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歷史地位
一、 什麼是毛澤東思想?
答: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二、如何理解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概念的涵義?(論述)
答:第一,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
1、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是各國無產階級政黨行動的指南。但是,任何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同時,必須根據本國革命和建設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和具體特點來運用它,並以新的內容豐富和發展它。
2、毛澤東思想就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具體實際的優秀典型。它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觀察和分析中國實際,闡明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發展規律;它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由歐洲形式變成中國形式,用中國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和語言得髦洩錈徒ㄉ璧睦礪酆駝摺K薔哂兄洩撈嗇諶鶯兔褡灞硐中問降摹⒅洩穆碸慫賈饕濉¡/p>
第二,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
毛澤東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因此,凡是實踐中被證明是錯誤的理論觀點和政治口號,無論是出自毛澤東本人的言論還是黨的文件,都不能納入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都不屬於毛澤東思想。
第三,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毛澤東思想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理論,就是對全黨和全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因而凝聚了黨和人民的集體智慧。在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黨的許多卓越領導人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對中國革命和建設這些或那些方面的經驗所做的系統的總結,補充、豐富、發展了毛澤東論著中的許多觀點。因此,毛澤東思想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全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三、毛澤東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是什麼?
答:首先,20世紀前中期世界和中國政局的變動,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時代背景。
其次,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是近現代中國社會和革命運動發展的客觀需要和歷史產物。
第三,新的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第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入與傳播,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準備了思想理論條件。
第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實踐基礎。
四、為什麼說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說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的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
答:1、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是各國無產階級政黨行動的指南。但是,任何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同時,必須根據本國革命和建設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和具體特點來運用它,並以新的內容豐富和發展它。
2、毛澤東思想就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具體實際的優秀典型。它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觀察和分析中國實際,闡明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發展規律;它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由歐洲形式變成中國形式,用中國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和語言說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理論和政策。它是具有中國獨特內容和民族表現形式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五、 如何理解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路線?(論述)
答:1、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決定的,是實現黨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體現,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之一。
2、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這是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這個觀點大致包括下列涵義:(一)一切為了群眾,這是無產階級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二)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把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當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三)相信群眾能夠自己解放自己。(四)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3、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群眾路線的又一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共產黨最基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它正確的揭示了黨和人民群眾的關係,指明了正確實現黨的領導的根本途徑,還深刻說明了黨的群眾路線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內在一致性,把唯物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具體化為科學的領導方法。
4、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是黨的一切組織和一切工作必須堅持和貫徹的根本路線。
六、 為什麼說獨立自主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立足點?(論述)
答:1、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根本方針,是中國革命和建設所必須堅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從中國實際出發,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必然結論。
2、無產階級革命是國際性的事業,需要各國無產階級互相支持和幫助,但首先需要各國無產階級立足於本國,依靠本國人民的力量,搞好本國的革命事業。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
(1)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獨立自主地開闢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2)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提出了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的方針和獨立自主的戰略原則,以及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經濟方針,從而壯大了抗日民主力量,指導中國人民奪取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3) 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明確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方針,強調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力量,打敗中外一切反動派。
(4) 新中國成立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成為一項基本國策。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和國際形勢,毛澤東明確提出了獨立自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3、鄧小平在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經驗時,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中國經驗的第一條,並指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
七、 如何完整準確地發展毛澤東思想?
答:首先,要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必須從毛澤東思想的整個體系去獲得完整、準確的理解。尤其要著重掌握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主要內容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其次,要把毛澤東晚年的錯誤思想與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嚴格區別開來。
第三,要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必定要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而不可能一成不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堅持毛澤東思想,才能永葆毛澤東思想的青春和活力。
八、 為什麼說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
答:1、它們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思想原則,是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2、它們是貫穿於毛澤東思想各個組成部分的核心內容,成為連接各個部分的紐帶和基礎,使毛澤東思想構成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
3、它們是指導中國革命所遵循的根本原則和基本方法,是貫穿於中國共產黨人的全部革命實踐中。所以,它們成為毛澤東思想中最具科學性和生命力的核心內容。
九、 怎樣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
(論述)
答:1、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創立和形成於中國社會發展的不同時代,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不同時期具體情況相結合的產物,解決了中國社會歷史發展時期不同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
2、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最基本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馬克思列寧主義是它們共同的理論基礎,離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入和傳播,就不能形成毛澤東思想,離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發展,就不可能形成鄧小平理論。
3、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是一致的。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也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它就像一條紅線連接著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第二章 近代中國社會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一、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和主要矛盾?/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和歷史任務?
答:第一,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日益成為統治中國的決定性力量。成為近代中國一切災難和禍害的總根源,也是阻礙中國獨立發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中國的封建勢力已經同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狼狽為奸,互相勾結,成為帝國主義奴役近代中國的社會基礎。
第三,外國列強的入侵,使封建時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被破壞了,但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不但依舊保持著,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佔據著明顯的優勢。
第四,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展,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地位脆弱,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
第五,由於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
第六,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人民經濟上的貧困和政治上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見的。
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二、 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歷史必然性?(論述)
答:1、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證明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破產和資本主義的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都不能領導革命取得徹底勝利。中國社會的發展客觀要求由新的革命階級和新的革命形式來完成。
2、辛亥革命後,隨著民族工業的發展和外資企業的增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逐步發展壯大,工人運動水平明顯提高,為革命由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轉變準備了階級基礎和領導力量。
3、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使中國無產階級和先進知識分子的覺悟得到很大提高,為革命的轉變準備了思想條件。
4、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時代,為革命的轉變提供了時代條件。
三、 什麼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答: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集中表述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在這條總路線的指導下,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綱領進行了系統論述,為中國社會從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作了理論上與政策上的準備。
四、 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綱領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
答:1、1922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二大,初步揭示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在現階段的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的完全獨立;統一中國使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2、中共二大在全國人民面前破天荒地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同時也表明,中國共產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道路上邁出了可貴的第一步。
五、 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為什麼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對象?(論述)
答:1、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1) 帝國主義通過野蠻的侵略戰爭,強迫中國籤訂不平等條約,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控制、操縱中國,最終從中國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
(2) 政治上,西方列強踐踏中國的神聖主權。經濟上,帝國主義牢牢掌握了中國的經濟命脈。文化上,實施文化侵略政策,麻醉中國人民的精神,培養為他們侵略政策服務的買辦文人。
(3) 西方列強在侵略中國的過程中,殺人放火,搶劫財物,無惡不作,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給中國人民帶來無法估量的物質損失和精神傷害。
2、封建主義是中國社會進步的主要障礙(1) 封建剝削制度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主要支柱和中國封建軍閥實行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
(2) 封建主義的統治也是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礙,是中華民族進步的攔路虎。
(3) 封建剝削制度的殘酷性和封建經濟自給自足的特點,使中國生產力低下,人民生活極度貧困。反對封建主義就是要在經濟上消滅封建剝削制度;在政治上消滅軍閥的專制統治,為中國的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創造條件。
(4) 反對官僚資本主義是因為這種資本主義同外國帝國主義、本國地主階級和舊式富農密切地結合著,具有買辦性、封建性、壟斷性。
六、 民族革命與民主革命的關係?
