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駐華文化教育公使艾琳將卸任:與華結緣30多年

2020-12-19 澎湃新聞

英國出生的艾琳 (Carma Elliot CMG OBE) 說,她6歲時就有預感,自己一定會來中國。只是沒有想到這一來就是30多年,還成為了英國文化教育協會(British Council)中國區主任兼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公使。6月底,她即將卸任,與這個「成年後大部分時間都朝夕相處」的國度暫告一段。

「我想我會很想念這裡的人,這裡的食物。」身著黑色短外套,內襯中長連身裙的艾琳眉眼一彎,笑道,「最喜歡重慶菜,現在不辣嘗不出味道。」 30餘年,讓這位鼻梁高挺、眼眶深邃的外國人養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胃」。

6月1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來到艾琳在北京的辦公室。卸任前的最後兩周,她仍然忙碌於各種公文、郵件的處理。助理把她的時間掐著分鐘算,採訪一結束,就扎進電話會議。

談起剛到中國的場景,艾琳依然記得清晰。1984年,改革開放不久,18歲的她拖著大行李箱獨自從英國來到中國上海,進入復旦大學學習中文。「那是9月份,剛下飛機,熱浪滾滾。」艾琳向澎湃新聞回憶,當年像她一樣選擇到中國的英國留學生並不多,「全上海加上自己可能就36個」。

而30年後,據英國《獨立報》網站2015年9月14日報導,2015年有超過39.7萬外國學生赴中國學習,這使中國排在加拿大、德國和法國之前,成為海外學生最喜愛的留學目的地之一。其中,到中國攻讀學位或交流的英國學生數量增至2005年的三倍。

而另一方面,根據英國文化教育協會的數據顯示,在2017-2018學年,已經有超過11萬的中國大陸學生被英國高等院校錄取。2018年英國籤證與移民局共計向中國大陸公民發放99000份留學籤證,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13%。

在復旦讀完大學,艾琳決定,加入了英國外交部,繼續留在中國。而這個決定或許比隻身留學海外更「大膽」。

「我所知道的,當年到上海的36個英國人,只有我留在了中國。」 艾琳坦言,當時的中英關係並不像如今的密切,中國也正處於改革開放起步階段,但她卻感覺到,「那個階段,我知道中國將是我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接下來可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從學生變身中英文化交流使者,在1987年到2010年期間,艾琳從事貿易與投資、禮賓禮儀等領域的工作,曾擔任英國駐重慶、駐上海總領事館的總領事。2013年4月,她加入英國文化教育協會,並從2013年8月起開始擔任英國文化教育協會中國區主任兼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公使。

據英國文化教育協會官網介紹,英國文化教育協會是英國提供教育機會與促進文化交流的國際機構,專門為英國以及世界各地的人們創造相互學習、理解與交流的機會。在北京,英國文化教育協會作為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開展工作;在上海、廣州和重慶作為英國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開展工作。

過去30多年,艾琳見證了諸多重大時間節點。1997年香港政權順利交接,中英兩國關係進入全面發展的新階段。1998年兩國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建立中英全面夥伴關係。2011年,中英啟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並舉行第一次會議。2015年,中英兩國發表《中英關於構建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開啟持久、開放、共贏的中英關係「黃金時代」。

在艾琳重點關注的教育文化領域,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0月,兩國籤有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和20多個科技合作對口協議或備忘錄。2013年12月,雙方籤署《中英研究創新合作諒解備忘錄》,決定設立總額2億英鎊的聯合科學創新基金。

2014年4月,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雙方還籤署了《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二次會議會議紀要》。同年6月,雙方宣布2015年為中英文化交流年。對於未來,艾琳認為,兩國在人工智慧方面將有更多的創新型合作。

「我很享受將那些對其他文化、學習方式和國家充滿好奇的人聯繫起來,為這些人提供連結和交流的機會。」艾琳說,這也是每天驅使她早起,以及讓她能夠安穩入睡的支柱。

在中英兩國關係向暖向好發展之時,生活中的艾琳也與中國有了不可割斷的聯結——2002、2013年,艾琳在中國收養了兩個女兒。

「一個13歲,一個17歲。」艾琳說到女兒的時候眼神不自覺地溫柔,「有她們,真的很幸運。」

【對話艾琳】

離開中國,最掛念這裡的人

澎湃新聞:您將在什麼時間結束任期?

艾琳:

我在中國的合同到期是6月底,所以我要繼續我最後兩周的工作了。這兩周,我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為了確保我的同事們,所有的文書工作和歷史交接工作能夠順利進行,這樣他們就可以繼續推進這些項目。你知道,信息文件對於我的繼任者也同樣重要。

澎湃新聞:您卸任之後,有哪些打算?

