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大的必須讓小的?摒棄對孩子道德綁架,讓孩子自己尋找平衡點

2020-12-24 梅梅育兒課堂

隨著國家政策的放開,中國已經逐漸進入全民二胎時代。每個家庭迎來雙份的喜悅,同時也增添了雙倍的煩惱。兩個孩子的家裡難免總會雞飛狗跳,而這時家長們總會拿出萬金油理論——大的就該讓著小的。

句話可以說是我們從小聽到大,然後又用在了自己孩子的身上。但是細思這句話的內核,卻是對大寶的道德綁架。

燕子家裡有兩位寶貝——女兒歡歡和兒子喜喜,歡歡今年4歲了,喜喜剛剛一歲半。平時好起來兩個小娃娃也是如膠似漆,但是一旦有矛盾了之後,家裡也是被他們鬧得翻天覆地。

一天燕子下班回家發現歡歡一個人在房間裡躲著偷偷的哭,燕子忙問了女兒傷心的緣由。原來是早上的時候,歡歡正準備去上幼兒園,手裡拿著昨晚辛辛苦苦做好的手工剪紙蝴蝶,準備去交給老師。這時弟弟喜喜看見了手工蝴蝶非常的喜歡,於是就纏著姐姐,一定要讓姐姐把蝴蝶給他。

奶奶在一旁看到了這一幕,她並不知道這個蝴蝶是姐姐要用來交作業的,於是就對歡歡說:"弟弟弟喜歡蝴蝶就給弟弟吧,大的要讓著小的。"

歡歡無奈之下只得把蝴蝶給了弟弟,自己在學校裡卻挨了老師的批評,所以才在家裡躲著偷偷的哭。

燕子了解了情況之後,馬上安慰了歡歡。並且告訴歡歡,大的並不是一定要讓著小的,凡事都應該要遵循道理,有理的才是正確的一方。

生活中許多二胎家庭都喜歡秉承著"大的必須讓小的"這樣的處事原則,事實上這是一種強盜邏輯,對兩個孩子的成長都會帶來阻礙。

一、"大的必須讓小的"會孩子們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1.讓大寶感覺自己被忽視。

謙讓本來是一種美德,但是被迫的沒有原則的謙讓則是一種道德綁架。許多家庭中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隨著二寶的出生,大寶往往就會表現出對二寶強烈的嫉妒心,而家長們往往認為這是大寶不懂事的表現。其實真正的原因卻往往被家長們忽視了。

隨著二寶的出生,家庭的重心總會不自覺地轉移到二寶的身上,而大寶被迫處處對二寶進行無原則的謙讓,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的愛被二寶所奪走,才會導致將這種不滿情緒轉嫁到二寶身上。

2.讓二寶失去規則感。

如果一個家庭中大寶被迫對二寶進行無原則的忍讓,那麼二寶必然會恃寵而驕。這就是為什麼許多有兩個孩子的家庭,二寶總會顯得比較驕橫調皮的原因。

二寶往往會認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麼努力,只要因為自己比大寶小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長此以往,就會讓孩子變成一個"小霸王",不僅在家中唯我獨尊,將來進入學校也會很難改掉這樣的惡習,在為人處事上失去規則感。

許多家長教導孩子"大的必須讓小的"初衷也是希望孩子能養成謙讓的美德,只是沒有用對科學的方法。

二、家長應該如何科學地教導孩子謙讓?