答:1、中國革命既是對外推翻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革命,又是對內推翻封建地主壓迫的民主革命。
2、反之,因為封建地主階級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主要社會基礎,如果不幫助農民推翻封建地主階級,就不能組成中國革命的強大的隊伍而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
七、 中國無產階級的特殊優點是什麼?
答:第一,中國無產階級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而這些壓迫的嚴重性、殘酷性是世界歷史上少有的。因此,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在革命鬥爭中比任何別的階級都來得堅決徹底。
第二,中國無產階級和廣大農民有著天然聯繫,便於他們和農民結成親密的聯盟。
第三,中國無產階級人數雖不多,但集中在沿海、沿江大中城市,便於組織。
中國無產階級的這些特點必然使它成為近代中國的一個特別能戰鬥的最革命的階級,擔當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
八、 如何堅持和把握無產階級領導權?
答:1、堅持和把握無產階級領導權,必須建立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廣泛統一戰線,這是實現無產階級領導權的關鍵;
2、在同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時,實行獨立自主,既聯合又鬥爭的方針,是保持無產階級領導權的基本策略;
3、建立一支強大的革命武裝,是保證無產階級領導權的堅強支柱;
4、加強無產階級政黨的建設,是實現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根本保證。
九、 怎樣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新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特點?
(論述)
答:第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區別是領導階級不同。五四運動以後,中國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導者,已經不屬於中國資產階級,而是屬於中國無產階級了。
第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發生在十月革命之後,屬於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範疇。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開始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五四運動後的中國革命就不再屬於舊的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範疇,而是屬於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範疇。
第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五四運動前,中國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反封建反侵略的鬥爭的指導思想均是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五四運動後,中國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宇宙觀和方法論,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理論武器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重要特點。
第四,新民主主義革命前途,是經過新民主主義逐漸過渡到社會主義。
十、 新民主主義政治的特點?/新民主主義政治綱領的特點?
答:第一,「國體」是指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國體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包括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們在內的幾個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
第二,政體是指政權的構成形式就是指佔統治地位的階級採取什麼形式來組織政權機關。與新民主主義國體相適應的政體是採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
第三,新民主主義政治是一種過渡性質。新民主主義政治中既有社會主義因素,又有非社會主義因素,新民主主義政治的終極前途是社會主義的。
第三章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一、為什麼說中國的武裝鬥爭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戰爭?
答:第一,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國革命的最廣大的動力,是中國革命隊伍的主力軍。
第二,農民-這是中國軍隊的來源。不同時期的中國人民的武裝力量,絕大部分是穿著軍裝的農民。
第三,中國革命進行長期的武裝鬥爭,主要的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農民遊擊戰爭。
二、中國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及條件?(論述)
答:第一,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1) 由於近代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沒有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自己自足的地方性農業經濟廣泛存在,這就為紅色政權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2) 由於近代中國政治發展不平衡,廣大農村是反動統治的薄弱環節,而農民又是革命的主力軍,這又使紅色政權獲得了深厚的階級基礎;由於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的間接統治和互相間的鬥爭,造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和連綿不斷的軍閥混戰,這又使紅色政權獲得存在和發展的縫隙;
(3) 由於中國是一個大國,革命力量有廣泛迴旋餘地。
第二,良好的群眾基礎,是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必備客觀條件。
第三,向前發展的革命形勢,是中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客觀條件。
第四,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必要主觀條件。
第五,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關鍵性的主觀條件。
三、《反對本本主義》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答:1、第一次明確地提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
2、積極提倡「共產黨人從鬥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
3、從思想路線的高度為開創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指明了方向,並把這一道路的理論建立在堅實的唯物主義哲學基礎之上。
四、怎樣理解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
答:第一,毛澤東分析了中國農民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指出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他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外而帝國主義,內而統治階級,對於其壓迫榨取的對象主要是農民」。農民不起來參加並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農民問題不會解決;農民不會擁護這個革命。
第二,農民是中國的基本群眾,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
第三,毛澤東強調無產階級領導農民鬥爭在推翻反動政權,建立人民革命政權中的重大作用。
五、土地戰爭時期黨的土地革命路線和方法是什麼?
答:路線:依靠貧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方法: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礎上,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
六、為什麼說兵民是勝利之本?/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主要作用?
答:第一,民眾是戰爭人力的資源,建立優勢的軍隊,民眾是兵力的源泉。
第二,民眾也是戰爭物力和財力的源泉。
第三,民心的向背,民眾擁護和支持,是戰爭的精神力量。
第四,民眾參加到戰爭中來,使武裝鬥爭和非武裝鬥爭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戰爭的整體威力。
七、人民戰爭與革命根據地的關係是什麼?
答:1、中國革命戰爭是以農民為主體,因此,進行人民戰爭必須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依託。
2、必須依靠人民群眾,把落後的農村造就成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的強大革命陣地,造就成奪取城市乃至全國政權的戰略基地。
3、沒有農村革命根據地,人民戰爭就不可能有人力、物力資源,也不可能為人民戰爭的革命軍隊提供休整、補充和訓練的場所。
4、要進行人民戰爭就必須發動廣大農民開展土地革命,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積極性,建立強有力的農村革命根據地。
八、簡述毛澤東積極防禦思想的內容和意義?
