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了清華大學,這是多讓人豔羨的一件事啊!要知道,能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一個省也不到100人。這樣的學子,那可是鳳毛麟角,誰能不仰慕啊?可是,搬磚,這可是粗重的體力活兒。頂著高溫烈日,在太陽底下曬著,黃汗淌黑汗流的,有幾個人願意啊——除了那些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在建築工地上討生活的農民工,恐怕沒有幾個年輕的身影吧。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當7月30日,黑龍江穆稜的高三畢業生趙桂寧被清華大學錄取的消息傳來的時候,在一家建築工地上打工的他立即就成為了輿論的一個焦點。
為什麼趙桂寧能夠獲得這麼高的關注度呢?其實,說白了,就是人們固有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維作祟。如果趙桂寧不是被清華大學錄取了,人們會這樣圍觀他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清華學子怎麼就不能回鄉搬磚了呢?有人就認為趙桂寧是被農民的固有思維限制住了。搬磚是重體力活兒,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一天的工資,即便是現在被老闆娘加了50元,每天也就區區200元而已。
趙桂寧是考取了清華的天之驕子,到哪裡「清華」這兩個字都是金字招牌。只要他善於動腦筋,哪裡沒有他發揮專長的地方呢?就是去課外補習班,就憑這樣一塊金字招牌,一個小時就是200元也沒有多少的難度。就算他不願意拿這麼高,也決不會低於1小時100元的水平吧。你是學霸,每門課都是槓槓的,比那些水貨不知要實誠多少倍,哪個家長會不願意呢?
如此,他既可以舒坦地坐在空調間裡享受,還能拿到更多的收入——這不是比搬磚更有價值的事嗎?這話說的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事情的另一面,那就是搬磚有著比輔導更多的金錢以外的價值。
第一,搬磚能夠讓孩子體驗父母的生活艱辛,進而有利於培養他孝親敬老的觀念。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什麼時候他們從來心裡只有自己,這樣容易讓孩子養成一種驕縱任性的性格。
而讓孩子到工地上搬搬磚,流流汗,能夠讓他們更切實地感受父母的生活不易。父母為了我們,可以說是傾盡了全力,我們沒有理由驕縱任性,進而學會去走近父母、理解父母。經歷了這樣的生活磨礪的孩子,他才會體會父母、感恩父母和孝敬父母。
第二,搬磚能夠培養他們自立的意識,堅韌的品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父母為了不耽誤孩子的學習,是不願意讓孩子參加勞動的,以致許多孩子在進入大學之後都幾乎沒有自理自立的能力。這樣的培養,其實是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的。
讓孩子搬磚,讓他體驗生活,其實就是在培養他的自理自立的能力。「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只有把自己管理好照顧好才能走得踏實,走得更遠。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勞動能力的培養,不只是能促使孩子自理自立,還能磨練孩子的心性和品質,讓他在其中學會責任和擔當,進而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
第三,搬磚也能讓他們形成尊重勞動的觀念,養成正確的消費觀。沒有經歷過勞動的苦與累的孩子是不知道勞動的價值的;只有親身經歷過,他們才能甘苦自知,明白勞動中蘊含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搬磚儘管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但是它的累與苦可是一點都不少的,甚至比一般的勞動要多。這樣的勞動,孩子能做,這是自然的,但是如果長時間的做,那種急欲逃離的心恐怕就會隨時衝上心頭——那手的無力,那腿的酸脹,人都幾乎要跪到地上了。正是因為它讓人感到一種說不出來的苦與累,才能讓孩子在其中感受到勞動的價值,學會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
《朱子家訓》有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孩子只有經歷了勞動的苦與累,才能夠知道其中的滋味,才學會懂得珍惜。一個經常參加體力勞動的孩子,他能更深刻地理解勞動帶給自己的助益,更懂得去積極減輕父母的負擔。他們在生活中往往也會比一般的孩子更懂得量入為出的道理,並形成理性消費的觀念。
考上了清華,卻還能安靜地在工地搬磚,這樣的孩子是讓人佩服的——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生活的強者。其實,透過他的身影,我們應該能讀出更多的有價值的信息,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