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總把新桃換舊符

2020-12-18 環球網

除夕

除夕,俗稱「年三十兒」。「除」,以新易舊曰除,即交替之意;「夕」,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除夕」即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之意。

除夕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自古傳承著祭祀神祖、「守歲」、「壓歲」、吃年夜飯、包餃子等習俗。

「守歲」,就是指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夕」。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夕」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夕」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夕」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年最後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除夕」民俗

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這是何等的幸福。

貼春聯

春聯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壓歲錢

在古代過年的「錢年俗」中,「壓歲錢」是最重要的一種。壓歲錢又寫作「押歲錢」,還有「拜錢」、「歲錢」、「新年歲」、「分歲錢」、「守歲錢」等多種叫法。古人是這樣定義的:在過年時「贈小兒錢,曰壓歲錢」。

這種概念的「壓歲錢」,也是最為流行的說法。壓歲錢的產生與古人對錢幣功能的崇拜有直接關係,古人認為,凡錢都有「厭勝」功能,能闢邪趨吉,保健康平安,壓歲錢的民俗學功能,最初就是「厭勝」。

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壓歲錢」中條稱:「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這個說法,反映的就是「壓歲錢」的本義。在同一詞條中,富察敦崇又稱,「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

如何給小孩子壓歲錢?通行的是小孩給長輩磕頭拜年後,長輩就會遞過準備好的壓歲錢。其實,清代最講究的是將錢用紅線串起來,放在孩子睡覺的房間。據清蔡雲《吳歈百詠》記載,當年的杭州「除夜將睡,以錢置小兒女枕邊,名『壓歲錢』。」

燃爆竹 掛燈籠

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祭祖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

我國部分地區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託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除夕的禁忌

1、忌倒汙水、倒垃圾

據說,隨意亂倒汙水、垃圾,亂丟雜物,隨地便溺的話,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的話,就會降禍到人。

2、進餐忌諱有人來串門

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3、忌過早睡覺

守歲,其實就是在除夕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守歲」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後一天。

4、不能動「魚」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5、燈長開不關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關燈。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不論是否守歲,屋裡的燈都不要關,要徹夜不滅,寓意來年前途光明。

6、吃餃子不能說話

到晚上11點左右,開始下餃子。第一鍋餃子出鍋之後,卻不能吃。餃子一出鍋,還是和小年夜一樣,先得擺供臺。與此同時,由長房長孫挑鞭,次子點火,在自家的大門外燃放爆竹。一掛鞭放完,全家進門,按照大小依次給長輩磕頭,然後開始吃餃子。吃餃子的時候不許說話,不許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經吃完了也不能隨便站起來離開。

7、忌開箱櫃

不少地方講究從除夕這天的太陽落山到第二天春節太陽升起之前,忌開箱櫃,以守住財物。

8、忌吃藥

正在服藥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暫時停藥,家裡年前煎過的藥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據說這樣才有利於來年的身體健康。

9、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10、不可說不敬之語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髒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黴。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說「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說「沒有了」……這些吉利話是 人們的「除夕功課」。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殺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惡聲謾語,忌隨地便溺,忌潑汙水、燈油於地等。甚至還有不能大小便的說法,但是人有三急,所以為了來年交好運,能做到的還是儘量去做吧。

一年又一年,春華秋實,四季安好,

一年又一年,風花雪月,終生相守。

除夕,又一年的開始

此時,你我,笑迎新歲

十年後你將有五套房!你可能不想要!