1.家長要做到對事不對人。

家長首先要向孩子傳達一個信號,每個孩子在家中都擁有同等的權利,都同樣能獲得尊重。

在發生矛盾時,有道理的那一方才是正確的一方,不能因為年紀小就胡作非為。家長們也要保持中立的態度,讓孩子感受到他們被公平對待。

2.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這裡所說的換位思考,並不是讓家長用說教的形式告訴孩子學會共情,學會換位思考。因為很多較小的孩子是無法理解這樣抽象的概念的。

在家中我們不妨採取角色扮演的遊戲,來讓孩子體驗角色互換之後的感受。

比如可以讓大寶和二寶進行角色互換,讓二寶來擔任大寶的角色對大寶進行照顧,這樣二寶就會在遊戲中明白大寶的體會,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換位思考,減少兩個孩子之間發生矛盾的可能。

3.教導孩子合作的重要性。

讓兩個孩子體會到合作的樂趣,無疑是化解矛盾的最佳方法。但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不能要求孩子們在每件事上都通力合作,這樣可能適得其反。

家長應該根據兩個孩子不同的個性,為孩子設計一些適合合作的工作。比如一起為媽媽準備生日禮物,或是一起做好房間的衛生等等。

當兩個孩子發生矛盾時,無疑是家長們最頭疼的時刻。這時家長們的處理方法,會直接決定了兩個孩子的心理感受。

三、面對兩個孩子的矛盾,家長應該如何處理?

1.找出矛盾的原因。

當孩子們發生矛盾時,家長不要第一時間通過眼前所看到的情形來判斷孩子的對錯,而是應該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找到發生矛盾的原因。

就像上文例子中,歡歡喜喜的奶奶,就在沒有弄清事情緣由的情況下,武斷的認為歡歡就是過錯方,這才導致了歡歡獨自躲在房裡偷偷哭泣。

所以家長們在面對孩子的矛盾時,不能光看孩子當時的表現或者是聽信孩子的一面之詞,而是要通過事實來判斷矛盾發生的原因。

2.讓孩子自己找到平衡點。

其實許多時候孩子都存在著逆反心理,家長們越是讓孩子互相謙讓,可能孩子間的矛盾反而會升級。在事態還不太嚴重時,家長不如當一個冷靜的旁觀者。

孩子們其實打心底裡也都是害怕矛盾的,可以讓孩子們試著自己去找到與兄弟姐妹間相處的平衡點。許多時候孩子在打打鬧鬧間,就把矛盾化解了,並且感情還得到了升溫。這時如果家長以一個裁判的身份強制讓孩子互相理解,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

3.疏解孩子的負面情緒。

許多對情緒敏感的孩子在家長面前都很善於隱藏自己的情緒。當兩個孩子發生矛盾時,家長當下可能給出了正確的判斷,但是孩子心裡難免會存有負面的情緒。

這時家長應該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試著詢問孩子當下的心理感受,讓孩子把心中的負面情緒儘量在當下就疏解出來。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化解孩子間的矛盾。

