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我們大多數人都很擅長撒謊。在同陌生人、同事乃至親友的交往中,小謊小騙並不罕見。人們一邊自己不誠實,一邊又希望他人值得信賴,諷刺的是,兩者結合起來形成更微妙的情況。撒謊存在於人類的本性之中,說「人性本詐」並不誇張。
(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中展示的測謊儀。圖: Dan Winters)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譯者|孫文文
誠實或許是最好的為人處事策略,但詭計和不誠實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1989年秋天開學季,普林斯頓大學迎來一位名叫阿萊西·山塔納(Alexi Santana)的新生,他特殊的經歷很快吸引了所有人的好奇。
山塔納幾乎沒有接受過任何正規的學校教育。他在猶他州的原野上度過自己的少年時代,放牧之餘自學哲學。他還熱衷跑步,在莫哈韋沙漠把自己訓練成了一位長跑健將。
憑藉與眾不同的成長經歷,山塔納很快成了校園裡的明星人物。他在學業上的表現同樣突出,幾乎每門課程都得A。沉默寡言的性格加上不尋常的背景,給他增添了神秘的吸引力。一位室友問阿萊西為何他的床總是那麼整潔,對方回答因為他一直睡地板。這個答案令人哭笑不得又完全符合邏輯:常年在野外露宿的人當然不需要床。
(兒童能夠無師自通地學會撒謊。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李康(Kang Lee)發現現在的小孩子比他們年幼時更精於撒謊。圖為研究者使用功能近紅外光譜成像技術(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對一位9歲兒童進行測謊。圖:Dan Winters)
(李康表示,撒謊是孩子心智正常發育的標誌,不撒謊的孩子反而有問題。)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山塔納是個大騙子,他那些所謂的傳奇經歷全是謊言。就在他進入大學第二年,一名女子認出六年前她在加州一所高中見過這個人,那時候他名字還叫傑伊·亨茨曼(Jay Huntsman)。真相是,這位神秘人物顯然是說謊慣犯,即便亨茨曼也不是他的真名。普林斯頓校方最終獲悉,山塔納的真名叫詹姆斯·霍格(James Hogue),時年31歲,曾因盜竊罪入獄服刑。謊言敗露後,霍格難免再進宮的命運。
之後,霍格又因盜竊數次被抓。最後一次被捕時,他試圖用假身份金蟬脫殼。
像霍格這樣的江洋大騙並不少見。他們言辭精巧,熟諳人們心理,令人防不勝防。有人以大規模欺騙獲取非法財富——比如臭名昭著的金融家伯納德·麥道夫(Bernard L. Madoff)精心設局,從投資者那裡騙錢數十億,最終他所導演的史上最大「龐氏騙局」破滅,自己也身陷囹圄。經濟領域之外,政治家也慣於行騙,比如當著名的水門事件被曝光後,尼克森信誓旦旦謊稱自己與醜聞無關。另一位美國總統柯林頓那句「I did not have sexual relations with that woman.」亦成為撒謊心理學上的經典案例。
有時人們會通過撒謊來誇大自己的形象,川普宣稱自己總統就職典參與人數超過其前任歐巴馬,背後可能就是這一動機。也有人用謊言掩飾自己的醜事,美國遊泳運動員瑞恩·洛克特(Ryan Lochte)在2016年夏季奧運會上稱自己在加油站遭人持槍搶劫,但是巴西當局隨後調閱閉路電視監控視頻時發現,搶劫一事純屬捏造,真相是洛克特和隊友酒後破壞公物,遭到加油站持槍警衛上前詢問,並要求他們賠償損失。即便在以追求真理為己任的學術界也不乏借騙術沽名釣譽的行為。德國物理學家揚·舍恩(Jan Hendrik Schön) 在多篇論文中偽造數據,謊稱在「分子電晶體」上取得突破。
這些人聰明反被聰明誤,本想愚弄他人,最後自食惡果。撒謊固然可惡,但撒謊者卻並非愚蠢。騙子、冒名頂替者和說瞎話不眨眼的政治家的行為只是不誠實的極端表現,事實上,撒謊這一行為根植於人性之中,已存在了億萬年之久。