答:首先,毛澤東認為戰略防禦有積極防禦和消極防禦,我們應該承認積極防禦,反對消極防禦。
其次,毛澤東把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具體化為「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作戰方針。
最後,積極防禦要求我軍創造條件,進行有效的戰役戰鬥中的外線的進攻戰。
意義: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戰略戰術思想的核心。
九、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
答:第一,它是實現戰爭勝利的最有效的手段。集中優勢兵力,才能給敵人以決定性打擊。
第二,能使敵人士氣沮喪,我則人心振奮。
第三,可以使敵人的人力物力不斷減少,而使我軍的人力物力不斷得到補充,使革命根據地得以保存和發展。
第四,使我軍有可能各個殲滅敵軍的增援隊,始終保持戰場的主動權。
第四章 統一戰線的理論和策略思想一、在中國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論述)
答:(一)建立廣泛統一戰線的必要性:
1、從理論上看,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是馬克思主義的策略原則,馬克思主義認為:
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和組織的統一戰線,不論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還是殖民地國家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革命,無一例外地都需要正確解決這一至關重要的、關係到革命成敗的關鍵問題。
2、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特點,決定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是必要的。
中國社會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無產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佔人口的少數並尖銳對立,而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中間階級卻佔了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他們往往在革命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的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能否率領他們去打倒共同的敵人,其關鍵就在於能否在一定的形式下同他們建立並保持革命的統一戰線。
3、敵強我弱決定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是必要的。
在中國革命全部過程中,由於革命所面臨的敵人異常強大,導致了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殘酷性。同時由於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又導致了革命發展的不平衡性。這種革命的長期性和不平衡性,決定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更加有必要採取廣泛的統一戰線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努力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壯大自己,削弱敵人,改變敵我力量對比,從而爭取革命的徹底勝利。
(二)建立廣泛統一戰線的可能性: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在內部存在尖銳的階級矛盾;在外部有不可調和的民族矛盾,還存在各種政治派別的矛盾。種種錯綜複雜的矛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問題上,又不斷發生推移、轉化和變遷。這種極端複雜的中國社會政治局面,在客觀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的可能性。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廣大人民群眾長期處於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勢力壓迫的深重災難之中。這一歷史條件決定了無產階級可以把一切愛國的、不甘心受帝國主義奴役的人們團結在自己的周圍,結成包括全中華民族絕大多數人口在內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
(1) 中國的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不但佔了全國人口的多數,而且革命要求強烈,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基本依靠力量,是統一戰線中的左派。
(2) 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由於受到外國資本和本國官僚軍閥政府的壓迫和排擠,在一定時期內和一定程度上,能夠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但又缺乏革命的徹底性,所以他們是統一戰線中的中間派,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應當努力爭取的力量。
(3)中國帶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歷來是革命的對象。但是,由於他們的各個集團是以不同的帝國主義為背景的,所以一些大資產階級集團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時期內參加到鬥爭中去。在這種情況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可以同這樣的大資產階級集團建立統一戰線。這時,他們就成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暫時的同盟者。
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特點?
答:第一,廣泛的民族性和複雜的階級矛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僅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而且包括以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具有廣泛的民族性。也就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存在著複雜的矛盾和鬥爭。
第二,有政權、軍隊的合作。國共兩黨都有自己的政權和軍隊,兩黨合作實際上是兩黨分別領導的兩種政權、兩種軍隊在全民族抗戰總目標下的合作。
第三,沒有正式的固定的組織形式和共同的具體的政治綱領。涉及兩黨關係及合作抗日的事宜,只能採取臨時協商、談判的特殊形式加以解決。這就增強了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的必要性。
三、為什麼說政策和策略是關係中國革命成敗的大問題?(論述)
答:1、所謂政策,就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革命任務而制定的行動準則、規範和限度;所謂策略,就是根據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而制定的相應的行動方針、鬥爭方式和手段。
2、革命政黨和革命群眾的實踐,總是同一定的政策相聯繫著。都是在為實行某種政策而鬥爭著。
3、黨的政策和策略,是黨的利益和群眾利益的體現。政策和策略正確與否,關係著黨能否廣泛而有效地團結最大多數人民群眾,為實現黨在每一個歷史時期的戰略目標而努力奮鬥。
4、政策和策略是貫徹黨的路線和完成黨的戰略任務的保證。是為路線和戰略任務服務的工具和手段。
5、政策和策略關係著革命政黨能否時刻統一全黨的意志,形成堅強的領導核心力量。
6、只有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保證無產階級領導的正確性,進而才能卓有成效地團結和率領同盟軍共同奮鬥,以實現無產階級的戰略任務。可以說,沒有正確的政策和策略,就沒有統一戰線。
四、簡述革命統一戰線中的兩個聯盟的內容、地位、作用?
