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民革、民盟、臺盟委員時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了「四個堅定不移」論述。「九二共識」再次成為兩岸關注焦點。華廣網7日刊載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英津的評論文章分析指出,我們通常用「統獨光譜」來描述臺灣社會不同政治勢力的政治立場和態度。「九二共識」和「臺獨」應是這個光譜的兩個端點,由於在「九二共識」和「臺獨」之間存在廣闊的中間地帶,所以,放棄「臺獨」,也就並非意味著接受「九二共識」,而堅持「九二共識」才是兩岸交流與對話的政治基礎。
全文內容如下:
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民革、民盟、臺盟委員時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了「四個堅定不移」論述。其中,對「九二共識」這一兩岸互動基礎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強調了「九二共識」對兩岸建立政治互信、開展對話協商、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的不可替代作用。兩岸關係在經歷了2014年的「小風小雨」之後,未來將向何處發展,成為兩岸各界(尤其臺灣同胞)的共同關切。至此節點,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表明大陸對發展未來兩岸關係的立場和態度,並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作出指引,其意義不言而喻。
眾所周知,堅持「九二共識」是國共兩黨互動交往的政治基礎,也是前提條件。正是基於這一政治基礎和前提條件,國共兩黨自2005年連戰主席訪問大陸以來就開啟了黨際交流。2008年國民黨上臺執政,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開闢了和平發展的新局面。雖然國共兩黨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展開了黨際交流,並取得了豐碩成果,但自2014年以來,兩岸關係發展並非十分和順,原因固然是多元而複雜的,但國民黨內部「隱隱約約的雜音」也使得大陸「略感微涼」,這種「微妙變化」雖未達到動搖「九二共識」的程度,但卻不能不引起重視。國共兩黨都應共同珍惜與呵護這來之不易的政治成果。目前國共兩黨雖然均認同並堅持「九二共識」,但需要進一步增進這一共識,夯實這一政治基礎,方能「行穩致遠」;否則,「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如果兩岸雙方的政治基礎遭到破壞,兩岸互信將不復存在,兩岸關係就會重新回到動蕩不安的老路上去」。筆者認為,儘管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主要是針對民進黨講的,但也包含著對國民黨的真誠期待。
對於民進黨而言,長期以來,堅持「一邊一國」的「臺獨」立場,是民共兩黨無法進行黨際互動的根本原因。事實上,民共兩黨均有互動的願望,但問題就卡在了「九二共識」和「臺獨」主張。從大陸方面來看,要實現兩岸和平統一,雙方的互動與互信非常重要;只有通過互動交流,雙方才能建立政治互信,和平統一才有希望。倘若缺乏起碼的政治互信,何來和平統一?在與臺灣同胞建立政治互信的過程中,民進黨不能缺席,僅有國共之間的政治互信是不夠的,這不足以支撐兩岸和平發展走得「穩健而長遠」,並最終邁向和平統一。為此,適時開啟民共交流的大門,推動民共之間互動交流,增進彼此政治互信,是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應有之義。大陸領導人曾先後呼籲民進黨放棄「臺獨」立場,回到一個中國框架,這些呼籲實際上是向民進黨釋放互動交流的願望和信息。
