那時候,熱情到把學到的每一首詩歌歌詞抄到專門的本子上(現在還保存在家裡)。並把讚美詩帶到學校去唱,時常拿出來看,是那般的愛惜。後來買了一本《讚美之泉》詩歌集,感覺如獲至寶。有一次帶到學校,下課後小聲的唱著,卻被調皮的同學搶去,他取笑裡面內容,甚是生氣。從那時開始明白跟隨耶穌的路是十架道路。
基本上,因為這種世俗與神聖的觀念,從而斷絕了所有流行音樂的接觸和其他與信仰無關的娛樂。有時也因為周末要參加團契,而沒辦法參加學校組織的班委聚餐活動(我衛生委員)。
在不斷地認識與學習更多的聖經知識,才開始把這種「二元」對立的思想放下來。跟隨基督,要與世俗分別,但也要走進社會。
※音樂:信仰路上的捷安特
剛開始信主的時候,有一段熱心的路程。愛讀經、愛唱讚美詩、愛參加服侍。而後則有信仰的高山與低谷。
每當人生低谷之時,總能在教會的詩歌上得到許多的幫助。
禱告的時候,放著讚美詩會使我更容易與神親近。
生氣之時,聽讚美詩歌會使我安靜下來。
遇到困難的時候,聽著讚美詩歌可以幫助我得著力量。
作惡夢醒來時,聽讚美詩給我帶來平安與勇氣。
人生迷茫之時,聽讚美詩會給我帶來指引。
暈車時,聽讚美詩帶來的感動有時會讓我不暈車。
……
總之,教會音樂在我過去所走的路上,帶來許多的益處。
為此,我精心刪選了一個歌單,每一首歌都有我信仰的痕跡,也都是上帝滿滿的恩典。
留言討論:你的信仰有與哪一首詩歌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