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津: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交流與對話的政治基礎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民革、民盟、臺盟委員時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了「四個堅定不移」論述。「九二共識」再次成為兩岸關注焦點。華廣網7日刊載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英津的評論文章分析指出,我們通常用「統獨光譜」來描述臺灣社會不同政治勢力的政治立場和態度。「九二共識」和「臺獨」應是這個光譜的兩個端點,由於在「九二共識」和「臺獨」之間存在廣闊的中間地帶,所以,放棄「臺獨」,也就並非意味著接受「九二共識」,而堅持「九二共識」才是兩岸交流與對話的政治基礎。

  全文內容如下:

  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民革、民盟、臺盟委員時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了「四個堅定不移」論述。其中,對「九二共識」這一兩岸互動基礎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強調了「九二共識」對兩岸建立政治互信、開展對話協商、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的不可替代作用。兩岸關係在經歷了2014年的「小風小雨」之後,未來將向何處發展,成為兩岸各界(尤其臺灣同胞)的共同關切。至此節點,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表明大陸對發展未來兩岸關係的立場和態度,並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作出指引,其意義不言而喻。

  眾所周知,堅持「九二共識」是國共兩黨互動交往的政治基礎,也是前提條件。正是基於這一政治基礎和前提條件,國共兩黨自2005年連戰主席訪問大陸以來就開啟了黨際交流。2008年國民黨上臺執政,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開闢了和平發展的新局面。雖然國共兩黨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展開了黨際交流,並取得了豐碩成果,但自2014年以來,兩岸關係發展並非十分和順,原因固然是多元而複雜的,但國民黨內部「隱隱約約的雜音」也使得大陸「略感微涼」,這種「微妙變化」雖未達到動搖「九二共識」的程度,但卻不能不引起重視。國共兩黨都應共同珍惜與呵護這來之不易的政治成果。目前國共兩黨雖然均認同並堅持「九二共識」,但需要進一步增進這一共識,夯實這一政治基礎,方能「行穩致遠」;否則,「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如果兩岸雙方的政治基礎遭到破壞,兩岸互信將不復存在,兩岸關係就會重新回到動蕩不安的老路上去」。筆者認為,儘管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主要是針對民進黨講的,但也包含著對國民黨的真誠期待。

  對於民進黨而言,長期以來,堅持「一邊一國」的「臺獨」立場,是民共兩黨無法進行黨際互動的根本原因。事實上,民共兩黨均有互動的願望,但問題就卡在了「九二共識」和「臺獨」主張。從大陸方面來看,要實現兩岸和平統一,雙方的互動與互信非常重要;只有通過互動交流,雙方才能建立政治互信,和平統一才有希望。倘若缺乏起碼的政治互信,何來和平統一?在與臺灣同胞建立政治互信的過程中,民進黨不能缺席,僅有國共之間的政治互信是不夠的,這不足以支撐兩岸和平發展走得「穩健而長遠」,並最終邁向和平統一。為此,適時開啟民共交流的大門,推動民共之間互動交流,增進彼此政治互信,是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應有之義。大陸領導人曾先後呼籲民進黨放棄「臺獨」立場,回到一個中國框架,這些呼籲實際上是向民進黨釋放互動交流的願望和信息。

  從民進黨來看,也有與大陸互動交流的意願,但其政治訴求使自身處於矛盾之中,一方面有與大陸互動的現實利益需求,另一方面又刻意與大陸保持距離,擔心與大陸走得太近而導致自身主體性的喪失。這種矛盾的心態,便決定了民進黨在兩岸關係發展上難以邁出實質性步伐。但臺灣民調顯示,多數臺灣民眾支持民共互動交流,希望兩黨能夠跨越障礙,共同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近幾年來,一些務實派的民進黨人士開始積極探索打開民共交流大門的途徑,提出了一些新論述。以謝長廷為代表的「憲法各表」論述就是其一,該論述是民進黨內部唯一模糊接受的「(虛體)一中」(準確地說,是給大陸以接受「一中」假象)論述,屬於民進黨內部的新思維派。除了謝長廷外,近幾年賴清德、陳菊等重量級人物先後登陸,這顯示了民進黨內部存在著一股要求加強兩岸交流的積極力量,積極探索民共互動的新路徑和新模式。2014年11月,民進黨贏得「九合一」選舉後拿到13個縣市執政權,隨即釋放信息將在執政縣市建立兩岸事務機制,擴大兩岸縣市層面的交流。

