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從基隆路2號門進入上海外高橋保稅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扇特別的門。弧形的牆體上,六組鏤空小人相互攜手,中間是金色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中英文名字。藍天和高樓的背景下,鏤空的雕塑在晨起夕落中變化著不同的光影。這是一扇通往世界的門。
1990年6月,國務院批准設立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從此,這個位於中國長江入海口、東海之濱黃金海岸線上的一片蘆葦蕩、舊灘涂,歷經三十年的艱苦創業,一躍成為離世界最近的地方。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門」是連通內外兩個空間的通道。外高橋保稅區的門一頭連著廣闊無限的國際市場,一頭連著快速崛起的國內市場,不僅是世界看向中國的窗口,更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前沿。
曾經「山窮水盡」,如今離世界最近
1990年,一位叫阮延華的政府官員來到浦東外高橋,上海計劃在瀕臨長江入海口的地方設立自由貿易區,但映入他眼帘的是一片荒涼的農田、蘆葦蕩和戰爭留下的碉堡,不見人影,唯有江風蕭瑟。
開發開放前的外高橋。
30年前,當時上海的財政困難,面對資金「山窮水盡」的境地,開發者「窮則思變」,用土地折價入股的方案,以「空轉」而來的2.4億元起步,將「生地」轉化為「熟地」,通過不斷地開發建設,外高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裡成了中國第一個保稅區,也是目前國內經濟規模最大、業務功能最豐富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浦東開發開放,要設立什麼樣的開發區?人們第一個想到的是外高橋,這裡是貿易口岸,商品進入保稅區以後,境內關外免稅,保稅。貿易自由、貨幣自由和貨物進出自由,是中央給保稅區的「三個自由」政策。外高橋保稅區從命名之初就具有首創性。
「保稅區」是中國人自己創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名詞,而國際通行最多被使用的稱謂是「Free Trade Zone」,也就是自由貿易區。當時的上海市領導說:「保稅區,世界上沒有這樣叫的,只有保稅倉庫,如果用保稅區,就是Bonded Zone,外國人看不懂。」於是,保稅區的中文還是按國家文件叫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英文名定為Shanghai Waigaoqiao Free Trade Zone。1992年9月,報刊上登出了保稅區「三個自由」的特殊政策,儘管爭議不斷,最後浦東還是堅持住了,而中國其他保稅區也紛紛將英文翻譯成了「Free Trade Zone」。
外高橋保稅區一經設立,就是開放度最高、自由貿易功能最強的保稅區。30年來,外高橋率先實施「引進來」,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1992年,伊藤忠商社提出了在外高橋設立貿易公司的想法,之前上海從未審批過第三產業的外資貿易公司,經過外高橋、上海市、經貿部的共同努力,上海伊藤忠商事有限公司成功落戶外高橋保稅區,成為全國第一家外商獨資貿易企業,此舉也為後來外資貿易公司進入中國打開了大門。
外高橋保稅區管委會成立後,社會各方投資熱情火爆、投資接待如同醫院門診,申辦項目海潮般湧入。當時,申辦外商投資項目要經歷項目建議書申報和批文,可行性報告、章程、合同申報和批文,申領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申領工商營業執照等六個步驟,一個過程走下來,少則一個月、多則三個月。
1992年12月外高橋管委會進區辦公。
1995年12月外高橋管委會辦公大樓開工儀式。
為了滿足客戶需求,提升審批速度,經貿處研究設計出《外高橋保稅區投資申請表》代替項目建議書、可行性報告;又同步推出規範合同、章程,投資者只需籤名蓋章認可。申請表推出以後大大簡化了文字內容、審批程序、申辦時間,3天即可取得批文、一周內取得批准證書。《投資申請表》就是一種加快辦事效率、簡化審批程序的措施,其中經營範圍「規定了只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就是負面清單的早期自主探索。
從保稅區時代到綜合保稅區時代,從上海自貿試驗區時代,再到上海自貿試驗區擴區後的保稅區域時代,30年來,外高橋這片區域探索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歇。從率先創新保稅貨物空運直通式、分送集報等海關監管方式,到率先試點境外投資備案管理模式、探索擴大對外開放領域等,這片區域貿易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專業服務平臺功能不斷優化,總部經濟功能複合進程不斷加快,新興經濟業態發展不斷提速。
歷經風雨飄搖,危機後重新出發