事實證明,我們大多數人都很擅長撒謊。在同陌生人、同事乃至親友的交往中,小謊小騙並不罕見。人們一邊自己不誠實,一邊又希望他人值得信賴,諷刺的是,兩者結合起來形成更微妙的情況。撒謊存在於人類的本性之中,說「人性本詐」並不誇張。
(馬克·蘭迪斯(Mark Landis)在早年試圖做一個商業藝術家的嘗試以失敗告終。後來他花30年事件模仿大師作品,將這些仿作捐贈給藝術博物館並獲得聲譽和尊重。蘭迪斯在此過程中一直自我感覺良好,很享受出名的感覺。後來事情曝光,他對自己不誠實的做法感到慚愧。蘭迪斯被戲稱為最慷慨的贗品畫家。圖為蘭迪斯模仿William Matthew Prior的作品。圖:Dan Winters)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心理學家貝拉·德保羅(Bella DePaulo)首先對謊言在人類社會中的普遍性進行研究。在20年前的一項研究中,德保羅邀請147名研究對象記錄自己在一周中撒謊的次數。結果發現,研究對象平均每天撒謊一到兩次。這些日常謊言大部分是無害的,其目的無非是掩飾自己的缺點或照顧別人的感受。有些謊言是為自己不當行為尋找藉口——一人忘了丟垃圾,謊稱不知道該把垃圾丟到哪裡。還有的則是偽造身份以獲得便利。這些日常謊言或許無傷大雅,但德保羅後續的研究顯示,大多數普通人都有過更嚴重的撒謊和造假行為,比如對配偶隱瞞婚外情,或者在大學申請書上造假。
(雅各·霍爾(Jacob Hall)在西維吉尼亞的撒謊大賽中獲得冠軍,並得到了象徵最高榮譽的一把金鏟。霍爾是一名紡紗工,他坦言撒謊讓無聊的生活變得有趣。圖:Dan Winters)
人類物種應該普遍擁有彼此欺騙的天賦,這並非什麼出乎意料的事。研究人員推測,可能在語言誕生後不久,撒謊這一技巧就緊隨而至了。畢竟耍耍嘴皮子就能操縱其他人的行為,懂得撒謊的個體在資源和伴侶的競爭方面更有優勢。本質上來講,人類撒謊與動物界的巧妙偽裝並無不同,同為個體提供進化優勢。哈佛大學倫理學家說:「同其他獲得權利的方法相比,撒謊是最容易的。要想把別人的錢揣到自己的口袋裡,略施騙術比暴力搶劫划算多了。」
意思等於說,撒謊是聰明人的行徑。
撒謊被認為是一個根深蒂固的人格特質,社會科學和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者試圖探明人類行為的本質和基礎。我們如何學會撒謊?又是什麼時候學會的呢?什麼是不誠實的心理和神經生物學基礎?大多數人對撒謊的底線在哪裡?研究者發現,即便有些謊言很蹩腳,一眼就能看出破綻,但還是有人上鉤。在社交媒體時代,我們欺騙別人和被別人騙的心理攻防戰愈加頻繁和複雜。真假虛實之間的界限越來越難分清。
(實話實說毫不費力,但撒謊需要技巧和靈活的思維。撒謊就如走路和說話一樣是心智發展的一部分。兒童在2-5歲之間學會撒謊,當他們在青春期嘗試獨立時撒謊更多。)
(不同年齡段的人在一日之內撒謊次數對比。青春期的孩子撒謊尤其多。)
國家地理的作者Yudhijit Bhattacharjee回憶了自己小時候一次撒謊經歷。作者還在上三年級時,一位同學帶來一組賽車貼紙在小夥伴面前炫耀。作者被迷住了,於是在體育課時藉故留在教室,趁沒人偷偷將閃閃發光的貼紙從同學書包轉移到自己書包裡。等大家都回來,作者的心跳加快,唯恐自己做壞事被發現。為了擺脫嫌疑,他主動告訴老師有兩個騎摩託車的混混跑來教室翻東西,偷了同學的貼紙。正如你所預料的那樣,這個天真的謊言沒能經得起最輕微的審問,內心難安的作者最終歸還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騙人的小孩也會被人騙。小學六年級時,一位夥伴告訴作者他家有一輛飛行汽車,能開著環遊世界。信以為真的作者跑回家要父母準備遠行便當,儘管被哥哥嘲笑了一通,作者仍不相信自己被騙了。最後還是朋友的父親出面澄清所謂飛行汽車真的只是兒子在吹牛。
類似的故事在小學生中再平常不過。就如同學習走路和說話一樣,學會撒謊也是心智發展的一個裡程碑。儘管父母常對小孩子學會撒謊感到驚訝和不安——再也不是那個純真善良的乖寶寶了——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李康確認為,小孩子學會撒謊應該讓大人感到安心才是,學會撒謊標誌著孩子認知成長的進步。