艾琳:

1984年我第一次來到中國,35年過去了,我認為現在是時候搬到其他地方了。我將在七月份搬到新加坡,在新加坡繼續新的工作。但我仍然會在教育領域深耕,仍然會將不同文化之間的人聯繫起來。

澎湃新聞:離開中國,你最掛念什麼?

艾琳:

我最想念的是這裡的人。我認為始終將我與中國聯繫在一起的是我對中國文化、中國人民以及中國食物的熱愛。距我第一次來到這裡現已過去35年了。在最初的五年比較難熬,因為你很難和人保持聯繫,你不知道分離以後大家是否還會再見面。但現在隨著社交媒體和電子郵件(普遍使用),人們變得更容易保持聯繫。 當然,如同很多中國人可以去新加坡旅遊一樣,我也可以繼續來拜訪中國。所以,我非常希望與中國的所有朋友以及我在中國的大家庭保持聯繫。

澎湃新聞:您提到了食物,那麼你喜歡什麼樣的食物?

艾琳:

我非常喜歡中國所有的食物,所有的食物我都吃。但我最喜歡的食物是重慶菜。我在中國西部的重慶呆了五年,我非常喜歡在那裡工作,我當時的主要工作是在中國西南地區建立與英國的聯繫。當然,探索所有不同的食物選擇也很棒。在重慶工作了五年以後,對我來說如果食物不辣,它的味道就並不是很好,它必須要辣。

初來印象:人們熱情,一切都在變化

澎湃新聞:35年前,遠在英國的你為什麼決定來中國?

艾琳:

我一直想來中國學習。當我還是個小孩子,大約六歲的時候,我看過一部關於中國的電影《六福客棧》,講的是日本侵華期間,一個英國傳教士來中國,幫助人們逃離戰亂上海的故事。我就想來中國並且想體驗這裡的生活。

我到上海復旦大學學習的時候,中國正在改革開放,這是很大的優勢。

另外,雖然當時沒有電子郵件,電話也很難打,但我的父母比較支持我出國留學。

澎湃新聞:初到中國的時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艾琳:

(與英國)非常非常不同的。我記得是在1984年9月,飛機降落了,你需要走幾步繞到飛機後面,行李從飛機上下來,放在自行車道的後面,自行車上有一張平板,然後傳送出去。另外,那時候仍然是蒸汽火車,所以我去中國的每個地方都乘坐蒸汽火車。但是這裡的人們非常熱情。

當時一切都在變化。中國的變化很快,但它仍然沒有像現在這樣發達。過去那些日子還有配給。當時中國還是面對著很多挑戰。

但中國各地的人們通常都有同樣的願望,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在家裡做好工作,能夠有車開等。所以在那些日子裡,這些願望都激勵著中國進步。現在,我真的很高興看到有很多人可以實現這些目標。

澎湃新聞:在復旦大學畢業後,為什麼決定留下來工作?

艾琳:

我想在那個階段我知道中國將是我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想繼續住在這裡,了解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和發生的所有重大變化,所以,我加入了英國外交部。

我在北京、上海、重慶都工作過。我把與中國的聯繫作為生命中一種精神所在。

我還收養了兩個中國的女兒。因此,我近年來一個強大的激勵因素是一直希望讓她們與中國的文化聯繫起來。她們與一個有不同習俗的英國人生活,但她們是中國人,我希望她們能夠充分了解中國文化。

澎湃新聞:您收養的孩子幾歲了?為什麼決定收養兩個孩子?

艾琳:

大一點的女兒是我2002年在重慶生活時領養的,第二個女兒是在2013年領養的。

我常被問起為什麼會收養兩個女兒。從根本上說,我想要一個家庭。我有了一個家庭,我的女兒有了一個家庭。很幸福。

在兩國之間,促進人與人的理解

澎湃新聞:您認為什麼樣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是好的教育?

艾琳:

我個人認為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擁有一個充滿愛的家庭,這對於任何社會中的任何一個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基礎,無論是社會發展,他們的情感發展還是他們的認知(都很關鍵)。

另外,我認為不論是哪種教育方式,不論你居住在哪個國家,關鍵在於找到一種培養孩子獨立的教育方法。我看到,在過去的幾年裡,中國表現出了積極的、不同的學習模式。其中一些基於西方體系,父母為孩子們選擇學習的方式可以提供更多選擇。而且在中國出現了以兒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我認為這對孩子、對社會來說可能是積極的。

澎湃新聞:作為英國文化教育協會中國區主任,您一直在推動中英交流。在中國的這些年,您看到兩國交流合作發生了哪些變化?

艾琳:

在我最初到中國的時候,每年中英兩國的留學生很少,可能就幾十個。而現在,英國大約有十七萬名中國大陸留學生。另外,在教育方面,中英兩國有合作交換課程,有合作的學院,青年學生也一起工作,也有機會合作研究。而且,研究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今,中英兩國的情況就是一種互惠互利的關係。

澎湃新聞:離開中國之後,你對未來的期望是什麼?

