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最前面的提醒:家庭常備藥物不是越全越多越好。我的家庭小藥箱,除急救用品外,常備的只有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微生態製劑、開塞露、生理鹽水滴劑和個別外用軟膏。如果帶孩子遠行,旅途中會帶酒精棉球、創可貼、體溫計和退熱藥。
定製的家庭小藥箱
我們可以根據家庭成員的健康情況,設立一個家庭藥箱,用於常見病治療和緊急救護,所以藥箱內的物品實際上是因人(家庭)而異的。大致可以從以下3方面為您的家庭成員定製小藥箱:
一、常用非處方藥物
如針對發熱、咳嗽、腹瀉、嘔吐、便秘等症狀的藥物:解熱鎮痛藥物、鎮咳祛痰藥物、助消化藥物、止吐藥物、止瀉藥物、導瀉藥物等。
二、外用藥物和器材
常備外用藥物:75%酒精、2.5%碘伏、生理鹽水,以及其他皮膚科、耳鼻喉科等常用外用藥物等;
常備醫用器材:體溫計、創口貼、鑷子、剪刀、棉籤、藥棉、紗布、繃帶、膠布,甚至注射器和霧化儀等。
三、特殊疾病的藥物
針對家庭成員的特殊疾病史,如哮喘等其他慢性疾病,準備支氣管擴張藥物、抗變態反應藥物等;以及抗病毒類和抗生素類藥物,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補充劑等。
家庭的常備藥物
根據需要可以選擇常備的藥物:
解熱鎮痛藥物:對乙醯氨基酚(即撲熱息痛,兩歲以下兒童和普通發熱,通常選用對乙醯氨基酚,遺傳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患兒避免使用),布洛芬(3歲以上且發生高熱,可使用布洛芬,孕期避免使用),等。
鎮咳祛痰藥物:右美沙芬(作用於呼吸中樞,抑制咳嗽,不建議給6歲以下兒童服用),鹽酸氨溴索(祛痰),等。
支氣管擴張藥物:鹽酸丙卡特羅,等。
抗變態反應藥物:馬來酸氯苯那敏(即撲爾敏),氯雷他定,等。
助消化藥物:微生態製劑,等。
止吐藥物:多潘立酮,等。
止瀉藥物:微生態製劑,蒙脫石散劑,口服補液鹽,等。
導瀉藥物:開塞露(外用),等。
滴眼藥:生理鹽水滴劑(外用),等。
滴耳藥:生理鹽水滴劑(外用),等。
滴鼻藥:生理鹽水滴劑(外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噴霧器,等。
皮膚外用藥:氧化鋅軟膏或鞣酸軟膏(外用,治療尿布疹),紅黴素眼膏或莫匹羅星軟膏(外用抗菌),阿昔洛韋軟膏(外用抗病毒),硝酸咪康唑乳膏(外用抗真菌),10g:10mg丁酸氫化可的鬆軟膏(激素類軟膏,外用治療溼疹),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激素+抗真菌,外用治療溼疹合併真菌感染),等。
通常不建議作為常備的藥物:
微量元素補充劑:無特殊需要,建議通過食物補充為主。
維生素類補充劑:維生素D(嬰幼兒建議適量補充),等。
抗生素類藥物:需要口服抗生素類藥物的機會並不多,不建議作為常備的藥物,常用的抗生素類藥物有,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大環內酯類,等。
抗病毒類藥物:需要口服抗病毒類藥物的機會更少,不建議作為常備的藥物,常用的抗病毒類藥物有,利巴韋林(即病毒唑),等。
家庭的藥物管理
誤服藥物是兒童意外傷害中較常見的一類情況,因此,做好兒童家庭的藥物管理非常重要。
一、藥物要分類管理對自備藥物進行分類,成人與兒童藥物分開,內用與外用藥物分開,急救和常規藥物分開,特殊和普通藥物分開。標誌清楚,一旦需要用某種藥物,就很容易找到,以免拿錯誤服。
二、合理的儲存方式藥物需要放置於兒童不能觸及的位置。注意藥物的外包裝完整或外標籤完整,藥物名稱、用途、用法、用量、注意事項和(有)失效期等詳細標明。酒精、碘伏等製劑密封保存;大部分藥物需要放置於避光、乾燥、陰涼處;一些生物製劑、微生態製劑和疫苗等,大都需要放置於冰箱冷藏;大部分糖漿劑和水劑開封後也需要冷藏......
三、及時淘汰和補充對超過(有)失效期的藥物和變質的藥物要及時淘汰和補充。我國藥監局(CFDA)對有效期的解釋我們可理解為:如有效期至2006年7月,則表示該藥品可使用到2006年6月30日;如有效期至2006/07/08,則表示該藥品可使用至2006年7月8日。即使藥物在(有)失效期內,也要從外觀上鑑別藥物是否有變質:藥片從白色變黃或顏色變深,糖衣片表面裂開露底,出現各種花斑、黴點等;糖漿劑和水劑出現較多絮狀物或結晶,有黴點等;衝劑發黏、結塊等;軟膏失水乾涸、水油分離或有油敗氣味等......就需考慮藥物變質。一般,眼藥水開封後30天就要處理掉,日本的藥師則建議藥物治療結束或藥物開封滿一個月,即使藥物還在保質期內,都要處理掉。隨意丟棄會汙染環境,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回收,因此最好將藥物送到可靠的回收單位,一般各地的大藥店都會設有藥監部門的藥品回收箱。
安全用藥的10步提醒:
1、核對藥物的名稱
2、確保該藥物保管得當
3、核對該藥物的使用期限
4、了解該藥物的療效
5、了解該藥物的副作用
6、了解該藥物是否可以與其他藥物一起用
7、了解該藥物是否可以與飲料食物一起吃
8、了解該藥物需要用幾次,什麼時候停用
9、不同劑型準確給藥
10、做好剩餘藥物的管理工作
自媒體文章是給大家補充一些醫院以外的養護知識,不能代替醫院就診,在此提醒家長,如果無法自行處理或 對寶寶的病情拿捏不準,請及時就醫!
【版權聲明】本自媒體所有文章,皆為原創,任何媒體使用,請務必私信聯繫新浪微博:@蝦米媽咪的微博。沒有取得授權而刊登的任何媒體,我們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蝦米媽咪】兒科醫生,知名公益科普作者。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童保健碩士。先後學習工作於上海市環境與兒童健康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兒童醫院、上海市兒童保健所。搜狐醫療類行業最佳自媒體人(搜狐自媒體:兒科醫生蝦米媽咪),新浪微博上最受家長信賴的兒科醫生媽媽(新浪微博:@蝦米媽咪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