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網訊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這句名言,成為許多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銘。然而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樹與樹之間的情感如何建立?雲和雲之間的距離怎樣彌合?靈魂與靈魂的交響何時產生?同樣,是令人困惑的問題。
兩年前杭州網記者專訪青藍小學校長婁屹蘭的時候,聊的是繪本課程,以及愛和經歷的建構。翻看那次採訪,請點擊以下圖片連結。
一畫一言一天堂 青藍小學:為孩子打造一個繪本校園
兩年過去了,青藍小學的課程經歷了更多的變革與提升,這次,婁屹蘭帶來沉澱已久的課程體系,總稱叫「經歷伴隨學習」。
1月11日,眾多教育大咖齊聚青藍小學,共同參與「經歷伴隨學習」閱讀教學高端論壇暨杭州市「婁屹蘭鄉村工作室」研訓活動。活動由浙江省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工作站、杭州市下城區教師教育學院共同主辦,分課堂展示、閱讀沙龍、觀點報告、圓桌對話、專家引領幾個板塊,聚焦「經歷伴隨學習」課堂學習模式,共話學生閱讀能力發展。
「經歷伴隨學習」理念的來源:一個轉校生的學習困境
每個學校都會有這樣的孩子,他們各有各的特點和風格。如何讓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個性化的發展?
婁屹蘭告訴記者,「經歷伴隨學習」萌發的原因,是因為一個轉學來的孩子。婁屹蘭回憶,這是一個二年級的孩子,剛來的時候,語數加起來60分都不到,但絕非是一個智力低下的孩子,「我發現,他很討厭學習,原因最主要的,是學習太抽象、太苦了。」
「一個孩子才二年級,就不想讀書了,怎麼辦?」婁屹蘭陷入沉思,思考的結果,是青藍小學有了一個大膽的做法:把孩子的生活和遊戲納入學習中,賦予他們快樂。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知行合一的道理誰都懂,可是面對日常緊鑼密鼓的課程,「經歷伴隨學習」該怎麼操作執行呢?一個理念背後,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個詞語可能是一段錄像 一道公式可能是一個遊戲
婁屹蘭說,我們從各個學科的課程上,都做了一件事情,不管學哪方面的知識,都要做學前調查。「一個詞語可能是一段錄像,一個公式可能是一個很好玩的遊戲,科學可能是個蹺蹺板實驗啊!生活中的東西都能用上,才是真的學習。」
一段時間的堅持,潤物細無聲的引導中,老師們發現了孩子的進步。
「與此同時,我們給孩子製造經歷,通過青藍拓展營讓孩子進行合作、感受同伴的交流,讓孩子參加很多在家裡無法完成的事情,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經歷伴隨學習」論壇的其中一個環節,是婁屹蘭和多位老師的公開課。婁屹蘭為大家展示的,是一年級兒童詩閱讀課《怎麼都快樂》。
「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覺得什麼時候是最快樂的?」
「我覺得媽媽放假陪我玩的時候最快樂。」
「我覺得跟同學在一起玩的時候最快樂。」
經過開場互動後,同學們聲情並茂地朗讀全文,邊讀邊認識生字和發音。
「一個人玩,很好!獨自一個,靜悄悄的……兩個人玩,很好!讀故事得有人聽才行……」當讀到「打排球」「打籃球」「拔河」等詞語的時候,婁屹蘭用圖片和視頻來展現,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詞語的意思。當讀到「聽音樂」,婁屹蘭也在課堂上放起了音樂,同學們一起跟著音樂的節拍擺動身子。
通過多次閱讀,同學們分小組進行了表演展示,有的小組你一句我一句地分批朗讀,有的小組甚至還加了動作和表情。
這堂課最重要的就是讓同學們認識和理解「玩」這個字,文中也出現了很多遊戲,如摺紙、踢毽子、跳繩、拔河等。通過一系列的體驗互動,同學們已經理解了「玩」字的意思。
「這就是我們提倡的『經歷伴隨學習』理念,基於課本內容,帶動學生的情感,通過講解、視頻、體驗等方式,讓學生真正明白課文的含義。」婁屹蘭說。
蔡靜老師帶來的,是一年級閱讀課《風娃娃》。她帶領學生結合已有經歷,巧妙「猜讀」故事,體會在經歷伴隨學習中,帶給學生不同的思考,使學習變得有趣有效。
閱讀沙龍中,青藍小學的四位青年骨幹教師通過四個閱讀相關的節目,展示了他們在「經歷伴隨」基礎下的班本課程建設。下午的觀點分享環節,婁屹蘭校長作了《基於經歷的兒童學習活動設計與實踐》的主題講座。在報告中,婁屹蘭校長對關鍵詞「經歷」進行解讀,經歷既指兒童已有的直接經歷,也指通過直接認識的方式進行學習。
浙大教授劉力:好的老師,一定要有文化品位
杭州師範大學教授徐麗華點評婁屹蘭的課程:以學生經歷為學習起點,讓老師在課程設計的時候,更關注經歷的現實起點,在「網際網路+」的時代,這一做法的現實意義更明顯。
《教學月刊》主編陳永華指出,「經歷伴隨學習」,是一次「教研相長」的嘗試,也是指向生本、尊重差異、整體關照的好方法,可以概括為12個字:感悟文化、理解意義、習得方法。
浙大教授劉力概括:好的老師,自身一定要有文化品位,這是開發出好的課程的前提。
拉近書本世界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距離 緣來已久
婁屹蘭說,經歷伴隨學習的方法,和繪本的做法有一點相通,都是為了豐富學生的經歷,繪本都是來自於愛和生活,裡面的每個故事,都和生活有聯繫。
不同的是,經歷伴隨學習,更多地讓孩子動手,在實踐中學習。
為了讓學校學習更貼近兒童本身,拉近書本世界和兒童生活世界的距離,自2014年起,在婁屹蘭的帶領下,青藍小學科研團隊就開始進行《經歷伴隨學習》的課題研究,引發小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在青藍,「經歷伴隨學習」的理念深入每一位師生內心。通過幾年的實踐和推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方式轉變了,學習能力增強了。他們在語文課上研究「爬山虎的腳」,體會關鍵詞的作用;在科學課上用google地圖觀察地球,理解抽象的地理名詞;在品德課上上演人生ab劇,學會做出兩難抉擇;在活動課上「擦亮杭城小紅車」,樹立公益意識……常常有孩子不願意下課:「有時候,我覺得還沒玩夠,下課鈴就響了。」
「學校不斷用經歷喚醒學生的無限可能,並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再是機械的學習,而是一種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變革帶來的新視角。」婁屹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