李康和他的同事通過簡單的實驗研究兒童的撒謊行為。實驗人員和小孩子玩聽聲猜物的遊戲,有屏風擋在孩子和道具之間。最初的道具很簡單,犬吠聲對應小狗,喵喵聲對應小貓,孩子們很容易猜出答案。然後聲音線索和道具之間的聯繫開始不那麼明顯,比如聽聲音是一段鋼琴曲,結果卻是一輛小汽車。就在兒童摸不著頭腦的時候,實驗人員離開房間,叮囑兒童不要偷看道具。藉機離開當然是實驗安排的一部分,房間裡有攝像頭記錄孩子們的舉動。片刻之後,實驗人員回到房間,繼續玩剛才的遊戲,並問孩子:「你該不會偷看了吧?」
(弗蘭克·阿爾巴內(Frank Abagnale)現在是一位擁有極高聲望的安全顧問,但他早年的經歷卻並不光彩。16歲離開家鄉,自學各種騙術混跡於社會。「得有創造力才能活下去。但終生都在為做過的事後悔。」阿爾巴內曾偽裝成飛行員、兒科醫生和擁有哈佛法學學位的律師。2002年,他的傳奇經歷被改編成電影《貓鼠遊戲》,萊昂納多和湯姆·漢克斯上演精彩的智商對決。圖:Dan Winters)
監控影像顯示,大多數孩子都無法控制自己偷看的欲望。偷看又撒謊的比例與兒童的年齡有關。兩歲的孩子只有30%是不誠實的。三歲兒童撒謊的比例達到50%。在8歲的孩子中,有80%的孩子偷看後又撒謊掩飾自己的行為。
年齡越大,撒謊技巧越高超。兩三歲的孩子在偷看後會直接興奮地說出答案,絲毫不會意識到這會暴露他/她偷看的行為。而七八歲的兒童則會故意先用幾個錯誤的答案做幌子,假裝一番思考後再說出正確答案。
五六歲孩子的表現介於前兩者之間。在其中一個實驗中,研究者使用歐美兒童熟知的恐龍班尼做道具,一位事先已偷看答案——又謊稱自己沒有偷看——的兒童請求在回答之前先用手摸感受一下道具。得到許可後,小姑娘閉上眼睛,將手伸到遮布下面。「啊,我知道這是恐龍班尼。」她說。
「你怎麼知道的?」實驗人員反問她。
「因為它摸上去是紫色的。」
五六歲的孩子已懂得掩飾和偽裝,但技巧不如年長的孩子成熟。
掩飾技巧的複雜程度實際上體現了兒童換位思考的能力。「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縮寫ToM)告訴我們,人們用同樣的方式感知他人信念、意圖和知識。簡單的撒謊行為,背後其實包含了謀劃、關注和自控等一系列動作。李康發現,在思維和執行能力測試上,撒謊的孩子比誠實的孩子表現更好。在16歲兒童身上,「騙人精」也比不太會撒謊的同齡人表現更優秀。另外,自閉症兒童——被認為心智發育遲緩——不善於撒謊。
(瓦萊麗·普拉姆(Valerie Plame)在CIA擔任了20年的秘密間諜。2003年,布希政府將普拉姆的身份洩露給媒體,她的職業生涯宣告終結。普拉姆稱政府的洩露是蓄意報復,因為普拉姆夫婦對外講美國政府為了發動伊拉克戰爭而故意誇大不實情報。被問到20年間諜生涯有何感悟,「大部分人其實都迫不及待展示自己的秘密。」普拉姆說。圖:Dan Winters)
專欄作者Yudhijit曾打Uber去拜訪杜克大學心理學家丹·艾瑞裡(Dan Ariely),後者是當今世界頂尖的謊言專家之一。結果女司機不太認路,費了一番周折才抵達目的地。下車時司機帶著歉意請求請否給她5星評價,「當然。」作者說。但作者撒了謊,只給了3星評價,不過他自我安慰這是為了不誤導更多乘客。
說回艾瑞裡,這位心理學家對不誠實的興趣始於15年前。有一次他在飛機上翻看智力測驗,做了第一題後他翻到背面對答案。他注意到自己總會迅速瞥一眼下一題的答案,如此下來他自然得了很高的分數。「當我做完之後,我意識到——我欺騙了自己。」他說。「我想知道自己能有多聰明,同時又想證明自己聰明。」正是這次不經意的測驗,引發了艾瑞裡對撒謊和不誠實行為的研究興趣。
艾瑞裡與同事在大學校園裡和其他地方開展實驗,被試者要求解答20個數學題,時間限制在5分鐘,人們必須儘快作答,答對越多,獎勵也越多。答題者做完之後將試卷丟到碎紙機中,報告分數即可領獎。當然,作為實驗安排的一部分,試卷並沒有被粉碎。結果發現,很多志願者都謊報分數。平均來說,只答對4道題的人會謊報對了6道。在不同文化群體中進行同樣實驗,得出的結果大同小異。絕大多數人都會行騙,儘管這算不上彌天大謊。
艾瑞裡感興趣的不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撒謊,而是為什麼有人不撒謊。即便實驗人員提高獎勵誘惑,志願者謊報的程度也不會明顯增加。「我們提供偷大筆錢的機會,但人們還是選擇只騙一點。有什麼因素制約了我們謊話連篇。」艾瑞裡說。他猜測背後的原因可能是,人們希望看到自己是誠實的,因為這是社會打小灌輸的美德。這解釋了為何大多數人會節制自己撒謊的程度,只有反社會者才會不顧後果地肆意行騙。普通人撒謊和行騙的程度都在某種不成文的社會默契之內,比如從辦公室順幾隻鉛筆回家被認為可免於指責。
