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很多老師和自己教過的孩子,都有深厚的感情,和別人聊天時,會提到我們班有個孩子,多麼多麼可愛,多麼多麼有趣,會在朋友圈曬孩子的搞怪瞬間,提到孩子們暖心的舉動會充滿自豪,老師們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對他們很有感情。
今天看到一個新聞,杭州一位幼兒園老師朱老師,在19年12月30號那天,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婚禮。婚禮的地點不在豪華的酒店,不在浪漫的草坪,也不在自己家,而是在自己執教的幼兒園。
結婚這天,幼兒園260多名師生,一起為朱老師舉辦這場特殊的婚禮。孩子們剪喜字、包喜糖、捧花、做伴娘伴郎,讓這場婚禮溫馨的不得了,大概是最多小朋友參加的一場婚禮了,很萌很暖心。
我想對於這位老師來說,在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天,有真麼多孩子見證,祝福,是最開心不過的事情了。對老師來說,這些孩子們,已經是自己生活中更重要的一部分了,可能出了父母親人,他們之間的情感連結更為親密。
其實,幼兒園老師和班裡的孩子,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幼師行業很多都是年輕的女老師,很有愛心,喜歡小孩子,自己也擁有一顆童心,能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她們從學前教育畢業後,來到幼兒園,每天都是和孩子接觸,雖然遇到不聽話的孩子也會頭大,但是面對著一個個天真可愛的孩子,還是會被他們的純真給「打敗」。
在孩子們眼中,老師是除了爸爸媽媽外最親密的人了,他們對老師有著天然的崇拜,和這樣一群孩子朝夕相處,加上女性天然容易萌發的母性光輝,很容易會把班上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
現在在很多幼兒園,家長和老師的關係,以及和幼兒園的關係,變得很複雜,對家長來說,是不信任但又必須交給你的謹慎,對老師來說,是為孩子好但怕被挑剔找事的小心,這樣真正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同時收穫了家長信任的師生關係,讓人非常羨慕。
而從這個事件中,我們也能看到幼兒園的開放包容。
能夠讓老師在學校辦這樣一場婚禮,還能讓家長們都同意和支持這樣的活動,不簡單。老師對幼兒園有歸屬感,家長對幼兒園有認同感,需要的是日常積累下的信任。
被問到為什麼這樣做時,幼兒園園長的一句回答,就看出了她的也不簡單。
「希望給孩子們帶去對家庭的正確認識和憧憬。」
為什麼會讓一場婚禮在學校辦呢,園長考慮的不僅是朱老師和孩子的情感因素,還有一場婚禮對孩子們的教育意義。
對於什麼是家庭,孩子們有很多好奇。
相聲演員于謙曾經講過自己小兒子於思洋小時候的趣事。
郭德綱是於思洋的師父,有一次於思洋就問,師父,你結婚了嗎?
師父心想,孩子怎麼突然來這麼一句,跟孩子逗:我結婚了,你爸爸結婚了嗎?
於思洋說:呦,這我不知道。
師父又問:那你結婚了嗎?
於思洋說,我沒有。
師父問:你怎麼不結婚啊?
於思洋說:我可能不夠歲數。
師父又逗孩子:那你什麼時候夠歲數?
於思洋:怎麼也得明年。
這段對話講出來的時候,很多現場的觀眾都樂了,孩子天真帶點搞笑的回答,讓人忍俊不禁。
于謙解釋說,那段時間經常帶孩子去參加朋友的婚禮,孩子可能覺得自己參加過婚禮的那就是結果婚了,孩子沒參加過爸爸和師父的婚禮,就覺得他們還沒結婚,於是鬧出了這麼個天真的小笑話。
前段時間也看到過這樣一個視頻,看著爸爸媽媽的結婚照哭,為什麼你們照相不帶上我?還有的孩子說,媽媽你再給我生個哥哥吧,等等很多小朋友在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出過這樣的童言童語,大人覺得很好笑,但是在孩子的邏輯裡,這又是那么正確。
3、4歲的孩子,都很喜歡玩兒過家家,誰來當媽媽,誰來當爸爸,他媽沒有那麼複雜的想法,但這是孩子對家庭模式感興趣的體現。
而孩子對家庭的認知,以及家庭成員的認知、家庭在社會規範中的認知,也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
孩子能看見的部分,是自己家的家庭結構和情況,有爸爸,有媽媽,可能還有爺爺奶奶,他會覺得這是正常的,從前是這樣的,以後還會是這樣的,而且大家都是這樣的。
比如孩子從小是和爺爺奶奶長大的,在進入幼兒園之前,他不會覺得有什麼,家庭教育教育是主要的教育形式,孩子接觸不到其他人其他形式。
3歲開始上幼兒園之後,寶寶發現其他人可能和自己不一樣,原來別人都是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原來別人還會有弟弟妹妹,等等。
從家庭到學校的這個過程,就是孩子逐漸認知到家庭在社會中的存在形式的過程。所以幼兒園不僅承擔著陪孩子玩兒、教孩子基礎知識的責任,還要對孩子進行社會性教育。
孩子會好奇,老師有沒有結婚,什麼是結婚,寶寶從哪裡來,這些問題需要用更日常的方式讓孩子了解到,參與老師結婚的過程,就可以很好的實現這一目的。
婚禮無疑是幸福的一天,是神聖的一天,讓孩子參與進來,這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一顆種子,長大後收穫愛情是美好的,組建家庭是幸福的。
孩童時期經歷的美好,都會在生命中留下痕跡。雖然長大後這些孩子可能會忘記,但是相信每當他們看到當天的照片,看到那麼多孩子一起穿著漂亮的禮裙禮服,一樣會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