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已經有一段日子了,家長群裡經常活躍著一些家長談論孩子在校的情況,其中孩子在校用餐是家長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
「孩子最近說不想去幼兒園,不喜歡吃學校的飯。老師說她每天的午餐幾乎沒有吃,問她原因也不說。」
「我兒子說學校的飯很難吃,每天放學回家像只餓狼似的找東西吃,看他的樣子真心疼。」
「我女兒說學校的便當是涼的,蕃茄一股酸臭味,她根本吃不下。」
看著家長群裡的這些聊天信息,父母很擔心、心痛。
上個月,江蘇無錫江陰市某小學午餐問題的文章引熱議,學校總務處主任一年多貪汙學生夥食費131萬元,相當於每餐8.5元標準的午餐被剋扣5元,從報導圖片看到孩子每天的午餐都是一些清湯寡水。
家長和網友氣憤不已,孩子正在長身體,需要營養的時候,某些人卻如此黑心,做出傷天害理,對祖國的花朵昧良心的事情。
除了餐飲貪腐,餐飲衛生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今年6月份,河南虞城某學校,一百多個學生集體食物中毒,學生用餐不久後,手捂肚子,表情痛苦,醫院急診室爆滿了就醫的孩子,原因是供餐公司的炒麵出現問題。
學校夥食問題似乎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了,從幼兒園,到大學,成了家長最關心和熱議的話題。家長為了孩子的營養和健康,大部分都能接受價格上調,只要求學校注重配餐的的營養成分,適當滿足孩子的口味,同時多一些花樣和種類,以增強食慾。
在這方面,日本的學生餐似乎值得我們學習。
有一部視頻《日本的學校午餐》爆紅網絡,他們教育中有一些方式讓人深思。
1. 用餐的儀式感。孩子的午餐非常精緻,便當裡主食、主菜、配菜、湯、牛奶,擺放有序,看上去非常有食慾。每天的食物由班級的值日生領取,同時向廚師鞠躬:「我們是X年X班的學生,謝謝給我們烹製美味的食物。」
2. 感恩。每所學校都有小農場,學生親自播種耕種,感受食物從無到有的過程,真正體驗「粒粒皆辛苦「的含義。老師在用餐前會跟孩子講解當天食物的來源:「今天六年級同學為我們種了土豆,明年三月輪到我,7月就能吃到我們自己種的土豆了!」孩子們聽了興奮且倍受鼓舞。
3. 營養。學校會展示當天用餐的營養成分表,了解不同食物的營養價值,做到不挑食。
4. 環保。孩子每天自帶桌布、餐盒、勺筷。吃完飯後收拾牛奶盒、餐盤,打掃桌面、擦地。
孩子在這種氛圍中,會愛上學校的午餐,整個進餐的過程,孩子不僅參與製作,體會樂趣,也學會珍惜糧食,感恩他人,不給地球添負擔。
國內很多學校給孩子提供的午餐參差不齊,特別是有些偏遠地區的學校,別說色香味,可能連基本的營養衛生都難以保障。所以很多孩子覺得學校的飯菜太難吃,少吃或不吃。但孩子長期不吃午飯,或吃不好午飯,可能會引起血糖過低,腦意識活動障礙,對消化系統也會有嚴重的危害。
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予以引導。
1. 關注了解是否是身體原因。如消化不良、積食、缺乏微量元素、腸胃問題等,在醫生的建議下給予孩子食療,或推拿等。
2. 加強運動。運動能消耗孩子的體能,促進消化,刺激孩子的食慾。
3. 嚴格控制零食。想要孩子胃口好,拒絕零食很重要,特別是飯前的一個小時,最好不要給孩子吃任何的零食。
4. 多與老師溝通,多鼓勵孩子。了解學校和家庭飲食習慣的差異,將孩子的意見反饋給學校,與其它家長一起和學校或老師溝通,請老師以鼓勵和表揚的方式教育孩子。同時在家循序讓孩子改善飲食習慣。
5. 感恩教育。帶孩子參加一些採摘、農家樂活動,體驗食物從無到有的過程,心理上學會珍惜一粥一飯。
孩子的成長需要全社會的關心。作為一名學生家長,很興奮今天看到教育部發出方案,明確要求學校食堂改進菜品口味、改進烹飪工藝、實行拼菜和自助等供餐制度,還要求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開展種植養殖體驗,讓學生切身感受食物的來之不易。
真心希望接下來學校有效地改革創新,讓這個好政策執行下去,給每個孩子提供一份健康無價的學生餐。大家怎麼看呢?歡迎留言交流。
我是心理諮詢師佛系麻麻,陪您建立幸福親密關係的家庭教育。關注我,育兒及家庭困惑歡迎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