答:1、內容:一個是勞動者之間的聯盟;一個是勞動者與非勞動者之間的聯盟。
2、地位:(1)第一個聯盟,即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工人階級同其他勞動人民的聯盟,是基本的、主要的。
(2)第二個聯盟,即工人階級同以民族資產階級為主體的非勞動人民的聯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3、作用:(1)只有首先發展和鞏固這個聯盟,統一戰線才能夠真正堅強有力;才有助於推動其他中間階級、階層、集團參加革命和參加統一戰線;才有力量去孤立、分化、瓦解和消滅敵人,奪取革命鬥爭的勝利。
(2)爭取同民族資產階級合作,或者使他們保持中立,對於爭取其他中間力量,孤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是極為有利的。
五、試分析中共堅持和發展統一戰線的方針和原則?(論述)
答: 1、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形成和實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策略方針和策略原則。這些方針和原則主要有:(1)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的原則;(2)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利用矛盾、團結多數的原則;(3)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等等。
2、所謂獨立自主,就是指在統一戰線中,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正確理解這個原則,應包含兩方面的涵義。一方面,要講統一性。另一方面,要講獨立性。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只有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獨立性,才能及時提出和貫徹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實現自己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3、中國共產黨在研究和制定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和策略原則時,總是堅持階級分析的方法,對統一戰線的階級構成進行科學分析。統一戰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團結儘可能多的社會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主要的敵人,這就要善於利用敵人內部的矛盾,在敵人營壘中找朋友。隨著主要矛盾的變化,統一戰線的性質、任務和成分也會發生變化,黨的政策也需進行相應調整,以適應新的情況,爭取和團結大多數,完成新的革命任務。
4、把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是堅持和發展統一戰線的又一條基本原則。在統一戰線問題上,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在政治上逐步把同盟者提高到當前革命綱領的水平,而不是把自己降低到同盟者的水平。這就是原則性。但是,原則性必須和靈活性結合起來,靈活機動地運用各種鬥爭形式,及時地改變自己的策略,善於與同盟者達成必要的妥協。
六、為什麼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論述)
答:1、領導權問題,是革命統一戰線的最根本的問題。堅持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革命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既是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理論的一條基本原理,也是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一條基本經驗和一個基本特點。
2、這是由中國革命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五四運動之後的中國革命,是新的、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和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統一戰線的領導權問題是由中國革命的領導權問題派生的,其領導權問題必然是同革命的領導權問題相一致的。自然只能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革命統一戰線。
3、是由中國無產階級的優點和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所決定的。中國無產階級是中國近現代社會中最先進、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階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革命政黨,這就決定了中國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把全體勞動者和一切愛國者團結在自己周圍,組成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為實現革命的綱領和任務而奮鬥。
七、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應如何處理與資產階級的關係?(論述)
答:1、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發展道路,是在同中國資產階級的複雜關係中走過來的。正確處理同資產階級的又聯合又鬥爭的關係,對中國革命統一戰線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如果黨不在一定時期中同資產階級聯合,黨就不能前進,革命就不能發展;如果黨不在聯合資產階級時又同它進行堅決的、嚴肅的「和平」鬥爭,黨就會瓦解,革命就會失敗;如果黨在被迫同資產階級、主要是大資產階級分裂時,不進行堅決的、嚴肅的武裝鬥爭,黨也會瓦解,革命也會失敗。
2、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愛國的,同時又具有兩面性的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這種經濟的和政治的地位,規定了他們在中國革命中的兩面性,即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同敵人相妥協的一面。針對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就必須對他們實行又聯合又鬥爭的策略。
3、中國的帶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歷來是中國革命的對象。但是,在某些特殊歷史時期或特殊政治條件下,一部分大資產階級便會推行其兩面政策,因而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也應該對他們實行又聯合又鬥爭的政策,與其建立一定程度上的暫時的聯盟。
4、就民族資產階級和大資產階級這兩種不同的對象來說,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對他們都要採取又聯合又鬥爭的政策,但是在聯合與鬥爭的性質及方式上,是有重大差別的。我們同民族資產階級基本上沒有武裝力量的聯合和鬥爭,而主要是政治上的聯合和鬥爭。鬥爭的主要手段是批評和教育,而批評也是為著教育和團結。大資產階級從總體上來說,是中國革命的對象。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與他們的聯合,屬於利用敵人內部矛盾性質的聯合,同時要對他們的反動政策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這種鬥爭既有和平的說理鬥爭,也有非和平的流血的鬥爭,甚至不排除一定規模的武裝對抗和衝突。
八、中國共產黨為什麼必須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答:1、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長期合作歷史經驗的生動概括和總結,又是黨與民主黨派團結合作共事的一貫方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合乎邏輯的發展。
2、長期共存,不是一個短暫的歷史階段,而是與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最終消亡相聯繫的。所謂互相監督,當然不是單方面的,共產黨可以監督民主黨派,民主黨派也可以監督共產黨。
3、這一方針有利於把全國人民的力量團結在黨的周圍;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有利於加強改善黨的領導,保證決策科學化。
九、人民政協的作用?
答:1、最廣泛的聯繫、團結各方面人士,進行政治協商,實行民主監督,從而更好地推動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的貫徹執行。
2、人民政協在代行全國人大職權期間,對於團結動員全國各族人民和一切愛國力量,反對國內外敵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實行社會改革,發展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鞏固人民民主專政,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
答:首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促進了亞洲及世界各國對於新中國的了解和合作,對中國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和包圍,結成新的國際統一戰線是極其有利的。
其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策劃的強權外交、「實力政策」是一個勇敢的挑戰。
最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和提出,為國際間和平解決爭端提供了規範,成為維護世界和平和謀求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礎。
第五章 人民民主專政理論與人民民主政治建設一、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艱苦探索?/試論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形成過程?(論述)
答:1、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黨先後提出了建立「勞農專政」、「真正平民的政權」、「革命民眾政權」、「工農小資產階級的民權獨裁制」等主張,對民主革命勝利後建立什麼樣的國家政權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
2、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後,中共中央開始認識到,中國革命進到了一個新階段-土地革命階段,需要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小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權。工農民主專政是毛澤東人民民主專政思想探索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3、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於1940年1月發表了《新民主主義論》,明確而完整地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方案。這樣,毛澤東人民民主專政思想已趨於成型。
4、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抗日統一戰線的政權。這個政權曾實行「三三制」,「三三制」政權的理論和實踐,在毛澤東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形成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5、在抗戰勝利之前,中國共產黨便確定了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建設新中國的奮鬥目標。
6、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推進,1948年12月30日,在《將革命進行到底》一文中,毛澤東第一次公開使用「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1949年6月,毛澤東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28周年的時候,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總結了近代以來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闡明了建立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歷史必然性,論述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一系列根本問題。這篇著名文章的發表,標誌著人民民主專政理論已經完全形成。
二、什麼是三三制政權?
答: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抗日統一戰線的政權。這個政權曾實行「三三制」,「三三制」政權在組織形式上,共產黨員只佔三分之一或者更少,他們代表無產階級和貧農;非党進步分子佔三分之一,他們代表小資產階級;中間派及其他分子佔三分之一,他們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三三制」政權,其性質是新民主主義政權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階段的具體形式,。「三三制」政權的理論和實踐,在毛澤東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形成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三、簡述抗戰勝利後各主要政治派別的建國主張?
答:1、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為了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既得利益,必然在戰後堅持其獨裁、內戰、賣國的既定方針,企圖獨佔抗日戰爭勝利果實,在全國重建其獨裁統治。這就是國民黨對待戰後國內問題的根本主張。
2、中國共產黨便確定了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建設新中國的奮鬥目標。提出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的統一,建立獨立自主與富強的新中國。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在戰後提出的建國主張。
3、成立舉國一致的民主聯合政府,結束國民黨黨治,「把中國造成一個十足道地自由獨立的民主國家」。以民盟為代表的中間黨派的主張基本上是資產階級共和國的主張。
四、試分析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基本內容?(論述)
答:1、人民民主專政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關於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的理論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革命經驗的基本總結。
2、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中,不同的階級處於不同的地位。工人階級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領導力量,因為只有工人階級最有遠見,大公無私,最富於革命的徹底性。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而主要是工農聯盟。人民民主專政還包括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上述各個革命階級在國家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關係,標誌著我們國家的根本性質,表明我們的國家是人民民主國家。
3、人民民主專政必須通過一定的政權組織形式來體現,最適合我國人民民主專政國體的政體,即政權組織形式,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適應著人民民主專政的階級性質,充分代表著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能夠保證在人民內部發揚民主,加強團結,激發人民的責任感和創造精神。
4、人民民主專政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一個方面是對人民的敵人實行專政。這兩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
五、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中,各階級的不同地位和相互關係是什麼?