  事實上,民共之間的智庫交流、學者交流、民間對話已經出現,但這些交流無法取得實質性進展,不能解決兩黨之間的根本分歧,原因就在於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使得兩黨缺乏互動的政治基礎。為此,這次習近平總書記重申:「我們始終把堅持『九二共識』作為同臺灣當局和各政黨開展交往的基礎和條件,核心是認同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只要做到這一點,臺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都不會存在障礙。」

  倘若民進黨意欲打開與大陸互動交流的大門,條件必須是堅持「九二共識」(核心是「兩岸一中」)。在此,筆者稍微展開一點分析,以澄清一個誤區。長期以來,有些人在這個問題上一直存在著一個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即認為只要民進黨放棄「臺獨」,大陸就會可與之展開互動交流。事實上,這種理解有問題,因為大陸的底線是民進黨必須接受「九二共識」,而非單單放棄「臺獨」。單單放棄「臺獨」並未達到大陸所設定的條件。產生這一誤區的原因就在於將放棄「臺獨」與接受「九二共識」理解成了「非此即彼」關係。但考察臺灣社會的「統獨」光譜不難發現,放棄「臺獨」並非意味著接受「九二共識」。因為放棄「臺獨」和接受「九二共識」之間並非是「非此即彼」的二元論關係。

  眾所周知,我們通常用「統獨光譜」來描述臺灣社會不同政治勢力的政治立場和態度。「九二共識」和「臺獨」應是這個光譜的兩個端點,在這兩個端點之間是一個顏色深淺不一的政治地帶,有些政治力量偏「統」,有些政治力量偏「獨」,有些政治力量「不統不獨」。所以,用「二元論」思維方式來分析「統獨」問題存在嚴重偏差,這不同於我們通常用藍綠二分法來分析臺灣社會(用藍綠二分法來分析臺灣社會之所以可行,是因為藍綠兩大陣營是從社會對抗角度來講的)。由於在「九二共識」和「臺獨」之間存在廣闊的中間地帶,所以,放棄「臺獨」,也就並非意味著接受「九二共識」(即「兩岸同屬一中」),可能是既反對「臺獨」也反對「九二共識」的情形,所謂的中間力量就是既反統又反「獨」的政治力量。

  過去,有些人之所以將放棄「臺獨」視為民共政治互動的基本條件,就是因為他們不經意地陷入了一個誤區,將放棄「臺獨」與接受「一中」之間理解成「非此即彼」的關係,誤認為只要放棄「臺獨」,就會接受「九二共識」。從臺灣社會現實來看,既反統又反「獨」的中間力量不僅存在,而且有日漸壯大之態勢。因此,在民共互動的政治基礎和前提條件方面,大陸的要求是,民進黨必須接受「九二共識」,而非單單放棄「臺獨」。在臺灣「統獨」光譜中,倘若民進黨接受離大陸底線最近的一個端點(即「一中」),必定意味著放棄了離大陸方面最遠的一個端點(即「臺獨」);但放棄離大陸方面最遠的一個端點,並非意味著接受離大陸方面最近的一個端點。從臺灣島內的現實情況來看也是如此,接受「一中」(或「九二共識」),必定意味著放棄「臺獨」;但放棄「臺獨」,並非一定接受「九二共識」。

  當然,倘若民進黨果真能放棄「臺獨」,雖然這與大陸要求的接受「九二共識」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但無疑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巨大進步。種種跡象表明,民進黨短期內完成如此大的轉型確有一定困難,但問題是,民進黨總得要邁出轉型步伐,才能逐步完成自身兩岸政策的最終轉型;否則,大陸方面不可能與其建立正式的互動交流。對此,大陸方面反覆強調過。過去如此,未來仍如此。(王英津 本文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政治學系教授)