(阿波羅·羅賓斯(Apollo Robbins)和艾娃·朵(Ava Do)是一對夫妻檔專業行騙藝術家。丈夫是全球公認的神偷,最著名的事跡是曾在卡特總統眼皮底下偷走特工的錢包。妻子是生物心理學出身的魔術師。兩人認為欺騙不過是擾亂別人對現實感知的手段:「工具本身無好壞,可以被用來示人真相,也可引人誤入歧途。」圖:Dan Winters)
作為洛杉磯高級法院一名法官,派屈克·柯文博格(Patrick Couwenberg)成功讓下屬以及同行相信他是個美國英雄。據他講,他曾在越南被授予紫心勳章,還曾參與中央情報局的秘密行動。柯文博格自稱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教育背景,擁有物理學本科學會和心理學碩士學位——但這些沒有一個是真的。面對質疑,柯文博格自稱自己有「幻想性謊言癖」(pseudologia fantastica),有這種心理障礙的人無法區分幻想和現實。遺憾的是,這個藉口沒能幫他保住在法院的職位。
至於撒謊行為和心理問題之間的分野何在,精神科醫生們也沒有一致的結論,不過觀察顯示有精神障礙的人似乎會表現出特定的謊言行為。被診斷為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人傾向於通過謊言擺布他人,而自戀者也會用謊言來粉飾自己的形象。
為什麼有些人更愛撒謊,謊話連篇者是否在大腦結構上與普通人有不同呢?2005年,心理學家楊雅鈴及其同事對三組人的大腦進行掃描:第一組是12位撒謊成性者;第二組是16位被診斷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人,但這些人撒謊並不頻繁;第三組的21位人士則既不反社會,也沒有撒謊的習慣。研究發現,撒謊成性者大腦前額葉皮質內的神經纖維數量至少比常人多20%,暗示他們大腦內有更多連接。有可能是更多的突觸連接導致人愛撒謊,因為他們比常人更快地想出騙人的點子。不過也有可能事情是反過來的,即經常說謊鍛鍊出了更多的神經連接。
(丹尼爾·內格裡諾(Dun Negreanu)是當今世界最成功的撲克牌玩家,贏得了超過3200萬美元的撲克牌競標賽冠軍,比撲克牌史上的任何人都多。內格裡諾坦言心理戰術是撲克對決中重要部分,虛張聲勢和各種撒謊技巧已經融入到撲克手的日常生活之中。圖:Dan Winters)
京都大學心理學家Nobuhito Abe和哈佛大學的Joshua Greene使用功能磁共振(fMRI)掃描受試者的大腦,發現撒謊成性者大腦伏隔核激活程度較高。伏隔核是前腦中一個與獎勵機制有關的部位。當達成某項目標時,伏隔核激活釋放出快感信號。研究人員據此猜測對貪婪可能增加了部分人撒謊的傾向。
霍格等人的例子證明,一個謊言可以導致另一個謊言。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家Tali Sharot及其同事所做的實驗揭示了人腦如何慢慢習慣撒謊時的壓力,讓撒謊更容易進行。研究者通過fMRI觀察被試者的杏仁核,這是大腦中負責處理情緒的部位。研究者發現,隨著撒謊越來越多,杏仁核對謊言的反應逐漸變弱,即便彌天大謊也不會讓撒謊者產生心理壓力。有句俗語稍加改動後用在這裡正合適:小時「騙」針長大「騙」金。
(YouTube上一位名叫Zardulu的藝術家以製作夢境一般的神秘視頻而知名。羊頭人象徵進入潛意識的心靈之旅,而教皇打扮的長者代表心理學上的「陰影自我」。Zardulu深受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影響,試圖通過夢囈和謊言編織的故事挑戰人們對現實的認知。圖:Dan Winters)
我們的知識大部分來自他人傳授。如果互不信任,個體無法生存,社會關係也無法存在。「我們通過信任收穫良多,偶爾也會經歷欺騙,但後者帶來的傷害較小。」阿拉巴馬大學心理學家蒂姆·萊文(Tim Levine)說。
