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我也曾憂心過婚後的婆媳關係該如何處理,畢竟婆媳關係的好壞會影響婚姻生活的質量。然而,幾年下來,婆婆跟我一直親如一家人,沒讓老公操過一次心。我仔細分析了一下,主要是因為在這三個方面做到位了。
01 不住在一起
我想這一條做到就能避免大半的婆媳矛盾了。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年輕一代有多少人願意和老年人住在一起的,而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又有幾個能看慣年輕人的,長此以往,不出現矛盾才是怪事。
婚前,婆婆就提議婚後大家分開住,各過各的,互不打擾。老公還在猶豫,說把另一套房子租出去可以賺一筆租金,我在旁邊也問道婆婆是不是我們哪兒點做得不夠好,還沒結婚就討論這個。
婆婆說:「我是過來人,以前也和公公婆婆媽住在一起,剛開始一切都好,但是兩代人的思想和做事方法總歸不一樣,難免會產生矛盾。我們都有退休金,不差那點房租,你們小兩口過好自己的日子不讓我們操心就好。」
分開住之後,才知道婆婆想的有多周全,有次過節回家陪老人團圓,因為第二天還是休息,當晚就在婆婆家住下了。誰曾想我和老公兩個人睡到早上九點才醒,早餐都放涼了,後來還是婆婆又給我們熱了一下。
婆婆見我們醒了,也沒責怪我們,她說自己睡的早起得早,每天都是早上五點起床,怕吵醒我們刻意晚做了一會兒早飯。一想到平時我和老公的早飯都是在外面買著吃,休息日不睡到午飯不起床,我就覺得不好意思。
其實,上面所說的起床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是如果日積月累會怎樣?量變會引起質變,到時候就不單單是起床早晚的事情了吧。家務,做飯,生活方式,娛樂項目,放鬆方式等方方面面,肯定會在兩代人間存在差異,到時候,你們該怎麼辦,誰遷就誰?特別是生活習慣,十幾二十幾年的習慣哪兒能說改就改的。
不住在一起,首先就從空間距離上降低了因長期接觸引發家庭矛盾的可能性,而且,距離產生美。分開住,時間一長,大家肯定會有所牽掛,到時候見面的時候也會格外親切,更不會因為一些小事就放在心上,鬧得大家不愉快。
分開住的一個好處,就是會讓人在心理上覺得每一次的相聚就是一次難得的團聚,而天天住在一起,就不會生成團聚的感覺,所謂習慣成自然,一起住的時間長了就體會不到這種家人的團聚感了。沒有這種團聚感,也就不會在乎相處的不易,更談不上珍惜了。
02 不幹涉各自的生活
婚姻中婆媳矛盾的源頭往往都是「爭老公」,怎麼說呢?婆婆覺得兒子娶了媳婦,就會忘了媽。我辛辛苦苦地把他撫養長大,怎麼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兒媳則想老公就是自己的,婆婆天天兒子長兒子短的算怎麼回事,時間一長,矛盾升級,架就吵起來了。
最近幾年,媽寶男,巨嬰男等詞彙不斷更新,原因就在於每一個這樣的男士後面都存在著一個「多事」的媽媽。結了婚,還擔心兒子吃不好,穿不暖的,生怕自己的兒子因為結了婚就不能得到更好的照顧。因此就會發生各類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讓兒子兒媳上繳工資,自己獨掌家裡的財政大權;指揮兒媳幹家務,讓兒子在一邊當大爺伺候;更過分的還有抱著兒子一起睡,想想就讓人感覺尷尬。
在這樣的狀態下生活,沒有矛盾那是不可能的。
慶幸公婆不跟我們一起住,同時婆婆非常尊重我們獨立的生活狀態。記得有一次婆婆來我們家送點特產,家裡很亂,但婆婆什麼也沒說,和我們說了一會兒話就走了。送婆婆走的時候我們還挺不好意思的,婆婆卻說年輕人平常忙工作,沒時間收拾很正常的。自此之後,我們只要有時間就收拾一下,免得房間亂七八糟的。
有了孩子之後,為了照顧我,婆婆搬過來一段時間。在飲食上,婆婆就根據我的口味準備飯菜,其他方面,也是由我們自己做主,從來不加幹涉,就衝這一點,我就感激的不得了,身邊的朋友同學所說的煩心事我都沒遇到過。
