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哈希財經
金評媒(http://www.jpm.cn)編者按:進入2018年,區塊鏈技術逐步落地銀行已經在各大銀行的年報上有所顯示,根據年報,五大行已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扶貧、國際貿易、住房租賃平臺、電商供應鏈、雄安新區服務場景等領域。
與此同時,城商行也都在區塊鏈+金融方面積極探索,今天小編給大家盤點一下,區塊鏈技術在國內銀行的應用。
工商銀行
工商銀行作為宇宙第一大行,在區塊鏈方面不會缺席,更不會遲到。
工商銀行完成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金融產品交易平臺原型的系統建設,這個系統在傳統交易模式基礎之上,為客戶提供點對點的金融資產轉移和交易的服務。
此外,工商銀行參與了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和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的研究工作。進展良好。
工行的區塊鏈與生物識別實驗室還在去年第四季度推出了首個自助可控的區塊鏈平臺,已助力貴州扶貧、工銀聚等項目成功投產。
以貴州扶貧為例,為破解困擾政府扶貧管理的難題,在貴州省政府的支持下,工商銀行與貴州省貴民集團合作,通過銀行金融服務鏈和政府扶貧資金行政審批鏈的跨鏈整合與信息互信,以區塊鏈技術的「交易溯源、不可篡改」實現了扶貧資金的「透明使用」、「精準投放」和「高效管理」。
農業銀行
農業銀行關注的問題自然主要是面向三農問題。
農業銀行在國內銀行業中首次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電商供應鏈金融領域,上線涉農網際網路電商融資產品「e鏈貸」;此外,推進金融數字積分(簡稱「嗨豆」)系統建設,打造區塊鏈積分體系。
這個「E鏈貸」,是將區塊鏈技術優勢與供應鏈業務特點深度融合,為農業銀行提升三農業務效率,拓展服務內涵提供技術手段和商業機遇。該產品在充分挖掘和利用農行涉農電商數據的基礎上,向電商供應鏈的法人客戶提供完整的電商融資服務,功能包括訂單採購、批量授信、靈活定價、自動審批、受託支付、自助還款等。
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雖然起步比國外銀行晚,但也後發先至,很多技術已經落地,應用十分廣泛。
去年因為領導層敦促銀行業利用區塊鏈等新技術增加行業透明度和打擊金融領域的欺詐,中國銀行就立即緊鑼密鼓的尋找區塊鏈專家搞研發,積極利用區塊鏈技術推出各種應用。
早在去年1月份,中行就悄悄上線了一個APP——區塊鏈電子錢包(BOCwallet)的iOS版,錢包地址由32位的數字+英文字母組成,可以綁定該行的銀行卡號。
去年6月,中行與騰訊合作測試區塊鏈技術,重點在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去年8月,中行與SWIFT組織和全球銀行一起加入SWIFTgpi區塊鏈概念驗證(PoC),促進金融可在SWIFTgpi項目中的應用。
去年的9月28日,中行就首次提交「一種區塊鏈數據壓縮方法及系統」的區塊鏈新專利,目前還在審批過程當中。
該專利最主要的作用是應對區塊鏈交易系統數據不斷增長導致存儲空間變緊的問題,從而提供區塊鏈數據壓縮辦法。
比如,中國銀行推出貿易融資區塊鏈應用,推出指紋、指靜脈及聲紋認證等生物認證科技應用。
中國銀行河北省分行行長李建剛稱,中行運用區塊鏈技術參與新區的土地補償、「智慧森林」供應鏈融資等核心業務。
另外,中國銀行還和滙豐銀行合作,共同利用區塊鏈技術開發了一種系統,用於共享有關抵押貸款估值的信息。
該系統自去年11月推出以來,已處理了超過2500個物業估價案例。
建設銀行
建設銀行則探索「區塊鏈+貿易金融」技術,還在雄安新區將區塊鏈技術運用到租賃住房平臺等。
中國建設銀行河北省分行副行長任鵬表示,建行依託新一代系統、人臉識別、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協助新區管委會搭建好住房租賃監測平臺和住房租賃交易平臺。未來,建行將運用區塊鏈、人工智慧、信息安全、物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等科技手段為新區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服務提供全方位智能化智力服務。
中國建設銀行還與IBM合作為其香港零售和商業銀行業務開發和推出一種區塊鏈銀行保險業務平臺。