相關焦點

  • 否認「九二共識」,兩岸對話交往無從談起
    本報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程龍)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16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應詢表示,我們多次指出,當前兩岸關係緊張的根源,
  • 王英津《兩岸政治關係定位研究》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中國臺灣網 張潔 攝)中國臺灣網1月12日北京訊 (記者 張潔 張麗媛)1月12日下午,由九州出版社主辦的王英津教授《兩岸政治關係定位研究》發布暨讀者見面會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教授在發布會上做了「探索兩岸政治關係定位的方案與路徑」的主題演講。演講完畢後,王英津教授與聽眾讀者進行了互動,並回答記者提問。
  • 不承認「九二共識」 蔡英文兩岸論述仍是「兩國論」思維
    聲稱:「九二共識」問題「事涉主權,不能讓步」;1992年兩會確實舉行了會談,但對會談結果「各說各話,各自解讀,並無共識」;大陸對於國民黨(「一中各表」)的說法「也不接受、不認同」。還說,要解決兩岸關係的僵局,必須在「對等、不預設政治前提」的基礎上進行溝通,建立「互信」,這是她的堅持。蔡在訪談中還表現出,對目前的兩岸關係「基本保持穩定」感到滿意,稱「有利於將主要精力用於解決內部問題」等。
  • 國臺辦:否認「九二共識」 任何對話交往都無從談起
    中新社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鄭巧)國務院臺辦發言人朱鳳蓮16日在北京表示,當前兩岸關係緊張的根源,在於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單方面破壞兩岸對話協商的共同政治基礎。我們的對臺方針是明確的、一貫的。否認「九二共識」、背離一個中國原則,任何對話交往都無從談起。
  • 國臺辦:只要堅持九二共識,與臺灣各黨派交流大門是敞開的
    有臺灣記者問,國民黨決定不參加海峽論壇,國共之間或者跟其他政黨的交流如何進行?這次海峽論壇有哪些臺灣政黨和個人參加?汪洋主席會不會出席?馬曉光首先回答說,關於海峽論壇籌辦的具體問題,海峽論壇組委會將於9月18日下午在廈門舉行新聞發布會,進行詳細介紹,歡迎大家關注。
  • 「九二共識」是兩岸發展的「橋墩」
    國臺辦主任王毅最近在會見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時明確表示,「九二共識」是開展兩會商談的前提和基礎。認同並維護這一共識,兩會才具備開展商談的必要條件。否則,不僅兩會商談將陷入停頓,兩岸關係也會受到嚴重影響。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更是指出,如果「九二共識」這一基礎遭到背棄,不僅兩會協商難以為繼,兩岸關係也會受到嚴重破壞,取得的成果可能得而復失。
  • 不提九二共識的蔡英文,收到了大陸的這7個信號
    如果要確保現有制度化交往機制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必須與大陸方面確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共同政治基礎。 25日,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強硬向蔡政府喊話,搞「臺獨」只有死路一條,如果把歷史發展定論想明白,就要把這個選項排除,回到「兩岸同屬一中」的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對於民進黨政府所謂將「全民公投」適用於兩岸政治協商事前事後,經此才能換文生效。
  • 國臺辦:沒有「九二共識」的「地基」,何來兩岸對話的「大廈」?
    有記者提問,民進黨當局領導人一再聲稱「願促成兩岸之間有意義的對話」,如果民進黨當局一方面堅持不承認「九二共識」,另一方面又想要推動兩岸對話,是否有機會?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沒有「九二共識」的「地基」,何來兩岸對話的「大廈」?企圖繞開「九二共識」,任何交往對話都是無從談起的。奉勸民進黨當局不要再玩文字遊戲,欺騙島內民眾。
  • 「九二共識」是底線 蔡英文必須面對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4日下午在海南博鰲會見前來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的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一行。李克強表示,我們對臺大政方針是明確、一貫的,不會因臺灣政局變化而改變。我們將堅持「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以確保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李克強強調,「臺獨」沒有前途,兩岸同胞的血脈關係是割不斷的。
  • 馬英九喊話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識 讓兩岸共存共榮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中評社6月11日報導,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11日參加中華兩岸文化經貿交流協會主辦的「兩岸經濟論壇」時表示,蔡當局當下最該做的就是恢復兩岸互信,兩岸關係倒退造成非常大困擾,從工業、農業到觀光業都是,本來兩岸可以共存共榮,現在卻變成像仇人一樣,我們大可不必這樣,蔡英文就堅定做個髮夾彎(指改變態度和做法),接受九二共識,讓兩岸可以共存共榮。
  • 港媒:九二共識成為臺灣政黨的執政保證
