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中心走進「海洋時代」國內首個海底數據艙珠海揭幕
金羊網 作者:沈釗、詹楚芳 2021-01-11
10日,全國首個海底數據艙在珠海高欄港揭幕,這標誌著我國大數據中心走進了「海洋時代」。
海底數據艙揭幕現場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 實習生 趙翊辰 攝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沈釗、實習生詹楚芳報導:10日,全國首個海底數據艙在珠海高欄港揭幕,這標誌著我國大數據中心走進了「海洋時代」。據介紹,海底數據中心以城市工業用電為主,海上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為輔,具有低成本、低時延、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特點。
打造海底數據艙「胎盤」
10日揭牌的海底數據艙由北京海蘭信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蘭信」)聯合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船國際」)打造。海蘭信從2020年初開始進軍海底數據中心研發,和廣船國際有限公司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2020年底,由海蘭信和廣船國際聯合建造的首個綠色海底數據中心示範項目罐體在廣船國際成功建成並開始進行相關水下性能測試。廣船國際主要承擔了保護數據中心並能承受海底高壓的圓筒形罐體建造和起到關鍵作用的冷卻系統的管路設計和製作,並負責完成了整個海底數據艙的安裝。
圓筒形罐體是海底數據艙的「胎盤」,其密封性能是確保數據中心能否在海底正常運行的根本,罐體下沉至海底之後,將要長期承受巨大的海水壓力,因此必須確保其製造精度和強度。而冷卻系統則是海底數據艙實現降溫功能的「散熱器」,是海底數據艙完成熱交換的核心環節,其建造難點主要在於要在圓筒形罐體有限的空間內實現管路的設計優化。
一次性通過壓力密閉試驗
作為國內首個海底數據艙,在此前完全沒有任何經驗可循,項目伊始,廣船國際就組建了一支由各部門經理擔任項目組成員的專業項目團隊和海蘭信技術團隊聯合進行技術攻關。
在罐體鋼結構製造中,專門挑選了一批經驗豐富的焊接技師負責施工,並從材料和焊接工藝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層層把關質量,最終一次性通過壓力密閉試驗。在冷卻系統的設計製作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設備的結構形式後,廣船國際利用其造船管路設計的豐富經驗,不斷優化布置,最終確保了該罐體冷卻系統的綜合性能一流。在數據中心安裝階段,項目團隊聯合海蘭信技術人員,在短短20天時間內,就完成了鋼結構、電氣、液壓和冷卻等集成系統的安裝和調試的任務。
故障率是陸地的八分之一
大數據中心是新基建的重點內容之一,目前的大數據中心主要建設在陸地,年經濟體量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但大數據中心建設在陸地上需要佔用大量土地,冷卻時需要消耗大量的電能和冷卻水資源。而中國沿海發達省市數據中心增長迅猛,導致類似資源矛盾尤為突出。為此,推動科技創新,加強海洋空間利用,將沿海省市的數據中心布放到近海海域是一種最為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案。
據了解,海底數據中心以城市工業用電為主,海上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為輔,具有低成本、低時延、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特點。據測算,海底數據中心的故障率是陸地的1/8。
無需佔用陸上資源還節能
海蘭信副總裁徐坦表示,海底數據中心對岸上土地佔用極少,沒有冷卻塔,無需淡水消耗,既可以包容海洋牧場、漁業網箱等生態類活動,又可與海上風電、海上石油平臺等工業類活動互相服務。將數據中心部署在沿海城市的附近水域可以極大地縮短數據與用戶的距離,不僅無需佔用陸上資源,還能節約能源消耗,是完全綠色可持續發的大數據中心解決方案。
編輯: 正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