說到幹涉引發的矛盾,除了幹涉日常生活之外,還有一點就是幹涉孩子的教育。
過去,一個家裡好幾個孩子,而現在,隨著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的增大,獨生子女日漸增多,甚至放開二胎之後,好多家庭也不會選擇再生一個,由此家裡的孩子都當成了寶,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
疼孩子本無可厚非,誰家孩子不是寶?關鍵在於不能讓孩子自己覺得自己是寶,而養成目無尊長,誰都得圍著自己轉的性格。
爺爺奶奶輩的人格外疼孫兒輩的小孩,除了獨生子女的原因外,還有隔輩親的原因,因此就會出現很多溺愛孩子,幹涉孩子教育的事情發生。
領居家的孩子胖成了小胖墩,大哥大嫂工作忙,沒時間帶孩子,囑咐叔叔阿姨別讓孩子吃糖吃甜食,結果當面答應得好好的,回頭就給孩子買冰淇淋吃。有一次讓早下班的嫂子遇到了,直接把孩子手裡的冰淇淋給扔了,和婆婆大吵一架,孩子在一邊嚇得哇哇大哭,鬧得一家人都不開心。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公婆雖然都是老師,但是我們兩口子管孩子,他倆從來不插手,再心疼他們的大孫子,也就是囑咐我們別真下狠手把孩子打傷了。看的出來,公婆很喜歡孩子,只要是孩子喜歡的玩具,從來都很捨得花錢,但是,只要是我倆不想讓孩子接觸的東西,哪怕是一根棒棒糖,爺爺奶奶都不會給他買。
公公婆婆愛孩子,我們心裡也樂意,更高興的是,他們知道怎樣是對孩子好。
03 把對方當親人
在傳統觀念裡,有一個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很容易把婆婆與兒媳放在對立面,不是黑就是白,不是紅方就是藍方,好像不做個對立就不成婆媳似的。
其實,大可不必這麼想。無論是婆婆還是兒媳婦,都是從娘家嫁入夫家的女人,從身份來源上可以說同命相連,更應該懂得對方的不易。
婆婆就曾說過都是嫁出去的閨女,以後咱娘倆得一夥兒,要不然被夫家人欺負了都沒人幫。雖然婆婆是玩笑話,但心裡還是暖暖的。
記得有一次我和老公因為一件事情意見不和,就拌起了嘴,剛好婆婆聽到了,就把老公喊到屋裡訓裡一頓,從那以後,老公就拿這件事打趣我,說後面有婆婆給我撐腰,欺負不得。
每逢佳節,我都會準備一份禮物給公公婆婆,從來不會讓娘家有的婆家沒有,甚至好多時候我都會比老公想的多,想的周全。通過觀察,我會揣摩婆婆喜歡什麼樣的衣服,帽子之類的東西,也許禮物不是很貴重,但也能表達自己的心意。
在這個一切都講究交換的時代,想要讓別人對你好,首先要自己表達善意,沒有付出,不要想著回報。在情感的世界裡也同樣如此,只有先把婆婆當媽待,婆婆才會把你當閨女看。
婆婆與兒媳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目的是為了彼此之間有舒適感,不會因為超過交往的安全距離而不適。但也不要太過刻意的客氣,容易顯得生分,不夠親近。
每次回婆婆家吃飯,我總會給婆婆在廚房裡打下手,不是自己不會做飯,而是同樣作為女人,知道廚房是一個家庭主婦的地盤,誰搶佔了廚房就等於搶佔了女人在家裡的地位,是萬萬不能的。
婆婆準備菜的時候,總會提前打電話問我們想吃什麼,剛開始的時候不好意思說喜歡吃什麼,弄得婆婆無從下手,自己也不太動筷子。後來,我就主動打電話告訴婆婆喜歡吃什麼,家裡買不到的菜我就帶回去。知道公婆喜歡吃滷味,每次都會給二老帶回去。
而且,在婆婆家裡吃飯,我都會很捧場,不管好吃與否,我都吃得很多,一方面是婆婆辛苦準備飯菜不容易,另一方面,我懂得,對一個廚師最好的褒獎就是把他做的菜都吃完,同樣吃完婆婆的菜,婆婆也會很高興,很有成就感。皆大歡喜豈不美哉?
婆媳關係一直是婚姻生活裡人們關心的話題,希望我的觀點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幫助,願每一個家庭都和和美美,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