艾琳:

今年是英國文化教育協會在華成立40周年。我們的使命非常簡單,它是建立在兩國之間,促進人與人的理解,通過更大的理解來建立信任。從根本上說,教育中的許多關係都是為年輕人提供相互聯繫的機會,通過對話,通過聯合研究或在對方國家進行研究,建立了理解和信任,這是任何雙邊關係的真正基礎。

總的來說,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的關鍵都是以信任為基礎。我們可以通過相互投資,合作學習研究來加強。

目前,我們兩國政府都非常致力於確保我們一起解決教育方面的一些挑戰,比如人工智慧面臨的挑戰等。未來的工作場所正在改變著年輕人的工作方式,也會有更多的機會讓中英雙方在人工智慧領域通過建立合作,來加深理解這些全球挑戰究竟是什麼。所以將來中英合作會在很多方面展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關於高端研究的創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動態 | 英國文化協會於南京開設在華首家英語培訓中心
    英國文化教育協會(British Council)在中國設立的首家英語中心近日迎來了第一批學生,該機構期待這個設立在南京的學習中心將使江蘇省和英國之間的聯繫得到進一步發展
  • 新任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公使銜參贊參訪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新任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公使銜參贊參訪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2019-、教育與科學事務公使銜參贊、北京法國文化中心主任高明先生(中間)及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領事柯梅燕女士(左)聽取策展人介紹展覽。
  • 泰駐華公使:網易考拉海購是"一帶一路"成功典範
    作為造福各國人民的世紀工程,「一帶一路」不僅將改變各國間的貿易關係,也將對每一個行業產生更積極的影響。在論壇活動中,網易考拉海購不僅因對泰國乳膠枕產業對華出口做出的傑出貢獻榮獲泰國駐華商務公使遊慕賢頒發的「中泰經貿促進傑出企業獎」,遊慕賢公使也在活動中強調:網易考拉海購與央視在內容上的合作,幫助泰國乳膠枕產業在2016年實現對華出口增長翻番,也實現了從原材料出口到成品出口商業利潤6倍增長的結構性升級,這是跨境電商促進「一帶一路」的一次成功典範。
  • 龍宇翔會見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公使盧基揚採夫
    12月24日上午,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執行主席龍宇翔與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公使德米特裡·盧基揚採夫在北京舉行會談,雙方就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與俄羅斯在人文、體育、經貿等領域的進一步合作交換意見。
  • 嘉賓:白俄羅斯共和國駐華公使銜參贊
    瓦季姆·列昂尼多維奇·謝紐塔白俄羅斯共和國駐華公使銜參贊1971年生於明斯克市(白俄羅斯)大學教育:  畢業於白俄羅斯國立大學和白俄羅斯國立經濟大學國際經濟關係專業1993-1997       擔任白俄羅斯國家對外經濟關係委員會、白俄羅斯對外經濟關係部各種職務1997-1998       白俄羅斯外交部區域合作司亞洲
  • 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教育與研究公使銜參贊赴福州墨爾本理工職業...
    中國教育在線訊 2017年11月28日上午,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教育與研究公使銜參贊魏柯玲女士一行在福建省政府外事辦公室林寒冰副調研員的陪同下,蒞臨福州墨爾本理工職業學院參觀考察。讓公參一行感受和了解了福墨理工濃厚的中外合作校園文化氛圍、完善的硬體設施建設和先進的國際教育管理理念。
  • 英國文化教育協會啟動"English is GREAT"項目
    原標題:英國文化教育協會啟動"English is GREAT"項目   1月31日,記者從英國文化教育協會獲悉,該協會在2018年啟動為期一年的「English is GREAT」項目,支持並鼓勵中國廣大英語愛好者提升口語溝通能力。
  • 俄駐華公使稱俄羅斯人懷極大興趣再認識新中國
    俄駐華使館公使伊戈爾·弗拉基米洛維奇·莫爾古洛夫做客中國網  俄駐華公使稱俄羅斯人懷著極大興趣重新認識新中國   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公使伊戈爾·弗拉基米洛維奇·莫爾古洛夫23日在作客中國網時表示,中俄兩國互辦國家年的主要目的不僅是要增進兩國人民彼此之間的了解,而且還要消除一些歷史遺留的過時的觀念。
  • 泰駐華商務公使:今年1-7月泰對華商品出口是增加的 電子商業會成為...