欲了解詳情請長按下方二維碼

關注「中金在線」微信號:cnfol-com

來源:國粹與生活藝術、央視新聞、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宋雅寧

支持我們請點讚或使用評論功能↓↓↓

相關焦點

  • 爆竹聲中一歲除,總把新桃換舊符,貼萬年紅,喜迎新年!
    爆竹聲中一歲除,總把新桃換舊符,貼萬年紅,喜迎新年!大家好,歡迎大家閱讀小編的文章,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歷史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喜歡的朋友記得轉發評論哦!如果大家想看什麼文章,也可以給小編留言哦!比心~!
  • 爆竹聲中一歲除 總把新桃換舊符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每當春節來臨、正月初一之際,家家戶戶都忙著點燃爆竹,喝著屠蘇酒,摘下門上的舊符,換上新的桃符,這是舊時過年時最典型的喜慶場景,展現了一幅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民間風俗畫卷。
  • 春節詩詞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春節詩詞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 [ 宋 ]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春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曾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其中「新桃」和「舊符」指的是同一個東西,即桃符,也就是現在的春聯。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作用,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將「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或者畫像刻在桃木板上,並懸掛或鑲嵌在門板上,意在祈福避禍。
  • 元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 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村中的各個角落裡響起了爆竹聲,小孩子們在自家門口玩耍,大人們則忙著新桃換舊符,迎接新一年的到來。過了三十是初一,一大早,嘉定名士唐時升端坐家中,而遠邇學子相繼趕到唐家,一起討論詩詞,向老師拜年。老人不在乎來客的富貴與貧寒,只拿出自家所種的菜做成了賀年羹,讓他們品嘗著這個最樸素的味道。
  • 北宋宰相最經典的一首詩,描寫春節,辭舊迎新,爆竹聲中一歲除
    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爆竹聲中一歲除,千古佳句,形象生動,道出了春節的喜慶氣氛和熱鬧場面。炮竹聲聲,火樹銀花,男女老幼,歡聲笑語,辭舊迎新,共賀佳節。總把新桃換舊符。每戶人家都帖上了新桃,換去了舊符,辭舊迎新,避邪納福,祝賀佳節。這首詩,語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動。描寫了歡度春節的熱鬧場面,字裡行間滲透著喜慶氣氛。寓意詩人對百姓生活美好祝福的思想感情。
  • 【春在千門萬戶中】之四:新桃為何換舊符
    ●汪金友  要說流傳最廣的過年詩句,莫過於南宋詩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古往今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元日」,是指正月初一;「一歲除」,是說一年過去;「屠蘇」是指屠蘇酒。
  •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從北京到我的家鄉,坐火車需要9個小時半,然後再轉一趟汽車,火車只有早上7點多一趟。
  • 壽星桃盆景:總把新桃換舊符
    壽星桃盆景:總把新桃換舊符花木君《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一首關於春節的著名詩詞,描述的宋代百姓過年時的習俗,燃放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一派歡樂景象,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 【鄒魯融媒好聲音·啟航2021】總把新桃換舊符
    鄒魯融媒好聲音·啟航2021 總把新桃換舊符 朗誦 王娜 鄒城市融媒體中心主持人 散文《新年的夢想》節選 早先讀宋朝〔北宋〕王安石的《元日》詩,總有些不甚明白
  • 總把新桃換舊符 看看古代詩人們是怎麼過年的
    《元日》年代:宋 作者: 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除夜雪》年代:宋 作者: 陸遊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 我拍我的年|總把新桃換舊符 就是我家的年味
    齊魯網2月9日訊 新春佳節是每個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
  • 慶元旦兒童畫: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二零一四年的最後一天,我們準備迎接二零一五年的第一天。舊年過去新年來,我們告別二零一四的不愉快,迎接二零一五的快樂。
  • 178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但是「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事情總有大白於天下的那一天,到那時,很多事情都會水落石出,何必糾結於一時呢?再者,我曾經給一位朋友說過,如果你心中沒有力量和信心,即使青燈告訴你你想要的答案,你也會極不自信的問我:這是真的嗎?你怎麼知道的?沒有騙我吧?你捫心自問,是不是會如青燈所講。
  • 【春節習俗知多少】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除夕
    【春節習俗知多少】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除夕 2020-01-24 0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賀新春·尋年味】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的《元日》,可謂膾炙人口:「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桃符即新年之際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張掛於門首,壓邪驅鬼。演變到後來,就成為了春聯。
  • 元旦,一元復始的寄託中,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改歲宜新,應時納?從今諸事願、勝如舊。人生強健,喜一年入手。休辭最後餘、酴酥酒。真是滿滿的儀式感,比起今人的吃大餐、看電影、購物閒逛或者旅遊來,爆竹歡慶、香湯沐浴、高燒銀燭、喝酴酥酒……似乎就格外地淵源悠長、富有餘味。酴酥酒,應該就是屠蘇酒,古代春節時飲用的酒,又名歲酒。
  • 總把新桃換舊符 履端開筆說年詩
    此時說詩,很容易想到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寫得通俗易懂,每逢元日,人們常會念誦此詩,至今已近九百年。  元正首祚,除舊迎新,不管新鬼舊鬼有無替換,反正桃符必換,歲歲故然。《歲典術》說「桃者五木之精也,今之作桃符著門上,壓邪氣,此仙術也」。
  • 新桃換舊符的意思是什麼 新桃換舊符指的是螞蟻莊園[多圖]
    螞蟻莊園新桃換舊符的意思指的是什麼東西?新桃跟舊符在我國流傳了幾千了,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後來經過慢慢的發展,成為了歷史文化。下面就為大家詳細的解答一下新桃跟舊符的相關內容。螞蟻莊園今日答案最新匯總螞蟻莊園今日答案1.1
  • 古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裡的桃符是什麼的原始形式...
    18183首頁 支付寶 古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裡的桃符是什麼的原始形式 螞蟻莊園2月14日答案 古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裡的桃符是什麼的原始形式 螞蟻莊園2月14日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