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於「興趣班鄙視鏈」的消息在網絡熱傳。
鄙視鏈向來不是個新詞,如職業鄙視鏈、收入鄙視鏈、住房鄙視鏈、相親鄙視鏈等。
此次在鄙視鏈前加上「興趣班」,好像是個新現象,但本質上,還是舊瓶裝新酒。
這份鄙視鏈名單中,馬術、西洋棋、高爾夫、管風琴處於鄙視鏈的頂端。相對的,跑步、遊泳、跳棋等則處於底層。
出現這種現象,其實無關乎這些運動或藝術形式是什麼,關鍵在於家長們的心理。
很多人說,興趣班不是應該根據孩子的興趣來選擇的嗎?孩子感興趣的,才是最重要的。
這話看起來確實沒錯,但實際上,我們高估了孩子的興趣。
首先,孩子的興趣來源基礎,大概率源於接觸,如果沒有接觸,談何興趣?就好像你說你喜歡吃火鍋,可你卻一次沒吃過,你能說吃火鍋是你的愛好麼?
僅僅非接觸的觀察是不足的,興趣的一大影響因素在於,感興趣並且擅長,或者說,擅長才會喜歡,才會更有興趣。
其次,為孩子選擇興趣班,概率上和孩子是沒什麼關係的,核心掌控者是父母。
這在中國並不稀奇,想想你的高考志願,父母的態度如何,你就明白其中的相似性。
另外,與高考志願不同的是,我們選填志願時,你已經或即將成年,你的選擇決定性已經提高了不少,但對於小朋友選擇興趣班來說,他們的決定權很小,甚至沒有。
因此,興趣班的選擇次序,源於父母的選擇。孩子的競爭,實則是父母長輩的競爭。
孩子是父母的延伸,並未脫離父母的控制範圍。
好了,接下來我們回到興趣班本身。
大家有沒有發現,與興趣班的鄙視鏈最相關的,並不是興趣本身是什麼,而是這些興趣需要花多少錢,是否以後能掙到錢,以及是否屬於「洋氣」的範圍。
管風琴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一直存在,因為對中國人而來,西方強大的歷史太過漫長,我們的成長記憶中,西方就代表強大,代表先進,代表品味。
人天生對強權是崇拜或服從的。這不是個人的選擇,而是隱藏在集體中的潛意識。
興趣班學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花多少錢,掙多少錢,是否屬於有品位。
競爭無處不在,尤其是身邊人的競爭,會更為慘烈。
遙遠的億萬富翁與我無關,但鄰居的致富卻讓我寢食難安,不可接受。
比不上你,我會嫉妒,比不上我,我會炫耀。
我得讓你知道,我有錢。上文提到,孩子是父母的延伸,因此孩子興趣班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展現自己的生活狀態,顯示著家庭的品味和money。
因此,可以說教育培訓班的鄙視鏈,源於父母長輩的價值選擇。
或彰顯家庭實力,或偽裝成很有實力。
科技、經濟、文化變得再快,也動搖不上我們的原始人大腦。
老實說,我們並非是現代人,而是生活在現代的原始人。
不管是興趣班班鄙視鏈,還是學歷鄙視鏈,或是職業鄙視鏈,雖然形式各有不同,但究其本質,無外乎財富、名譽和社會聲望。要麼獲取這些,要麼獲取之後,想大張旗鼓,讓別人知道。
宅家時,可以隨心所欲,但出門,還是得精心打扮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