在今年年初,1月8日,中國建設銀行首筆國際保理區塊鏈交易落地,成為國內首家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國際保理業務的銀行,並在業內首度實現了由客戶、保理商業銀行等多方直接參與的「保理區塊鏈生態圈(FablockEco)」,成為建行全面打造「區塊鏈+貿易金融」Fintech銀行的一項重大突破。
招商銀行
招商銀行首先實現了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全球現金管理領域的跨境直聯清算、全球帳戶統一視圖以及跨境資金歸集這三大場景。
其中直連清算系統是招商銀行內部用於跨境清算的系統。招商銀行有六個海外機構,一個子行五個分行,以往只支持分行與總行之間清算。在這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跨境清算場景下,使分行之間也可以發起清算請求。由於運用私有鏈,網絡封閉,安全性非常高。同時,原來分鐘級的報文傳遞變成秒級。
2016年6月,招行通過跨境直聯清算業務POC實驗,實施了「招行直聯支付區塊鏈平臺」,在總行、香港分行和永隆銀行兩岸三地間,通過區塊鏈技術改造的跨境直聯清算業務將實現正式商用。
民生銀行
民生銀行在去年11月宣布加入R3區塊鏈聯盟。(另外加入的還有招行和平安集團)
民生銀行信息科技部有關負責人則透露出了民生銀行加入R3的目的,即尋求與國際大型金融機構的合作機會、學習並探索區塊鏈分布式帳簿技術的業務模式。
除此之外,民生銀行也搭建了區塊鏈雲平臺,並且對區塊鏈共識算法、智能合約、交易記帳、數據傳輸、智能錢包、去中心化應用等進行深入研究。
中國郵儲銀行
除了建行與IBM有合作之外,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與IBM也在加強合作。
郵儲銀行在資產託管業務場景中,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了中間環節的縮減、交易成本的降低及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這也標誌著郵儲銀行已在銀行核心業務中實踐區塊鏈。這個系統上線於2016年11月,在真實業務環境中已經順利執行了上百筆交易。業務環節縮短了60%-80%。
浙商銀行
1月3日,浙商銀行發布首個基於區塊鏈的移動數字彙票平臺,為企業與個人提供在移動客戶端籤發、籤收、轉讓、買賣、兌付移動數字彙票的功能。除了可以降低多方參與部門的成本,採用區塊鏈技術的最大優點是以數字資產的方式進行匯票存儲、交易,且不易丟失、無法篡改。從紙質匯票、電子匯票再到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移動匯票,實現了層級跨越。
微眾銀行
微眾銀行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是國內首家民營銀行,由騰訊、百業源、立業等企業發起。其中,騰訊認購該行總股本30%的股份,為最大股東。
去年九月,微眾銀行副行長兼CMO馬智濤在參加區塊鏈行業活動時透露了微眾銀行在區塊鏈方面的研究進展。據悉,微眾銀行主要與上海華瑞銀行共同開發了一套針對聯合貸款結算和清算業務的區塊鏈應用系統,現主要用於「微粒貸」業務。
由微眾銀行帶頭成立的區塊鏈聯盟「金鍊盟」也吸納了平安銀行、騰訊、華為等金融和網際網路企業。
交通銀行
交通銀行網際網路金融業務中心副總裁範海鷹此前透露,交行正在探索區塊鏈數字票據系統。設計過程當中也應用了數字貨幣區塊鏈合約關鍵要點,涵蓋了生命周期的流程。
光大銀行
2017年4月,光大銀行與中國銀聯聯合使用趣鏈科技區塊鏈平臺構建的多中心可信POS電子籤購單系統對外宣布完成初步測試。該測試意味著國內首個跨物理空間、完全基於網際網路環境的聯盟鏈應用場景誕生。
該平臺部署在北京、上海兩地,並且已經在驗證環境中以實際業務場景的數據壓力穩定運行一個多月,各項資源監控正常。後續將在此平臺展開更多的業務,如供應鏈金融、跨境支付、積分、票據等,也會有更多的銀行逐步加入到系統中。
興業銀行
2017年2月15日,興業銀行首個應用區塊鏈技術的試驗項目——區塊鏈防偽平臺對外公開。該防偽平臺是基於Fabric開源架構,自主設計研發的一個通用存證、防偽平臺。
江蘇銀行
江蘇銀行在模擬環境實現了銀行積分使用和清算場景的區塊鏈應用,下一步的探索方向是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聯合跨行網貸業務中,建立多行之間的聯盟鏈,打造實際落地應用案例,探索改善區塊鏈技術在商用高頻交易方面(如秒殺等)的局限性,積極關注區塊鏈技術的安全和性能問題。
贛州銀行
贛州銀行與深圳區塊鏈金服建立聯盟,共同推出「票鏈」產品,通過創新的模式提供高效便捷的票據融資服務。贛州銀行作為票鏈平臺銀行聯盟的第一批節點銀行之一,積極推進雙方合作進展,成為了國內第一家試水區塊鏈金融的城商行。
(編輯:鄭惠敏)
來源: 哈希財經
企業新聞