答: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中,不同的階級處於不同的地位。工人階級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領導力量,因為只有工人階級最有遠見,大公無私,最富於革命的徹底性。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而主要是工農聯盟。人民民主專政還包括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但是,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地位決定了他們的兩面性,他們可以參加政權,但不應當在國家政權中佔主要地位。上述各個革命階級在國家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關係,標誌著我們國家的根本性質,表明我們的國家是人民民主國家。
六、人民民主專政為什麼要實行對人民的民主和對敵人的專政的統一?(論述)
答:1、人民民主專政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一個方面是對人民的敵人實行專政。這兩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
2、人民民主專政作為一種國家制度,是民主和專政的辨證統一。民主和專政這二者是既相區別又相聯繫、緊密結合而不可分割的。
3、民主與專政有各自不同的對象和方法,二者是不能混淆的。民主的對象是佔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他們享有廣泛的民主自由權利,是國家的主人;而專政的對象只是佔人口極少的被推翻的反動階級。人民民主專政有兩種方法,對敵人來說,是專政的方法、強迫的方法,對人民來說,則與此相反,不能用強迫的方法,而是用民主的方法,用說服教育的方法,即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
4、民主和專政是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的。對人民實行民主是對敵人實行專政的需要,對敵人實行專政也是對人民實行民主的需要。
5、歷史經驗證明,離開了人民民主,就不能鞏固對敵人的專政;離開了對敵人的專政,就保證不了人民民主。二者決不能割裂或有所偏廢,更不應互相排斥和互相代替,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民主和專政的統一。
七、人民代表大會為什麼採取民主集中制組織原則?
答:首先,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必須以廣泛的民主為基礎,只有按照民主的原則組織政權,才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才能吸收廣大群眾的意見,制定出符合國情和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有效地對敵人實行專政。
其次,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又必須實行集中,以便把人民群眾分散的、零星的意見,集中起來形成國家意志,並以國家權力保證其貫徹實施,才能體現國家權力機關的權威和號召力。
八、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特點和優點?
答:第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充分體現了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原則,能夠充分發揚最廣泛的人民民主,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參加國家管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
第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充分體現了民主集中制原則,既保證國家權力的統一,又使國家機關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既能保證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又能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利於實現黨對國家事務的領導,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穩定,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途徑和形式。
第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採取協商和表決相結合的原則,有利於保證國家重大決策的正確性和科學性,有利於鞏固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九、我國在解決民族問題上為什麼要採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策?
答:1、從我國歷史的實際情況來看,早已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之間很早就有了經濟和文化的聯繫,共同創造了祖國的歷史和文化。為我國各民族在統一的祖國大家庭中實行團結合作創造了條件。
2、近代以來我國各民族都是被壓迫的民族,有共同的命運和遭遇。各族人民也都以不同方式參加了民主革命鬥爭,並在鬥爭中建立了親密關係,形成了血肉不可分的整體。
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為我國各族人民在統一的、單一制的祖國大家庭中實行團結合作奠定了基礎。
十、為什麼說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革命的主要經驗和主要綱領?(論述)
答: 1、人民民主專政之所以是中國革命的主要經驗,是因為一切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近百年來,先進的中國人為解決這個根本問題提出過多種救國方案,進行過多次英勇鬥爭,但都失敗了,只有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不僅找到了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而且積累了建立和發展革命政權的豐富經驗。創造了完全適合中國國情的以人民代表大會為形式的人民民主專政,解決了國家政權這個革命的根本問題。
2、人民民主專政之所以是中國革命的主要綱領,是因為中國革命是分兩步走的,因此,不能滿足於以建立人民民主專政來維護與鞏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果,而是要以此作條件,使中國有可能在共產黨領導下,穩步地由農業國進到工業國,有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到社會主義社會。進而,消滅階級實現共產主義這是中國革命的主要綱領,也是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目的和任務。
第六章 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一、毛澤東關於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理論?(論述)
答:首先,毛澤東指出,中國是一個經濟相當落後的農業國,工業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就全國範圍來說,大約是現代性的工業佔10%,農業佔90%左右,這是新中國建立後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國情,也是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基本出發點。
1、由此決定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在經濟上,必須實行在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
2、在政治上,新民主主義社會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
3、在文化上,實行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其次,毛澤東指出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就是在解決土地問題之後,國內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國外是中國同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因此,對待資產階級既要聯合,又要鬥爭,對待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既要允許其充分發展,又要限制其不利於國計民生的方面。
第三,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帶有過渡性質的社會。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中,既有社會主義因素,又有非社會主義的因素,它們彼此鬥爭著。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屬於社會主義體系的和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的社會。
二、什麼是三反運動和五反運動及其作用?
答:1、從1951年底開始,中共中央統一部署,首先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中開展反對貪汙、反對浪費和反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
2、從1952年開始,在私營工商業中開展一場反對行賄、反對偷稅漏稅、反對偷工減料、反對盜騙國家財產、反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五反」運動。
作用:「三反」、「五反」運動的勝利,打擊了資產階級的違法活動,教育了幹部,純潔了幹部隊伍,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和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推動了在私營經濟中建立工人監督和實行民主改革,創造了對私營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有利條件。
三、簡述毛澤東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的初步設想?