外高橋被稱為「離世界最近的地方」。正因為離世界最近,這裡也是最早感知世界冷暖的地方。
2007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並最終引發了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由於當時外高橋保稅區的企業大多從事面向國際市場的進出口及加工業務,外高橋成為了當時金融危機的重災區。2008年底至2009年初,外高橋保稅區到處一片蕭條,進出口量、工業產值等均處於最低潮。「搬遷關閉、停產減員的消息不斷傳來,保稅區一年的勞資糾紛達到500多件。」外高橋集團董事長劉宏回憶。
為了幫助困境中的企業渡過難關,集團對部分經營困難的企業採取降低租金或延遲交納租金的措施。保稅區管理局推出了企業貸款貼息等財政扶持政策,幫助符合申請要求的企業進行貸款融資,給企業發展提供了動力。外高橋保稅海關也開始接納企業從事保稅延展業務的申請,支持鼓勵企業拓展國內市場。保稅區與企業「抱團取暖」,共渡難關。
金融危機期間,外高橋還碰到了一件大事。在全球經濟形勢的壓力下,英特爾公司調整了在華戰略布局,在2009年2月宣布擬將外高橋保稅區的封裝測試業務全部整合至成都。接到這突如其來的消息後,外高橋保稅區管委會和外高橋集團股份緊急尋找對策,配合英特爾公司相關工作,幫助英特爾工廠解決了免稅生產設備報關等難題。正是這種一如既往的服務和熱情,感動了英特爾,最終把公司的貿易部分繼續留在外高橋。直至今日,英特爾貿易公司一直在外高橋穩步發展。2019年,英特爾貿易公司在外高橋保稅區的銷售額達到2億元人民幣。
「金融危機的寒冬過後,促使我們去正視保稅區的一些短處。」劉宏說,「2008年以前,保稅區企業更多是研發和銷售『兩頭在外』,2008年以後,我們開始研究『微笑曲線』的兩頭,把企業的研發和銷售儘量留在保稅區,利用浦東的先行先試,使保稅區的效應發揮得淋漓盡致。」為了適應跨國公司的戰略重組,外高橋推出了亞太運營商計劃,目的是把有條件的區內企業培育成為集團總部全球供應鏈的亞太區樞紐。
今日繁忙的外高橋港區。
「三十年一路走來,外高橋經歷了不少風風雨雨,2008年金融危機只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次。而相比起2008年,今年的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對經濟、社會、文化等影響會更深入,也更考驗保稅區危中尋機的能力。」劉宏說,「目前改革開放已到了深水區,不僅是解決眼前危機,更應在危機中看清改革開放的深層次問題,認清未來改革的方向。外高橋保稅區的成立是時代的產物,我們也始終因時而動、因勢而變。」
改革創新集成,服務「兩個循環」
今年5月,在「五五購物節」的刺激下,上海市中心的各大商場經歷了一場購物狂潮。而在離市區20多公裡之外,位於福特西三路77號9幢的外高橋進口化妝品公共保稅倉庫,每天從早到晚都在忙碌地運轉著。化妝品市場銷售越火爆,保稅倉庫的工作就越忙。自上海購物節以來,這個倉庫每天進出車次20多輛,每個月進出100個標準貨櫃,從倉庫發往上海各地銷售櫃檯的化妝品數量達到一個月800萬件,較往年同比增長了80%。
外高橋化妝品公共保稅倉。黃尖尖 攝
化妝品進入港口以後,貼標和套裝組配等環節需要在保稅的狀態下完成。公共保稅倉就像一個集散地,讓眾多化妝品品牌從上海入境後,有了一個可供集散的公共空間。「公共保稅倉庫從今年2月初就復工了,同一時間接到了30多個化妝品品牌的單子,最高峰同時有100多人在一個庫裡貼標。」保稅倉負責人陳培剛說,「這麼多品牌都願意從上海進口,除了看中公共保稅倉庫降低了成本以外,更重要的是這裡有滿足化妝品進口的全流程增值服務。」
倉庫工作人員在給進口化妝品貼標。 黃尖尖 攝
讓進口化妝品從國際貨源地進入國內市場,讓供需實現對接的背後,得益於上海這些年的貿易便利化改革。
位於外高橋保稅區4號門附近,在碼頭與倉庫之間,佔地2300平方米的上海外高橋國際化妝品展示交易中心體驗館就像一個化妝品的「大世界」,集合了來自全球各地的2000多種進口化妝品牌。2017年,上海在全國率先試行非特殊用途化妝品進口「審批改備案」改革,讓一支進口口紅進入國內市場的時間從5個月縮短到了5天,為化妝品進口打開了一扇方便之門。但進入國門只是第一步,化妝品進來以後如何能更快速地流通和銷售,還需完善全產業鏈的服務。
改革進入深水區,單個點位的突破往往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整合各種資源,在關乎產業鏈發展的各個環節實施集成改革,已經成為各方共識。
從「一支口紅」的單點突破延伸到全產業鏈布局,3年來,外高橋建立了公共保稅倉庫,填補了非特化妝品備案改革以後的公共服務缺口。「公共倉庫的服務覆蓋了商品從港區到綜保區再到市場銷售的所有環節。」上海外高橋國際貿易營運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逸峰說,貨物進入港口以後,保稅倉負責與船公司聯繫,安排運輸車運到保稅倉,進行分揀核對,提供貼標、組套、增加外包裝等增值服務,進行分類監管,最後負責物流配送上門。高效的服務不僅僅解決了進口商品的倉儲問題,更打通了前端和後端的流通環節,容納多項改革創新功能,適應在線新經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