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家長說,他家小孩在二年級,三年級就要學英語,他覺得沒有必要。
大家可以試想一個場景。如果把一孩子,7、8歲的和一成年人,30多歲的,都沒學過英文,扔到美國去。誰最快學會英語?
這是道送分題,肯定是小孩,1年之後,他說話就很溜了,可能2年之後,你就聽不出的口音,會覺得他像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一樣。而成年人很有可能10年之後還有口音,讓別人一聽就聽出來,他的母語不是英語。
難道是成年人年紀大了,舌頭變僵,不會發音了嗎?當然不是。
腦科學家很早就發現,人大腦裡是功能分區的,有一部分專門管語言,有一部分專門管運動。如果越早學第二語言,就越接近語言分區。如果在6歲之前學第二外語,在語言分區裡,第二語言的區域跟第一語言區域是一樣的,就是說,兩種語言都是第一語言,都屬於母語。
我們可以拿一個小例子來說明。一群人,有的喜歡運動,有的喜歡唱歌,有的喜歡思考。那你給這群人分配地方,分配的地方肯定是適合他們的特長的。運動的人的地方要有運動器材,唱歌的人那裡耳麥要好,思考的人的地方要安靜。每塊地都不一樣。如果分配的時候,只有一個會唱歌的人,那麼就把最適合唱歌的地方分給他。後來又來一個唱歌的人,那沒辦法,只能另找一塊地給他,那塊地肯定不如第一塊地好。如果在分配的時候,兩個唱歌的人同時到,那麼可以把最適合唱歌的地分兩塊,或者儘量把最適合的地分配出去。
科學家很早就說,6歲之前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期。7~8歲也不晚。總之,越早越好。大城市的小孩都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英語,有條件的幼兒園也都開設英語班。因為從實踐來看,就是越小學英語,學起來越快,越好。
小孩的成長是有時間規律的,我們應該按照規律辦事,才能事半功倍。比如,小孩三翻六坐、八爬九站立,這是小孩發育的一般規律。我們不能超脫這些規律,讓小孩6個月就開始走路,小孩不僅不會走,還會損傷自己。對於這些問題,大家覺得是顯而易見的,不會犯錯誤。
但是有些問題就不一定了。比如,什麼時候學英語,應該怎麼學。再比如小孩的記憶力最好時段是13、14歲的樣子,而不是小時候。小時候最強的是好奇心,問為什麼,求知慾最強。可惜,我們很多人在小孩很小的時候,對他的問問題很不耐煩,而是讓小孩背誦各種知識,這是違反生理規律的,導致小孩長大了,求知慾不強,記也沒記住。
當父母不容易,不是生個孩子就能當好父母的。作為父母,就必須要為孩子把好關,引導他健康正常的成長,建議父母朋友們都去讀讀書,而不要想當然,尤其不要拿自己有限的經驗來套,畢竟現在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大家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