答:第一,關於過渡時間,認為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新民主主義建設階段,一般估計大約為15年至20年時間。
第二,關於轉變的條件,認為只有先實現了國家工業化,才能實現私營工業國有化和個體農業的集體化。
第三,關於過渡的步驟和方式,最初設想是經過相當長時期的經濟建設為社會主義準備條件,然後一舉消滅資本主義,進入社會主義。
意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最初設想,也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建立初期,黨以這一理論為指導,領導人民走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發展道路,為過渡到社會主義準備了各項條件。
四、為什麼說中國從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是歷史的必然?/為什麼說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論述)
答:首先,實現國家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物質基礎和先決條件。新中國建立後,經過三年的努力,我國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工農業產品的產量達到或超過歷史最好水平。但我國仍是個落後的農業國,工業布局極不合理,教育、科學和文化也很落後。一部中國近代史用血的事實告訴我們,要使我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因落後而挨打,就必須加速實現國家工業化。
其次,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迅速實現國家工業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迫切需要。隨著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展開,社會主義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的矛盾更加尖銳。資產階級的不法行為確實給國家經濟建設帶來嚴重危害。而這種經濟上的矛盾又必然造成階級關係的緊張和階級矛盾的加劇。客觀上要求必須及時地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以便從根本上解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解放被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束縛的生產力,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
再次,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發展農業和整個社會生產力的需要。
1、小農經濟是一種小而全的封閉式經濟,不利於分工發展多種經營,也不利於舉辦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
2、個體農民尤其是其中的窮苦農民,確有一種發展互助合作的積極性。
3、更為重要和迫切的是,在暫時不可能得到大工業強有力支持的情況下,農業只能靠互助合作形式來發展生產。這是當時歷史條件下唯一的選擇。
4、從社會政治生活方面看,實現農業合作化,是鞏固工農聯盟,加強人民民主專政的需要。
5、分散的手工業是十分落後的,新技術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在生產和銷售方面遭到許多難以克服的困難,同樣不能適應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須通過合作化把手工業者個體所有制逐步改造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
總之,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是具有現實依據的,是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的,反映了我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
五、我國實現農業合作化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答:1、國際國內條件十分有利。從國內來看,經濟結構得到調整,工業生產能力大大提高;政治穩定,社會清明,工農群眾建設新中國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從國際形勢來看,世界和平民主陣營在擴大,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運動繼續發展。
2、在廣大農民中蘊藏著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性。可以充分利用和正確引導這種積極性,領導農民走農業合作社的道路。
3、黨領導的各項事業的不斷勝利是農業合作化的有力保證。
六、我國農業合作化採取的步驟、方針是什麼?
答:1、把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有機地結合起來。彼此之間可相互促進,相互推動。
2、堅持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與發展農業生產同時並舉的方針。
3、堅持自願互利的原則,反對強迫命令。
4、採取循序漸進的步驟,逐步實現過渡。第一步號召農民組織帶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農業生產互助組;第二步在互助組的基礎上,組織帶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合作社;第三步組織大型的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社。
5、堅持黨的領導,正確掌握農村的階級政策。
七、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和意義?
答:第一,嚴格區別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的界限,對民族資本採取利用、限制與改造的政策,實行和平贖買,使我國和平地實現了生產關係的深刻變革。
第二,創造了國家資本主義的多種形式,堅持了由低級到高級的逐步過渡的形式,保證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形成,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第三,注意把對企業的改造與對資本家的改造結合起來,逐步把資本家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意義:1、這標誌著我國已經基本上消滅了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和資產階級,這就為生產力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2、實現了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和列寧提出但沒有做到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國家資本主義的學說。
八、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完成的歷史意義?
答:第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我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第二,黨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第三,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對資產階級和平贖買的設想。這是國際共運史上的偉大創舉,以新的經驗和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九、「一五」計劃的主要內容?
答:1、集中主要力量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2、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
3、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4、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經濟成分的穩步增長。
5、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十、我國對私人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改造為什麼採取和平贖買方式?
答:1、革命導師關於和平贖買的設想,為我國實現和平贖買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2、我國建立了強大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從政治上提供了實行和平贖買政策的保證。
3、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具有兩面性的階級,它有擁護新生國家政權,願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
4、我們建立了國營強大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割斷了資本主義經濟和個體經濟的聯繫。
十一、為什麼說新中國的誕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巨變?(論述)
答:(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來看:
1、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領導全國人民經過長期的武裝鬥爭,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政治上確立了共產黨在國家政權中的領導地位;經濟上確立了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意識形態上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上的指導地位,使我國走向社會主義成為歷史的必然。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削弱了西方帝國主義陣營,壯大了國際共產主義的力量,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
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證明了中國以自己獨特的革命理論,經驗和實踐,豐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二)從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產生的深遠影響來看:
1、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確立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
2、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3、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我國走出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極大的孤立了帝國主義陣營。
綜上所述,新中國的誕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巨變。
第七章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一、毛澤東《論十大關係》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
答:內容: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係》的重要講話,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在這篇講話中,毛澤東以蘇聯的經驗為鑑戒,總結了我國的經驗,論述了正確處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系列重大關係,提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對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初步的探索。還專門論述了學習外國長處和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問題。
意義: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已經闡明了這樣一個基本思想,即: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學習別國長處,借鑑別國經驗,走自己的路,把我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怎麼認識中國國情的?(論述)
答:第一,中國已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但社會主義制度還不鞏固、不完善。毛澤東在社會主義社會劃分為兩個階段,指出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中國還處在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
第二,中國是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文化落後的不發達國家。要使生產力很大地發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是不行的。
第三,國內階級矛盾已基本解決,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成為國內主要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儘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上述對國情的正確認識和由此得出來的有關論斷,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立足點。保證了探索過程中的正確的發展趨向。
三、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學說的內容及意義?(論述)
答:內容: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首次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概念,並系統分析了它的性質、特點和解決辦法。
1、毛澤東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同樣充滿著矛盾,正是這些矛盾推動著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展。「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
2、毛澤東精闢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非對抗性質。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在生產關係和生產力基本適應,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基本適應條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對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對抗性的矛盾。
3、毛澤東高度概括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特點,提出了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來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途徑和辦法。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不是要動搖、背離或推翻社會主義制度,而是要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依據社會生產力發展狀況和要求,依靠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力量,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有領導、有步驟、有秩序地對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的一面、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的一面進行調整和改革,使之更好地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意義: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國家政治生活主題的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1、它為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社會各種社會矛盾,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創造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局面,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
2、它也以完整的理論形態、獨創性的內容,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
四、我國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是什麼?
