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已經過去一周的時間了,各地高校已經陸續分批次開學,在封閉管理中,恢復了正常的教學工作。在開學的年級中,除了大一新生稍遲以外,其他年級都已順利到校,包括研究生一年級的新同學。不過,每年都要一些被錄取的研究生,在開學前夕臨時反悔,放棄了學習的機會,今年也不例外。
為什麼很多辛辛苦苦考上研究生的同學,最後卻選擇了放棄呢?主要原因很簡單,就是和工作產生了衝突。
在不少同學看來,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以後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尤其是一些人文社科類工作,本科學歷往往只能去一些小型民營企業,從事一些和專業關係不大的打雜工作。考公務員的競爭太激烈,國企又越來越多的要求碩士文憑。因此,不得不讀一個碩士學位,為了以後找工作更容易,平臺更高。
很多學生在研究生被錄取之後,不小心又確定了工作,比如考公務員考上了,或是被國企、大型民營企業或上市公司相中。在這種情況下,工作的吸引力往往大於繼續讀書,因為碩士畢業後,也是要考這些單位的,如今就得到了工作機會,誰還繼續讀書呢?
所以說,考研的學生真正熱愛學術的寥寥無幾,就好像讀碩士的很多,但繼續讀博士的很少。
對導師來說,少一個學生的傷害還是很大的,每年能新招的研究生也就一兩個,再加上博士,也就3個,4個最多。何況還有要畢業離開的學生。
少招一個學生,就意味著幫自己做課題和項目的人手少了,導師自己和其他學生的工作壓力就大了。因此,研一新生臨時反悔,其實會坑了一批人。
遇到這種情況的導師也是有苦說不出,想懟幾句,但對於一個自己素未謀面,其實沒有任何關係、如今又已返回的學生,也只能對著屏幕或電話線發洩幾句。想想自己身為一個教授、副教授,也只好忍了。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考研和公考等公布結果的時間次序不合理造成的。以高考為例,都是從高分往低分錄取,先是最有吸引力的學校,比如985、211、一本,然後是二本,最後是專科。這樣才是科學合理的,高批次的學校沒爭取上,再降低預期繼續爭取低批次的。
而作為大學畢業生未來可選的幾條路:讀研、考公務員、考事業編、考國企、應聘其他企業等等。其實也應該有一個吸引力的排行榜,從最優、到次優、再到一般。按照這樣的次序來公布結果是最合理的。
但這顯然不可能,因為不同的選擇背後事關單位的性質都不一樣:讀研是高校的事,公務員是組織部的事,事業編是組織部和人社部共同的事,企業招聘都是企業各自的事。不像高考是一個體系出來的。
因此,想要讓這些單位統一協調時間,恐怕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高校導師在其中,也就不得不繼續扮演「弱勢群體」的角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