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塞爾維亞總統公開說「只有中國可以幫我們」就圈了不少粉。
昨天下午,塞爾維亞駐華大使館開通微博官方帳號後,立刻就吸引了24萬的粉絲關注。而它發出的第一條消息的評論區也被中國網友的熱情填滿。
有網友友情提示接下來你要做的事:1.微博認證,2.放上二維碼,3.把愛和物資帶回家。
但也有細心的網友發現,塞爾維亞駐華大使館在官方微博簡介裡填的生日是1955年1月1日。巧了,中國就是在塞爾維亞時間1955年1月1日(北京時間1955年1月2日)與塞爾維亞的前身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建交的。
如此有心的簡介,不只是因為65年的交情,更因為中國與塞爾維亞稱得上是「過命的兄弟」。
「啊,朋友再見!」
「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熟悉的旋律,親切的歌詞,這是一首暴露年齡的歌曲。上世紀70年代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譯製這部南斯拉夫影片《橋》,讓這首義大利民歌《Bella Ciao》傳唱至今,成為一代人心中不可磨滅的記憶。讓人熱血沸騰的南斯拉夫影片還《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黑名單上的人》……
電影《橋》劇照
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海報
這些電影和歌曲見證了中塞兩國的夥伴關係,也是兩國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共同回憶。
上世紀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邊戰場上有奮起的中國人民,從當時中國的進步報刊上了解到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是「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模範」,敬仰「強人」狄托。西邊戰場則有英勇的南斯拉夫人民,遊擊隊員津津有味地讀著《中國遊擊隊的萬裡長徵》和《中國青年的鬥爭》。
最終,在結束了東西戰場的戰事後,一個全新的中國和一個全新的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一切向前看」
「我們談得很好,達成了共同的諒解,就是過去的事情都不談了,一切向前看。」在後來與南斯拉夫客人聊起1977年時任南斯拉夫聯邦總統的狄托訪華時,鄧小平曾這樣說道。
狄托訪華
鄧小平的這一評價足以說明中國與南斯拉夫曾一度交惡到怎樣的地步,也用歷史證明只有歷經風霜雨露才能結出更甜美的果實。
新中國成立之初,由於南斯拉夫與前蘇聯、東歐多國關係緊張,中南建交只得暫時擱置。不過,南斯拉夫不僅對中國表示理解,還多次在國際舞臺上公開為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站臺。直到後來前蘇聯的內政外交「解凍」,被「雪藏」了多年的中南關係才終於在1955年1月2日「官宣」,正式建交成了「拜把兄弟」。
但友好的關係持續了不到4年,兩國兩黨又由於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加劇而一度交惡長達10年,互相批評指責,大使級關係降為代辦級……
但無論面前是怎樣的困境,中國與南斯拉夫似乎總是能找到衝破歷史羈絆的出路。
狄托攀登長城
在1977年的那次訪問中,已85歲高齡的狄托主動要求瞻仰當時尚未對外開放的毛主席紀念堂,興致勃勃地遊覽長城,在西湖劉莊住地與大家同唱南斯拉夫遊擊隊老歌……在他看來,那是一次「沒法用語言來形容」「超乎預料」「將永遠銘記心中的偉大經歷」。
鐵桿兄弟
1977年,狄托帶來中國的不只是橄欖枝,還有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經驗。
在狄托的帶領下,率先進行改革開放的南斯拉夫一度經濟發展勢頭迅猛,成了迫切想要取經、發展經濟的中國代表團考察學習的主要對象國。那裡實行的企業「勞動者自治」「社會所有制」「社會主義自治制度」,以及農業、企業管理,為中國後來的改革開放提供了諸多有價值的參照。
後來的日子裡,我們見證了南斯拉夫解體,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的組建,南聯盟更名為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直到現在的塞爾維亞共和國。
而更讓中國與塞爾維亞人世代難忘的莫過於1999年5月7日。
就在那一天,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向位于貝爾格萊德的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投擲的數枚飛彈,導致新華社記者邵雲環、《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和夫人朱穎被炸身亡。這段共同的悲憤記憶讓我們從發展經濟的夥伴又升華成了「過命的兄弟」。正如塞爾維亞第一副總理兼外長達契奇所說,當年北約轟炸南聯盟時,是中國朋友依舊堅守在貝爾格勒。
經過時間與鮮血考驗,這對有著「鋼鐵般友誼」的真朋友更是一次又一次在涉及國家主權及領土完整的問題上尊重和支持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
無畏的「接盤俠」
近些年來,在快車道上奔跑的中國也沒有忘記這個中東歐巴爾幹地區的「鐵桿」夥伴。
2009年,宣布建立戰略夥伴關係;2013年,籤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塞爾維亞共和國關於深化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2016年,兩國關係升級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還有「一帶一路」「17+1」的加持,也為塞爾維亞當地人帶去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和便利。
曾有著「塞爾維亞驕傲」美譽,卻又一度陷入困境的斯梅代雷沃鋼鐵廠或許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斯梅代雷沃鋼鐵廠,工人們再也不用擔心鋼鐵廠不開工了。
上世紀90年代末,斯梅代雷沃鋼鐵廠這家百年老廠經歷了最一段艱難的日子,而花了3300萬美元收購廠子的美國公司卻又沒能扭轉企業的虧損狀況,用1美元甩了這個「包袱」,但留下了數千員工面臨失業的困境。一度,早起後瞅一眼鋼鐵廠的煙囪是不是還冒煙成了為生活犯愁的當地人無奈的「習慣」。
2016年,儘管有人等著看會是誰接這個爛攤子,但來自中國的河鋼集團還是義無反顧地做了「接盤俠」,不僅保住了大傢伙兒的工作,還將先進的生產工藝引入工廠,將每月的天然氣消耗量砍半,省下大約100萬歐元的生產成本。
廠子活了,工廠所在的斯梅代雷沃市以及周邊地區也跟著發展起來,斯梅代雷沃鋼鐵廠重新奪回了「塞爾維亞驕傲」的榮光,而當地人也終於不用再每日為工廠還能不能開工而操心了。
困境中伸援手
經濟逐漸跟上節奏的塞爾維亞,也總會在中國最困難的時候第一時間伸出援手。稍遠些有2008年中國汶川特大地震災難他們提供了大量救災物資;稍近一些,則是中國暴發新冠肺炎疫情後的2月26日,塞爾維亞外長達契奇無懼疫情風險、第一個來華,以及塞爾維亞當地媒體上紅色醒目的大標題「全世界欠武漢人民一聲感謝」。
如今,塞爾維亞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83例,當地醫護人員已經筋疲力盡。然而,面對希望加入其中的塞爾維亞,自顧不暇的歐盟更是以塞爾維亞是非歐盟國家為由,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架勢,限制對其出口急需的醫療設備和材料。
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
看破歐洲團結童話的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只得致信中國尋求援助。
15日晚,來自中國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送到了,而這也是塞爾維亞收到的第一批來自國外的疫情防控物資援助。
如今,中國網友們也催著塞爾維亞駐華大使館趕緊在微博上放出二維碼、接受物資:「我要給塞爾維亞兄弟們打錢!」「當天能買到的口罩、護目鏡給你們送過去了,快遞小哥說放門衛室了,麻煩查收。加油!」……
「這是第一次見到全民吵著要打錢的。」有人感嘆道。如果有人問起為什麼,因為曾飽經磨難、奮起抗爭,相似的境遇讓我們走到了一起,也正如塞爾維亞的那句俗語「朋友是時間的果實」。
(文中圖片GJ、網絡綜合)
撰稿 深海三文魚
責編 杜雨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