答: 1、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形成了關於我國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其中最主要的,是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和統籌兼顧的方針。其基本內容是:要重視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的規律,使國民經濟計劃儘可能反映這一規律。既要顧全大局,突出重點,也要統籌兼顧,全面安排,綜合平衡。
2、我國經濟建設的另一重要方針,是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一切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走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主要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時,也要積極爭取外援,開展與外國的經濟交流,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設備和資金,學習外國的長處和好的經驗。
五、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中共關於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思想的主要內容?
答:1、關於擴大民主,反對官僚主義的思想2、關於制定比較完備的法律,健全中國法制的思想3、關於我國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斷言論和行動是非的標準六、關於我國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斷言論和行動是非的標準是什麼?
答:1、有利於團結全國各族人民2、有利於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3、有利於鞏固人民民主專政4、有利於鞏固民主集中制5、有利於鞏固共產黨的領導6、有利於社會主義的國際團結和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國際團結七、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這些成果與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有何關係?
答:毛澤東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探索中所提出來的許多正確的和比較正確的思想觀點:
1、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的思想;
2、把全黨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的思想;
3、社會主義社會可分為不發達和比較發達的兩個階段的思想;
4、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在於科學技術現代化,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的思想;
5、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若干重大經濟關係和政治關係的思想;
6、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思想;
7、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學說和兩類社會矛盾學說,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的思想;
8、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思想。
關係:這些思想或者為鄧小平理論所繼承,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者為鄧小平理論所吸收,成為這一理論的重要思想來源。而探索中所經歷的曲折,也從正反兩個方面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闢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經驗教訓。
八、如何正確認識毛澤東在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的艱難曲折及其歷史局限?(論述)
答:(一)毛澤東作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開創者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當然,毛澤東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歷史局限。
第一,這一探索從總體上說,還沒有擺脫蘇聯模式。
第二,探索中所取得的一些正確的理論成果,由於種種原因而未能在實踐中堅持下去,有的還出現了嚴重背離。
第三,這一探索中存在著的錯誤傾向逐步發展,最後導致「文化大革命」這樣長時間的全局性的「左」傾錯誤的發生。
(二)毛澤東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出現嚴重失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
1、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論準備,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原則遭到破壞,黨和國家領導制度上存在某些缺陷,以及國際因素的影響,等等。
2、最根本的原因,則在於當時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思想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
3、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糾正了毛澤東晚年的錯誤,深刻總結和吸取了毛澤東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經驗教訓,在實踐中成功開闢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從而使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最終擺脫了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即蘇聯模式的影響。在這一偉大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即鄧小平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第八章 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理論一、毛澤東建黨思想的基本點是什麼?
答:1、正確認識和處理黨內矛盾,著重於從思想上建設黨。
2、強調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武裝全黨。
3、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保持黨的優良作風。
4、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嚴格貫徹執行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
5、接受黨內和黨外的雙重監督。
6、努力培養和造就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二、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沒有產生改良主義的社會基礎?
答:1、由於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使得中國沒有歐洲那樣的資本主義「和平」發展時期,也不允許工人階級進行和平的議會鬥爭;
2、由於中國工人階級身受三重壓迫,除極少數工賊外,整個階級都有堅決的革命性,中國共產黨也沒有產生改良主義的社會基礎。
三、為什麼說小資產階級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產生「左」右傾機會主義的思想條件?
答:1、由於近代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是小資產階級人數極其眾多的國家,因此,中國共產黨是處在小資產階級的包圍中。
2、黨內小資產階級出身的分子佔絕大多數。即使工人出身的黨員,在中國的經濟條件下,也容易染有小資產階級的色彩。
3、小資產階級思想在我們黨內常常有各色各樣的反映,它為黨內「左」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的發生提供了思想條件,對黨制定及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妨礙極大。
四、中國共產黨理論準備不足的原因是什麼?
答:1、黨在誕生之時,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時間還很短。
2、黨成立後立即就投入到實際革命鬥爭中,忙於應付各方面的複雜工作,無暇長期從事理論研究與鬥爭經驗的總結。
3、諸位革命領袖都是歐洲人,在他們的著作中,說到中國的事情並不多。因此,要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用馬列主義原理來解釋中國社會歷史實踐,並指導這種實踐就覺得特別困難些。
五、黨的自身建設與黨的政治路線的關係是什麼?(論述)
答:1、黨的政治路線是根據黨的最高綱領制定的在一定歷史時期的具體綱領。黨的政治路線正確與否,決定著黨的建設的方向。
2、黨的自身建設要緊密地圍繞黨的政治路線來進行。黨的領導的這一基本職能的發揮是不能脫離黨的政治路線的。
3、加強黨的政治路線的教育,保持全黨在政治上的高度一致。黨的正確的政治路線,只有經過反覆的、經常不斷的深入教育,才能逐步形成黨的一致的認識,並化為全黨一致的行動。
4、加強黨的政策和策略的教育,提高全黨的政策和策略水平。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不僅要記住黨的具體的個別的工作路線和政策,而且要記住黨的總路線和總政策。
5、正確開展反對錯誤傾向的鬥爭。
六、黨的自身建設與統一戰線、武裝鬥爭的關係?/三大法寶之間的關係?(論述)
答:(一)從黨的建設與統一戰線的關係看:
第一,只有切實加強黨的建設,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黨才能充分認識在中國革命的各個不同階段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推動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在統一戰線中始終堅持自己的獨立性和領導權;實行各項正確的政策和策略。
第二,只有切實加強黨的建設,才能充分發揮黨的幹部和廣大黨員在統一戰線中的先鋒模範作用,保持革命統一戰線的持久性和戰鬥力。
第三,只有切實加強黨的建設,黨才能科學地總結各個階段革命統一戰線的經驗教訓,促進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二)從黨的建設與武裝鬥爭的關係看:
第一,只有切實加強黨的建設,黨才能高舉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大旗,揭開中國革命歷史新的一頁。
第二,只有切實加強黨的建設,黨才能從實際出發,走上符合中國國情要求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第三,只有切實加強黨的建設,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素質和黨領導的武裝鬥爭的水平才能不斷提高,從而為人民民主專政的建立積蓄強大的武裝力量。
