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時10分,西湖區城市管理局官方微博發布8.9西溪河清淤塌陷情況通報:
8月9日上午9時45分左右,西溪河清淤工程在實施過程中,發生西溪河下5號岸邊駁坎塌陷,2輛轎車側滑倒至河岸,車輛未入水,無人員受傷。
事故發生後,區委、區政府已組織公安、城管等職能部門對該河岸進行安全封鎖,目前涉事車輛已經吊離,後續還將對河岸進行安全加固措施。
具體事故原因在進一步調查之中。
【早前報導】
8月9日上午10時左右,有讀者爆料:杭州保俶北路上,海洋二所對面的西溪河堤發生塌方,現場有兩輛汽車陷入。
11時,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已趕到事發地。
11時15分,現場工作人員正在起吊陷入的汽車。
陷入河堤的兩輛車,一輛是奧迪A4L,另外一輛是馬自達。
奧迪車車主潘女士,住在西溪河東五幢。她說:「昨天中午,我把車停在了這裡。今天早上10時20分左右,我接到電話,才知道車子滑到河裡去了。我馬上就趕過來了。」
據住在西溪河東5號樓的肖阿姨介紹,今早9點半,她從家裡出來的時候就看到這個河堤已經塌掉了。
在肖阿姨的印象中,「這個河堤建了有10多年,從來沒有發生過這種塌方的情況。」
小區業主董阿姨親眼看到了事發經過。「早上九時不到,我下樓買菜,發現河邊地面在一點點塌陷,兩輛車慢慢就滑進去了。」後來,她旁邊的業主打了電話報警。
另外一位住在附近的居民餘阿姨說,這條河清淤大概有十多天了,前幾天因為清淤,現場的氣味還比較大,但沒想到今天出了這麼一個事情。
記者在現場看到,車輛的停放位置靠近河堤,只有一層薄薄的瀝青。
西湖區城管局河道科胡科長告訴記者,這片地方正在進行河道清淤,由於把河道河水截流,壓力不均,而且這段河道又比較老舊了,因此導致河堤塌陷。下一步將論證研究,將整個河道進行加固。
記者從消防部門了解到,現場沒有人員被困。
「今年的雨水特別多,我們最怕變天。下雨就可能塌方,塌方處理不完,這心就總吊在半空中。」
7月27日上午,門頭溝區、石景山區大雨如注,在譁譁的大雨聲中,走在山路上巡查的高玉愛抹了把臉上的雨水,憂心忡忡地看著路邊的山體,「之前大雨造成的塌方基本清理了,還有些後續工作沒做完,這又下上了。」
高玉愛是北京市政路橋管理養護集團瑞通八處清水養護段段長,她所在的清水養護段是北京市唯一一支女子道路養護隊伍,她們轄區內的189.805公裡道路位於北京市西部最遠的山區,是北京市公路的最高點。夏天防汛搶險、冬天鏟冰除雪、春秋道路養護維護,高玉愛和她的隊友們把青春獻給了靈山腳下的山區公路。
7月以來,門頭溝地區下了多場大雨,「3日、10日,兩次大雨都造成了大面積塌方,月中又連下了幾天,從17日到今天,我們線上每天都有不同程度的塌方,真是塌完了又塌,清完了又清,這些天每天都得工作12個小時以上,到現在已經清出了至少3000多立方米的塌方了。」在巡查中,高玉愛緊皺的眉頭幾乎沒放鬆過,而她的手機也時不時響起,都是所在轄區裡35條路線上的「情報員」上報信息。
「最嚴重的是前年夏天,7月20日水毀,僅雙黃路一條線的塌方就5000多立方米,急得我嘴上起水皰。今年這會兒,也就是前幾天的塌方有點大,不過要是雨還不停,山體被雨水泡透了,接下來就危險了。」
高玉愛提到的幾天前的大塌方,就發生在7月18日。那是雨後第二天,早晨5點多,司機陳諱在開作業車巡視時,發現109國道117+500公裡處發生了一起大塌方。十來塊、半間屋子大的石頭從山體上滑落下來,佔了一半以上的車道。高玉愛接到情報便火速趕往現場,仔細觀察現場和山體情況。「清理塌方前,必須要上山查看山體是否還會滑坡。處理中也必須有人一直盯著上面,瞭望的人一喊『跑』,我們得趕緊散開。清理時山體二次滑坡的情況,我們也遇到過好幾次,石頭、泥漿嘰裡咕嚕地一下子衝下來,幾乎打到我們腳後跟上。事前勘察和事中警戒起了大作用。應急搶險,必須得先保證安全。否則你自己都出事了,還談什麼清理道路。」
摸清現場後,高玉愛第一時間調來了大型挖掘機和炮錘,「石頭太大了,必須用炮錘破開才能清理。」這一次塌方,清水段調用了二十多個養路工,連午飯都沒顧上吃,人工、設備相配合,一直幹到下午兩點多,終於把道路徹底疏通,大家這才有喘息的時間。「那麼大的塌方在那裡,正好又是個大拐彎,萬一有車沒剎住碰上了,得出大事兒!這些年一直就是這樣,只要道路上有點情況,我這心就七上八下的,真的就得等處理完了,心裡才踏實。」