從民進黨來看,也有與大陸互動交流的意願,但其政治訴求使自身處於矛盾之中,一方面有與大陸互動的現實利益需求,另一方面又刻意與大陸保持距離,擔心與大陸走得太近而導致自身主體性的喪失。這種矛盾的心態,便決定了民進黨在兩岸關係發展上難以邁出實質性步伐。但臺灣民調顯示,多數臺灣民眾支持民共互動交流,希望兩黨能夠跨越障礙,共同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近幾年來,一些務實派的民進黨人士開始積極探索打開民共交流大門的途徑,提出了一些新論述。以謝長廷為代表的「憲法各表」論述就是其一,該論述是民進黨內部唯一模糊接受的「(虛體)一中」(準確地說,是給大陸以接受「一中」假象)論述,屬於民進黨內部的新思維派。除了謝長廷外,近幾年賴清德、陳菊等重量級人物先後登陸,這顯示了民進黨內部存在著一股要求加強兩岸交流的積極力量,積極探索民共互動的新路徑和新模式。2014年11月,民進黨贏得「九合一」選舉後拿到13個縣市執政權,隨即釋放信息將在執政縣市建立兩岸事務機制,擴大兩岸縣市層面的交流。
事實上,民共之間的智庫交流、學者交流、民間對話已經出現,但這些交流無法取得實質性進展,不能解決兩黨之間的根本分歧,原因就在於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使得兩黨缺乏互動的政治基礎。為此,這次習近平總書記重申:「我們始終把堅持『九二共識』作為同臺灣當局和各政黨開展交往的基礎和條件,核心是認同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只要做到這一點,臺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都不會存在障礙。」
倘若民進黨意欲打開與大陸互動交流的大門,條件必須是堅持「九二共識」(核心是「兩岸一中」)。在此,筆者稍微展開一點分析,以澄清一個誤區。長期以來,有些人在這個問題上一直存在著一個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即認為只要民進黨放棄「臺獨」,大陸就會可與之展開互動交流。事實上,這種理解有問題,因為大陸的底線是民進黨必須接受「九二共識」,而非單單放棄「臺獨」。單單放棄「臺獨」並未達到大陸所設定的條件。產生這一誤區的原因就在於將放棄「臺獨」與接受「九二共識」理解成了「非此即彼」關係。但考察臺灣社會的「統獨」光譜不難發現,放棄「臺獨」並非意味著接受「九二共識」。因為放棄「臺獨」和接受「九二共識」之間並非是「非此即彼」的二元論關係。
眾所周知,我們通常用「統獨光譜」來描述臺灣社會不同政治勢力的政治立場和態度。「九二共識」和「臺獨」應是這個光譜的兩個端點,在這兩個端點之間是一個顏色深淺不一的政治地帶,有些政治力量偏「統」,有些政治力量偏「獨」,有些政治力量「不統不獨」。所以,用「二元論」思維方式來分析「統獨」問題存在嚴重偏差,這不同於我們通常用藍綠二分法來分析臺灣社會(用藍綠二分法來分析臺灣社會之所以可行,是因為藍綠兩大陣營是從社會對抗角度來講的)。由於在「九二共識」和「臺獨」之間存在廣闊的中間地帶,所以,放棄「臺獨」,也就並非意味著接受「九二共識」(即「兩岸同屬一中」),可能是既反對「臺獨」也反對「九二共識」的情形,所謂的中間力量就是既反統又反「獨」的政治力量。
過去,有些人之所以將放棄「臺獨」視為民共政治互動的基本條件,就是因為他們不經意地陷入了一個誤區,將放棄「臺獨」與接受「一中」之間理解成「非此即彼」的關係,誤認為只要放棄「臺獨」,就會接受「九二共識」。從臺灣社會現實來看,既反統又反「獨」的中間力量不僅存在,而且有日漸壯大之態勢。因此,在民共互動的政治基礎和前提條件方面,大陸的要求是,民進黨必須接受「九二共識」,而非單單放棄「臺獨」。在臺灣「統獨」光譜中,倘若民進黨接受離大陸底線最近的一個端點(即「一中」),必定意味著放棄了離大陸方面最遠的一個端點(即「臺獨」);但放棄離大陸方面最遠的一個端點,並非意味著接受離大陸方面最近的一個端點。從臺灣島內的現實情況來看也是如此,接受「一中」(或「九二共識」),必定意味著放棄「臺獨」;但放棄「臺獨」,並非一定接受「九二共識」。
當然,倘若民進黨果真能放棄「臺獨」,雖然這與大陸要求的接受「九二共識」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但無疑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巨大進步。種種跡象表明,民進黨短期內完成如此大的轉型確有一定困難,但問題是,民進黨總得要邁出轉型步伐,才能逐步完成自身兩岸政策的最終轉型;否則,大陸方面不可能與其建立正式的互動交流。對此,大陸方面反覆強調過。過去如此,未來仍如此。(王英津 本文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