    泰王國駐華大使館商務處商務公使齊雅文在今日的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向記者介紹泰國出口現狀。泰王國駐華大使館商務處商務公使齊雅文在服貿會現場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張鵬攝作為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服貿會)的活動之一,「中泰建交45周年服務產業合作推薦會」9月5日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
  • 泰國駐華大使館領事部公使銜參贊:中國遊客三天可獲赴泰旅遊籤證
    2月16日電(孫廣勇)據悉,泰國駐華大使館籤證處將於3月13日遷入新址辦公。就有關中國遊客赴泰國籤證事宜,人民網記者16日採訪了泰國駐華大使館領事部公使銜參贊符萬信,符萬信表示:「中國公民可以在三天內取得赴泰旅遊籤證,而且完全免費。」 符萬信首先表示,泰國免籤證費措施將延長至2017年8月31日。泰國內閣會議2月17日通過了6個月免籤證費延長政策。
  • 駐清朝全權公使威妥瑪
    這個要求對本文的主人公英國駐華公使而言再合適不過了。因為他已經數次與清朝政府就外國公民在清朝的安全問題、條約的執行以及外國商人在清朝的永久利益等問題進行過嚴肅談判。在談判中,雙方幾乎要兵戎相見。若要避免戰爭,清朝政府只能被迫接受英國公使提出的所有要求。
  • 日本駐華大使履新,提守望相助
    據日本共同社26日報導,新任日本駐華大使垂秀夫25日抵達山東青島的機場,26日進入北京的大使公邸。應中國政府的新冠防疫要求,他將隔離2周,以這種不尋常的方式開啟任期。長安街知事注意到,日本連續兩任駐華大使均啟用知華派,和剛剛卸任的駐華大使橫井裕一樣,垂秀夫來自被稱為「中國學派」的外務省漢語研修班。日媒評價稱,日本政府將對華關係作為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希望通過啟用長年從事對華外交的垂秀夫來改善中日關係。垂秀夫 圖源:NHK26日,垂秀夫於日本駐華大使館網站發布履新致辭,釋放了諸多意味深長的信號。
  • 英國首位女性駐華大使履新 29年前在中國教英語
    吳百納系中英建交以來首位女性英國駐華大使;就英國加入亞投行,她表示申請還未正式通過,出資額尚未確定  自1972年以來,英國駐華大使中首次出現了女性面孔。18日,新任英國駐華大使吳百納在英國駐華大使官邸舉行了上任後的首次記者會。
  • 英國將在華舉辦百餘場文化藝術活動
    英國將在華舉辦百餘場文化藝術活動 這是記者近日從英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處了解到的。  這個名為「藝述英國——英國藝術及創意產業節」的系列活動也將是迄今為止在中國舉辦的規模最大的英國藝術和創意產業的盛會。  2012年英國將接替中國成為奧運會東道主,同時又是中英建交40周年紀念。
  • 華裔任美國新任駐華公使 將加深人民對人民交流
    華裔王曉岷:美新任駐華公使美國新任駐華公使王曉岷(Robert Wang)已是第二次在北京履職,早在2001~2005年間他就曾代表美國政府在北京開展外交工作。接下來3年,王曉岷在中國任職期間最主要的一個目標是:加深和拓寬兩國「人民對人民」的交流。即將開展的中美兩國省州長地方級對話,即是他一項重要任務。
  • 泰國駐華商務公使一行到訪網易考拉、年糕媽媽 探索中泰經貿交流新...
    泰國駐華商務公使一行到訪網易考拉、年糕媽媽 探索中泰經貿交流新通路 近日,泰國駐華商務公使遊慕賢夫婦及泰工商界代表一行,來到杭州,到訪網易考拉、年糕媽媽兩家知名電商,探討如何更好地開闢
  • SIA國際藝術教育受邀參加英國駐華大使館開放日活動
    2018英國駐華使館開放日活動將於9月15日在北京英國駐華大使館官邸舉辦,預計當天將有2000多名政商名流、企業高層、權威專家和媒體代表等嘉賓蒞臨現場,全球藝術留學知名領導品牌SIA國際藝術教育作為國內藝術留學行業唯一代表受邀出席本次活動。
  • 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盛讚新海實驗中學,她說…
    11月13日下午,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賀蓉歌女士(Brooke Hartigan)、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教育與研究處高級主管雷小鋒、市教育局對外交流處處長姚紅
  • 國博館刊︱晚清英國駐華外交代表機關公文的「中國化」
    國博館刊︱晚清英國駐華外交代表機關公文的「中國化」 【編者按】本文摘自《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年第5期,原題為《晚清英國駐華外交代表機關印信、公文的「中國化」》,作者管世琳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博士後
  • 訪談預告:英國駐華使館文化教育處官員10月17日做客搜狐
    >>>進入搜狐出國頻道  >>>進入搜狐出國「2007中國國際教育展專題」  搜狐出國各國駐華使館系列訪談(四):英國駐華使館文化教育處教育官員殷一雄10月17日做客搜狐  訪談時間:2007年10月17日(星期三)15:00-16:00  訪談地點:搜狐公司大演播室  訪談嘉賓:英國駐華使館文化教育處教育官員殷一雄女士  >>>進入訪談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