總之,黨的建設與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的關係極大,只有正確地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係,才能正確地領導全部中國革命。
七、如何正確認識與處理黨內矛盾?(論述)
答:第一,科學地認識黨內矛盾和黨內鬥爭的性質。這是正確處理黨內矛盾,開展黨內鬥爭的前提。黨內矛盾「是社會上的階級矛盾和新舊事物矛盾在黨內的反映」。不能把黨內矛盾等同於階級矛盾、敵我矛盾。開展黨內鬥爭是必要的,如果黨不經常在黨內清除各種非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左」的右的機會主義就會在黨內發展,就要影響與支配我們的黨。
第二,掌握正確處理黨內矛盾的基本方針和原則。在認真總結以往處理黨內矛盾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毛澤東、劉少奇等提出了處理黨內矛盾的正確的方針和原則。即:第一是『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第二是: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原則是:『團結-批評-團結』。
第三,貫徹這一方針,必須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則:
(1)必須站在大公無私的立場上來進行。
(2)處理歷史問題,不應著重於一些個別同志的責任方面,而應著重於當時錯誤的內容,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思想根源。
(3)對任何問題應取分析態度,不要否定一切。
(4)要正確地運用組織和紀律手段。
(5)批評要適當,要有分寸。
(6)分清黨內鬥爭與黨外鬥爭的明確界限和適當聯繫,做到內外有別。
(7)禁止黨內一切無原則的糾紛。
八、為什麼要著重於從思想上建設黨?(論述)
答:1、著重於從思想上建設黨,是毛澤東思想關於黨的建設的一條重要指導原則,是毛澤東思想關於黨的建設的最核心的內容和最重要的特點;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創造性的發展。
2、黨的思想建設是黨的各方面建設的基礎。黨的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等,也都毫無例外地要以黨的思想建設為基礎。搞好黨的思想建設,必須堅持不懈地反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特別是小資產階級思想對黨的影響和侵襲。因此,必須著重於黨的思想建設,特別是用無產階級思想去克服和改造小資產階級思想。
3、黨的思想建設的根本任務是要幫助黨員不僅在組織上入黨,而且更要在思想上入黨,以保持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性質。這是毛澤東提出的一項重要建黨原則,是把黨的思想建設放在首位的具體體現。
4、黨的思想建設的基本原則,是把堅持對黨員進行思想教育作為中心環節。「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党進行偉大政治鬥爭的中心環節。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幾十年的革命實踐,充分證實了這一認識的科學性及其對黨的建設的巨大推動作用。
5、黨的思想建設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加強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教育。二是以黨章為主要內容對黨員進行黨的基本知識的教育,提高全體黨員的素質。
6、加強黨員的黨性修養,是搞好黨的思想建設的重要途徑。
7、整風運動是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的好形式。
九、共產黨員黨性修養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1、要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修養;
2、要有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研究和處理各種問題的修養;
3、要有無產階級的革命戰略、戰術的修養;
4、要有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修養;
5、要有堅持黨內團結、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遵守紀律的修養;
6、要有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的修養;
7、要有善於聯繫群眾的修養;
8、要有各種科學知識的修養。
十、如何認識毛澤東關於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論述)
答:第一,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最根本的制度。「我們的黨,不是許多黨員簡單的數目字的總和,而是由全體黨員按照一定規律組織起來的統一的有機體,而是黨的領導者被領導者的結合體,是黨的首腦、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群眾依照一定規律結合起來的統一體。這種規律,就是黨內的民主集中制。」
第二,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目的是為了保證黨在思想上和組織上的一致。由於黨員思想上的一致,就形成了組織上、行動上和紀律上的一致。這就是黨的統一的具體形式。
第三,民主與集中是辨證的統一關係。其主要思想是:
(1)民主和集中是矛盾的統一體;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
(2)堅持民主集中制,必須注意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方面必須反對離開民主講集中的「家長制」、「一言堂」;一方面必須反對只要個人自由,不要組織紀律的極端民主化、無政府主義。
(3)堅持民主集中制必須實行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的基本原則。
第四,群眾路線是民主集中制的基礎,黨內的民主集中制反映了黨內的群眾路線。在黨內,民主與集中的過程,也就是從黨員群眾中來,再到黨員群眾中去的過程,民主集中制的方法,也就是群眾路線的方法。
十一、為什麼說黨內民主與集中是辨證的統一的關係?
答:1、民主和集中是矛盾的統一體;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
2、堅持民主集中制,必須注意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方面必須反對離開民主講集中的「家長制」、「一言堂」;一方面必須反對只要個人自由,不要組織紀律的極端民主化、無政府主義。
3、堅持民主集中制必須實行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的基本原則。
十二、如何認識黨的三大優良作風?(論述)
答:第一,培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黨的歷史證明,我們黨的發展和進步,是從同一切違反這個真理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作堅決鬥爭的過程中發展和進步起來的。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途徑,一是要能夠真正領會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實質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二是向實際情況作調查;三是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進一步地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的認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造。
第二,培育密切聯繫群眾的作風。黨的密切聯繫群眾的作風,體現了黨的根本性質和根本宗旨。黨的正確的綱領與政策,只有在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真心實意的擁護與支持的情況下才能真正貫徹到底。培育密切聯繫群眾的作風,需要全黨從多方面做出切實不斷的努力,一是自覺學習和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時時處處想著人民群眾的利益。二是最大限度地開闢和拓寬黨與人民群眾聯繫的渠道。三是堅決反對和整肅各種消極腐敗現象。四是時刻關心群眾的各種切身利益。五是及時修正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
第三,培育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作風。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黨內矛盾的性質,決定了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是解決黨內矛盾的好方法。
十三、為什麼說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克服主觀主義的途徑?
答:1、培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黨的歷史證明,我們黨的發展和進步,是從同一切違反這個真理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作堅決鬥爭的過程中發展和進步起來的。
2、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途徑,一是要能夠真正領會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實質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二是向實際情況作調查;三是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進一步地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的認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造。
十四、簡述毛澤東關於加強執政黨建設的若干思想?
答:第一,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用無產階級世界觀武裝全黨。
第二,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黨的優良作風。
第三,接受黨內和黨外的雙重監督。
第四,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嚴格貫徹黨的民主集中制。
第五,努力培養和造就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
十五、培養無產階級事業接班人的基本條件?
答:1、必須是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
2、必須是全心全意為中國和世界的絕大多數人服務的革命者;
3、必須是能夠團結絕大多數人一道工作的無產階級政治家;
4、必須是黨的民主集中制的模範執行者;
5、必須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富於自我批評精神,勇於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