清水段養護的道路,路側多數是很高的山體,汛期極易出現塌方滑坡,但是最困難的季節不是雨季,而是積雪常常半米左右的冬天。清水地處靈山腳下,是北京海拔最高的路段,受地勢影響氣候多變而且寒冷,冬天的氣溫常常會低到零下二十攝氏度。「下雪的時候,我們得把這將近190公裡的道路上的積雪及時清理,不然山裡的百姓根本無法出入。」
「去年冬天,城裡沒見雪,我們這裡清理了八場降雪,而且山上的雪更厚。」每到冬天下雪的時候,都是清水段養路工人們最辛苦的日子。「不清開積雪,山上的車下不去,下面的車上不來。2012年11月3日那場大雪,埡口靈山積雪近一米厚。山上坡陡雪厚,人工清出一道車輪胎道,設備才能上去。天冷雪深,鏟雪的時候,忙活得全身都是汗,一停下來喘喘氣,寒風吹過,衣服會結上冰甲。
雖然清理積雪的時候很辛苦,不過冬天裡經常發生的另外一件事情更讓養路工人們揪心——經常有人開車進山賞雪景,最後卻被困在山上。清水段最近幾年每年都有多次救助被困遊客的記錄,而發生在前年的一次救援讓高玉愛印象尤為深刻。
當時已經是下午三點多,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小夥子找到了清水段。這是一早就開車從大興進山看雪景的小嚴。他跟著導航走,結果從靈九路下去之後,雪景倒是賞好了,可車開不上來了。
「導航上看著是一段挺小的土坡,平時應該沒問題,但是落雪之後,車輛打滑,怎麼給油都原地趴窩。」小嚴忙活半天也沒把車開上來,山裡也沒有手機信號,附近村莊的居民在冬天的時候,多數已經下山居住,小嚴在路邊等了半天才搭了一個便車,趕到有信號的地方,打電話找專業救援。但是救援人員也只能第二天進山,情急之下小嚴找到了清水段求助。高玉愛看著窗外已經下沉的太陽,趕緊叫了十幾位養路工人,把段上的依維柯車後半部分裝滿防滑料,前去救援。「雪地容易打滑,車後不壓上重物,根本開不下來。」十幾個人費了一個多小時,有撒防滑料的,有用力在後面推車的,大家全力以赴,終於把小嚴的車給推了上來。
「這山裡頭的路,幾乎沒有比我們更熟的了,到了冬天,山上到處都是積雪,遊客們真的要少上山。」雖然還沒到冬季,高玉愛也一再拜託記者給「驢友」們打個預防針。
記者採訪的那一天,高玉愛把清水段的全部35條線又巡查了一遍,她最擔心的就是大雨過後路基吸水太多引發下塌方。「像山石從坡上滑落到路面的上塌方,司機畢竟提前能看到,危險性還是要小一點。那種路面直接塌陷往下滑坡的下塌方才更可怕,另外一側就直接是山谷或者河溝……」所以養路工在巡查中也會重點觀察路面是否有裂縫,有下沉,道路下面的基礎是否需要加固。一旦發現道路裂縫,路基下沉,養路工人就會用草袋子,編織袋裝上料進行隱患處理,避免大雨造成斷路。
除了排查近期的道路風險,養路工也開始記錄需要日常加強維護的路段,準備在雨季過後重點養護。高玉愛指著道路四周讓記者學著看「門道」:路邊斜上去的山體,石頭、草木都是順勢自然生長,沒有泥石流衝過的凹槽;路邊的邊溝裡面沒有渣土和垃圾,排水溝也都順暢乾淨;下路基看看涵洞,裡面也沒有垃圾、石堆……「垃圾隨時清掃,山體上的水溝要及時回填,還要填得密實。這一段是我們隊裡張慶芬負責的,你看這一段路肩這草線,從這兒看到盡頭,都是一條直線,一點兒齜牙豁口都沒有。她也是幹了十幾年的老人了,幹活紮實,這路,上眼一看就漂亮!」
平時多巡查,發生險情及時處理,是清水段,也是北京市政路橋養護集團瑞通八處多年的工作習慣,今年截至7月26日,八處共出動搶險人員1865人次,出動422臺(套)車輛設備,清理塌方119次,共清理22處淤泥,22133米3塌方。
「今年的雨水多,我們除了第一時間清理道路塌方,從早6點到晚6點,在各個有險情的路口,也都放置了警戒線,提醒司機注意。各養護段都是24小時值班,以確保能第一時間到現場處置,在最短時間內恢復通車。」瑞通八處養護副經理康峰向記者介紹,在整個7月,儘管大雨造成了路面多處塌方,但瑞通八處所轄的路段從未有過大面積斷路,「因為平時的路面加固和養護,我們都做得特別紮實,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其實也是我們日常工作的寫照。」
編輯:TF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