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贊!老西門街道開辦「法律夜門診」 對症下藥很有一套
8月裡,颱風來回折騰,老西門街道的18個「法律夜門診」照開不誤。從2015年開出第一場「夜門診」至今,3年來,「法律夜門診」從一個到18個,服務人群從轄區居民到無地域限制。創新社會治理,提供法律服務,傳播法治思維,「法律夜門診」對症下藥有一套。
圖說:老西門街道的「法律夜門診」。寒楓 攝
需求導向
固定時間地點「義診」
士林華苑和小西門,兩個小區,一新一老,法律服務需求,都很旺盛。
士林華苑,中高檔新式小區,新上海人居多。小西門,本地老年居民較多。兩個小區,幾乎就是老西門社會結構的縮影。老西門地處老城廂,二元結構突出,伴隨舊改,中高檔小區增加,中青年人口呈上升趨勢,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逐漸增加。這樣的區域特徵,讓老西門的法治文化小區建設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法律夜門診」符合區域人口特徵的新需求。像士林華苑一樣,不少中高檔小區居民接受法律服務的時間只能在下班回家後。「法律夜門診」開進社區,執業律師提供免費法律諮詢,同時也是法治宣傳志願者。
今年,「法律夜門診」在老西門街道18個居委全面鋪開,每月一次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義診」,為居民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務。
圖說:老西門街道的「法律夜門診」。寒楓 攝
全力化解
「常回家看看」滿足了
「夜門診」要看各種各樣的「毛病」,「有『急診』、有『慢性病』,還有各種疑難雜症。」老西門街道司法所溫本民說。
一位老媽媽,獨居,很希望孩子們能常回家看看,就去「夜門診」找律師想辦法。律師聽了老媽媽的心願,笑了,既然「常回家看看」是國家大法的明確要求,老媽媽的訴求合情合理合法,那就提醒一下老媽媽住在本地的孩子們,滿足老媽媽的心願,不難。
居民張阿姨在醫院就診,不慎摔倒,手部骨折。張阿姨與醫院協商,要求賠償,協商未果,張阿姨便走上了信訪之路,1年3個月都沒能解決。最後,「法律夜門診」反覆協調雙方,雙方同意協商解決,醫院一次性賠償5700元。
其實,在這個案例之前,面對社區的種種上訪矛盾,「法律夜門診」就已推出了「集體協商機制」,由律師參加集體協商會,解答法律疑問,並作為第三方見證矛盾進展,幫助擬定法律文書,用專業的法律素養化解糾紛。這樣的協商機制,將矛盾化解在基層社區,2015年老西門街道信訪案子1223件,2016年信訪案子1076件,2017年信訪案子932件,每年以10%速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