    「九二共識」是兩岸開展交流合作的政治基礎,有了這個共識,兩岸才能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實現兩岸間的正常交流交往。正如國臺辦主任王毅在26日在紀念「九二共識」20周年座談會所言,「九二共識」的核心,就是確立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一共同認知,由此明確了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兩岸應當在一個中國的框架內進行平等協商。
  • 美智庫:兩岸交流崩塌非杞人憂天 蔡英文應正視「九二共識」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中評社8月29日報導,美國華盛頓智庫「臺美關係研究中心」日前發表文章,呼籲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正視「九二共識」,否則「維持現狀」難以實踐,兩岸交流可能崩塌並非杞人之憂。網絡雜誌《外交家》26日刊登了「臺美關係研究中心」成員王燕怡、巫和怡、王福權三人合寫的文章《蔡英文迴避九二共識使臺灣陷入困局》。他們指出,蔡英文上任即將滿百日,因一直未正面回應「九二共識」,讓兩岸關係降到冰點。依據近代民主政治的歷史規律,民主政體的領導人若百日內交不出成績,其權力與威望會隨著時間一步一步走低。
  • 臺灣若沒有「九二共識」的會有多慘
    文丨葡萄皮 審丨暗藍 1992年,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雙方堅持一個中國的基本原則,籤訂了「九二共識」。此後,大陸和臺灣的經濟、文化等交流密切,大大地促進雙方的發展。
  • 馬英九呼籲蔡英文回歸「九二共識」 為兩岸避戰謀和
    時值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5周年,臺當局前領導人馬英九7日在臺北表示,期待回歸「九二共識」正道,重啟被關閉的「兩岸和平大橋」;民進黨當局必須改變「選邊站」、「一面倒」的對美政策。馬英九基金會11月7日舉行「習馬會」5周年研討會,馬英九發言表示,兩岸領導人會晤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兩岸花了7年努力建立起共同的政治基礎,累積了足夠的政治互信後才成為可能。相信歷史不會忘記這些努力。馬英九說,當初「搭橋」,當然不是只用一次,而是讓能建立互信的兩岸領導人,都可由此通往和平大道。
  • 南投縣長:要九二共識 不要再提「各表 」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臺媒1月9日報導,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今天召集藍營縣市長開便當會談兩岸交流議題,吳敦義在中常會上重申「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結果沒想到南投縣長林明溱接受訪問時,卻強調「一中各表」是過去臺灣的「九二共識」方向,「現在就不談『一中各表』」,兩岸和平相處,認同「九二共識」,往來就比較密切。
  • 王英津:蔡英文模糊"一中"使兩岸關係更加惡化
    王英津在金臺沙龍。(海外網 欒雨石 攝)5月21日,在人民日報海外網舉辦的主題為「島內局勢再觀察」的金臺沙龍上,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英津針對兩岸關係的發展發表主旨演講。王英津指出,需警惕未來兩岸關係有惡化的風險。王英津首先分析了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的兩岸論述並表示,從蔡英文近期的表述來看,其只會在兩岸論述上繞彎子外,不會接受「九二共識」。在蔡英文看來,只要能「維持現狀」,不引發兩岸激對抗就達到了目的。
  • 蔡英文提兩岸新政?臺商:還是先承認九二共識吧
    針對蔡英文所稱的「兩岸新政策」,國務院臺辦發言人此前在記者會上表示,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安峰山強調,只有承認「九二共識」,認同一個中國,兩岸關係才有機會重回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
  • 大陸「扭曲變造」了「九二共識」?
    在兩岸之間固有矛盾一時難以解決的歷史條件下,正是兩岸雙方這一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使得「九二共識」最終達成,從而確立了兩岸商談的政治基礎,為兩會開展協商並取得成果提供了必要前提。第三,「九二共識」達成共識的方式是各自口頭表述,採用這一方式是海協會接受臺灣海基會建議,雙方一致認可同意的。從雙方當時往來的函電不難看出,「各自口頭表述」並不是「隨意表述」。
  • 臺媒:「九二共識」根本就是兩岸間的共識
    原標題:臺媒:「九二共識」根本就是兩岸間的共識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3日發表評論說,「九二共識」這4個字從2000年至今,就一直是兩岸紅藍綠之間一道難解的習題。民進黨的態度很清楚,從2000年執政開始就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尤其是蔡英文,更曾經一度阻止鬆口的陳水扁,不得再承認「九二共識」。
  • 國臺辦「三重樓喻」比臺 破壞政治基礎卻望溝通對話
    大公網4月26日訊(記者 朱燁 北京報導)國臺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在例行發布會上強調,「九二共識」之所以構成兩岸協商對話的基礎,是因為它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性質,這是兩岸雙方相互釋放的善意,更是檢驗臺灣當局所謂善意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