與生俱來對他人的信任亦意味著人天性容易上當受騙。「如果你對某人說你是飛行員,對方不會坐下思考:可能這人不是飛行員。這就是詐騙行為得逞的原因,當電話那頭說對方是國稅局時,人們自動就相信了,而不會想到或許對方在說謊,來電顯示也可能被偽裝。」安全顧問弗蘭克·阿巴內爾(Frank Abagnale)說。
麻薩諸塞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Robert Feldman)稱這是騙子的優勢。「人們沒有對謊言的預期。很多時候人們單純地聽到什麼就相信什麼。」我們對讓人愉悅的騙術的抵抗力幾乎為零,它們可能是虛假的讚美,或者是許諾高回報的投資產品。若謊言來自名人或成功人士,人們更容易輕信。前文中遊泳運動員洛克特的謊言便是例證,當時很多人不假思索相信了他編的故事,當真相被報導後大家一片譁然。
研究者揭示,我們特別容易接受符合我們世界觀的謊言。在虛報就職典禮人數被質疑時,川普顧問稱「報大數」不是撒謊,只是提供「另類實施」。將「假的」(falsehood)說成是「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此語一出,隨即淪為笑柄。此外,網際網路上充滿了這類暗合人類心理的「另類事實」,比如歐巴馬不是出生在美國,否認氣候變化,指責美國政府策劃911恐怖襲擊,自演苦肉計好找理由出兵中東等等。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認知語言學家喬治·拉科夫(George Lakoff)指出,駁斥這些謊言並不能削弱它們的威力,因為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的信念和偏見來評判外來言論。「如果一個事實不符合你的預期,你要麼不會注意到它,要麼忽略它、嘲諷它或者對它感到不解。如果感覺它有威脅,你甚至會攻擊它。」
(傑森·布萊爾(Jayson Blair)是一位人生導師,他的工作是幫助人們規劃和實現人生目標。在此之前,布萊爾曾是一位報界新星,2003年他的文章被發現存在剽竊和捏造材料,他先前的職業生涯也毀於一旦。他認為自己的人生經歷能夠給人們指導。圖:Dan Winters)
西澳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候選人Briony Swire-Thompson最近一項研究表明,試圖用循證的手段駁斥不正確的理念無濟於事。2015年,Swire-Thompson及其同事向2000名美國人展示兩條信息:
1. 疫苗導致自閉症
2. 川普說疫苗導致自閉症
(儘管缺乏科學證據,川普多次稱兩者之間存在關聯。)
不出意料,川普支持者看到川普的名字,會更加盲信第二句話。隨後研究者對被試進行簡短的解釋,告訴人們大量研究顯示疫苗同自閉症之間毫無關聯。
在接受教育之後,所有人認識到了那兩句話的錯誤。不過一周之後再進行同樣的測試,人們對錯誤信息的盲信又反彈到原來的水平。
另有研究顯示,有時候對謊言的駁斥反而會加強人們對謊言的信念。「人們傾向於認為熟悉即正確。每次反駁它,你都在冒著加強它的風險。諷刺的是,反駁越多,反駁越無效。」Swire-Thompson說。
在得知這個真相之後不久,作者很快親身體驗了一把。一位朋友給作者發了一條連接:「全球最腐敗的是大政黨」,看到這個題目,作者(印度人)立即將它轉發到了高中校友群裡。之所以這麼興奮,是因為作者看到印度國會黨在其中排名第四,這個黨派近年來腐敗醜聞不斷。看到國家惡人被大白於天下,作者感到大快人心。
不過就在群發後沒多久,作者發現這份排名——雖然俄羅斯、巴基斯坦、中國和烏幹達的入榜讓它看上去挺可信——毫無數據支持。仔細看,排名由一個名叫「BBC Newspoint」的網站製作。這個網站名字看上去唬人,但與英國BBC沒有任何關係。意識到這一點之後,作者隨即在群裡道歉,稱排名可能是假的。
但這份良心聲明並未阻擋其他人對文章的瘋狂轉發。許多人自身對印度國會黨多有反感,所以有意無意地相信排名是真實的。事實證據在偏見面前顯得徒勞無用。
可有什麼好辦法防止謊言侵蝕我們的生活嗎?答案不確定。網絡科技將傳統的欺騙與信任之間的衝突帶到新的節點,謊言與真相之間的界限愈加撲朔迷離難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