在幸福又熱鬧的二胎家庭中,我們應該摒棄掉"大的必須讓小的"這樣的強盜邏輯。對每個孩子做到平等尊重,這樣才能讓兩個孩子在溫暖的家庭中健康成長。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不應該變成道德綁架,這對孩子不公平
    孔融讓梨不應該變成道德綁架,這對孩子不公平《孔融讓梨》是一個道德教育故事,它告訴人們應該要有謙讓的美德。但如今很多有兩個孩子的家庭往往會用這個故事來道德綁架老大,要讓老大處處都要給弟弟妹妹,甚至是自己的東西被搶走也不能生氣。
  • 父母說「為你好」屬道德綁架嗎?這樣心酸的童年誰經歷過?
    他們從記事起就會知道誰是自己的爸爸媽媽,誰會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永遠都不能遺忘的人。同樣的道理,孩子也是父母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在孩子還沒有自主能力的時候,父母需要去告訴他們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去觸碰的。
  • 父母說「為你好」屬道德綁架嗎?這樣心酸的童年誰經歷過?
    他們從記事起就會知道誰是自己的爸爸媽媽,誰會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永遠都不能遺忘的人。同樣的道理,孩子也是父母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在孩子還沒有自主能力的時候,父母需要去告訴他們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去觸碰的。這樣的童年你經歷過嗎?孩子逐漸成長中,就會有屬於他們自己的處事思路,但父母總覺得孩子的想法都是不對的。
  • 大的就必須得讓著小的嗎?
    最近我聽到最多的話就是,二胎媽媽對大寶說的那句:「你是哥哥(姐姐)你得讓著弟弟(妹妹)!」從古到今大家都認為「大的讓小的」都是天經地義,但這真的是對的嗎?大人們總是習慣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判斷和解決問題。在孩子爭吵不休時,直接用「大的必須讓小的」這個簡單的辦法。
  • 孩子被要求為老人讓座?教會孩子拒絕「道德綁架」,試試這3招
    2.倚老賣老:仍然是讓座的風波,從中我們能夠明顯的感受到,這些人在用年齡約束其他人,借用自己年長的名義來要求他人做出有利自己的行為。換句話說,這些道德綁架他人的個體,是在「倚老賣老」。如果說「倚老賣老」的是老年人,那麼同屬「尊老愛幼」裡的一員的小孩子為什麼會被「道德綁架」?
  • 家庭教育最可怕的不是孩子不懂感恩,而是父母的道德綁架!
    如果用這個思路去養育孩子,無形之中,會形成對孩子的道德綁架。感恩沒有錯,我們要養出一個感恩的孩子,也完全正確。問題是,要弄清楚——孩子該對誰感恩。感恩父母,羔羊跪乳,當然沒錯;但這只是千萬種感恩中,很虛幻的一種。
  • 懂事的孩子背後,是父母的道德綁架
    過去閨蜜向來都是匆匆離去,今天不知怎的突然想隔著小窗看看孩子,於是就看到孩子不停地用胳膊擦著眼淚,努力讓自己不哭出聲,孤零零站在那裡,顯得弱小無助又可憐。這樣的孩子會不會更像是一個傀儡、一個機器人呢?沒有自己的情緒,沒有自己的個性,不懂拒絕,不會生氣,不會反抗,性格隱忍,這樣的孩子太招人心疼。懂事背後,是父母的道德綁架表妹是個獨生女,高考前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閨女啊,我們只有你一個孩子,什麼好吃的好穿的都緊著你,你一定要有出息啊!
  • 這句話竟然是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
    這句話竟然是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在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看到的一個情景是:媽媽對孩子講,說:&34;大家覺得這句話暴力嗎?可能很多人會回答說&34;&34;&34;&34;等等,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句暴力溝通的話。
  • 教孩子善良,也要教孩子別被「道德綁架」
    我看著那兩個路人的背影,有點凌亂,這位媽媽是在教孩子善良麼?我怎麼聽出是教孩子如何用善良的道德去綁架別人。到了高三下學期,離高考的時間越來越近,大家學習都緊張起來,誰也沒有功夫幫她了,就和她商量必須要值日了,沒想到她竟然和班裡的同學們說我們宿舍五個人合夥欺負她一個,聲稱她成績不好,每天的時間都用來學習還覺得不夠用,宿舍裡那些成績好的同學都不願意幫她一下。想想我們五個幫她做了近一年的值日,那種感覺就像被人塞了一嘴雞毛,吐都吐不乾淨。
  • 什麼是道德綁架?遇到道德綁架該怎麼辦?
    道德綁架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插隊,吐痰,乞討的要錢,這類行為本身道德低下,人們本能會拒絕,但他們會以「急事兒」「弱勢群體」「公德心」「別人都這樣」等反駁,插隊這個事,其實可大可小,大的話就是它侵犯的不是你個人的權利,而是集體的權利,道德就這個時候,就應該站出來,把不道德揪出來,公示於人。
  • 拒絕道德綁架:讓座是美德而不是道德
    這則消息無疑又將老生常談的話題拉回了我們的視野:公共運輸上遇到老人是否必須讓座?不讓座的行為是否應當受到輿論的責備?(9月27 日 中國青年網)筆者看來,讓不讓座都是個人選擇,讓座是一種美德但不是道德,不讓座者最多是缺失這種美德但卻沒有違背道德,因此沒有理由接受輿論的責備,更不應該遭受人身攻擊。在讓不讓座這個問題上,我們應當拒絕道德綁架。
  •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算不算道德綁架?
    本身是一種變相的道德綁架。不過從個人發展角度,能力大的人會承擔更多責任,不是為了道德,是為了利益。 如果從自身角度來說,那就是對自己的要求,給自己一種天生的使命感。不是有句話這樣說的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你沒有能力的時候,只要照顧好自己就行了,沒有人會要求你什麼。如果你有能力了,也可以嘗試去濟世救人。這個是更高的要求。
  • 憑什麼我的孩子要讓著你家孩子,媽媽懟回去:別用道德綁架孩子
    聽了這話,氣不打一處來,「憑什麼我的女兒要幫你照顧孩子,別道德綁架我的孩子!也不知道你這個媽媽怎麼當的,心那麼大的跟旁邊的人聊天都不照看孩子!」說完我便拉上女兒回家了。我們沒有任何資格要求任何人去幫自己盡任何義務,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行,就像是現代新型的偏愛家庭——「偏小不偏大」,不管發生什麼事,年齡大的孩子都要讓著年齡小的孩子一樣,這對孩子都是一種道德綁架,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做不合理的事情,同時作為家長的我們,也要教會孩子不能道德綁架別人,也不能被綁架!
  • 「我是為你好」,是家庭暴力,也是道德綁架
    小嘟就是一位深受這句話困擾的一個小學生。有一天小嘟突然問老師:"老師老師,我突然覺得最近壓力好大,但是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您能幫幫我嗎?"老師說:"可以啊,說來聽聽,老師會儘可能幫助你的。""爸爸媽媽對我特別好,但是他們總是說一切都是為了我好,這讓我壓力好大呀!
  • 可能你也害怕被道德綁架
    「趁年輕快點要孩子吧……」其實,這些都是一種變相的道德綁架。也許你以為道德綁架這個詞還只存在於老年人強行讓上班族讓座,或者存在於朱之文火了以後村裡人讓他買小轎車,或者存在於有錢人必須捐款還要捐的更多更積極。
  • 「我都是為了你好」,道德綁架並不能起作用,孩子需要尊重與溝通
    這種思想可以理解,但是這些思想真的好嗎,或者說這種方法是真的適用於孩子身上嗎,亦或者對孩子來說會不會是一種道德綁架?一、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在剪掉他和母親的臍帶的時候就意味著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了,慢慢地他會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做事方法。
  • 「大的就該讓小的」就是道德綁架,「新型偏心」讓大寶苦不堪言
    導讀:「大的就該讓小的」就是道德綁架,「新型偏心」讓大寶苦不堪言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大的就該讓小的」就是道德綁架,「新型偏心」讓大寶苦不堪言!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請不要道德綁架任何人與被道德綁架。人生短暫,活好自己!
    中國是個講道德的國家,然而現在社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喜歡用道德綁架別人的惡劣現象。道德綁架道德實質是以道德為籌碼。要挾個人或眾人不得不做出某件事情,約束別人的行為,左右別人的選擇。在電影《驢得水》中有句話說的很多道理:憑什麼用你的道德標準來綁架我的利益?
  • 寶爸看到2個娃落水,先救自己娃被罵自私,真冷血還是道德綁架?
    當被問及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相信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表示自己會先救自己的孩子,再救其他孩子。雖然說自己有一顆善良的心,但是首先還是要保證自己孩子的安全!,現如今已經是越來越嚴重了,有不少人經常喜歡通過鍵盤來道德綁架去評判他人,但是真的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卻又不這樣做了,這些人顯得非常的「雙標」。
  • 論道德綁架
    又為何要鼓勵、督促孩子刻苦學習,爭取考上名校呢?你確定豐衣足食、繁榮富強,依然全靠勤勞的雙手?而不是主要有賴於最強大腦?還有更令人憤怒的是那些妄想拿道德綁架他人,而試圖要求他人無償幫他分擔義務與責任的偽君子,這類人才是真正的厚顏無恥、超級自私的傢伙 ,不是嗎?這類人比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更令人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